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豆酸(分布在禾本科植物茎干中的成分)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香豆酸
分布在禾本科植物茎干中的成分
基本信息
外文名 | Coumalic acid |
分子式 | C6H4O4 |
分子量 | 140.09 |
理化性质
中文名称 香豆酸
CAS NO. 500-05-0
英文名称 Coumalic acid
英文别名 Coumalicacid; 98%; Coumalicacid; 2-oxo-2H-pyran-5-carboxylic acid; 2-Pyrone-5-carboxylic acid; Coumalic acid, (2-Pyrone-5-carboxylic acid); 2-oxo-2H-pyran-5-carboxylate
EINECS 207-899-0
分子量 140.09
生理功能
提取流程
(3) 39°C避光培养24h,期间隔一段时间摇晃一次,使饲料能被均勾充分的碱解。
或者
(2)加入5.0 ml去除空气的4.0 M NaOH溶液,小心充入N:,排出试管中的空气(充N2过程中小心将样品吹出),盖好聚四氟乙稀盖和旋紧不锈钢盖;
以上两种方法释放出的酷酸萃取方法如下(整个过程需注意避光):
(5)向试管中加入4.0 ml乙酸乙酷,祸动2 min,使其充分混勾,6000 g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因样品不同,有时离心后会出现胶冻样层,因此此步骤中离心转速需根据不同的样品进行调整。如果出现胶冻样层,此时需加大转速或增加离心时间);
(6)重复步骤(5),将两次上清混合;
(7)N2吹干仪将乙酸乙酯吹干;
(8)加入1.0 ml甲醇复溶,祸动1min,过0.45 微摩针孔滤膜,进行液相检测,根据色谱峰的面积计算词料中香豆酸的含量。
液相检测方法
合成的现状
获取大多数次生代谢产物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由植物自身进行提取,二是利用化学合成法进行合成。植物提取的方法受植物生长的季节及环境限制,提取过程得率低,不易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而化学合成方法又存在着成本高、耗能高、易对环境产生污染等缺点。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因其成本低、可控性强、无季节限制及环保等优点,愈加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实现了微生物发酵生产。与大多数的次生代谢产物类似,目前对香豆酸的大规模生产仍依赖于化学合成,收率低且反应耗时长,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对香豆酸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为对香豆酸的合成提供一个环保、廉价、可控的选择。大肠杆菌作为模式菌株的一种,具有清晰的遗传背景及完整的分子操作技术,一直是代谢途径构建的首选平台。
存在问题
由于细菌中尚未发现 CYP450 酶系的存在,若在微生物体内构建对香豆酸的合成途径,选择具有酪氨酸解氨酶(tyrosine ammonia lyase,TAL) 活性的酶,催化酪氨酸一步生成对香豆酸是更加直接的合成方法。近年来,陆续有报道利用含有 酪氨酸解氨酶酶活性的微生物生产对香豆酸,如利用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utida)实现对香豆酸发酵等。酪氨酸解氨酶或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也被克隆表达于大肠杆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模式菌株,实现对香豆酸的生产。由于酪氨酸解氨酶可同时利用苯丙氨酸及酪氨酸为底物,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更倾向于利用酪氨酸为底物的 酪氨酸解氨酶,达到直接催化合成对香豆酸的目的。在与其他酪氨酸解氨酶的对比中,来源于 R.glutinis 的 酪氨酸解氨酶具有较高的酶活力,且其 TAL/PAL 活性比系数较高,更倾向于利用酪氨酸为底物生产对香豆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