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0
杨学明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6个义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
中国化学会第三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个人简介
杨学明,1962年10月11日,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下舍镇群益村,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1-1995年期间他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底他被聘为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他升为终身职研究员。2001年开始,杨学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学明一直以来从事分子光谱以及化学动力学领域的实验研究工作。他主持研制了新一代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并且利用这些科学仪器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工作,共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nce》7篇, 《Nature》1篇。由于他取得的突出成果,杨学明获得了多项重要科学奖励,其科研成果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2010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1982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1986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8月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曾在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任终身职研究员。现任《中国化学物理》主编、美国化学会物理化学杂志(JPC)高级编辑。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曾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和洪堡研究奖等奖励。于2011年当选院士。
2018年12月30日,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22年12月,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任免信息
2018年12月29-30日,在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开展工作
大学经历
杨学明对师大的生活满怀感激之情。他说,那是他真正成长的4年,无论是心智的成长还是学问的增加。在这里,他学会了怎样自学,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感觉;在这里,他爱上了打篮球,英语从ABC开始学,到后来可以读英文版的物理原著。
杨学明说,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并没有具体的理想,因为他的小学和中学是在一个对科学没有什么概念的乡村度过的。一个农村的孩子很难想象今后与科学研究有什么关系,考上大学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上到大学三年级,他才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想法,那就是考研究生。
当年教过他的师大物理系老师提起杨学明,共同的看法是,杨学明是1978级物理系特别优秀的一名学生。他非常聪明,而且学习很刻苦,不仅完成学业要求,还寻找另外的教科书和物理专著学习。
当年,量子力学的课程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参加研究生的考试(大多数物理学的研究生考试,量子力学是必考课目),杨学明必须自学提早通过量子力学的考试。量子力学老师李鹤年对记者说,杨学明在暑假的两个月里自学了量子力学,为了通过开学以后的免修资格,他必须在开学后的两个星期内参加考试,而且要达到85分以上才能有资格免修。但是他考了80分。李老师说,他批阅了杨学明的试卷,发现他在数学计算等方面毫无问题,只是基础概念稍有欠缺,从整个卷子可以看出他对这门课的大局把握能力很强。李老师把试卷交给了当时的物理系主任何祖诒老师。李老师说:“这是一个研究生的好苗子。”何老师问:“你敢打包票吗?你敢,你就让他通过。”就这样,杨学明得到了量子力学课程的免修资格。后来经过严格的考试,杨学明顺利考上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杨学明对记者说,当年李鹤年老师对他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通过量子力学课程,他学会了自学。
教统计热力学的程德声老师指导杨学明做毕业论文,他总是鼓励杨学明往研究方面努力。在老师的鼓励下,杨学明开始对科学研究有了感觉,并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一直延续到今天。杨学明现在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他通过自己设计,制造出了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然后使用这种仪器,得到别人无法得到的结果,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杨学明说,当年近代物理的实验项目是他很感兴趣的,那些实验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有一门机械制图课,当时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用处,恰恰是这门课,在他今天的仪器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6年,杨学明在法国参加国际立体动力学学术会议并特邀作报告。会后,意大利佩鲁贾大学著名教授Casavecchia由衷地说:“这是我 30多年来听过的有关交叉束反应动力学研究最好的报告。”杨学明介绍,他的演讲能力跟他在浙师大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浙师大是一座培养老师的摇篮。在校期间,他跟其他同学一样,接受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所必须接受的训练,到中学当过实习老师,带过学生。这让他在表达自己的科学思想时,能顾及听众的思维。
杨学明的高中是在德清一所乡镇中学读的,没学过英语。进入大学,他从ABC开始学。程德声老师说,那时经常看到杨学明捧着一台收音机在校园周围边走边听。当年的浙师大是一所美丽而简朴的学校,周边有田野和小树林,还有美丽的金华二中。物理楼是当时学校最新、最漂亮的建筑。很多学外语的同学都喜欢离开教室,到操场、到学校后面的小树林或田野学习外语。那样既安静又不影响其他同学。杨学明通过长年累月收听英语节目提高英语听力。他认为当年这种学习对自己以后的留学生涯有很大帮助。师大当时的公共英语课一般开设到大学二年级,物理系还开设了科技英语,杨学明一直没有停下学英语,三年级的时候,就到学校的英语资料室借阅英文版的光学、电磁学等物理学专著来读。
回归祖国
1986年,杨学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系,19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1993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93年-199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化学系及美国劳伦斯伯克莱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应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的邀请,杨学明在台湾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并成为终身研究员。
杨学明说,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比较顺利,这跟他所处的环境有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他遇到的都是一流的科学家。他们对科学的痴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让他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杨学明说:“在美国求学期间使我真正学会了独立做研究的能力,给了我一种冲击科学前沿的信心和能力。这是我今后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2001年杨学明回到祖国大陆,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短短的6年时间内,杨学明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他和他的团队取得的科研成就“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和“发现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在氟加氘反应中完全失效”,分别入选 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他的研究成果突破解决了30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国际公认难题。2006年他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杨学明还曾经获得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
回到母校
回到浙师大——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首
2012年9月22日,对我校校友、兼职教授、中科院院士杨学明而言,是兴奋而忙碌的一天。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参加物理系1982届校友毕业30周年聚会。忙里偷闲,他专门为物化所的师生作一场专题学术报告,还与校领导陈德喜、吴锋民、张先亮、王辉等会面交流,并接受由校友办和新闻中心联合策划推出的《师大有约》节目的专访,与在校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科研乐趣。
“现在是做研究最好的时候,有精力希望再上一个台阶。”在与校领导会面时,杨学明如是说。在《师大有约》的现场,问到冲击诺贝尔奖的话题,杨学明表现得出人意料的淡定,他说:“做研究,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希望做到本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他从来都没想过要得奖,得奖只是工作获得他人的认可,是一种“副产品”。得奖并不能带给他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解决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要不要冲击诺贝尔奖,在他那儿压根儿就是一个“伪命题”。
师大有约节目中,杨学明讨论研究的乐趣
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杨学明解决了反应动力学领域一些国际公认难题、为中国化学动力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资料
[1]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引用日期2019-02-13]
[2]
任免通知[引用日期2019-02-13]
[3]
中科大新建三个院士工作室 · 中安在线[引用日期2013-12-31]
[4]
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中科协[引用日期2019-01-10]
[5]
院士杨学明:自行研制科学仪器的“科学工匠”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28]
展开
相关合集
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
共3个词条798阅读
李文辉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学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莫毅明
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和明德教授
查看更多
2011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共7个词条910阅读
田禾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刘忠范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严纯华
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查看更多
中国化学会第30届理事会成员
共9个词条669阅读
丁奎岭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姚建年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帅志刚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查看更多
历届陈嘉庚化学科学奖获得者
共10个词条143阅读
冯小明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包信和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林国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