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力(东帝汶的首都)
帝力(葡萄牙语:Dili),是东帝汶的首都,位于帝汶岛东北海岸,三面环山,北濒海洋。气候炎热,终年高温,是一个深水良港。人口28.1万人(2019年)。[1] 帝力是东帝汶的首都、主要港口与商业中心。位于帝汶岛东北海岸,临翁拜海峡,遥对阿陶罗岛,三面环山,北濒海洋。 帝力是东帝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帝力还是东帝汶的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东帝汶80%以上的经济活动在此进行,帝力尼古劳·洛巴托总统国际机场同时为军民两用。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附近有油田和金矿。
帝力
Dili
帝汶岛东北海岸
372平方公里
28.1万人(2019年)
德顿语
热带雨林气候
尼古劳·洛巴托总统国际机场
首都
东帝汶
历史沿革
帝力于1520年由葡萄牙人殖民开拓,1596年成为葡属帝汶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帝汶重归葡萄牙管治,并于1975年从葡萄牙独立,帝力升格成为首都。及至1976年7月被印度尼西亚吞并,东帝汶降为省级,帝力也降格成为东帝汶省的首府。在东帝汶寻求独立期间,独立武装组织与印尼军队不断爆发游击战,有数千市民被杀。直到1999年,东帝汶成功争取自治,被受到联合国监管。到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重新独立,帝力再次恢复成为首都地位。
地理环境
气候炎热,终年高温,是一个深水良港。人口28.1万人(2019年)。帝力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还是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公路通往沿海及内地各城镇,其机场同时为军民两用。经济以农牧业为主,附近有油田和金矿。产香水、肥皂、陶器和纺织品,加工咖啡,手工艺有牙雕、木雕与草编。出口棉花、咖啡、大米、小麦、檀香木、羊毛、椰干与皮革。据估计,东帝汶80%以上的经济活动在此进行。
自然资源
主要矿藏有金、锰、铬、锡、铜等,帝汶海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政治
对外关系奉行务实平衡、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重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重视发展与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亚洲国家的关系,广泛寻求国际援助。截止2004年7月已与74个国家建交,13个国家在帝力设立了大使馆(或代表处),新西兰在帝力设立了总领馆,阿根廷等30国向东派驻了非常任大使。东在中国、葡萄牙、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兼驻新西兰)、美国、比利时和莫桑比克等国建立了大使馆,在纽约设立了常驻联合国代表处(常驻代表兼驻美大使),向布鲁塞尔派出了常驻欧盟代表(兼驻比利时大使),在悉尼设立了总领馆。
经济
工业以印刷、肥皂、手帕、纺织业为主。
矿业帝力
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农业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稻谷、薯类等。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椰子等,咖啡是主要出口产品。
旅游业山、湖、泉、海滩较多,具有一定旅游潜力,但旅游资源尚待开发。除帝力外,其它地区几无旅馆,国际航班很少。1989至1995年,每年赴东旅游的外国游客约1500人。
文化
独立日(即国庆日)
11月28日(1975年11月28日,东帝汶宣布独立)
恢复独立日5月20日(纪念2002年5月20日联合国向东帝汶移交政权日)
独立公投日8月30日(纪念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主持下就东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投)
交通
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公路总长3800公里,许多道路只能在旱季通车。帝力港为深水港,另有COM海港、HERA渔港等。帝力机场为东唯一国际机场,另有3个一级机场、5个二级机场。
社会
人民生活2002年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贫困人口占总人口41%。东帝汶有4座医院,县一级设有卫生中心,仅能向60%有人口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人均寿命57岁,50%的儿童营养不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2%。
军事东帝汶独立过渡期间,由联合国维和部队担负防务工作,总军力最多时达8950人。东帝汶建国后,防务工作逐步向东国防军转移,联合国维和部队人数大幅削减,截至2005年1月已减至维和部队428人,另有军事观察员42人,维和民警140人。2004年5月,联东支助团将东帝汶警务和边防控制权移交东方。
代表人物
帝力
夏纳纳·古斯芒(XananaGusmao):总统,独立运动领袖。1946年6月20日生于东帝汶马纳图托。早年就读于天主教教会中学。1974年加入革阵。1981年3月当选革阵主席和东帝汶民族解放军总司令。1992年11月20日被印尼逮捕并判终身监禁,后改为20年徒刑。1998年4月在狱中再次当选抵委主席。1999年9月7日获印尼总统特赦返回东帝汶。2000年1月当选东帝汶全国委员会主席,2001年3月辞职。2002年4月当选东帝汶独立后首任总统,5月20日宣誓就职。主张民族和解,被誉为东帝汶的“曼德拉”。200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菲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和平奖。2000年1月以东独立运动领导人身份访华。夫人科斯蒂·古斯芒(KIRSTYGusmao),有二子。古特雷斯·卢奥洛(GuterresLu-Olo):国民议会议长,革阵主席。1954年9月7日生于维凯克地区的奥苏(Ossu)县,早年在帝力就学。1975年加入革阵。1977年成为革阵中层干部。1991年任革阵领导委员会副秘书长。1997年任秘书长。1998年当选为革阵武装斗争抵抗委员会总协调人,并任帝汶抵抗全国委员会内政战线书记和政治军事委员会成员。2001年7月当选革阵主席,9月当选制宪议会议长,主持东首部宪法起草工作。2002年5月20日起任国民议会议长。2004年9月访华并出席亚洲政党国际会议。
马里·阿尔卡蒂里(MariAlkatiri):政府总理,革阵秘书长。1949年11月26日出生于帝力市。阿拉伯后裔,曾任帝力穆斯林社区领导人。早年在帝力读书,后去安哥拉学习。革阵创始人之一。1975年革阵宣布东帝汶独立时任政治事务部长,后转任对外关系部长,长期流亡莫桑比克。1999年10月返回东帝汶,任首届过渡内阁经济部长。2001年9月起任第二届过渡内阁首席部长。2002年5月20日任政府总理兼发展与环境部长。2003年9月对中国进行首次正式访问。夫人马丽娜(Marina),有3名子女。
拉莫斯·奥尔塔(Ramos-Horta):国务兼外交与合作部长。1949年12月26日生于帝力,父亲是葡萄牙人,母亲是东帝汶人。早年就读于天主教教会学校。曾当过记者,积极参与东帝汶独立运动。1970至1971年流亡莫桑比克。1975年东帝汶宣布独立后任外交新闻部长。印尼占领东帝汶后逃亡海外。1975年至1985年间任东帝汶革命阵线常驻联合国代表。1998年4月当选帝汶抵抗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并担任夏纳纳的个人代表。2000年10月起任东帝汶行政过渡内阁外交与合作部长。2002年5月20日任现职。长期在海外从事东独立运动。1996年12月获诺贝尔和平奖,1998年获葡萄牙政府最高奖-"自由命令奖"。2000年随夏纳纳访。
1.国家概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引用日期:20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