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偶成(宋代程颢创作的七言律诗)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4
小编整理:
《秋日偶成》是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诗的首联从日常起居入手,写贬官后闲适生活,其余三联均围绕说理展开,中间二联体现的是作者的自然观,尾联则是作者的人生观,这些都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理学知天命、乐大道的通达态度。这首诗注重归纳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艺术方面都不甚可取。译文
逐句全文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闲暇之时事事皆能从容,睡觉醒来东窗日照霞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富贵不惑贫贱亦是安乐,男人做到此境便是英雄豪杰了。
注释
1
从容:不慌不忙。
2
觉:醒。
3
静观:冷静观察。
4
自得:安逸舒适的样子。
5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6
通:通达。
7
淫:放纵。
8
豪雄:英雄豪杰。
摘要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归纳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艺术方面都不甚可取。
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按照二程理学修养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首句“闲”的内涵,只有如此,才能“无事不从容”,即事事从容。从容的表现就是第二句描绘的“睡觉东窗日已红”。一觉睡醒,红日高照,满窗红亮。一、二两句可看作因果关系。以下进一步申述事事从容的结果,宣讲理学哲理。
颔联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程颢说的“格物”当然不是今人所说的科学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他们认为万物都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理。只有这样,春夏秋冬,四季佳景,才能和别人一样地同享共待。程颢说“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所谓“格物”就是“理与心,而人不能会之于一”,因此要去“私意”(存天理,去人欲),从内心大作文章。他们认为万物都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理。
颈联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程颢所谓的“道”是同“形”一起来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则叫“道”。“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即“器”,而道与器的关系是道藏于器,即具体的器离不开抽象的道。道体之大,天地万物,风云变态,自然社会,无所不重,莫有不通。“思”就是思考,抽象、概括,即颔联所谓的“静观”。
尾联讲“富贵不淫贫贱乐”。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按照二程的理学思想“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他们认为,天之生物有贵贱等级的区别,有大小,有长短,君子是大,小人是小,就是“天理”,因此诗人要求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子汉若能修养到这一步,就是英雄豪杰,就是伟大丈夫。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谪回到洛阳后所作的。作为一名道德修养已经达到很高境界的理学家,作者所思考的并不是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他的安闲来自于内心的强大以及对天道至理的准确把握。换言之,即安闲是果,得道是因。这首诗即是体现这一心态的作品。
作品评价
清·王相《千家诗新校》:言清闲无事而从容,卧起之时,东方之日已红矣。静观万物而思得于心。佳景四时而兴与人同。适道体之大,天地形影,风云变态,无所不至,莫有不通。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儿于此处立得定,岂不豪雄之丈夫乎?
参考资料
[1] 秋日偶成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王宗康、薛佩生 . 经典古诗五百首 下 . 西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07 . 235 .
[3] 蒙万夫 . 千家诗鉴赏辞典 . 西安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 193-195 .
[4] 韩达 . 古代哲理诗三百首 . 北京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4 . 182 .
[5] 王相 . 千家诗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2005 . 108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