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葫芦科南瓜属植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南瓜
葫芦科南瓜属植物
南瓜(拉丁学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et),别名北瓜、番南瓜、饭瓜、番瓜、倭瓜。南瓜不耐高温、不耐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属短日照蔬菜,对光照要求较高,具有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特点。南瓜原产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世界各地普遍栽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南瓜
拉丁学名
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et
别名
倭瓜,番瓜,饭瓜,番南瓜,北瓜
分布区域
原产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世界各地普遍栽培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Plantae)
门
木贼门(Equisetophyta)
纲
木兰纲(Magnoliopsida)
目
葫芦目(Cucurbitales)
科
葫芦科(Cucurbitaceae)
属
南瓜属(Cucurbita)
种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et)
南瓜为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茎常节部生根,密被白色刚毛;叶柄长8-19厘米,被刚毛;叶宽卵形或卵圆形,质稍软,有5角或5浅裂,稀钝,长12-25厘米,宽20-30厘米,密生细齿;卷须3-5歧;雌、雄花均单生;子房1室;果柄粗,有棱和槽,长5-7厘米,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瓠果形状多样,因品种而异,常有数条纵沟或无;种子长卵形或长圆形,边缘薄,长1-1.5厘米,宽0.7-1厘米。南瓜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常见栽培品种有磨盘南瓜、密本南瓜等。
演化历史
南瓜原产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古植物学家曾在墨西哥东北部山区塔毛利帕斯(州)发现了保存在干燥洞穴里的公元前7000年的南瓜(pumpkin)种子。据此推断,它们应是人工栽培南瓜收获食用后保存下来用作种子的瓜子,于是南瓜就成了人类最早栽培的作物之一。
研究历史
命名历史
1936年浙江大学教授、园艺学奠基人吴耕民将南瓜属的三个主要栽培种命名为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Duch.,南瓜)、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 Duch. ex Lam.,笋瓜)和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 L.,西葫芦)。一般广义上的南瓜是指南瓜、笋瓜和西葫芦,狭义的南瓜则是专指中国南瓜。
引种历史
有学者指出,在15世纪末南瓜就应以果实或瓜子的形式传入欧洲,初入时应先限于庭园、温室、药圃栽培,用作观赏和研究。以后才慢慢步入大田,作为蔬菜瓜果种植,并逐步传入非洲和亚洲等。就南瓜传入中国而言,从16世纪初开始,葡萄牙人多次展开对华贸易,那时,因为南瓜可长时间贮存,适合参加远洋航行,所以南瓜最初被传到欧洲后,可能又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
但古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南瓜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事实上,新作物的引种往往不只一次,可能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引入到不同的地点。
典籍记载
在中国的文献中,成书于1578年的《本草纲目》中指出,“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从此开始对南瓜有明确详细的记载。曹雪芹(1715-1763)在其著作《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及南瓜,如“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众人见她(指平儿)进来都忙着站起来”。此处的“倭瓜”是南瓜的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型: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
根和茎
根系发达。茎常节部生根,伸长达2-5米,密被白色短刚毛。
叶
叶柄长8-19厘米,被刚毛;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质稍柔软,有5角或5浅裂,稀钝,长12-25厘米,宽20-30厘米,侧裂片较小,中间裂片较大,三角形,上面密被黄白色刚毛和茸毛,常有白斑,叶脉隆起,各裂片之中脉常延伸至顶端,成一小尖头,背面色较淡,毛更明显,边缘有小而密的细齿,顶端稍钝;卷须稍粗壮,与叶柄一样被短刚毛和茸毛,3-5歧。
花
花较大,鲜黄或黄色,桶状。雄花单生;花萼筒钟形,长5-6毫米,裂片条形,长1-1.5厘米,被柔毛,上部扩大成叶状;花冠钟状,长8厘米,径6厘米,5中裂,裂片边缘反卷,具皱褶,先端急尖;雄蕊3枚,花丝腺体状,长5-8毫米,花药靠合,长15毫米,药室折曲。雌花单生;子房1室,花柱短,柱头3个,膨大,顶端2裂。
果实
果形、果色多样。果柄粗,有棱和槽,长5-7厘米,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瓠果形状多样,因品种而异,常有数条纵沟或无;果肉粘质或粉质。
种子
种子多数,长卵形或长圆形,边缘薄,长10-15毫米,宽7-10毫米,灰白色至黄褐色;个别品种种子裸仁。
物种分布
南瓜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
生长习性
南瓜不耐高温、不耐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适应性强。属短日照蔬菜,对光照要求较高,在整个生长阶段都要保证充足的光照。具有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容易栽培、管理粗放、产量高的特点。花期5-7月,瓜期7-9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南瓜属于异花授粉作物,自然授粉主要依靠蜜蜂等昆虫媒介协助完成,其自然授粉结实率低。
人工繁殖
栽培技术
露地栽培 | 大棚栽培 | ||
种前准备 |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块 | 选择单体或连栋大棚;铺设地膜 采取夏季高温闷棚、冬季低温冻土、短期淹水、水旱轮作等农业措施进行土壤调理 | |
种植前翻耕土壤,细耙整平 | |||
育苗 | 穴盘育苗或营养钵育苗 | ||
定植 | 按一定株距带坨定植,深度以子叶略高于地面为宜,浇透水 | 按株距在地膜上打孔,按秧苗大小分批移栽,定植后用细土封严定植孔,营养土与畦面相平,浇定根水 | |
水、肥、草管理 | 水 | 苗床湿度保持在60%-70% | 平原地区,越冬栽培和早春栽培生长前期可不浇水,5月-6月生长后期,结合施肥灌溉,宜采用膜下滴灌 |
肥 | 在真叶出现后适当补充水溶性肥料,幼瓜坐稳后及时追肥 | 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应注意观察植株生长势及时追肥 | |
草 | 瓜蔓封垄前,及时中耕除草 | 把握“除早、除小、除了”原则 | |
植株调整 | 单蔓整枝或多蔓整枝,每蔓最后一个瓜坐稳后其上留10片叶左右进行摘心,及时压蔓 | 以单杆整枝为主,摘除多余侧枝,主蔓结果。植株长到60厘米-100厘米,开始用稻草或绑蔓机引蔓上架子 | |
授粉 | 昆虫自然授粉,必要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 ||
病虫害种类 | 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灰霉病、白粉病等 主要虫害有蚜虫、蓟马、地老虎、烟粉虱等 | ||
病虫害防治 | 农业防治 | 选用抗(耐)病品种,与非葫芦科作物实行轮作;培育壮苗;加强中耕除草,保持田园清洁 |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适时菜稻轮作;培育无病菌种苗;清洁田园,高温闷棚等;合理运筹水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改善棚内通风和透光条件 |
物理防治 | 使用色板或杀虫灯等装置防治害虫 | ||
生物防治 | 生物源制剂,如阿维菌素等防治害虫 | 交替使用药剂,优先使用植物源、矿物源及生物源农药 | |
采收 | 时间 | 果实按商品成熟度分批采收,宜在晴天采收 | |
方式 | 果柄基部应剪平 | 应带果柄采收,除去残留花瓣 |
功用价值
营养价值
南瓜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南瓜果实含糖类、维生素、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蛋白质与氨基酸,脂肪含量很低,属于低脂食品。南瓜种子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同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
药用价值
经济价值
南瓜具有广泛的经济价值,其许多栽培品种已经形成了食用南瓜产业链、籽用南瓜产业链、南瓜种业产业链、南瓜食品加工产业链、油用南瓜产业链、饲用南瓜产业链等等。举例来看,食用南瓜从田间生产出来后,嫩瓜经过营销渠道进入消费市场,也可以短期贮藏后形成老熟瓜再进入消费市场。对籽用南瓜刨瓜去瓤后,将其种子烘烤或煮烤、配料,加工成炒货,可以成为休闲食品。
相关研究
南瓜(本词条指狭义的中国南瓜)的相关研究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其一,通过阐明中国南瓜种基因型的差异,为中国南瓜种质资源的科学分类和品种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平台;其二,开展品种选育,例如,罗文龙、王青等将中国南瓜矮化育种作为一个重点育种方向。
常见栽培品种
香蜜小南瓜
香蜜小南瓜果实呈扁圆形,单果质量0.86-1.32kg;成熟时果皮黄褐色,有绿斑;肉色橙黄,肉质致密,品质好;田间表现抗病,耐湿性强,皮硬、耐储运;生长势较强,连续坐果性好,单株坐果3-5个。
磨盘南瓜
磨盘南瓜属于小果类型的南瓜,兼具食用方便、早熟、味甜质面等特点,更符合未来南瓜产业发展的趋势。其中,盘龙204新品种适应性较广,果实剖面为扁圆形,果肉厚4.0厘米,单果质量为2.0kg左右;果实转色快,成熟后果皮黄褐色,肉色橙黄,肉质粉甜;田间对白粉病、病毒病抗性表现良好;易坐果,连续坐果能力好,单株坐果3-5个。
蜜本南瓜
蜜本南瓜味道甘甜、口感细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生物功能活性物质,是中国南瓜栽培种中品质较好的品种之一,也是目前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品种。大果型蜜本南瓜(单瓜质量4-6kg)生长周期较长,适宜在中国南方地区种植。
延伸文化
与南瓜有关的节日
在中国,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是广东惠州惠城区芦洲镇东胜村的“南瓜节”,当天不仅要举行南瓜节祭祖仪式,还会有舞狮、唱歌、舞蹈等文娱活动。2013年,东胜村南瓜节被列入中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广西环江毛南族的“南瓜节”,这个节日最引人注目的是南瓜“选美”比赛,在这一天村民们纷纷拿出自家种得最好的南瓜参赛。在北美,感恩节的由来与南瓜有关。1621年,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为早期移民-清教徒提供南瓜而使他们免受饥饿之灾,清教徒因此感谢印第安人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