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S(常规超导体微观理论)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0
基本信息
外文名 | BCS |
全称 | Bardeen-Cooper-Schrieffer theory |
概述
对于超导理论诞生之初,学界对其只有一个直观的、现象的描述,而缺乏一个更严格的基于数学的解释。直到1957年,约翰·巴登(John Bardeen)和他的研究生助理莱昂·库珀(Leon Cooper)和约翰·施雷弗(John Schreiffer)才提出了一个对于超导性质足够充分的微观解释,这个理论后来被以他们三人的名字命名:BCS理论。这个理论解释后来使这三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使约翰·巴登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两次授予这一荣誉的人。
理论内容
BCS理论中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电子之间存在吸引力。在典型的I型超导体中,这种力是由于电子和晶格之间的库仑吸引力。晶格中的电子将导致其周围的正电荷轻微增加。正电荷的增加又会吸引另一个电子。这两个电子被称为库珀对(cooper pair)。如果将这些电子结合在一起所需的能量小于试图将它们分开的晶格的热振动的能量,则这个库珀对将保持互相约束的状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超导要求低温--晶格的热振动必须足够小以允许库珀对的形成。在超导体中,电流由这些库珀对而不是单独的电子形成。
BCS[常规超导体微观理论]
电子在晶格中移动时会吸引邻近格点上的正电荷,导致格点的局部畸变,形成一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这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会吸引自旋相反的电子,和原来的电子以一定的结合能相结合配对。在很低的温度下,这个结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动的能量,这样,电子对将不会和晶格发生能量交换,也就没有电阻,形成所谓“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