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人种(以人类肤色将人分为的四个人种)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四大人种
以人类肤色将人分为的四个人种
理论来源
到了18世纪,1735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é)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依据肤色和地理分布的不同,将人类划分为四个亚种(Sub-species),俗称“四大人种”:亚洲的黄色人种,欧洲的白色人种,非洲的黑色人种,美洲的红色人种。
1781年德国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Johann F.Blumenbach)根据颅骨测量研究结果,作出了更为系统的划分法,将全人类划分为五大人种:白种、高加索人种(Caucasian),黄种、蒙古人种(Mongolian),棕种、马来亚人种(Malayian),黑种、埃塞俄比亚人种(Ethiopian)和红种、阿美利加人种(American)。
到了19世纪,1870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提出新的分类法,将人类分为四大人种:尼格罗人种(Negroid)、澳大利亚人种(Austrloid)、蒙古人种(Mongoloid)和高加索人种(Caucasaid或Xan-thochroid)。同一个时期前后,还有法国学者布丰提出的六分法,日本学者横山又次郎提出的八分法,布罗卡、居维叶和哈顿等人提出的三分法等。
到了20世纪,1946年,美国人类学家胡顿(E.A.Hooton)提出一种系统分类法。他认为全人类可以在第一个层次上分成三大人种,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每个大人种下面包括几个分支,分支下面又包括几个地区性的人种类型。
人种介绍
亚洲人种
非洲人种
亦称黑种人。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卷曲状的毛发,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两个类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鼻矮,通常为圆颅型,肤色相对较深;后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区,鼻高唇薄,总体肤色较深。
划分方式
人类起源
人种或种族是根据某些体质特征所作的生物学的划分,而不是文化上的分类,应该严格地将它同“民族”这样的概念区别开来。人种作为生物学概念,我们必须看到以下几点:首先,任何一个人种都没有某个或某些专有的基因,人种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某种或某些基因的频率不同。例如,决定血型的IA等位基因在欧洲白种人中频率比较高,IB等位基因在亚洲黄种人中频率比较高。 Ii等位基因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比较高。但它们都有 Ii、IA、IB3种等位基因。其次,由于各种中间类型的存在,各种族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南西伯利亚人和乌拉尔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而千岛人则具有白种、黄种、黑种3个主要人种的特征。我们还应看到,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文化隔离,但是这些并没有导致生殖隔离。种族在遗传上是“开放”的,不同种族之间可以通婚,都能产生生命力强的后裔。人类是迁徙能力很强的物种,各种各样的隔离都会由于迁徙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打破。由此可知,任何企图进行“纯”种族分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人们通常按肤色、鼻形等体质特征来划分人种,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生活在横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种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种人具有深色的皮肤,可使皮肤不至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损害。紫外线可以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因而,深色的皮肤可以防止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黄种人的眼褶可能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扁平的脸型和半满的脂肪层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
这些种族特征大约是在化石智人阶段形成的。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大多数种族特征早已失去适应上的意义。今天,一个黑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欧,他完全不需要靠阳光中的紫外光去产生维生素D,而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必要的维生素D,白种人也可以借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设施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生物差异
平权法案的一个假定是,种族之间的天赋等同。但由于进化史的差异,人类体内的差异性基因至少占了10%的基因组。不同种族间智商、社会组织、体质等平均水平存在差异。在西方社会,种族差异研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此进行的研究常被攻击为“种族主义”。但是科学与主义不同,无需强行将这类研究同主义联系起来。而且,这些白人研究者一般得出的结论是在智商和社会组织等方面东亚人优于欧洲人,欧洲人优于非洲人。这些论文的提出者,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至少几十名的专家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DNA发现者之一詹姆斯·杜威·沃森,里面有英国人、加拿大人和美国人,这方面的论文至少有几十篇,他们有的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遍了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统计数据。他们的统计结果一致,人种之间存在智商差异是当前科学界的主流。影响智商的基因已经发现至少上千种,不同人种的智商基因对比的结果也与平均智商一致,且智商大部分由智商基因影响,环境等因素也证明影响有限。在种族众多的美国,同处一个国家等外部环境的不同人群同样出现了智商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处在不同国家等外部环境的他们血缘相近的所属人群的智商没有太大差别,美国跨种族领养儿童的智商水平同样如此。不少人否认“种族”的存在,认为它完全是社会概念,不是生物学概念。但是,在平权法案时却又考虑种族。而且这种过于理想化且不严谨的思想与人种之间的生物差异无关。有一个微妙的影响,是历史遗留,也就是二战时期,与这类知识相似的主义导致了二战的发生,而对于人类,特别是受此伤害过的国家的人,提到这类研究就像被触到心理上的伤疤,害怕多于理智,情感多于理性,但是科学与主义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无需强行把这类研究和二战联系起来。而另一个因素,则是人类性格上的博爱,比如人类对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产生强烈的感情,甚至对任何事物产生强烈的感情,更别说人类会怎么对待这种研究。有时这类知识,被一层一层的贴上标签。而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忽视和反对这类科学研究,那么这就是愚昧无知,是反科学。所以务必冷静客观对待这些研究。
根据多位学者统计结果收集整理的世界平均智商,注:虽然不同学者对同一人群的统计结果略有不同,但差异一般在5点以内。美国犹太人113,汉族106,东亚人105(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欧洲人100,东欧人97,爱斯基摩人91,拉丁裔89(有大部分是混血种人,纯种拉丁裔白人平均智商98),蒙古到中亚人89,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美国的黑种人85(四分之一有白人血统),南亚及北非人84,北非以南非洲黑人67,澳大利亚原住民62,布须曼人和俾格米人54。混血种人的智商通常介于非混血祖先两者之间。同一人群中,女性平均智商比男性低5点。欧洲白人出现远离平均智商的极低和极高智商的概率高于其它人群,而在所有人种中,这些远离本人种平均智商的人的后代的智商水平会回归到他们本人种智商的平均水平。理查德·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论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是生存环境和基因。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系教授菲利普·拉什顿的研究是:智商,东亚人105,欧洲白人100,非洲黑人70。发育速度、体能水平、生育后代数量,等等,非洲黑人高,欧洲白人中间,东亚人低。心理健康、守法,等等,东亚人高,欧洲白人中间,非洲黑人低。
英国阿尔斯特社会研究所的大卫·皮佛从1000个基因组数据库中比较了5个大陆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现频率差异与观察到的大陆的综合智商水平密切相关,得出以下模式:东亚>欧洲>南亚>美洲(西班牙裔)>非洲。但方差分析的p值不符合常规的显著性阈值(p<.05),而杜凯氏差距检验得到的置信区间为0。缺乏统计意义显然是由于样本数量很小(N=9)。越来越多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无疑将在未来提供更多的命中率,使人们能够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产生一幅越来越精确的认知相关遗传变异图。
在跨种族收养人群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养父母收养的儿童中,同样出现了种族智商差异,虽然在初期差别不是很明显,但到了青年时期,被收养人群的智商水平已经和他们血缘关系近的人群相近。
参考资料
[1]
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类差异性基因从0.1%升至10% · 搜狐[引用日期2019-11-30]
[2]
专访英国学者:中国人的智商全世界最高 ·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11-30]
[3]
詹姆斯·沃森的真相:种族现实主义与道德谬误 · citeseerx[引用日期2019-11-30]
[4]
明尼苏达州跨种族收养研究:青少年智商测试的后续研究 · faktasiden[引用日期2019-11-30]
[5]
四大人种主要特征的比较--《生物学教学》2012年05期 · 知网[引用日期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