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0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本病占全部贫血的5%左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各种因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虽然骨髓造血增强,但仍然不能完全补充消耗的红细胞,最终引起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急性溶血表现为:腰背痛、四肢酸痛、头痛、恶心呕吐等。慢性溶血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发黄等。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溶血性贫血不仅会影响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严重者还会出现肾衰竭、休克等。经积极治疗可缓解病情,部分患者可治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溶血性贫血 |
外文名 | hemolytic anemia |
别名 | 溶血病 溶血症 |
是否传染病 | 否 |
症状表现 |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溶血过程的缓急和溶血的主要场所(血管内或血管外)。 |
就诊科室 | 内科 |
显状部位 | 全身 |
原因 | 红细胞内在缺陷和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等所致 |
收起
就诊科室
- 血液科
病因
- 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因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
红细胞自身异常
- 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 蛋白分子异常,如异常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外部因素
- 以下因素可损伤红细胞,引发本病:
免疫性因素
-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非免疫性因素
- 苯、铅等中毒。
- 大面积烧伤。
- 青霉素类、奎尼丁、甲基多巴、头孢类等药物,也可能会引起溶血。
症状
- 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急性溶血表现为:腰背痛、四肢酸痛、头痛、恶心呕吐等。慢性溶血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发黄等。
急性溶血
- 腰背痛
- 四肢酸痛
- 头痛
- 恶心呕吐
- 寒战
- 高热
- 面色苍白
- 乏力
- 黄疸(皮肤、眼白发黄)
慢性溶血
- 面色苍白
- 黄疸(皮肤、眼白发黄)
检查
- 血液检查
- 如血常规检查、血涂片检查,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和贫血类型,网织红细胞可帮助判断骨髓红细胞增生情况,帮助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 血清胆红素测定
- 红细胞寿命测定
- 骨髓穿刺检查
- 骨髓穿刺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
- 如果发现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细胞出现异常情况,可以通过骨髓穿刺明确血细胞异常的原因,有助于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
- 尿液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 如果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发黄,或者腰背痛、四肢酸痛、头痛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挂号就诊。
- 医生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尿液检查可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 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危害
- 溶血性贫血不仅会影响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严重者还会出现肾衰竭、休克等,甚至会危及生命。
预后
- 经积极治疗可缓解病情,部分患者可治愈。
预防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青霉素类、奎尼丁、甲基多巴、头孢类等药物,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 避免接触苯、铅等物质。
相关视频
全部
1247次播放01:50
溶血性贫血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