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无尾目蛙科动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蝌蚪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无尾目蛙科动物
形态特征
蝌蚪的成长过程
生物学特性
在自然条件,雌蛙每的产卵总量可达5000枚左右,孵化率约为50%,而蝌蚪的存活率仅有20%~30%。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蝌蚪一般在母蛙产卵后经人工孵化8~15d孵出。刚孵化的蝌蚪体呈棕黄色,体长6~8mm,头部有马蹄形吸盘,用于附着,口位于吸盘下方,体质较弱,活动量小,通过卵黄囊供给营养,不进行开口摄食,3d后,可以投喂外源性营养物质,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及生长需要。蝌蚪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3~25℃,适宜pH在6~8之间,蝌蚪生长缓慢,自蝌蚪变态成幼蛙约需要60~80d,一般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时期蝌蚪对营养需要有所差异。
生长繁殖
发育阶段
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
口出现后,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当吸盘消失时,外鳃也萎缩;随着咽部皮肤褶与体壁的愈合而形成鳃盖,并在体表的左侧,或在腹面中部或后方保留1个出水孔,由鳃腔内的内鳃进行呼吸,随着肺的发生也能在水面上呼吸游离的氧。
发育到一定时期,有的先长出后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从鳃盖部位长出前肢,如蛙。
有的先长出前肢,再长出后肢,如蝾螈。随着尾部逐渐萎缩,口部也有显著的改变,逐渐发育成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幼小成体。
生长阶段
生长初期:(1~10d)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生长前期:(10~20d)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的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者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一般蝌蚪生活在水里。
主要价值
【考证】出自《本草拾遗》。
【鉴别】性状特征本品呈不规则的扁圆形或网状,皱缩.灰黑色,尾巴大部脱落,残留者扁平;腹扁平,背隆起。长约15毫米,宽8~10毫米,腹部有螺旋形网纹或不明显。质脆易碎,气味腥臭,
【药理作用】1.浓度为l:50(V/V)的蝌蚪提取液处理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可抑HeLa细胞生长.集落形成能力下降。随培养时问延长,细胞内颗粒增多,贴壁能力降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Hallowell低,而对中国地鼠卵巢细胞去有刺激生长作用,表明蝌蚪提取液是一种较好的抗癌制剂。
2.杨红梅等利用细胞生长曲线、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等技术,观察蝌蚪提取液(T)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作用及其过程中cmyc、Bcl–2癌基因表达的变化。实验表明,T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出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及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凋亡细胞百分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并伴有癌基因cmyc、Bcl–2mRNA表达的下调。证明T可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同时诱导其凋亡,且cmyc、Bcl–2癌基因可能参与了此过程。
【性昧归经】甘;寒。归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疮肿、流行性腮腺炎、水火烫伤等症。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经埋藏化水后搽敷。
古籍记载
饲养管理
蝌蚪的培养
一般而言,4~7月份孵化的蝌蚪在7~9月份可以完成变态,8~9月后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在人工加热条件下,水温维持恒定,避免了越冬管理,缩短了蝌蚪在冬季变态发育的时间。
饲养管理:蝌蚪期是幼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决定蝌蚪的生长发育、变态幼蛙的产出数量。初期为孵化后1~10d,可以投,可以投喂熟蛋黄等高蛋白流质饲料用法为:将熟蛋黄揉碎,用水化开,以40目纱网过滤后定点投喂,早晚各一次,用量为每3000尾喂1个。并在投喂1h后,对养殖池水进行换水作业,以确保水质清爽。5~6d后,可以投喂粉状饲料,将粉状饲料制成团状投放于饲料盘中即可。生长前期为10~20d,虽然在这一期间,蝌蚪的消化功能仍不够强大,但发育迅速,需要更多食物,所以这一时期也是影响蝌蚪存活率的关键时期。在饲料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日常所需,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同时在投喂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清爽的水质,及时处理残饵及粪便。一般认为20~50d为蝌蚪的生长中期,此时期开始初步进行饵料驯化,确保蝌蚪从以植物性饵料为主转变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管理上同样需要保证水质,若养殖水温较低,可打开加热棒进行加温处理以缩短该期的时间。生长后期在50~78d,后期是蝌蚪变态的关键时期,该时期蝌蚪开出现前后肢,并有完全水生转化至水陆两栖。变态时,蝌蚪首先长出前肢,其后,尾部慢慢被吸收,此时蝌蚪停止摄食,故在保证提供充足食物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水质问题及投喂状况。幼蛙刚刚完成变态时,各种器官还不很完善和发达,特别是捕食和运动器官,若得不到饵料补充极易发生死亡现象,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活体饵料进行投喂。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5~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参考资料
[1]
基本资料、外形特征、药用价值、古籍记载、文艺作品、诗人蝌蚪来源[引用日期2019-07-25]
[2]
姜宇栋 , 王骥腾, 胡水鑫 ,等.棘胸蛙蝌蚪期的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 2013.(7): 3[引用日期2019-07-25]
[3]
辽宁中药志 动物、矿物、海洋类 · 高松主[引用日期2019-07-25]
相关视频
全部
1007次播放01:27
世界上超大的蝌蚪,体长达到25厘米,长大后却“缩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