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的遗址)
牟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是周代至汉代时期的古城遗址。 牟国故城呈长方形,南北长620米,宽520米,面积近32万平方米。城址内采集有磨制石器、商周时期的绳纹陶片、鬲足,以及周代的陶罐、陶鬲、汉代的陶片与墓砖、唐代的瓦当等文物。 1979年,牟国故城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牟国故城遗址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
周代至汉代时期
全国级
2013年
7-0247-1-247
国务院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
遗址规模
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20米,宽520米,面积近32万平方米。城墙用土夯筑而成,残高2米,顶宽3~5米,有东、南、西北3个城门。城东、南墙外有城壕,宽约5米,深约3米。西、北两面以牟汶河为壕。南城门呈凹字形,推测有瓮城,高约15米。现仅存西北角一段残墙基,高约2米,上宽1~2米。
文物遗存
城址内采集到磨制石器、大量商周时期的绳纹陶片、鬲足,以及周代的陶罐、陶鬲,还包括汉代的陶片与墓砖,唐代的瓦当等。
遗址意义
莱芜历来被称为嬴牟,牟国故城遗址规模大,遗存种类多,是研究海岱中心区域考古学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遗迹,也是研究莱芜发展历史的重要遗址。
遗址保护
牟国故城遗址于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牟国是牟族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牟氏之国。《莱芜县志》载:“牟子国故城在县治东二十里,牟汶曲中。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来朝。此其故都也。”《中国地名大辞典》载:牟,周国名,子爵,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置牟县。《汉书·地理志》载:“泰山郡牟县,故牟国也。”从这些历史资料分析,牟国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方国之一,其立国时间应在周以前,周初续封为子国,即“牟子国”。“子”是上古时期的封爵,据《通典·职官·封爵》记载,周时期,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由此可见,牟子国,周初受封时,其封地应在二百里左右,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今天莱芜的东部、南部及新泰市、沂源县的各一部分,是牟子国最初的封地范围。
牟国来历
那么牟国从何地而来呢?《世本·氏姓篇》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郑,祝融之墟也。”可见牟国最早的发源地应在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而后他们从祝融族分出,迁移至河南的“中牟县”一带定居,中牟县境内至今有牟山,从地理位置和周初分封情况分析,牟国此时应是西周的盟国之一,殷周大战时期,牟人参加了战争,其首领为姜子牙手下的千户,助周取得胜利。牟人迁移至莱芜,应在周初,当时,周朝虽然名义上统一了华夏,但居于东方的东夷诸部一直不服从于周朝统治,周朝派兵多次征讨,但均未收到大的成效。最严重的一次是他们联合管叔、蔡叔、霍叔和武庚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叛行动,多亏周公经过三年东征,才将叛乱平息。此后,为加强对东夷的统治,周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牟人就是在这一时期,作为盟邦被分封到莱芜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诸部的统治,封爵为子爵,从此开始了牟子国的历史。
春秋时期,随着周朝礼乐崩坏,国与国之间战争连绵,许多小国均在战争中沦为大国的附属国。牟国在经历了西周400多年的安定生活后,这一时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鲁国的附属国。《春秋》就有桓公十五年“牟人来朝”、僖公五年“公孙兹如牟娶焉”的记载。
牟国处于齐鲁两个大国之间,饱受两国战火的苦难,同时,由于齐鲁力量的悬殊,作为鲁国附庸的牟国,以后实际为齐国控制,时间大约在长勺之战后、艾陵之战前,即公元前684年至公元前486年间,长勺之战时鲁军尚能把战场放在牟国的长勺之地与齐军交战,说明此时牟国实际在鲁国控制下。而到艾陵之战时,齐军已将牟国的艾邑作为战场,说明此时牟国实际已为齐国控制了。
牟国东迁
牟国是在什么时间东迁到今天烟台一带的呢?《山东古国考》载:“牟本在今莱芜,齐迁之于福山,遂名东牟。”牟子国何时东迁,史料上无确切记载,通常的观点认为,牟国东迁是在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齐国,掉头西扩,攻击鲁国北部边境地区,先后进行了“城之战”、“防之战”、“崔杼攻鲁”等一系列吞并战争,牟国在这个时期,为齐所控制,从此开始了东迁的历程。从今天所遗留、牟人曾居住过的一系列地名分析,牟国东迁线路,大至是沿牟汶河而上,经今天沂源,然后向北沿安丘汶河而下,最先定居于汶河中游、牟山附近的安丘故城一带,东汉初这里为安丘县治所,公元556年安丘并入昌安县后,改称牟乡城,596年隋于此置牟山县。现该遗址已淹没于牟山水库中。据《安丘县志》记载,安丘境内古代有潍、汶河及多条驿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当地传说,古代曾有一个部落在此生活,因以放牛为生,常唤牛“哞”,故被称为牟族。以牟山为中心的这一带,留下许多牟族命名的地名,如,牟山店子村、牟家庄村、牟家沟村、牟山等。甚至,安丘汶河的名称与莱芜的汶河同出一个名字,很可能也是牟国人留下来的。
牟国东迁安丘后,可能由于不断扩大居住疆域,出于战略的考虑,齐人不得不再次逼迫牟人东迁,《路史》中记载为“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于是,牟国再次踏上东迁的旅途。这次东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齐国为了攻击鲁国,并抗击与鲁国联盟的吴国,扫清山东半岛中部战场的障碍。从史料分析,二次东迁时间大约应在公元前558-公元前548年间,东迁的目的地是今山东省烟台市的牟平区、福山区一带,这里原为莱子国的土地,莱人南迁后,这里便成了牟人的最终居住地。《通典州郡典记载》:登州今理蓬莱县。春秋牟子国也。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然而,数次东迁也未能挽救最终灭国的命运。到春秋末期,龟缩在胶东半岛一角的牟子国仍然被强大的齐国吞灭,而《路史·国名纪》记载的“牟,子国,楚灭之,为附庸”。此时的牟国已为齐人所占据,可能已没有牟人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