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吻(马钱科钩吻属植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钩吻
马钱科钩吻属植物
主要信息
中文名 | 钩吻 |
拉丁学名 | 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 |
别名 | 胡蔓藤 断肠草 烂肠草 朝阳草 大茶药 大茶藤 荷班药 野葛 |
命名者及年代 | (Gardn.& Champ.)Benth.,1856 |
分类信息
界 | 植物界 |
展开
形态特征
钩吻
花密集,组成顶生和腋生的三歧聚伞花序,每分枝基部有苞片2枚;苞片三角形,长2-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生于花梗的基部和中部;花梗纤细,长3-8毫米;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长3-4毫米;花冠黄色,漏斗状,长12-19毫米,内面有淡红色斑点,花冠管长7-10毫米,花冠裂片卵形,长5-9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细长,长3.5-4毫米,花药卵状长圆形,长1.5-2毫米,伸出花冠管喉部之外;子房卵状长圆形,长2-2.5毫米,花柱长8-12毫米,柱头上部2裂,裂片顶端再2裂。
蒴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0-15毫米,直径6-10毫米,未开裂时明显地具有2条纵槽,成熟时通常黑色,干后室间开裂为2个2裂果瓣,基部有宿存的花萼,果皮薄革质,内有种子20-40颗;种子扁压状椭圆形或肾形,边缘具有不规则齿裂状膜质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生长环境
生在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模式标本采自中国香港。
生长习性
生长繁殖
钩吻
栽培技术
防治方法
主要价值
药用
经济
华南地区常用作中兽医草药,对猪、牛、羊有驱虫功效;亦可作农药,防治水稻螟虫。这种对人类产生致命的毒药,小剂量地使用在畜生身上却有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钩吻在中国东南沿海被当地群众称为”猪人参”,能使猪增加食欲。在肉鸡饲料中添加0.2%的钩吻喂肉鸡5~6周,增重率提高12%,节省饲料10%,而且减少死亡率。
主要危害
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其作用性质与北美钩吻中所含生物碱钩吻素甲、钩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逊,钩吻素寅对家兔之最小致死量为0.8mg/kg。中毒之主要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死于呼吸停止。致死量之钩吻素乙使动物呼吸停止后,心脏仍继续跳动,呼吸之抑制并非中枢性,去大脑或切断迷走神经均不影响钩吻素乙对呼吸的抑制。麻黄碱、印防己毒素亦无显着解救作用。另一方面,对末梢性的神经肌肉装置,并无直接麻痹作用。钩吻素乙对连神经之离体膈肌,能抑制并停止其节律收缩,与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呼吸停止后直接刺激膈神经,仍能引起膈肌收缩。此外,在动物中毒后,皆表现眼睑下垂、垂头、脚软、全身肌肉虚弱,故推测其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之麻痹。
植物文化
药材性状
茎呈圆柱形,外皮灰黄色至黄褐色,具深纵沟及横裂隙;幼茎较光滑,黄绿色或黄棕色,具细纵纹及纵向椭圆形突起的点状皮孔。节稍膨大,可见叶柄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黄棕色,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密布细孔,髓部褐色或中空。气微,味微苦,有毒。叶不规则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叶脉于下面突起,侧脉4-5对,上面灰绿色至淡棕褐色,下面色较浅。气微,味微苦。
参考资料
[1]
钩吻-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引用日期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