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皇会(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团体)
VLoG
125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2-07
保皇会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团体
保皇会,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团体。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中文名
保皇会
别名
中国维新会
组织性质
政治团体
成立时间
1899年7月20日
派系
阶级改良派
时期
清末
简介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团体。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康有为决定“劝导侨胞,广筹经费”(唐才质《自立会庚子革命记》,《自立会史料集》,第66页),借重华侨以成勤王之举。1899年春,康有为离日赴英,途经加拿大时,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与拥护,他倍感鼓舞。同年夏,康有为因为向英国求救光绪帝不成功,便返回加拿大,着手实施组织华侨团体的计划。经与李福基、叶恩等当地侨领会议磋商,于1899年7月20日(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正式成立了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经过康梁的奔走运动,保皇会组织不久即星罗棋布于日本、南洋、美洲及夏威夷、澳洲、香港、澳门等地,国内的上海、宁波等处也有保皇会名目的团体出现(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231页)。其中,设于《知新报》馆的澳门保皇会,于1900年春被指定为各处保皇会的总机关,统司勤王起兵事宜。其后保皇会继续发展,势力及于五大洲,遍布世界各地170余埠,拥会众数十万。保皇会不仅为庚子勤王运动输款计达30余万元,而且扩大了勤王的舆论宣传,为勤王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军事力量。
详细资料
康有为
《会例》提出“专以救皇上,以变法救中国、救黄种为主”,准备在美洲、南洋、港澳、日本各埠设会,以澳门《知新报》和横滨《清议报》为宣传机关,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义和团运动发生,八国联军侵入,保皇会认为这是反击后党、“扶救皇上”的时机,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先订和约以保南疆”,酝酿“讨贼勤王”,同在国内的唐才常联系、准备起事。但保皇会及其首领康有为拒绝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合作,对自立军的经费也延宕未交,自立军失败。此后,它的斗争锋芒渐由针对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顽固派转向革命派,由保光绪帝转为保清朝封建政府,想以孔子的权威和光绪帝的“圣德”感化会员,说革命要“有流血之惨”,要“引起分裂”。1906年,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康有为发出文告,“以为中国只可君主立宪,不能行共和革命,若行革命,则内讧分争,而促外之瓜分”。又说:“今上不危,无待于保”,宣布旧保皇会“告蒇”,于1907年2月13日(光绪三十三年元旦)改为“国民宪政会”。3月23日,在美国纽约召开大会,康有为自欧洲赶赴,“议行君主立宪”。国民宪政会正式定名为“帝国宪政会”,对外则称“中华帝国宪政会”,“以尊帝室为旨”,成为继续抵制革命、鼓吹“宪政”的政治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