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和约(1919年在巴黎签署的合约)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凡尔赛和约
1919年在巴黎签署的合约
《凡尔赛和约》(英文名:Treaty of Versailles)又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凡尔赛条约》,是1919年6月28日,战胜的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战败的德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签订的和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凡尔赛和约
英文名
Treaty of Versailles
别名
凡尔赛条约、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签署时间
1919年6月28日
签署地点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签署国
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汉志(今为沙特阿拉伯一省)、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暹罗(今泰国)、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德国
实施时间
1920年1月10日
条款数量
440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四年后,德国在无望胜利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和平方针的“十四点原则”,向协约国请求停战并于1918年11月11日签署了停战协议。为了解决战后问题,战胜国代表于次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会议由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乔治主导。会议上,法国希望削弱德国以消除安全威胁,美国希望建立国际组织维护和平并从中受益,英国则希望德国保存一定实力以牵制法国,保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经过5个多月的谈判,各方于1919年6月28日签署了和约。
和约分为两部分,共计440条,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其主要内容为德国及其各盟国承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德国需为此赔偿1320亿马克(此金额确定于1921年)、割让部分领土、并将全部殖民地分配给各战胜国。此外,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力量也作出严格限制,根据条约规定,德国军队规模限制为10万人以内的陆军和1.5万人以内的海军,废除义务兵役制,禁止拥有重炮、坦克、潜艇、军用飞机等武器,解散总参谋部及类似组织等。
《凡尔赛条约》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以及国际联盟的成立,该组织旨在通过集体安全和军备控制的手段来预防战争,通过谈判和仲裁来解决国际争端,以此维护世界和平。
此后,协约国与战败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和约》《纳依和约》《特里亚农和约》和《色佛尔和约》,这些条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建了凡尔赛体系,并通过《洛桑条约》和华盛顿会议得到进一步完善。随着凡尔赛体系的确立,东欧地区原本就存在的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利益之争,在新的领土边界的安排中变得更加突出。
战后,德国无力支付巨额赔款,“鲁尔危机”后,德国经济完全陷入停顿,国际舆论同情德国,英美逐渐让步,对德国的限制被逐步解除,但德国国内复仇主义情绪并未消散,纳粹党因此得到支持,最终建立了独裁统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隐患。
由于参议院对《凡尔赛和约》的否决,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威尔逊创建战后民主社会的理想失败,美国失去了战后建设世界新秩序的机会,这也导致了美国和英国向法国做出的在德国入侵时提供援助的承诺难以实现。
因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被转交给了日本,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日本获得了中国山东以及赤道以北太平洋的权益,确立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地位。
签订背景
西方国家在长期对外扩展中,矛盾不断积累加剧,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持续四年后,德国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和平方针的“十四点原则”,向协约国请求停战并签署停战协议。此后,为解决战争问题,战胜国代表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即为“巴黎和会”,和会上重大问题由法美英三国代表(即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乔治)决定。
但是法美英三国对处置德国的态度截然不同,法国力图彻底削弱德国以消除安全威胁,美国希望建立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并从中受益,英国则希望德国保存一定实力以牵制法国,从而保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
法国主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付出代价巨大,总体伤亡人数约为380万,占战前人口总数的10%。与此同时,作为主要战场之一的法国北部地区也遭受了常年拉锯战的摧残,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约90亿法郎的财产在战争中被毁坏。因此,法国希望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消除安全威胁。
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的主张概括为以下几点:德国应赔偿法国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削减德国的军事力量,以消除对法国的威胁;惩罚德国军国主义,使其无法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法国应收回阿尔萨斯-洛林,把莱茵河作为法德之间的边界,并在莱茵河左岸建立一个同德国分离,且又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同时,他主张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够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此外,他提出由战胜国分配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美国主张
19世纪末美国成为经济大国,这一实力的增强促使美国总统威尔逊重新审视与世界的关系,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目的是争取世界领导地位。美国试图利用沙皇俄国的崩溃以及英法协约国集团和德奥同盟国集团在战争中的相互削弱,力图在战后重建世界秩序并按照美国的意愿来安排。
战争结束后,威尔逊主张美国应该成为世界和平和民主的捍卫者,他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作为战后世界的蓝图,主要包括取消秘密外交、保证公海自由、倡导平等贸易、裁减军备、协调各国殖民地和维护殖民地人民的权益、欧洲实行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的波兰,以及根据公约建立一个多国联盟组织来维护各国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威尔逊还提出,只要德国接受这些原则并建立民主政府,德国也可以重新成为国际组织中平等的一员。
英国主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遭受严重损失,伤亡人数总计320万,耗费军费438亿美元。因此英国国内民意希望惩罚德国,但英国首相乔治认为如果满足法国的所有要求,彻底削弱德国后,法国将成为欧洲大陆的超级大国,这有悖于英国意图维持欧陆均势的传统政策,而且英国与德国存在贸易关系,过分削弱德国也会使英国经济受损。此外,乔治还担心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会威胁到英国的海外殖民地。
乔治的主张是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分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来增强英国的力量,削弱德国的军力,德国需要支付赔款,但不要过度刺激德国的复仇心理,同时帮助德国重建经济。
在以上背景之下,与会各方展开数轮讨论。
签订过程
英法美秘密协商
巴黎和会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开幕, 27个战胜国的代表参加,苏维埃俄国没有受到邀请,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地利等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会议最初由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五国代表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十巨头”)主导,后因各方矛盾重重,最终被英法美三国首脑控制。由于英法美对德国处置意图迥然不同,三方经秘密协商且相互妥协后,于4月18日通知德国到凡尔赛宫签署和约。
德国提交反建议
由于和约与《十四点和平原则》背道而驰,德国代表向和会递交反建议。迫于英美压力,法国修改部分条约。不久,德国代表收到和约最终文本,且被要求在6月23日下午7点前作出肯定答复,否则将停止停战状态。德国代表虽再次递交反建议,但被和会一口回绝。
德国被迫签和约
在英法美的武力威胁下,德国新任外长赫尔曼·米勒与各战胜国代表于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正式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主要内容为德国及其各盟国承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德国需为此赔偿巨额款项、割让部分领土、并将全部殖民地分配给各战胜国。此外,和约对德国的军事力量也作出严格限制。
和约的最终生效
经各方政府批准后,和约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虽然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和约上签字了,但美国国会否决了《凡尔赛和约》,该和约最终并未在美国生效。此后直到1921年8月25日,美德两国才另行签订《恢复和平条约》。
和约要览
和约分为两部分,共计440条,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根据盟约规定,成立国际联盟,旨在通过集体安全和军备控制的手段来预防战争,通过谈判和仲裁来解决国际争端,以此维护世界和平;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德国失去了战前 13% 的领土、10% 的人口、15% 的耕地以及 75% 铁矿石储量。德国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分配给各战胜国,并且其军事实力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和约还规定德国需要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给予协约国众多商业特权。
国际联盟盟约
依据盟约规定,成立国际联盟,它是一个旨在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的组织。该组织要求其成员国裁减军备,尊重并维护各会员国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集体应对某一成员国所面临的战争威胁,以及维护国际和平所依赖的良好谅解的氛围。此外,国际联盟还设立仲裁机制来处理成员国之间的争端,对于不遵守联盟要求从事战争行为的成员国,国际联盟将采取断绝各种商业和财政往来等处理措施。
领土与殖民地条款
领土方面:
3.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法国。
4.将萨尔煤矿的开采权交与法国,管辖权交与国联,15年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5.石勒苏伊格北部地区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920年3月公民投票结果是归属丹麦) 。
7.但泽作为自由市独立出来,由国联专员管辖。
8.上西里西亚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920年10月,经国联裁定,上西里西亚的北部和西部重归德国,南部划给波兰) 。
10.承认并尊重奥地利在协约国规定的疆界内保持独立。
根据条约第22条及第119条的规定,德国的全部殖民地转变为国际联盟托管地,由协约国管理。多哥兰和德属喀麦隆被交给法国托管,卢旺达和乌隆地则被交给比利时托管,德属西南非洲被交给南非托管,德属东非则被交给英国托管。作为对德国入侵葡属非洲的赔偿,葡萄牙获得了位于前德属东非莫桑比克北端的基翁加三角地区的权益。而根据第156、157、158条的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被转交给了日本,而非中国。此外,日本还获得了赤道以北太平洋的权益,赤道以南的权益则被交给了澳大利亚(除德属萨摩亚的权益被交给了新西兰)。
军事条款
1.在协约国驻军方面,莱茵河以西领土由协约国实行军事占领,作为德国履行和约的保证。如果德国切实履行和约,协约国军队将在和约生效后5年、10年和15年分区撤出。占领区内由法、英、比、美四国代表组成“莱茵河流域协约国最高委员会”作为最高代表机关,它所发布的法令具有法律效力,民政事务仍由德国当局管辖。
3.在裁军方面,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解散总参谋部及其他类似组织;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军舰的最高限额为,战斗舰、轻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鱼雷舰各12艘,禁止拥有重炮、坦克、潜艇、军用飞机等武器;不得在学校和体育组织中进行军事训练,不得向国外派出军事使团,德国公民不得在其他国家服役或接受军事训练。
4.协约国监督委员会将负责监督军事条款的执行,并有权前往任何地区履行公务。
赔款和经济条款
1.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将在1921年5月21日前确定德国的赔款总额(1921年赔偿金额被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在此之前,德国应先以黄金、商品、船舶、有价证券等支付200亿金马克。
对俄关系条款
德国承认并尊重1914年8月1日属于旧俄罗斯帝国的一切领土,废除《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并承认“主要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正式为俄国保留根据本条约之原则向德国索取一切恢复及赔偿之权利”。德国在东线战场的占领军必须听候协约国的特别部署。
战争责任条款
和约第231条规定:“协约及参战各国政府宣告,德国及其各盟国使协约及参战各国政府及其国民因德国及其各盟国之侵略,以致酿成战争之后果,所受一切损失与损害,德国承认由德国及其各盟国负担责任。”
和约执行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并未切实执行和约要求,德军总参谋部虽在形式上被解散,但仍以“部队局”的形式运作。此外,魏玛共和国和俄国苏维埃政府签订的拉帕洛条约秘密附件中规定,德国可在俄国训练部队,试验坦克和飞机等武器。
此后,希特勒成为德国工人党元首便立即秘密重整军备,德国首先在1933年先后退出裁军会议及国际联盟,两年后宣布国防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至此德国扩军备战公开化。此后两年间,《英德海军协定》的签署及德军进驻莱因非军事区的举动,则实际上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在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又先后占领奥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除苏台德地区的其余部分。
关于战争赔款,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素,德国暂停款项赔付,直至1990年德国统一后,才开始继续偿还。该笔款项于2010年10月3日彻底还清。
和约影响
短期影响
法国、美国、英国对条约的反应
法国方面,其国内认为没有达到彻底削弱德国的预期目标,对德国惩罚较轻,因此,克列孟梭在随后的预选中因缺乏支持而退出政坛。
美国方面,当时其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和扩张主义势力都不希望加入国际联盟,因为这可能会让美国卷入欧洲战争,并限制美国的行动自由。再加上当时党派斗争的影响,最终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威尔逊总统已经签署的《凡尔赛和约》,拒绝加入由其首倡的国际联盟。
英国方面,其国内认为条约对德国过于苛刻,这可能导致德国的不满并成为未来的不稳定因素。
德国对条约的反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政府进行了长期的宣传,使得德国民众普遍将这场战争视为保卫祖国的战争,并认为德国不需要为此负担任何战争罪责。1919年6月28日,和约签订当天,德国的右翼报纸都在头版加上了黑色镶边以表示哀悼。此后,在战后初期,协约国对德国领土的军事占领、对德国战俘的扣留、波兰人在东部的民族主义行为以及持续的海上封锁,导致了德国人普遍遭受苦难和物资匮乏,又进一步加剧了德国民众对协约国的怨恨情绪。
长期影响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又与战败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和约》《纳依和约》《特里亚农和约》和《色佛尔和约》,这些条约对战败国进行了一系列处置,包括裁军、赔款和惩治战争罪行等。这些条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建了凡尔赛体系,随后这一体系通过《洛桑条约》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些条约和协议共同安排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对德国的影响
赔偿条款给德国带来的影响很大。1921年四月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应支付1320亿马克,协约国要求德国每年支付20亿马克,并上交当年出口总额的25%。同年8月德国支付了10亿马克,但此时德国已经陷入经济危机,无力支付剩余金额。1923年1月法国、比利时两国军队以武力占领鲁尔区。德国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禁止与入侵者合作,并终止偿付赔款。此后,德国经济完全陷入停顿,马克币值暴跌,通货膨胀严重,中产阶级破产,德意志人对犹太人的仇恨加深,对民主的厌恶增强,为日后纳粹党的崛起埋下隐患。
1924年,“鲁尔危机”后国际舆论同情德国,促使英美等国在赔款问题上做出让步,推动了德国经济的恢复。德国又在1925年洛迦诺会议上获得政治地位的恢复。1926年,德国与苏联签订了《拉巴诺协定》并迫使协约国管制委员会撤离。1929年,德国通过“杨格计划”获得了赔款总额的削减,并取消了对其财政经济的国际监督。1932年,对德国的军备限制也基本解除。尽管德国被解除了和约限制和惩罚,但国内复仇主义情绪并未消散,纳粹党因此得到了支持,最终建立了独裁统治。在纳粹党的领导下,德国在1935年撕毁了和约,宣布恢复兵役制并扩军,1938年吞并奥地利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夺回了苏台德地区。这些事件推动了德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的高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隐患。
对法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法国曾希望通过获得莱茵河左岸和河上桥梁的控制权来形成“天然屏障”,以保护自己的国土免受德国的侵略。但英美两国拒绝了这一要求,作为交换条件,法国得到了两个补偿措施:第一,莱茵兰地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并且永久非军事化;第二,英美承诺如果德国挑衅或侵略法国,它们会立即提供援助。然而,由于美国国会未批准《凡尔赛条约》,第二条承诺难以兑现。之后,英国再次向法国提供援助保证,但由于法国希望签订一个正式的军事协议,而英国并没有太大的意愿去实现这一承诺,所以这一计划最终失败了。因此,法国不得不在寻求安全保障方面另寻他途。
法国所做的第一项努力是加强《国际联盟盟约》中有关尊重并维持各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以及对进行侵略的成员国采取制裁的条款的效力。法国曾提议建立一支国际军队,但遭到英美两国的拒绝,而美国对于盟约的否决也削弱了其中有关财政经济封锁的条款的效力。法国所做的另一项努力是构建包围德国的联盟体系。在西部,法国与比利时于1920年9月签订盟约。在东部,法国与当时新近重建的波兰以及由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组成的“小协约国”签订盟约,支持各自的利益诉求,以维系凡尔赛体系对于欧洲的安排。
对美国的影响
由于参议院对《凡尔赛和约》的否决,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威尔逊创建战后民主社会的理想失败,美国失去了战后建设世界新秩序的机会。但是威尔逊的进步主义与国际主义对20世纪的美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许多政策都得益于威尔逊主义。1921年哈定当选美国总统后,他尽管受孤立主义影响,但认识到现今的世界局势已经不同。为了广泛的经济利益和外国市场,美国不可能与世界切断联系。1921年,哈定在华盛顿与英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签订了《五国条约》。这是国际上第一次签订的裁军条约,规定各强国10年内不造战舰,并将海军主力舰减少到规定的比例。随后的《九国公约》表示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维护门户开放。这些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不参加国际联盟的道德影响力。
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在战后外交中,出于历史惯性考虑,首要任务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在巴黎和会上,英国的目标是既要避免德国再次崛起,危及欧洲的和平,又反对过度削弱或分裂德国,以对抗法国并抵制苏联,但最终的和约结果没有达到英国的预期目标。在战后和平结构建立之后,英国继续坚持“维护欧洲和平”的总目标,采取了均势外交的策略。在1933年之前,英国支持德国并抑制法国和苏联;而在1933年之后,英国更多地倾向于稳定德国(促使法国、德国和解)并反对苏联。英国的目的是谋求欧洲大国之间的和解,试图在进行一些调整的同时,总体上维持欧洲现有的秩序,并保持自己作为欧洲事务仲裁者的自由行动权。这种政策让希特勒看清了西方民主国家的弱点,客观上帮助其实力的恢复和增长。
对中国的影响
根据和约第156、157、158条的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被转交给了日本,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同年11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战胜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中国与日本在1922年2月4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将胶澳租借地交还中国,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等。2月6日,九国签署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又称《九国公约》,该公约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确立各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
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获得了中国山东以及赤道以北太平洋的权益,确立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地位,此后,美日两国争相扩建海军。为了建立亚太地区战后的秩序,解决日美之间的竞争和矛盾,美国主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签订的《四国条约》终结了日英同盟,日本失去了自1902年以来一直依靠的进行大陆扩张的国际支柱。《五国海军条约》使英美达到了限制日本海军力量的目的;而《九国公约》则确认了列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享中国利益的局面。
对东欧地区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自决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并直接影响了战后东欧边界的划分。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希望通过划定新的边界来缓解东欧地区的民族矛盾,以确保该地区及整个欧洲的和平与稳定。凡尔赛体系的形成,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地图,产生了七个新的独立国家,分别为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和南斯拉夫。
在东欧这个宗教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地区,凡尔赛体系下的边界划分,不仅使新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国家建设的难度,还使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和敏感。随着凡尔赛体系的确立,东欧地区原本就存在的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利益之争,在新的领土边界的安排中变得更加突出。
历史评价
对《凡尔赛和约》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对德国的处置严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隐患,另一种认为对德国的处置并不算羞辱。
认为对德国处置严苛
列宁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掠夺性的和约,它把亿万人,其中包括最文明的一部分人,置于奴隶地位”。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曾说:“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巴黎和会的参加者、南非自治领代表斯穆茨曾说:“和约将代表腐朽的事物,总有一天我们会对它感到羞辱。”
意大利前总理弗朗西斯科·萨维里奥·尼蒂曾说:“这在近代史中,留下永远可怕的恶例,违背所有保证、所有先例、所有传统,甚至德国代表也未想到,除了要他们在此饥饿交迫、国力衰竭与内部革命威胁之时,不得不签订的条约之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为他们设想。教会旧约中曾有规定:即使是魔鬼,也应有其发言的机会。然而,在这以国际公理自诩、首创民主的国家,对待被告却不及中世纪黑暗时代,连最起码的公理原则都不能遵从。”
英国首相乔治曾说:“历史证明,一项作为外交技巧和政治家手腕的成就而受到胜利国欢呼的和约,即使从长远后果看来是适度而有节制的,也必将被证明是目光短浅的,并且对胜利者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
巴黎和会期间担任威尔逊顾问的威廉·布里特认为威尔逊“没有把我们的战斗进行到底”,默许“世界遭受痛苦的各民族再次被投入到压迫、奴役和瓜分之中”。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我还能做什么?我是在十分困难的境地谈判。人们认为我能控制一切,我多么希望我有这样的力量。”
认为对德国的处置并不算羞辱
法兰西历史学家班维尔认为《凡尔赛和约》“在彰显温和特性时,它过于严厉;而在严厉方面,它过于温和”。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曾评价“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英国军事史学家科热里·巴尼特认为,《凡尔赛和约》相比德国所期待的在战争胜利后强加于协约国的和平条约来说,实际上算是比较仁慈的。相比之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让俄罗斯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一半的工业、90%的煤矿以及高达50亿马克的赔偿费用。同时,德国在签署《凡尔赛和约》后的战略地位比1914年时更为有利。此前在德国东部能够平衡德国的俄罗斯和奥匈帝国已经消失,而且在德国和新生的俄罗斯之间有波兰作为缓冲地带。在西方,德国的经济实力和人口都要高于法国和比利时。因此,巴尼特认为,英法两国应该通过彻底摧毁俾斯麦创建的统一德国,重新把它分裂成多个较为弱小的政治实体的方式,来实现欧洲大陆的永久和平。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解决德国给欧洲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