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虫(体呈碟形有长纤毛的原生动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9
车轮虫
体呈碟形有长纤毛的原生动物
纤毛纲缘毛目动物
简介
车轮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纲,淡、海水中皆有分布,有70种以上,大小在40~100μm,体呈碟形或钟形。背面凸出,中间具开口形成胞咽,有两排平行呈螺旋状的长纤毛;腹面内凹形成附着器,由3层呈同心圆排列的环状物构成。内环呈齿状,称齿状环或冠状环,齿状环的数目、大小及形状因车轮虫的种类而不同,可作为分类的依据;第2层为带状环,与齿状环重叠,向外呈放射状的线排列;外环边缘由柔软的薄膜构成,上有许多纤毛,可摆动运动,运动时环状物转动如车轮,故称为车轮虫。
虫体内有一个马蹄形的大核和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核,小核位于大核开口端处。常见的车轮虫主要有 Trichodinella、Tripartiella及 Trichodina三属,一般并不细分,只将体形较小的 Trichodinella及Tripartiella通称为小车轮虫。
车轮虫主要以二分裂法繁殖亦进行接合生殖。它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及鱼体脱落的上皮细胞等为食,鱼体只是供其附生的场所。车轮虫在鱼体上爬行移动时,其附着器,如齿状环或纤毛会刺激鱼体的上皮组织。水质不良或有机质过多的池塘,车轮虫大量繁殖附生的车轮虫使鱼体上皮细胞坏死剥离,造成伤口并引起细菌感染,池鱼因烂鳃或烂鳍而死亡。车轮虫除了寄生于鳃及体表等组织外,亦可寄生在肠道、生殖道或泌尿道中,但并不会引起特殊的病变。
症状
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 (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鲢鱼的车轮虫病和出血病症状相似。这是因为当鲢鱼鳃上寄生有车轮虫时,鳃丝表面会不断分泌黏液,而大量的黏液会导致鲢鱼吸收氧气能力下降,当遇到天气、水质突变而引起的水中溶氧量偏低时,鲢鱼就会浮到水面上,同时不断张口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同时,鱼鳃上的黏液会将车轮虫包裹在其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车轮虫,基本上附着于鳃丝上不能移动,也就不易通过镜检观察到其存在了。当鲢鱼长时间浮于水面上时,其运动的各个鳍条均负担加重,特别是一对胸鳍,基部很快处于充血状态,鲢鱼长时间浮于水面上,同时上下颌一张一闭,导致下颌前端突出,似簸箕状,同时大量吞入的空气进入肠道后,会引起肠壁充血发炎,有的鱼鳔壁也呈现出血状态,这时,观察到的症状均为出血病的症状,而其致病的根源其实是鳃上寄生的车轮虫。
治疗
危害
车轮虫可寄生在各种淡水鱼及海水鱼的体表、鳃等各处,有时在鼻孔、膀胱和输尿管中也有寄生。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病鱼的大批死亡。全国各个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能够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主要是在4—7月。车轮虫以直接接触鱼体而传播,离开鱼体的车轮虫能够在水中游泳,转移宿主,可以随水、水中生物及工具等而传播。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食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阴雨天气等均容易引起车轮虫病的爆发。
车轮虫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病鱼受虫体寄生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车轮虫在鱼的鳃及体表各处不断爬动,损伤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及粘液细胞增生、分泌亢进,鳃上的毛细血管充血、渗出,严重感染时一大片上皮细胞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