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清末政府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
清末政府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通称海军衙门﹐或称海署。光绪十一年九月(1885年10月)清政府设立,管理全国海军,统一海军的指挥权。海军衙门设总理1人,会办、帮办各2人,但实权为会办、北洋大臣李鸿章掌握。他趁机大力扩充北洋海军。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覆灭。光绪二十一年(1895)海军衙门裁撤。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1885年
事务衙门
背景
鸦片战争中的海战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直接与英国侵略军交战的林则徐深刻感受到近代海军的威力,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最早提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构想。但当时朝野却仍昧于世界大势,还认为中国是位于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国”,外国仍是远逊于中国的“蛮夷之邦”,“师夷造船”有失“天朝”体制,所以不仅安于现状,而且反对买船造船。林则徐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想法和实践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道光帝甚至在林则徐建议造船的奏折上批道:“一片胡言”。林则徐建立近代海军的方案被否定,有名无实、落后腐败、早就不堪一击的绿营水师仍是当时中国惟一的水军。虽然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湘军在江南多次与太平军进行水战,不得不建设水师,但仍然都是旧式水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从海上进攻,最后直入都城,使朝野深受震动,一些人开始认识到近代海军的厉害。从19世纪60年代初清廷开始考虑仿造或向西方购买军舰,这时,距林则徐提出的建立近代海军的建议已整整20年矣!而就在这20年间,西方的海军取得了飞跃性发展,蒸汽舰已逐步取代帆舰成为海军主要舰只。
李鸿章
1874年末,李鸿章曾上洋洋万言的《筹议海防折》,使清廷开始较以往重视海军建设,开始北洋海军的初创。但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和面临的险恶的国际形势相比,清廷对海军的重视显然不够,所以海军发展很不理想,除北洋海军外,其余南洋、福建、广东3支水师发展极其缓慢。更重要、现在看来也更难理解的是,全国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海军指挥机关,各支水师皆由当地督抚管辖,本就很难协同作战,而各督抚更将水师看作是自己的私产,更难调遣。例如,福建属南洋管辖,南洋大臣名义上有对福建水师的节制权,但1879年5月,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沈葆桢曾奏请将南洋各省兵轮每两月调至吴淞口会操一次,以便彼此协调,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更好地互相支援作战,对此,福州将军庆春、闽浙总督竟以种种理由推托。南海海防大臣的号令都很难在自己所辖的福建水师中贯彻,全国海军的整体状况便可想而知。简单说,清廷仍是用管理传统水师方法管理近代海军,根本未意识到近代海军装备技术相当复杂,必须统一,系统管理高度远非当年水师可比。何况,朝野许多人都认为建立一个中国传统“六部”所没有、只有“狄夷”才有的新机构,意味着“以夷变夏”,约略相当于今天可能会被某些人指为“西化”的罪过。1884年8月的中法马江战役,是中国近代海军组建以来对外第一仗,却以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惨告结束。海军的惨败,才使清廷开始重视海军建设,在1885年6月发布上谕,承认虽然与曾建立造船厂、建有海军,但“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是失败主要原因。表示“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要沿海各督抚“各抒所见,确切筹议,迅速具奏”。
发展历程
醇亲王奕譞检阅北洋海军的留影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创立于中法战争之后。此前,沿海虽组建有若干水师,但全国并没有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中法战争后,清王朝鉴于海战失利的教训,在创建海军,组建海军中枢机构问题上很快取得共识。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日,慈禧发布懿旨,声称:“海防善后事宜关系重大,著派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并派庆郡王奕劻、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办理。正红旗汉军统领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现当北洋练军伊始,即责成李鸿章专司其事。其应行创设筹议各事宜,统由该王大臣等详慎规画,拟立章程,奏明次第兴办”。根据这道任命,醇亲王奕譞等一改以往推诿、观望之态,仅用12天即筹划就绪,于九月十七日(1885年10月24日)奏请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同日懿旨允准。其速度之快,在有清一代的历史上颇属罕见。从此,中国近代化的海防力量由中央政府直接运筹。设立海军衙门旨在统一全国海军的行政管理﹐按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政府海防决策﹐先练北洋海军﹐由李鸿章负责。因此海军衙门的实际权力掌握在李鸿章手中。并且由于大部分经费拨给北洋﹐也使北洋海军的地位远居南洋海军之上。但海军衙门总经费拮据﹐不仅各省应解海军专款多数不能如期缴纳﹐而且尚需从有限的经费中经常拨支奉献内务府﹐作为修缮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费用。
慈禧太后
海军衙门的设立不是偶然的。它首先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日趋激化的产物。也是晚清封建统治集团日益感受到西方列强的海上威胁,抵御外侮、加强海防的重大举措。鸦片战争以来,英、法等列强凭借海上优势,在我东南沿海杀人越货、肆虐横行,不仅使中国人民遭受到巨大灾难,也冲击、动摇着封建统治的基石。清王朝面对有海无防、处处挨打的局面,一改历代备边多在西北的格局,转而重点加强海防建设。这在慈禧于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多次召见曾国藩、郭嵩焘、曾纪泽等主持洋务官员时得到印证,表示出对洋人要挟的愤懑,声称“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主张将练兵、制械、加强海防、徐图自强作为立国“一件大事”,鼓励他们不必顾及反对派的指责,尽心兴办。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最高统治者对洋务派的信任与倚重,更重要地是反映了清王朝国防重点的转移。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开始了造船、造炮、修筑炮台,编练水师的活动。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关防
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制订《
北洋海军章程
》﹐规定每三年特派大臣会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一次。以后﹐1891年和1894年均按例举行。1889年光绪帝亲政后﹐奕譞仍总理海军事务﹐但衙门章奏不会衔。1891年1月奕譞病死﹐奕劻继为总理。帮办善庆﹑曾纪泽也在此前故去﹐遗缺一度由台湾巡抚刘铭传补任﹐后又由正白旗汉军都统定安﹑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继任。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于1895年2月在山东威海卫覆灭﹐次月海军衙门即裁撤。
1881年,清朝驻日本长崎领事余乾耀首次上书提议创设海军衙门,总理全国海军事务。
1882年9月,内阁学士何如璋也奏请特设海军衙门,统理沿海七省海防。
1883年,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台湾巡抚刘铭传也分别上奏要求“设海军衙门于南北洋”。根据这些奏议,清政府在总理衙门内增设了海防股。规定其除“职掌南北洋海防之事以外,凡长江水师、沿海炮台、船厂、购置轮船枪炮弹药、制造机器、电线、铁路及各省矿务皆隶焉”。如此繁重的事务,海防股当然无法胜任。但它的设立,毕竟迈出了统一海防的第一步,就其性质而论,可称得上是总理海军衙门的前身。
1884年法国入侵越南。马江战役前,会办福建海防事务大臣张佩纶再次向清政府提议创设外海水师衙门。奕䜣为其意见所动,决定在山东烟台设一海防大臣,并由李鸿章担任,但此议遭到李鸿章的拒绝。李鸿章反而建议朝廷在京师设立海军部,先由总理各国衙门兼辖而不另建衙门,并进呈《德国海部述略》《日本海军说略》,举荐张佩纶负责办理该部事务。奕䜣对李鸿章的意见不以为然,仍坚持在京外设立海军衙门。然而就在这时,朝局骤变,军机改组,奕䜣被慈禧罢斥家居,筹建海军衙门一事遂被中止。[1]
历任主官
年份 | 总理大臣 | 会办大臣 | 帮办大臣 |
光绪十一年(1885年) | 醇亲王奕譞 | 庆郡王奕劻、李鸿章 | 曾纪泽、善庆 |
光绪十二年(1886年) | |||
光绪十三年(1887年) | |||
光绪十四年(1888年) | 曾纪泽、善庆、张曜 | ||
光绪十五年(1889年) | 曾纪泽、张曜 |
1.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论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知网(引用日期:2021-11-15)
2.中华文史网-历史档案 · 中华文史网(引用日期: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