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曲霉菌(曲霉属中的一个常见种)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黑曲霉菌
曲霉属中的一个常见种
黑曲霉是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曲霉属中的一个常见种。黑曲霉生孢子梗自基质中伸出,直径15-20微米,长1-3毫米,壁厚而光滑。顶部形成球形顶囊,其上全面覆盖一层梗基和一层小梗,小梗上长有成串褐黑色的球状分生孢子。孢子直径2.5-4微米。分生孢子头球状,直径700-800微米,褐黑色。菌落蔓延迅速,初为白色,后变成鲜黄色直至黑色厚绒状。背面无色或中央略带黄褐色。有时在新分离的菌株中能找到白色、圆形、直径约l毫米的菌核。分生孢子头褐黑色放射状,分生孢子梗长短不一。顶囊球形,双层小梗。分生孢子褐色球形。
简介
【产品名称】产蛋白酶黑曲霉菌种
【主要成分】黑曲霉菌种 有效活孢子含量≥100亿/克。
【执行标准】复合微生物饲料 GB/T 23181-2008
特性
有的菌株还可将羟基孕甾酮转化为雄烯。生长适温37℃,最低相对湿度为88%,能引致水分较高的粮食霉变和其他工业器材霉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黑曲霉容易大量生长繁殖产酶生热,侵染棉花时引起落花或烂铃,或生于多汁的果实上,引起腐烂或软腐,侵染洋葱鳞片表面生大量黑粉;梅雨季节亦容易引起衣物发霉等。黑曲霉菌丝直径15~20pm,长约1~3mm,壁厚而光滑。顶部形成球形顶囊,其上全面覆盖一层梗基和一层小梗,小梗上长有成串褐黑色的球状,直径2.5~4.0μm。分生孢子头球状,直径700~800μm,褐黑色。蔓延迅速,初为白色,后变成鲜黄色直至黑色厚绒状,背面无色或中央略带黄褐色。有的菌株还可将羟基孕甾酮转化为雄烯。菌丝呈黑褐色,顶囊大球形,小梗双层,分生孢子为球形,呈黑、黑褐色,平滑或粗糙。对紫外线以及臭氧的耐性强。菌丝发达,多分枝,有多核的多细胞真菌。分生孢子梗由特化了的厚壁而膨大的菌丝细胞(足细胞)上垂直生出;分生孢子头状如“菊花”。黑曲霉的菌丝、孢子通常呈现各种颜色,如:黑、棕、绿、黄、橙、褐等,菌种不同,颜色也不同。可引起食物、谷物和果蔬的霉腐变质。是制酱、酿酒、制醋的主要菌种。是生产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的菌种。生产有机酸(如柠檬酸、葡萄糖酸等)。
农业上用作生产糖化饲料的菌种。可用来测定锰、铜、钼、锌等微量元素和作为霉腐试验菌。干酪成熟中污染会使干酪表面变黑、变质,对奶油也会产生变色。
价值
形态特征
黑曲霉菌
(1)菌丛呈黑褐色,分生孢子为球形,呈黑或黑褐色,平滑或粗糙。菌丝发达,有隔膜和多分枝。
(2)顶部形成球形顶囊,其上全面覆盖一层梗基和一层小梗,小梗上长有成串褐黑色的球状,直径2.5-4. 0μm。
(3)分生孢子头球状或呈放射状,形似菊花,直径700-800μm,褐黑色。蔓延迅速,初为白色,后变成鲜黄色直至黑色厚绒状,背面无色或中央略带黄褐色。
(4)分生孢子梗由特化了的厚壁而膨大的菌丝细胞(足细胞)上垂直生出,长短不一。
(5)黑曲霉的菌丝、孢子头常呈现各种颜色,如黑、棕、绿、黄、橙、褐等,菌种不同,颜色也不同。
培养物镜下可见菌丝体、分生孢子头和分生孢子,菌丝有隔膜、透明和内含颗粒,外壁粗糙。分生孢子头开始为球形,逐渐变为放射状,黑褐色;分生孢子梗长500-2500μm,径15-20μm,无色或上部为浅黄色,光滑。顶囊近球形,直径20-50μm,无色或黄褐色。双层小梗布满顶囊,呈褐色,梗基为(20-30)μmx(5-6)μm,长者可达60-70μm,宽8-10μm,呈放射状,有时有横隔。小分生孢子呈球形,直径4-5μm。由于褐色色素沉积在内壁和外壁呈棍状或块状,故整个孢子表面较粗糙有小刺。
培养特性
生理特征
鉴别要点
根据培养与镜检,菌落生长快,黑色或黑褐色,1-4d即可进行鉴定。顶囊球形或近球形,小梗双层、密生于顶囊全部表面。镜检注意与亮白曲霉进行区分,后者菌落颜色为白色,生长慢。幼龄时黄色菌落注意与黄曲霉相区分:前者菌落表面黄色颗粒稀疏、为淡黄色,后者黄色颗粒较粗、密,为金黄色,两者镜下差异显著。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各种基质上普遍存在,为实验室常见污染菌。
主要价值
黑曲霉菌
黑曲霉是制酱、酿酒、制醋的主要菌种,是生产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的菌种。生产有机酸(如柠檬酸、葡萄糖酸),农业上用作生产糖化饲料的菌种。可用来测定锰、铜、钼、锌等微量元素和作为霉腐试验菌。
主要危害
黑曲霉是免疫正常人耳真菌病中最常见分离菌,还可引起免疫低下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可导致真菌性角膜炎等。
干酪成熟中污染会使干酪表面变黑、变质,对奶油也会产生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