纳尔逊级战列舰(英国建造的一型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英文:HMS Nelson[1]),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建造的一型战列舰[2]。 该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并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纳尔逊级舰安装3座三联装16英寸主炮和12门6英寸副炮,装备两台总功率45000马力的蒸汽轮机,但因舰体过重而航速只有23节,机动性较差。 纳尔逊级战列舰于1922年开始建造,同时建造两艘,纳尔逊号(Nelson)和罗德尼号(Rodney),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1927年完工交付服役。
纳尔逊级战列舰
Nelson class battleship
1922~1927年
英国
1927年
43140吨
1925年9月
条约型战列舰
N3型战列舰(设想,并未建造)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纳尔逊号战列舰三视线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期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1921年11月,海军裁军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确定英美日意法海军主力战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条约规定各国在10年内不得新造主力战舰。但是在讨论应该废弃那些军舰的问题上,日本代表横插一杠,借口日本小学生为装有410毫米主炮的“陆奥”号战列舰的建造捐款,一旦废弃无法向国民交代为由,拒绝废弃“陆奥”号战列舰。
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条约型战列舰主炮最大口径增加到16英寸,日本可以保留陆奥号战列舰,而美国则完成未完工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中的两艘(共建造四艘,“马里兰”号BB-46,已经在裁军会议前完成,“华盛顿”号BB-47则根据海军条约在下水后作为靶舰击沉),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一级安装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建造的第一级条约型战列舰纳尔逊级诞生了。
研制历程纳尔逊号战列舰/HMSNelson
1922年11月28日,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分别在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船厂和伯肯黑德的开末尔·莱尔德船厂开工,两舰分别于1925年9月3日和1925年11月7日下水,并分别以18~19世纪英国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1758-1805)和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1719-1792)命名。1927年9月10日,“纳尔逊”号完工,同年11月10日,“罗德尼”号完工。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造舰思想的改变,这两艘战列舰展现了与以往战列舰不同的风貌。新舰总设计师仍然是丁尼森·戴恩科特爵士,他在1904年还设计过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在HMS第一海务大臣戴维·贝蒂的影响下新舰设计图最终在1922年9月11日完成,代号O3b。罗德尼号战列舰/HMS Rodney
这型新式战舰需要在严格限制中的35000吨标排和16寸主炮之间进行权衡,15英寸主炮的最直接降重方案因为火力不足而早早被抛弃;为采用原用于重量巨大的16英寸主炮该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堪称激进的特殊手段,包括采用倾斜、但减小了厚度的主装甲、大量采用含锰的轻型装甲、主炮以金字塔型全前置以减小主装长度、连甲板木材也由传统的柚木改为较轻的花旗松;甚至连舰上实木家具也都换成三合板降重。同时因经济问题,该舰采用了部分海军上将(胡德)级3、4号舰“安森”、“豪”的预备材料。列装入役纳尔逊号战列舰
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于1927年完工服役,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等7艘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界人士称为“big seven”。纳尔逊级在服役后经过了数次规模不大的改装,主要是增强防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航速的限制难以与新式军舰协同行动,该级舰大多是执行护航和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
1943年9月29日在纳尔逊号上意大利的代表签署了投降的协定。
1944年纳尔逊号、罗德尼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1945年纳尔逊号开赴印度洋参加针对日本的作战行动,纳尔逊号见证了日军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投降行动。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舰型结构
罗德尼号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间接防御设施。纳尔逊号战列舰/HMS Nelson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舰体後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基本设计思想基本与N3和G3计划相同,都是尽量使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集中。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在高出其前后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状排列,为了配平重量舰桥位于舰体舯部靠后的位置。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需要重装甲保护要害部位的范围被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纳尔逊号三联装巨型主炮
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射界受限制和舰船后部存在死角的缺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最高航速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有所降低。其舰桥设计与过去战舰低矮狭小的舰桥不同,为远距离炮战观测的需要,设计成将观测设施与舰桥融合的塔状舰桥。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并首次应用炮塔化的高平两用副炮。由于主炮在服役前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使用“高初速轻型弹”的主炮以及三联装主炮塔的性能并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当有限,火炮身管寿命、射击精度还不如原来的15英寸口径炮,炮塔可靠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装甲防护
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开炮
纳尔逊级战列舰在防护设计方面充分吸取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在日德兰海战中,双方战列舰的最有效交战距离大大超过战前预计的7000-10000米,而达到了15000~17000米,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个距离上,火炮的弹道变得弯曲,炮弹击中目标时一的俯角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水平防护变得和垂直防护一样重要。在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海军着手给现有以及在建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重要部位增加了一层甲板装甲以提高这些部位的水平防护,但是这种权宜之计对防护的提高毕竟有限。而纳尔逊级则是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其甲板装甲最厚达160毫米,而在此之前的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水平甲板的防护都不超过100毫米。这个提高可以说意义重大,二战中纳尔逊级最可能遭遇的对手-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380毫米主炮只有在35000米距离上(此时俯角达40度)才能保证将其击穿,这样就意味着在一般交战距离(25000米以内,超过这个距离测距,射击精度都难以保证,射弹散布也过大),纳尔逊级的水平防护有相当可靠的保障。
同样,纳尔逊级重要部位的主装甲带也有所加强,舰艏附近主炮弹药库部位的装甲带厚近360毫米,而舰娓机舱和副炮弹药库主装甲带厚度也有330毫米,横向防护舱壁厚305-203毫米(舰舷),254-102毫米(舰艉)。而炮座和炮塔也是重点防护炮座装甲最厚处达380毫米(一说387毫米),最薄的部分也有305毫米,而炮塔正面装甲厚406毫米(一说413毫米),侧面280到238毫米后部也达225毫米,顶部则有178毫米,可以说防护相当充分。司令塔的装甲厚度稍薄一些,但两侧也达到356毫米,正面则有305毫米,后部则达到254毫米;但是副炮防护相对薄弱,炮塔装甲厚度不超过40毫米。
武器系统纳尔逊号战列舰三联装主炮
纳尔逊级主炮安装了新研制的Mk.I型406毫米45倍径舰炮,采用三联装炮塔,这也是英国战列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采用三联装炮塔,同时也是英国最后一种采用钢筋缠绕法加固身管的火炮。这种火炮和炮塔最初是为G3型战列巡洋舰设计和购的,在G3计划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取消时,这些炮塔的定单已经下达到厂家,为了避免浪费资源,于是英国海军重新修订了对这些炮塔的要求,稍稍缩小了炮塔的尺寸和重量,使之能够安装在新建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上。纳尔逊级的6座双联装152毫米M.kXXH副炮,最初也是为G3型战列巡洋舰设计的。Mk.xXH的转速和射速很快就不能适应对3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型飞机作战的需要了,由于不能连续射击导致防空作战的实际效率大大下降。该级舰还装有6座单管Mk.VIH型120毫米高平两用炮,分别安装在舰桥、烟囱两侧和舰艉,这些火炮仰角达90度,采用整装弹药,射速达每分钟8到12发,这6门大口径高炮实际上是纳尔逊级中远程防空火力的中坚,另外舰上还装有8门单管40毫米M.kVlll型乒乓饱,作为防空机关炮,用于中近程防空。另外,水线下还安装了两具620毫米鱼雷发射管。
动力系统纳尔逊号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牺牲了动力和机动性。舰上共安装8台带蒸汽过热器的海军部型3鼓水管燃油锅炉,单位压力260磅/平方英吋;装两台布朗·寇蒂斯单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总功率45000轴马力。推进方式也被改为双轴双桨推进,设计最高航速为23节。舰电系统1939年到1944年间,纳尔逊级的电子设备也进行了多次改造。1939年加装279/281型对空搜索警戒雷达,1940年到1941年在主炮射击指挥仪上加装284型主炮火控雷达,其中“纳尔逊”号是第一艘试用这种雷达的战舰,试用结果令人十分满意。很快这种雷达就被推广到整个皇家海军的重型舰艇上。截止1944年,纳尔逊级战列舰又加装了273型对海搜索雷达、285型副炮火控雷达、286型防空火控雷达,其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性能数据
纳尔逊级战列舰参考数据:
舰长 | 216.6米 |
舰宽 | 32.3米 |
吃水 | 9.1米 |
标准排水量 | 36000吨 |
满载排水量 | 43140吨 |
动力装置 | 8台带蒸汽过热器的海军部型3鼓水管燃油锅炉;2台蒸汽轮机 |
该级各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同级舰两艘,简况如下:
舰名(英文/译名) | 敷设龙骨 | 下水时间 | 完工时间 | 最终情况 |
Nelson/纳尔逊 | 1922.12.28 | 1925.9.3 | 1927.9.10 | 1949.2.15拆毁 |
Rodney/罗德尼 | 1922.12.28 | 1925.11.7 | 1927.11.8 | 1949.3.28拆毁 |
服役动态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均在本土舰队服役,尽管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是这个时候的纳尔逊级已经显得过时了,尤其是航速过低——甚至比更为老久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还要慢——的问题一直困绕着这两艘战列舰,这使得它们难以与快速的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协同行动,同时,火炮精度太差,威力不足的问题又制约着它们参与舰队决战的能力,但是,缺乏可用战列舰的英国人显然不会把这样两艘舰龄并不算长的战列舰闲置。而这两艘战列舰在护航和对岸轰击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9年11月4日,“纳尔逊”号在入港时被德国潜艇U-31布设的一枚磁性水雷炸伤,73人负伤,舰底右舷多处破损,扬弹机也被震坏。在港内进行了临时抢修后,“纳尔逊”号勉强蹒跚航行到朴茨茅斯接受入坞检修和改造。
罗德尼号周身涂着适用于北大西洋的蓝绿迷彩
1940年9月,刚刚结束维修的“纳尔逊”号参加了在挪威沿海捕捉德国运输船的行动。同年11月,又参加了搜索德国水面袭击舰“舍尔海军上将”号的行动,但是仍然一无所获。1941年3月,“纳尔逊”号与参与了支援登陆突袭挪威纳尔维克附近德军设施的行动,并取得成功。同年,“纳尔逊”号被调往地中海,支援和掩护运补马耳他的护航队。
1941年8月参加“坚实”护航战役,担任远距离支援;9月,又参加了“长矛”护航战役,9月27日在行动中被意大利鱼雷机击伤。在进行维修后,第二年(1942年)8月,又作为内维尔中将的旗舰参加了“台柱”护航战役;同年11月,参加了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火炬”动。
演习中从纳尔逊号上看到的罗德尼号
1943年7月,“纳尔逊”号参加了在西西里登陆的行动,担任火力支援,8月,炮击意大利西南部的卡拉布里亚,9月,参加掩护在意大利南部萨勒诺的登陆行动,1943年9月29日,代表盟军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代表意大利的巴多格里奥元帅在“纳尔逊”号上签署了意大利投降的协定。1944年,“纳尔逊”号又参加了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战——这次登陆共动用了6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和104艘驱逐舰、177艘扫雷艇,以及4000多艘登陆舰艇,1000多艘近海运输船,224艘商船和大量的小型运输船。
在欧洲战局已定的情况下,“纳尔逊”号被调往印度洋参加对日作战,但是1945年的印度洋海区已经没有多少仗可打了,1945年8月到9月,“纳尔逊”号参加了在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受降行动。
“罗德尼”号则比它的姊妹舰更为有名,1940年它与“纳尔逊”号一起参加了挪威战役和围捕德国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的行动,1940年4月在挪威卑尔根附近被德国轰炸机炸伤。在“纳尔逊”号前往地中海转战时,“罗德尼”号仍然留在大西洋作战,
罗德尼号战列舰
1941年5月27日,“罗德尼”号在托维海军上将指挥下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战斗中,“罗德尼”号对“俾斯麦”号发射了380多发16英寸炮弹,而同行的“英王乔治五世”号发射了360多发14英寸炮弹,命中数量达百发。由于最后离“俾斯麦”号的距离太近,导致“罗德尼”号的炮弹只能扫平上层建筑,无法有效打击核心舱。此时“俾斯麦”号已经被变成浮在海面上的棺材。正是由于“罗德尼”号的攻击,导致“俾斯麦”号在最后一战中失去了还击能力,主炮炮塔被击毁,甚至一发炮弹导致其两个炮塔失去作战能力,为皇家海军击沉“俾斯麦”号做出巨大贡献。击沉“俾斯麦”号不久,“罗德尼”号也前往地中海,同“纳尔逊”号一起担任前往马耳他的护航队的护航任务,参加了“长矛”、“台柱”两次大规模护航作战。1942年底到1944年中,又与“纳尔逊”号一起参加了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炮击卡拉布里亚,支援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以及诺曼底登陆。
1945年战争结束后,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先后退出现役,“罗德尼”号在1945年转入预备役,1946年除籍,1948年2月被出售解体。“纳尔逊”号则在1946年被改为训练舰,但是仅仅一年以后,它也被除籍,在“罗德尼”号被出售一年后,它也被当作废铁出售了。
总体评价
纳尔逊号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一反过去英国战列舰不太重视防护性能的弱点,第一次将舰船防护放在了设计要求的首位,甚至为了防护(火力已经由条约限定)不惜极大地牺牲航速。但是过犹不及、这一设计事后证明并不算成功,23节的航速尽管在当时现役战列舰中尚说过得去,但是考虑到根据条约,10年间没有一艘战列舰开建的情况,纳尔逊级的机动性可以说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到了二战期间,纳尔逊级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加上其火炮性能不尽人意,这两艘舰龄不过12年的战列舰给人一种“鸡肋”的感觉,作为比较新的现代化的条约型战列舰,只能与那些老无畏舰参加一些护航和对岸轰击的作战行动,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纳尔逊级毕竟是条约型战列舰的开山之作,也是现代化战列舰的先驱,代表了战列舰新时代的开始,尽管性能不佳,但是纳尔逊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它在世界战列舰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容低估的。1.英文:HMS NELSON - Nelson-class 16in gun Battleship · Naval-history.net(引用日期:2020-07-29)
2.看二战十大强劲战列舰 · 环球网(引用日期: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