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毛癣菌(可引起人体手癣等皮肤病的真菌)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红色毛癣菌
可引起人体手癣等皮肤病的真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红色毛癣菌 |
别名 | 皮癣菌 |
拉丁学名 | Trichophyton rubrum |
界 | 真菌界 |
门 | 子囊菌门 |
展开
定义
分类
曾用名
红色癣菌(T.rubidium)、A毛癣菌或B毛癣菌(T.A hodges或T.B hodges)、红色表皮癣菌(Epidermaphyton rubrum)、鲑肉色表皮癣菌(Epidermaphyton salmoneum)。
鉴别依据
生理生化等方法,但红色毛癣菌的菌落产红现象受培养基类型、pH、培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应用PCR方法,以微小卫星DNA引物,对这两种癣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它们区分开来。
材料与方法
实验菌株:本研究采用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23株。红色毛癣菌中11株来自上海地区,3株来自徐州地区,8株来自重庆地区,1株来自广州地区,表型中羊毛型、绒毛型16株,粉末、沟纹型6株,颗粒型1株;所有菌株均经上海长征医院真菌室作形态学及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尿素琼脂培养基鉴定。
DNA制备:实验菌株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皿上28℃培养2周,无菌牙签刮取菌丝体,采用氯化苄法提取基因组DNA。
PCR扩增:以寡核苷酸重复序列(GACA)4、(GTG)5及M13中心序列(5′-GAGGGTGGCGGTTCT-3′)等3种引物,对抽提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PCR反应体积20μL,其中包括:2μL10×PCR反应缓冲液(其中含Mg?2mmol/L),1μLdNTPs(2.5mmol/L),2μL引物(10μmol/L),1μLDNA模板(50ng/μL),1UrTaqDNA聚合酶(5U/μL)。反应条件:①(GACA)4:起始变性94℃5min;94℃1min,退火47℃1min,延伸72℃1min,38个循环;72℃延伸5min。②M13中心序列及(GTG)5:起始变性94℃5min;94℃1min,退火50℃1min,延伸72℃80s,35个循环;72℃延伸6min。产物于1.2%琼脂糖凝胶电泳3V/cm,1.5h,紫外灯下照相记录。
结果
在电泳凝胶上,可观察到3种引物扩增下红色毛癣菌呈现不同的带型。在(GACA)4作引物时,红色毛癣菌的主要扩增条带有3条,大小约1100bp、950bp、600bp左右,特征主条带为950bp、1050bp2条。特征条带的差距相当明显、直观。
常见细菌
致病性
感染皮肤和甲,很少累及胡须、头发或头皮。全球范围内皮肤真菌感染患者中最常分离到该真菌。足和甲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
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较慢,14天内成熟。
菌落形态
正面呈颗粒状或绒毛状,白色到浅黄色。背面呈深红色或略带紫色,偶尔可呈褐色、橘黄色或无色。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玉米葡萄糖琼脂,易产色素。
镜下形态
有隔菌丝。小分生孢子[(2~3.5)um×(3~5.5)um]呈泪滴形,通常单个沿菌丝分布[不同于须癣毛癣菌的成簇分布大分生孢子[(4~8)μum×(40~60)μm]可大量、罕见或缺失,呈长形、较窄、薄壁,两侧壁平行(铅笔形),含4~10个细胞。大分生孢子可直接在粗大菌丝末端形成,单个或成簇。典型特征是小分生孢子可直接在大分生孢子上产生。关节分生孢子易从菌丝和大分生孢子产生。与绒毛状形态菌落相比,颗粒状培养物具有更多大分生孢子结构和更大、更圆的小分生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