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购买力(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货币购买力
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
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换取服务劳动的能力。是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对比的结果。它与商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值越高,则货币购买力越低;反之,商品价值越低,则货币购买力越高。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价值越大,则货币购买力越高;反之,货币价值越小,则货币购买力越低。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
外文名 |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
理论 | 经济学理论 |
学科 | 经济学 |
简介
当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或劳务价值提高,货币购买力下降;反之,货币购买力上升。当商品或劳务的价值量不变,而单位货币价值下降时,货币购买力也下降。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购买力的高低取决于纸币发行量与货币需求量间的差距大小,纸币发行量超过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货币购买力就会降低。
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换取劳务的能力。其大小决定于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对比关系;其变动与商品价格、服务费用水平的变动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服务收费降低时,单位货币购买力就提高;反之,则下降。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纸币发行过多,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就会下降,表现为物价上涨,这时单位纸币的购买力也就下降。所以,决定纸币购买力的基本因素是:①商品价值的变化;②纸币发行的数量。
原理
货币的购买力本质上讲是一定数量的货币能在市场上买多少东西,它最终必须由市场决定。
如果没有竞争,合作的双方可以按各种交易价格在整个互惠空间中分配合作剩余;而竞争将缩小分配剩余的成交价格空间,使得一部分互惠空间不会是博弈定价考虑的范围;当竞争加剧,定价空间将缩小,并向拍卖均衡价格收敛。货币的存在使得竞争加剧,从而使得成交价格接近拍卖均衡价格。
当人们的交易都以货币为交易媒介,人们的交易就成了用货币交换某种具体商品。此时,人们碰到的一个大难题是:如果货币的购买力不能准确地知道,那么大家该怎样决定相应的交易价格呢?交易人不可能先将被交易的商品拿到将来去先获得最终消费的结果经验,然后再回到交易那一时刻(从而知道各种数量的商品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去做交易决策。而在交易完成后,人们在将来真的消费被交易商品,很可能最终的效用结果与交易时自己所以为的会有相当大的差距,因为影响人的偏好的因素太多,且往往变化无常(在做交易决策时,人们往往不能完全知道将来消费时的具体偏好情况)。
但是经济学理论不能因不确定性而止步。经济学家们的做法是将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抽象掉。经济学中的理性假设使得我们可以在稳定的偏好基础上进行分析。现实中,尽管官方不断地在公布各种各样的物价指数,但是由于不同人用货币去交易的目标是不相同的,对每个人而言的实际货币购买力都会有差异(不同人的统计权重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结构性特征。当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对自己而言的货币购买力,人们不得不估计一个相应的购买力值,并将之作为交易决策的基础。然后随着自己所掌握的相关信息的增加,人们再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估计值。我们可以将人们在每次交易时的对自己而言的货币购买力估计值抽象化,让它具有理性化的特征。于是,在各种商品市场的拍卖均衡价格基础上,具有垄断力的竞争者们将通过博弈决定市场的成交价格。这些成交价格将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也将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来调整自己在未来做交易决策时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估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