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州(今河南商丘市睢县)
睢州,即今河南睢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是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3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从金天德三年(1151)拱州更名睢州,到1913年废睢州为睢县,睢州存在近八百多年。八百年来,睢州人文鼎盛,历史遗迹丰富。现已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北线有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的白云寺、睢杞战役烈士陵园、神秘秀丽的北湖;东线有古色古香的明清一条街,明末兵部尚书袁可立的别墅建筑群袁家山(吕祖庙)、袁家山内的宝墨亭;南线有唐宋时期的无忧寺塔、圣寿寺塔;西线有汤斌母亲贤良祠、睢杞战役战场遗址、周龙岗文化遗址。历史名人有袁可立、李汝华、苏金伞等。
睢州
城关回族镇
924平方公里
东经114°50′-115°12′,北纬34°12′-34°34′
商丘观唐堂机场建设中
0370
河南省
州
中原官话-郑开片
豫N
温带季风气候
476900
8个镇、12个乡
南朝梁置
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置睢州,治所在顿丘竹邑城 (今安徽省宿州市北二十里老符离集)。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宿州市北部、濉溪县、萧县以及江苏省沛县等地。东魏武定五年 (547年), 改为南济阴郡。北齐复为睢州,移治取虑县(今安徽省灵璧县东)。东魏武定六年(548年), 改潼州置睢州,治所在取虑城 (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北七十里高楼乡潼郡村)(《资治通鉴》: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东魏慕容绍宗“引步骑万人攻(梁)潼州刺史郭风营”,即此) 。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宿州、泗县、固镇县、灵璧县等市县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睢州。
地理位置
睢州,今河南睢县地处豫东平原,隶属于河南省归德府(今商丘市),西距郑州市160公里,东至商丘市60公里,东邻宁陵县,南接柘城、太康县,西毗杞县,北靠民权县,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北枕鸿河,南通江淮,西属汴洛,东走徐沛,隐然中原一襟要也”,睢县夏商时城邑在承匡(一名承筐,今睢县匡城村,本为宋国西部边境重镇,位于县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秦初建县城于承匡。秦(前221年)迁移至襄邑并置襄邑县。
历史沿革
秦置襄邑县。汉属陈留郡。北魏孝昌四年(528)分东郡、陈留置阳夏郡,襄邑属之。北齐县废,隋开皇十六年复,属宋州,大业初废州,改为梁郡。唐初襄邑隶杞州,贞观元年(627)属宋州。宋初属开封府,崇宁四年
睢州
(1105)升为拱州,以开封之考城、太康,南京之宁陵、楚丘、柘城来隶。大观四年(1110)废拱州,复为襄邑县,还隶开封。政和四年(1114)复为州,隶京东西路,以襄邑、太康、宁陵为属县,余归旧隶。六年(1116)又 以宁陵归南京,太康归开封,复割柘城来隶。
金天德三年(1151)拱州更名睢州
,隶南京路。元睢州属汴梁路,领四县:襄邑,考城,仪封,柘城。明洪武初属开封府,以州治襄邑县省入。十年(1377)五月降为县。十三年(1380)十一月复升为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属归德府,领县二:考城,柘城。清睢州仍属归德府。1913年废州改为睢县
,属豫东道。1914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1932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商丘专区,1959年属开封专区,1961年属商丘地区。1997年6月撤销商丘地区,设立商丘市。城址迁徙
睢县县城先后迁移三次,均与黄河泛滥有关。
第一次
迁移发生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由承匡(今睢县匡城村)睢州古城迁徙
睢州附近黄河变迁图
迁至襄邑古城(约在今城湖西1公里范围内)。
第二次
迁移时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由古城迁至襄陵附近即睢州旧城(今县城北城湖)。第三次
迁移历时较长,前后百余年始完成,由睢州旧城(今城湖)南迁至睢州新城(即今日县城),旧城即今日睢县县城北之城湖。古城池形态——凤凰城
明弘治时期睢州黄河流经图
明嘉靖时期睢州城池图
睢县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城池相连形成“凸”字形城池整体格局。秦时所筑襄邑城,旧志称为古城,经两汉魏晋南 北朝隋唐五代至北宋末,历1300多年。其故址位置大致在今城湖以西一公里范围内。宋崇宁四年(1105 年)升襄邑为拱州,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由古城迁至襄陵附近即睢州旧城(今县城北城湖),襄邑古城遂废弃成湖(即“西湖”,一名“万粮陂”。)“城西曰西湖,一曰万粮陂,今皆堙废。”西湖在清初已淤塞成为平地。北宋崇宁年间所筑拱州城(即睢州旧城)规模要比襄邑古城大得多。据续修睢州志载,宋所筑城周长共十里三百步,金元两代,中原战乱频繁,州城失修,城墙大部分被毁。明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调开封周王府所辖坚城卫屯守睢州,改名睢阳卫。卫指挥使吴仲奉命率部重修州城。缘旧堤修筑建城楼四、敌楼四。后年深日久,城外地势因黄河泛滥后泥沙淤积而逐渐抬高,城内地势则相对日渐低洼。成化十三年(1477年),黄河在杞县决口,河水冲入城垣,淹没州城,官廨民舍荡然无存。水退后积水面积仍大,州城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因而大减。城南关外有东西向高阜,名为“凤凰岭",延绵若干里,城中避水患者千家移居于此。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河南巡抚章焕来睢州巡视,遂令在州城南关外居民稠密处再修筑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和原州城不同之处在于新城城墙全部用砖砌成,而旧城则为土墙。新城长十有二里,其高三丈有五尺,其围之步积而数之三千八百有奇,周围包之以砖,建门七。2其中南门三座,自此,睢州有了新旧二城,新旧两城相连,旧城正方,新城椭圆,新长旧狭,形如凸字,俗称凤凰城。新旧二城周围皆有城河环绕,池之形势逐城而成,当门有浮桥,植柳以固其岸。官衙、儒学、仓廪、监狱、察院、卫所等官方机构仍驻旧城,新城则多为民居和商肆,二城并存,功能互补,是中原地区的名城重镇。
清乾隆时期睢州城池图
此后承平日久,到明末崇祯初年,城颓池湮。崇祯四年(1631年)睢州大规模修治新旧两城。旧城原为土城,这次便在土墙外加砌砖石,门楼敌台女墙羊马墙屹然一新,新城本为砖城,故仅予以全面修葺。崇祯十五年壬午 (1642年) 三月李自成使百姓平毁睢州新旧两城的大部分城墙,填平城濠。当年九月,黄河水向东南一泻千里,由于睢州新旧二城已无城墙可以防洪,大水先冲入睢州新城,再向北倒灌入旧城。两城官衙民舍,庙宇商肆,大部分为洪水淹没。幸存者新城东西一街数百步,旧城则止余襄陵(今湖心岛)、金锁岭(今北关村)上数家。史称“壬午之变”。3清初,旧城仍旧一片汪洋,睢州知州在新城东大街路北租赁民宅权作衙署。当时的睢州新城,四面环水,遍地芦苇,旧城由于常年积水,至此废弃成湖,即今日睢县县城北之城湖。睢州新城于清乾隆二十六年修筑,又于五十九年重筑,至嘉庆元年竣工,墙高池深,道光二十年修补城垣,重建东西两门楼。民国年间,城墙仍基本完好。睢州城池图
睢之州治原在旧城,新城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本为袁可立府第),书院创于雍正。常平仓废为葵邱驿,袁尚书大石坊在署前,州之儒学旧在北城乾方,新学在南城,大殿五间,锦襄书院在驼岗,旧为尼庵。绘川书院在新城大街。城隍庙旧在北城州治北,崇祯壬午移主南城西门大街旧察院遂建庙于此。火神庙在新城南北大街,金龙四大天王庙在新城大街,三皇庙在新城东门内,东岳庙在北门外,文昌祠在西门内绘川书院内,六忠祠在新城西门内、襄王庙在厚台冈,泰山庙在东门外,兴国寺在旧西门内,乾明寺在旧西门外。岳忠武王庙在东门内,范忠宣公祠在新城西门内,此外还有关帝庙、八腊庙等。
今格局现状——中原水城
睢县水域分布图
睢县县城由北旧城湖和南城区组成,整个城区传统格局形成独特的“阴阳城”老城空间结构。旧城湖的湖面呈现十分规则的长方形,体现着水下方形古城堡的形态。城湖四周的一些地名,仍能反映出睢州旧城的大致轮廓,如 老东关、老北关、西门口等皆是。睢州古城与商丘地区古城比较
鸟瞰中原水城——睢县
旧城城墙残迹在20世纪50年代尚可在城湖四周看到,90年代末开发城湖,环湖修路,遗迹从此消失殆尽。北部旧城湖中仍有骆驼岭、宋襄公陵(襄台)、汉代濯锦池遗址、凤鸣岛、宋苏东坡二赋宝墨亭等历史遗迹。南 城区紧邻旧城湖,东西长,南北短。新城建国后城门及城墙被全部拆除,一部分城砖用来建造睢县第一中学教学楼(今睢县高中老校综合楼)。今日睢县县城,即在原睢州新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南城区主要有县城东南隅的袁家山古建筑、建设路西段北侧的汤文正公贤良祠、县城东关西南隅的东关清真寺、解放路南的儒学文庙大成殿以及县城东关明清一条街等重要的历史古迹。有待修复或重建的历史胜迹有袁可立府第(许定国刺杀高杰处)、许彦周诗话楼、张师德清香馆、父子状元坊、袁尚书大石坊、三进士坊、桃花洞、甘菊泉、锦襄书院、乾明寺等。城区新建街道和老街道并存,街道基本呈现横平竖直格局。仅有东关明清一条街还保留有部分老旧建筑,但 街道已被拓宽,大部分传统住宅被拆毁。
其它街道均已更新为现代风格的建筑。建国后拆除的古建筑有火神阁(原在城内北街)、关帝庙(原在城北门里)、救苦奶奶庙(原在城内北街)、城隍庙(今城关镇院内)、钟鼓楼(位于东街丁字路口)、奎楼(在原城东南城墙上)、洛学书院(本袁可立府第,原在东大街路北)。
历史事件
“高许之变”是明末著名的历史事件,是河南总兵许定国在河南睢州(今睢县)袁尚书可立府第以歌姬美酒宴杀南明大将高杰的大事变,此次事变因为许定国的降清而导致明清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巨变。
高杰(?—1645年),字英吾,陕西米脂人。封兴平伯,与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合称南明四镇。弘 光时,高杰在南明江北四镇中兵力最强,受史可法器重。明弘光元年,清兵下河南府,高杰约河南总兵许定国,互相联络。然许定国已暗自降清,并送其子渡黄河押为后金人质,反诱高杰至睢州营中,砍下头颅,持首级向清军邀功。
袁尚书府第,《河南通志采访稿》称“袁尚书可立故宅”,郑廉《豫变纪略》称“袁园”。为明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始建于明万历间。原为三进院落,后经改建、扩建,达房屋数百间。与州城南部之袁家山及东西对峙的两个袁尚书大石坊恰对峙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威严壮观。中有“弗过堂”、“石仙堂”、“藏书楼”等著名建筑,其中后院“藏书楼”下的厅堂,就是河南总兵许定国刺杀南明大将高杰的地方。直到民国年间,藏书楼上当年被焚毁的棚板仍没有被修复,空置二百余年,以纪念这一著名历史事件。
公元一六四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北伐前军统帅高杰率军驻徐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兴平伯高杰北征,兵发徐州。二十七日,高杰在归德(今商丘)给许定国千金,帑百匹。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高杰抵归德府城。时河南总兵许定国驻在睢州,有情报说许定国已经将自己的儿子北渡黄河送去做人质降清。高杰招许定国来归德会面,许定国不应。正月初九日,高杰、河南巡抚越其杰、巡按陈潜夫同往睢州。其时,故兵部尚书袁可立子袁枢,任河南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兼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在其故袁尚书府第内开府治事。史可法与河南巡抚越其杰、参政袁枢都劝高杰不要入睢州城,高杰轻视许,没有听从,遂入城。正月初九日,许定国邀高杰在睢州会面。初十日,高杰、越其杰、陈潜夫等都来到睢州,许定国相迎于州城东郊,各叙思慕情。这时高杰的兵将在睢州城东二十里以外驻扎,止从百余骑亲兵入城。
南明弘光元年(后金称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十二日(《国榷》载十三日丁酉),许定国以歌女相诱宴饮高杰于故兵部尚书袁可立府第“藏书楼”下。酒酣,高杰催许定国行期,而且提及其送子渡黄河降清事。许定国满腹疑心,无意离开睢州,而且由于自己的两个孩子许尔安、许尔吉已经在清营,已经没有了退路。许定国吞吞吐吐虚与应付,却心怀恼怒。夜入三更,高杰的兵将皆被灌醉,各自被伏杀于帐中。总督张缙彦,监军李升从乱军中仅以单身走免,巡抚越其杰和参政袁枢已于前一天赴南京。事后,高杰子被南明朝廷封太子太保,许定国北渡黄河降请。史可法闻讯顿足长叹:“中原事不可为矣,国事尽被许贼所坏”。
十三日,高杰部将李本身、高进库等屠掠睢州城,睢境大乱,及方圆百里,百姓遭焚掠甚惨。焚掠后的袁尚书府第狼藉一片,藏书楼内古书名画毁劫殆尽,仅《潇湘图》、《夏山图》、《萧翼赚兰亭图》等数幅为袁枢随身携带得以流传至今。。
《豫变纪略》:“袁园之祸,杰实自取。”
《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 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联贯,为尚书园宅范围中地无疑也。后楼下为明末许定国刺高杰处,楼上不设棚板,以作后来纪念焉。” “按许定国刺高杰处相传在今洛学书院后院藏书楼下,……当时其宅本袁尚书可立府第,不知何以为许贼占据。想闯贼破城,袁氏避乱外处空其宅,故许得宴饮行刺其中也。至今楼不设棚板以为纪念,此次睢之大乱杀掠之惨又甚于失城之时焉。”
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现状城湖
北湖、襄陵、骆驼岭、濯锦池:睢县北湖,又称“城湖”、“老旧城”。原为宋至清初睢州旧城,因黄河泛滥淹没,废弃成湖。现北湖水面为268公顷,南北长1880米,东西宽1330米,湖水平均深2.2米,最深处达3.9米。湖中路纵贯南北,将北湖分为东西两部分,北湖水质常年保持着三类水的标准。
睢州历史遗迹分布图
襄陵传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陵墓。位于城湖湖心岛东北隅,原为一夯筑高台,明清两代及其以前即为睢州 名胜。公元前650年,宋国宋襄公继位。桓公夫人是卫国(今濮阳一带)人,生下宋襄公后被丈夫宋桓公遗弃,返回故国。宋襄公即位后,限于礼制,母子难以重逢,在湖中小岛上筑望母台。公元前638年10月,宋襄公率兵与楚军战于泓水(今睢县和柘城交界一带),不幸受重伤死于睢,因附近筑有望母台,遂葬于此。襄台上依然立着宋襄公的坟墓,史称襄陵。现仍土丘高耸,屹立水涯。宋襄公既葬于此,宋国必然要在其陵墓附近设置管理机构,襄陵至此成为宋国西部重镇。骆驼岭也称驼岗,在襄陵北约300米处,驼岗四周湖水环绕,岗上青草绿树,上有桃花洞、甘菊泉。驼岗已成为自然鸟岛,数十万只灰鹤、白鹭、野鸭等鸟类聚集在一起。明代以前,岛上有尼姑庵。明嘉靖四年(1526年),提学肖凤鸣在这里建锦襄书院。旧志载:“濯锦池,盖邑之善织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按睢州旧儒学在城西北隅,即今城湖西北,由此可知濯锦池遗址在今世纪公园西侧,现仍为一池。袁家山
睢州袁家山
又称小蓬莱、吕祖庙,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是一处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道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家山建成后,数百年来的府州县地图均有登录。清初《道藏辑要·在陆肇祥》所载:“襄邑(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前后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至今灵应昭然焉。”袁家山建于明代天启末年(1627年)袁可立致仕之后。“当司马公(袁可立)在前明时,宦历中外,逮乞休归田,筑别墅、池林、山榭,逶迤十余里,不绝名花美石,极一时之胜”(袁可立四世孙《袁任墓志铭》)。史载袁可立任登州巡抚期间曾“造艅艎为海防”,他致仕归里睢州后怀念军旅生涯便仿照这种大型船舰形状在睢州南城一汪碧水自己的别墅“陆园”中设计建造了袁家山,仿山东蓬莱阁体制而建,由于建在水中,地势颇高,因称袁家山,曰“仙峰滴翠”。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气势,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州范阳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复于庙外依山傍水,植桃柳数百株",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由此可想见袁家山当年之盛。昔日的袁家山道场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尚有规模盛大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日礼节最盛,吸引着周边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王铎《甘露台》、田兰芳《逸德轩文集》、状元彭定求《道藏辑要》、总统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等文献均有明确记载。袁尚书大石坊,又称袁氏双牌坊,为崇祯皇帝御旨建造,为表彰睢州兵部大司马袁可立“三世尚书”封典而建。袁氏牌坊分列故睢州公署两旁,为三间四柱五楼式建筑。由董其昌书丹的坊额为袁氏后人保存完好,2001年将这一艺术珍品复修于袁家山山门之前。袁尚书墓在睢州城(今睢县)东南五里袁坟村南、焦庄东,墓前原有高大建筑及石祭台、石牌坊、石望柱、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等。在陆肇祥
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木清华,景逾濯锦。
上建纯阳宝殿。额曰:“梦觉迷津”。后供吕帝閤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前后殿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书回道人志。
乘载袁尚书始祖荣,世有隐德。递及尚书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吕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梦吕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清《道藏辑要·壁集·吕帝圣迹纪要》
淮甫晤而可立生,一生文章事业,董宗伯其昌志载甚详。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位置悉系梦中指点。皆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重刊道藏辑要·壁集·吕帝圣迹纪要·在陆肇祥》)
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位于县城解放路南,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文庙现仅存大成殿,进深五间,面阔五间,前出后包。琉璃瓦盖顶,滚龙脊两端安有兽砖。垂檐脊向下依次为鸡、鱼、海马等。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大成殿开办抗日青年干部培训班。
汤文正公贤良祠
睢县历史遗迹分布图
又名汤恭人旌烈祠,本二祠合一,通称汤家祠堂。在城内西大街中部路北坐北向南。汤恭人赵氏系汤斌之 母,明末李自成陷睢州,赵氏“骂贼’遇害。清顺治五年(1668年)奉敕建祠“旌烈”。雍正十一年(17133年),汤氏后人奉汤斌神位供于旌烈祠之后。乾隆二年(1737年),朝廷追谥汤斌“文正”,即奉旨于旌烈祠之左建“汤文正公贤良祠”。原有大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拆除,剩余部分为粮食仓库。东关清真寺
东关清真寺位于县城东关西南隅。明初回族迁入睢州后所建,已历600余年,屡经重修,为豫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清真寺。现寺内有大殿、讲经堂、花园、望月楼、碑楼、伙房、女寺、水房等建筑,共计房屋75间。寺内皂荚树一株,树龄300多年。
其它
载于旧志尚待恢复重建之原睢州名胜古迹有父子状元坊(宋代张去华、张师德父子状元,为千古佳话)、诗话楼(其地为东湖湖心岛荒芜处)、清香馆(为宋状元张师德故居,遗址在今北护城堤外)、范忠宣公祠(宋代名相范纯仁,为范仲淹次子,曾官襄邑知县)、岳忠武王庙(位于旧城西门内,今没于水)等。
文化遗产保护周边环境的整治
袁家山
当前老城内现存传统建筑呈分散的点状分布状态,而且这些点状的传统建筑由于缺乏保护措施,传统建筑周边环境杂乱,严重影响了历史建筑的景观价值,也影响了传统建筑的整体性特征, 致使老城传统空间特色不明显。如袁家山古迹的东侧、南侧均为危房、旧房、垃圾等,其它文物古迹建筑缺乏标识牌,难以寻觅。东关明清一条街即县城东关大街。始建于明代中期,至清末民初遂臻极盛,为豫东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曾吸引方圆 数百里的客商前来交易。更有晋商、徽商及福建等地商贾在此定居经营。在此街东段路南有晋商所建之“山西旅睢同乡会馆”,在文革时期被拆除。街东西长1000米,宽7米,青砖铺地。商户沿街排列,其建筑式样大致相同,一般是前有出厦,出厦以红色油漆木柱支撑,活动门板,木质窗棂雕花,进店可见朱红木柜台,柜台后货架上陈列各色物品。户户房屋紧靠,隔路互相对称,错落有致。东关明清一条街最近几年基本被拆除,仅剩个别传统民居、残留山墙等,取而代之的新建住宅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缺乏统一建设、规划。睢州夜景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关于世界遗产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真实性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历史遗产资源能够世代传承,实现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平等地享有遗产价值原貌。因此今后应通过老城历史建筑保护及周边环境的整治,逐步展现历史建筑的原真性空间特征,并加强历史建筑的整体性联系,由微观到宏观,以历史建筑点的保护逐步扩展到城市整体文化内涵的保护,进而使城市传统空间形象得 到恢复。为了进一步丰富老城的传统空间特色,今后还要加强老城建筑遗址的保护,睢县老城内有新城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本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府第、许定国诱杀高杰处。袁枢为明末北方著名书画收藏家,袁宅曾聚集过董其昌、黄道周、倪元璐、王铎、钱谦益、陈继儒等一大批文人学之,向为文人渊薮之地。)、儒学、城隍庙、文庙、洛贤祠等重要的建筑遗址,还有关帝庙、八腊庙、范忠宣公祠、岳忠武王庙、火神庙、金龙四大天王庙、绘川书院等,今后要确定这些遗址的保护范围,逐步恢复为遗址公园,展示其曾经在历史上的意义,遗址公园要结合明清时期建筑名称及历史背景进行命名。
加强老城、旧城湖、襄邑古城遗址的保护
睢县“凸”字形的城市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三个历史时间的城池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当代人的面前,展示了黄泛地区独特的城市发展、变化特征。为了进一步突出睢县县城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今后应加大睢县老城、旧城湖、襄邑古城遗址整体格局的保护。
襄邑古城遗址应划定遗址公园进行保护,一方面,要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体现遗址公园保护的社会公益性,对于遗址资源的利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遗址展示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使之成为科学研究、历史传统教育的基地和当地群众休闲娱乐观光的场所,以推动当地的传统文化事业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遗址周边环境的整治,增设生态绿地系统,加强和旧城湖的生态性联系,形成和旧城湖一体化的历史文化遗址景观。
睢州旧城湖
睢县旧城湖是中原内陆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厚的水体景观,深埋湖底的古城和旧城湖上分布着的大量 历史遗迹使其具有了很高的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在保护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城湖周边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的控制,特别是建筑高度要严格控制,避免破坏城湖的传统空间尺度,城湖周边建筑还要充分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商丘地域的商、宋国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城湖的历史遗迹,逐步恢复城湖周边的旧城城墙遗址、老东关及老北关遗址等,充分体现城湖水面下的方形城池特征,还要加大湖岸的生态化建设,加大沿湖的生态绿地建设,避免使用水泥等现代化材料修饰湖岸,最终形成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湖岸景观系统。鸟瞰睢县老城
在睢县老城的整体形态保护方面,要加大老城区外围历史与自然形态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强老城区的城墙、城河遗址保护和利用,要充分利用城墙及护城河遗址,拆除占压护城河遗址、城墙遗址的建筑,被填埋、覆盖的护城河道应恢复其本来面貌,沿城墙遗址外围开辟生态绿地,避免城区扩展沿老城周围摊大饼式的发展,进而突出老城城池形态。特别要注重老城和旧城湖之间的整体性联系,其间要加大生态绿地建设,老城周边建筑分布要疏密有致,留出老城和旧城湖之间的视觉走廊,进而使老城和城湖、襄邑古城遗址形成整体性古城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
睢州麒麟舞(国家级)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代表吉祥的一种动物,其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形状奇异。在中国古代,麒麟、凤凰、龟、龙被称作“四灵”,人们把四灵当作祥瑞的象征,在它们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心愿。
睢州麒麟舞
麒麟舞是一种稀有的传统舞蹈,在古代曾经兴盛一时。睢县的麒麟舞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原为明末宫廷中的娱乐项目,它的鼻祖叫冯玮。明朝末年,冯玮曾经任宫廷掌管文化娱乐的职官,明朝灭亡以后,冯玮带着一对麒麟舞道具返回老家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教给冯姓子弟玩耍取乐。在当时,大刘寨村有很浓厚的练武风气,村民们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冯玮带领大家一边舞麒麟,一边练武,麒麟舞很快就在村子里兴盛起来。之后,麒麟舞就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至今在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还有唯一健在的麒麟舞第十四代传人冯明义。麒麟舞不同于 舞狮,也异于舞龙。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麒麟舞的道具分麒麟头、麒麟皮和绣球。麒麟头长100厘米、宽70厘米、重约20公斤,舞动麒麟头需要很大的臂力。麒麟皮是麒麟的鳞片部分,鳞片分红色和蓝色两种,层层叠压,犹如鱼鳞。绣球为双层,外壳是用竹子编的,内壳糊以红纸,里面点着蜡烛。神奇的是,无论绣球怎么滚,蜡烛头部一直都朝上。麒麟舞的表演技巧有10多种,有“扑三扑”、“头上尾不上”、“上头不上尾”、“上尾不上头”,还有“剪子股”、“挠痒”、“麒麟下蛋”和“甩钩子”、“单甩双甩”等。在表演中,有一红一蓝两个麒麟参加演出,它们的出场是有顺序的,红麒麟为主,蓝麒麟为次,一般都是红的先出场。麒麟舞的传统表演形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盘门。从前,麒麟被供于村头的火神庙里,每当需要表演的时候,就将麒麟从庙里请出来,这时候就要表演盘门舞蹈。麒麟下驾之后,两人手执“明棍”从庙内蹿出,开始盘门表演。“明棍”长5尺,两端点燃火香,舞动时呼呼生风、火光四射、上下翻腾,似流星追逐,如光环套叠。然后以“盆炮”为令,有人持内燃蜡烛的绣球引麒麟出庙,此段礼仪表演全在庙门外举行,故曰盘门。第二段是平地表演。一般由一红一蓝两个麒麟交替舞蹈,一对麒麟,一张一弛,刚柔相济,生动有趣。持绣球者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或后仰,表现出很高的武术功底。麒麟在他们的挑逗下时而喜、时而怒,时而腾空而起、时而匍匐在地,表演着各种舞蹈动作。第三段是桌上表演。这是麒麟舞表演的精华部分,也是表演最惊险的部分。两只麒麟围绕一张方桌上下跳跃,做着各种动作。在麒麟舞的鼎盛时期,舞者可以将13张桌子叠成三层,两只麒麟做着各种动作往上跳跃,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动作惊险,观众无不屏息观看。
麒麟舞具本身较笨重,有30多公斤,加上动作难度大、活动剧烈,因此非常消耗体力,舞者每表演两三分钟就要歇上一会儿。尽管麒麟舞的表演者都是有一定的武功基础或身体条件好的年轻人,但是几分钟下来,他们也都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睢州皮影戏(省级)睢州皮影戏是以造形、表演、光影等巧妙结合为一体的艺术,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表演技巧,婉转优美的音乐曲调、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具有极高的影戏艺术欣赏、雕刻工艺鉴赏、皮影套相收藏、表演技巧神奇的艺术价值。
睢州皮影戏
睢县胡堂乡秦庙皮影戏是一种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古老而又稀有的综合性民间 艺术,具有戏曲“活化石”、电影“鼻祖”之称,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雏形于秦汉,发展于隋唐宋元,鼎盛于明代,衰弱于清朝、民国,新生在当今。“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用皮革裁成人或物的形象,靠灯光将其影子投射到布慕上,在艺人的操纵下,做出各种动作,配以说唱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豫东一带只有睢县的秦庙村有此剧种,睢县皮影自成一派,传统剧目有《龟鹤斗》、豫剧《猪八戒背媳妇》等,新编排剧目有《女娲补天》、《幽灵组合》、《三英战吕布》等。皮影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
睢州人物
单朝阳,元末明初,河南睢州(今睢县)出兄弟三翰林,系元至正乙酉(1345年)同榜进士单朝阳、单守阳,辛卯( 1351年)进士单元阳,民间有
“
一门三进士,黄花紫花开”
的歌谣。孙德谦,元末睢州人,官中书左丞、大同行省平章事。明军攻大同,德谦据城固守,誓不投降,城破而死。手书《自决》等诗数章,辞意慷慨。
韩政,睢州人。元末追随朱元璋起兵中原,洪武十一年(1378年)卒,明太祖朱元璋亲临其丧,赠郓国公。
李干,字贞臣,明初睢州人。元末,以国子生出仕,为扩廓帖木儿幕僚,被朱元璋军俘虏,安置在镇江。不久升入司农司,参预议礼、议律、议官制。
李孟旸,字时雍。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与弟弟李孟晊同榜中进士,时人称这对李氏才子“双凤齐鸣”,成为当时家乡人的骄傲。著有《南冈集奏议》、《睢州志》等。
孙坤,字顺夫,睢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升肃州兵备副使。因功高遭忌,遂辞官隐居林下,卒于家。
傅性敏,字顺夫,睢州人,明代重臣。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蔡天祜
,
字成之。多才多艺,弹琴围棋,射的投矢,演阵占象,诗词歌赋,无不精湛。清代汤斌说:吾乡先辈名臣,必以石冈公为首,其人品甚高,所用未尽其才。李汝华
,
字茂夫,号桂亭,睢州人。明万历四年(158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和袁可立一样在朝中不结党。袁可立,明代抗倭名将,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历明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是明代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家。天启帝赞其”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
袁枢(1600-1645),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寓,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明代书画家、收藏鉴赏家、诗人。以父兵部尚书袁可立荫官户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崇祯末年于其故袁尚书府第开府治事,乡党以为荣。藏品巨富,为董其昌、王铎所推重,尤以收藏董、巨画作为最,迄今为海内外博物馆至宝。有画作《平泉十石图》(藏广东省博物馆)、《松溪泛舟图》等传世。
汤斌(公元1627-1687),河南睢州人。清朝书法家。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著有《汤子遗书》。
田兰芳,字梁紫,号篑山,清初睢州人,中州名儒。生于世宦之家。幼年丧父,酷爱读书,学诗于张心若,诵读《诗经》,汉魏骚、赋,唐宋诗词。被学者推为儒门正宗。讲学于梁、宋各书院,门人众多。其一生为文为诗,著作颇丰,有《逸德轩文集》传世。死后,门人私谥“诚确先生”。被学者誉为“儒门正宗”,“诚确先生”。
王绅(?-1706),字公垂,清朝睢州人,大明兵部尚书袁可立曾孙婿(袁赋诚长女婿)。康熙帝四十五年(1706年)病卒于京邸户部侍郎任上,世寿不详。
蒋曰纶,字金门,号霁园,清中叶睢州人。清代乾隆、嘉庆名臣。
蒋予蒲,字元庭,清代名臣,是蒋曰纶之子,故睢州旧有蒋氏父子祖孙“三代翰林”的美称。
睢州诗文
过睢州孔尚任
州是睢阳古郡名,张巡两下涕沾缨。
桑田变后常忧水,父老存来但说兵。
泥没旧京车马道,风吹新第管弦声。
残荷绕郭行难尽,抵过余杭一半城。
至睢州有感陈名夏
寒山凄绝暮烟斜,旧日村原见几家。
草长甫田惊宿雉,人稀落木乱啼鸦。
畏兵相避真如火,携友长征未有涯。
夙慕中原文献地
,到来拂面起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