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荚鱼(IUCN无危物种)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9
竹荚鱼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IUCN无危物种
鲈形目鲹科鱼类
鱼类
近危
水生动物
肉食性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竹荚鱼 |
拉丁学名 | Trachurus japonicus |
别名 | 巴浪 刺鲅 山鲐鱼 黄占 大目鲭 |
分布区域 | 西北太平洋区 |
分类信息
界 | 动物界 |
展开
物种简介
竹荚鱼,鲈形目,鲈亚目鲹科鱼类。侧线全部被棱鳞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跨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Ⅰ,Ⅷ,Ⅰ-30~33;臀鳍Ⅱ,Ⅰ-26~30;胸鳍20~21;腹鳍I-5;尾鳍17。侧线上有稜鳞68~71。体纺锤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6~4.3倍,为头长3.8~4.2倍。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3.1~3.8倍,为眼径3.4~4.0倍。吻锥形。脂眼睑发达,前部达眼前缘,后部达瞳孔后缘稍前。口大,口裂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颌后端呈截形,达瞳孔前缘的下方。上下颌有一列细牙,犁骨牙群呈箭头形,腭骨及舌面中央均有细长形牙带。鳃孔大。鳃盖条7。鳃耙13~16+36~40。有假睱鳃。体被圆鳞,易脱落,头部除吻和眼间隔前部以外均被鳞,身体和胸部都有鳞片。侧线自起点至第二背鳍始部下方,几呈直线状,以后斜度甚大,斜向下方,但至第二背鳍7~9鳍条下方起至尾基成为直线状。侧线上全被稜鳞,68~71个。稜鳞高而强,在直线部连接呈一明显的隆起嵴。第一背鳍有一向前平卧棘与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有l鳍棘,30~33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26~30鳍条,其前方有2短棘。胸鳍镰刀形,腹鳍短,胸位。尾鳍叉形。幽门盲囊长条状,约十几个。脊椎骨10+14。背部青黄带绿色,腹部银色,鳃盖后上缘有一明显的黑色斑,各鳍草绿色。
竹荚鱼图片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为来回在海洋中层与海面间的一种洄游性鱼类,体态多呈流线型,体色则与其它表层鱼一样,上下颜色不同,背部为暗绿色,由上看与海水混淆不清,腹部是银白色,由海中往上看,和水面的反光同色,如此形成了逃避金枪鱼等大型回游性鱼类攻击的保护色。
食性
仔稚鱼期以桡足类、枝角类磷虾糠虾类的幼体等小型浮游物为主要饵料,幼鱼至成鱼期,除磷虾、糠虾类、甲壳类幼体、沙丁鱼幼体等浮游生物外,还有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等。摄食种类与海区饵料生物的优势种有关。摄食强度以春、秋最高,夏季中等,冬季最低。
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性成熟最小年龄为1、2~4全部成熟。最小成熟叉长雄鱼为140~150毫米,雌鱼为150~160毫米,大量成熟叉长雌、雄鱼均为170~180毫米。中国东海外海区产卵期水温为19~21.5℃。体长200~300毫米个体,怀卵量为30~68万粒。卵浮性,卵径为0.81~0.93毫米,卵黄有龟裂,油球1个、球径0.19~0.24毫米,在水温20~26℃时,约40小时孵化。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
竹荚鱼是江苏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产量较大,肉质尚佳,鲜销、腌制咸鱼或制成咸干品。
主要危害
食用禁忌
相关视频
全部
253次播放00:25
你没听说过马鲭鱼,但一定听说过它的另一个名字“竹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