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49年建于辽宁大连的研究所)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49年建于辽宁大连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大连化物所)成立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22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行科研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进一步提升双方综合实力、科技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据2022年12月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11个研究部、1个研究平台、9个研究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中国科学院院级实验室。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别名 | 大连化物所 |
总部地址 |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
组织性质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998) |
成立时间 | 1949年 |
展开
历史沿革
各时期所区风貌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中长铁路局接管,改名为“中长铁路大连科学研究所”。
1949年3月移交给大连大学,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
1950年9月改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
1952年归属中国科学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1954年6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
1961年在太原建立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学研究所。
1961年12月,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8年1月划归国防科委第16研究院,名为国防科委1616所。
1970年回归中国科学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2011年10月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
2017年10月,中科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筹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2018年4月,中科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启动实施“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A类先导专项。
2021年2月25日,加入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
2022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行科研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进一步提升双方综合实力、科技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中触媒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截至2020年底,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6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职工1100人,包括正高级233人,副高级527人,中级280人,初级23人,博士后278人。
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具有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截至2020年底,共有博士生导师163人,硕士生导师199人,在所研究生1446人(含联合培养317人,留学生62人),其中博士生837人,硕士生609人。已培养研究生3147名,其中博士2204名,硕士943名。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杨凌、张华民、李海洋、申文杰、杨学明、杨启华、周永贵、李微雪、余正坤、张丽华、赵宗保、叶明亮、邵志刚、傅强、任吉中、王军虎、吴仁安、张文华、陈萍、李国辉、邓伟侨、樊红军、韩洪宪、薛松、叶茂、黄存顺、姜鲁华、蔡睿、陈钧、孙志刚、李兴伟、王峰、冯亮、江凌、姜鹏、徐兆超、章福祥、高艳安、李为臻、赵宝锋、朴海龙、张晓哲
万人计划:杨学明、刘中民、张涛、张丽华、张华民、田志坚、周永贵、杨启华、邵志刚、王晓东、叶茂、申文杰、房本杰、张东辉、潘秀莲、叶明亮、徐兆超、吕雪峰、朱文良、孙志刚、李先锋、陈萍、韩洪宪、傅强、范峰滔、魏迎旭、朱向学、肖春雷、李仁贵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杨学明、刘中民、张涛、张丽华、张华民、田志坚、周永贵、邵志刚、王晓东、叶明亮、房本杰、张东辉、申文杰、潘秀莲、叶茂、徐兆超、吕雪峰、韩洪宪、李先锋、陈萍、朱文良、孙志刚、傅强、魏迎旭
杰出青年基金:包信和、李灿、关亚风、张涛、许国旺、杨学明、张东辉、杨维慎、梁鑫淼、申文杰、周永贵、陈萍、陈光文、赵宗保、潘秀莲、叶明亮、李国辉、张丽华、金盛烨、傅强、孙志刚、李先锋、黄延强、章福祥、彭章泉、王峰、汪国雄、江凌、吴忠帅、邓德会、袁开军、徐兆超
优秀青年基金:傅强、孙志刚、刘龑、徐兆超、章福祥、刘晓艳、任泽峰、傅碧娜、肖春雷、郭建平、袁开军、卿光焱、周雍进、徐舒涛、刘舒、林坚、田文明
科研部门
据2022年12月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11个研究部、1个研究平台、9个研究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中国科学院院级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研发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
研究室:化学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
设施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图书馆官网显示,大连化物所图书馆始建于1949年,馆藏中的一部分是从原“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接收的藏书;藏书8万余册(其中外文书4.5万册、中文书3.5万册),期刊1482种(其中中文刊694种、外文刊788种)。早期书刊采集的重点是化学、化工及有关的科学出版物,随着研究所事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分子反应动力学、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图书的收藏。
该图书馆于1997年联网建立了图书馆局域网,1998年建立了电子阅览室,1999年4月实现了图书馆管理计算机化;并订购了ACS、RSC、Elsevier、Springer、AIP/APS、清华同方、万方、维普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及SciFinder、Reaxys、Web of Science等文摘型和数值型数据库。
•设备设施
平台仪器设备 | |
设备名称 | 设备放置地点 |
重点实验室 | |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 UV-2450 | 重点实验室 |
物理吸附仪 中孔(Micro) | 重点实验室 |
物理吸附仪 微孔(康塔A) | 重点实验室 |
展开表格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科研成就
学术研究
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邓德会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二维材料限域催化用于能源转化”(Confinement Catalysis with 2D 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的进展报告。
科研成果
•获奖概况
1956-2014年大连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800多项,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90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79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截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5564件,其中发明专利5251件,累计专利授权219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25件,累计申请中国国外专利350多件,其中PCT申请210多件,获得中国国外专利授权80多件。
2020年12月29日,大连化物所“2019年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最多的世界研究机构”,位列第7名。
获奖(部):
展开表格
专利(部):
展开表格
•科研方向
从2012年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确定和完善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即,一个定位:“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四个重大突破:“煤代油新技术、WQZB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关键技术、洁净能源相关的基元及催化反应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七个重点培育方向:“烃类清洁转化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化工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及氢能关键材料及技术、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太阳能光-化学转化科学与技术、生物分析与生物转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
•论文发表
1950-2014年发表论文总数149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2859篇;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表SCI论文8304篇,2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Chem、JACS等学术刊物以及相关学科顶级刊物上,出版科技专著59部。
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色谱》是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于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色谱学科的基础研究和色谱及其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色谱仪器与部件的研制和开发。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精品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英国《分析文摘》(AA)等20余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色谱》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750(他引率为0.87),名列中国国内化学类核心期刊的第一位。
《能源化学(英文)》主要报道化石能源、电化学能、氢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转化等与化学相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以促进能源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加速能源科学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原刊名为《天然气化学(英文)》,1992年创刊,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2006年JNGC与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所有文章在其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布。2011年SCI影响因子为1.348,位居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的第一位。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大连化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14年底,该所具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并确定了6个重点学科领域。
重点学科领域: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器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徽
所徽
所歌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歌》
李灿院士作词、著名作曲家铁源谱曲
辽东半岛,大海边,槐花飘香,群英荟萃。
化学物理奠基业,任务带学科,任务带学科。
啊!规划宏图,协力攻坚,祖国需要冲锋在先,
规划宏图,协力攻坚,祖国需要冲锋在先,
啊!中华兴盛当为己任。
中华兴盛当为己任。
优良传统
中国科学院优良传统: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中国科学院院风: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精神: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风:求真务实、团结协作
文化讲坛
为了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交融互动,营造良好的激励创新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所党委经研究决定,创办大连化物所文化讲坛。
讲坛的宗旨:传播人文知识,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提高人文素养,促进科技创新。
讲坛的形式:邀请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以专题报告会或者讲座形式,不定期开展开放式报告及交流活动。
讲坛的内容: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非自然科学领域为主要内容。
讲坛的组织:文化讲坛由所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举办的符合讲坛要求的报告和讲座,均可纳入文化讲坛。
文化刊物
《化物生活》创办于1984年,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内的一本综合性刊物,其内容紧密围绕科研中心任务,坚持服务科研大局,充分发挥了所报的舆论宣传、教育引领和文化传播作用。自创刊以来受历届所党委高度重视,先后推出了“党建园地”、“讲身边人 说身边事”、“党徽在身边闪光”等多个栏目,深受所内职工和学生的喜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现任领导
刘中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金玉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梁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蔡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李先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历任领导
所 长 | 任职时间 | 党委书记 | 任职时间 |
屈伯川 | 1949.3-1950.12 | 王维章(总支) | 1953.4-1954.12 |
董 晨 | 1950.12-1952.11 | 苏 恒(总支) | 1954.12-1957.6 |
1952.11-1968 | 白介夫 | 1957.7-1958.5 | |
顾以健 | 1978.4-1983.4 | 洪 琪 | 1958.5-1959.3 |
楼南泉 | 1983.5-1986.8 | 白介夫 | 1959.3-1964.8 |
展开表格
参考资料
[1]
所况简介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引用日期2020-01-06]
[2]
科研成果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引用日期2020-01-06]
[3]
人才概况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引用日期2020-01-06]
[4]
现任领导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引用日期2020-01-06]
[5]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电堆 ·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20-06-1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