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31
小编整理:
清华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并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清华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清华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双一流建设高校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也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为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面积462.74公顷,建筑面积302.67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59个教学系,开设有87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博士及硕士授权点62个;一级硕士授权点5个,有教职工16057人,在校生57325人。
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了第13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清华大学排名第1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清华大学 |
别名 | 清华(THU) |
简称 | 清华(THU) |
所属地区 | 北京市海淀区 |
主管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展开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清华学堂
1、建立背景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2、游美学务处设立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
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刚复等。
3、清华学堂成立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清华学校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Tsinghua college),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1、师资教学
清华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师为主。后来,中国教师逐渐增多并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干。在教学上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教材、教学法等仿照美国,重视英文训练,教学严格,考试频繁,淘汰率高。
高等科重视英文和数理等自然科学,到高等三、四年级,主要学习美国大学的若干课程。高等科毕业生一般可以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就读。
2、大学部
1916年,清华学校提出筹办大学的计划,得到外交部的批准。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才为目的,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1926年,大学部设17个学系。
3、国学研究院
1925年设立研究院,作为成立大学院之预备,研究院尽其始终仅设国学科,世称“国学研究院”。开办研究院旨在“研究‘中国固有文化’,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研究院实行导师制,开创了国学研究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新风气。1929年停办。
研究院“效仿旧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度”,“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其分组不以学科,而以教授个人为主。”
国学研究院四年中共招生74人,他们本着在清华所受之师教,或执教于大中学校,或任职于文化学术机构。
水木清华
大学部成立之后,新招学生不再是留美预备生,称新制生;原有学生归于留美预备部,称旧制生。从1909年起,至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共培养、选送留美学生1280人。
5、学校标识
校旗
6、校园建筑
民国时期建筑
7、爱国运动
1919年5月9日,清华大学在体育馆举行“国耻纪念会”。会上决议通电巴黎和会,要求与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1926年11月,清华成立了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
抗战前期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国立清华大学专属教育部管辖。至1937年已发展为一所拥有文、理、法、工四个学院16个学系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管理
国立清华大学由校长“综理校务”,教务长、秘书长分管学校教务、行政事务,教师通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以及各专门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教学科研事业
国立清华大学贯彻“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教育理念,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综合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
1、名师云集
2、通识教育
国立清华大学保持并发扬了清华学校时期认真教学、要求严格、考试频繁的作风,保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淘汰率较高。并由知名教授亲自讲授基础课和开设高质量课程,编写出版高水平的大学教材。
3、学术研究
国立清华大学致力于研究事业之提倡。1935年,教育部核准全国高校设27个研究部,其中有清华大学的10个。
4、国际学术交流
国立清华大学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成为沟通中外学术界的学术重镇。
5、留美公费学生
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后,从1933年起,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1936年招考四届共92人,其中清华毕业生39人,约占42%。
西迁入滇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清华大学迁到湖南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25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校址为租用的湖南圣经学校。
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学。
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在结业典礼上宣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面结束。次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
清华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未设校长,由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担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日常校务由梅贻琦实际主持。全校设置文、理、工、法商和师范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和1个先修班,在校学生约3000人。
其中1938年3至6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商学院设在云南蒙自。
2、科研设备&学术研究成果
1941-1945年,教育部连续举办五届学术评奖活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33项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293项)的11%。其中,一等奖7项,占一等奖总数(15项)的46%;二等奖14项,三等奖12项。
3、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
国立清华大学开办了研究院及航空、无线电、金属学、农业、国情普查等五个特种研究所。
4、民主堡垒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承了“五四”、“一二·九”的革命传统,成为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策源地,赢得了“民主堡垒”的称号。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生以多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战,许多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清华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并宣布罢课。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暴徒打死四人,打伤数十人,制造了“一二·一”惨案。
1946年7月15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的罪行。下午遭国民党特务枪杀。
5、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毕业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时,在校生志愿选择学校,其中932人选择入清华,占总数的56.8%。
6、国立清华大学办事处与清华留美公费生
除了参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国立清华大学另设办事处,独立处理招考清华留美公费生及本校事宜。
复员清华
复员开学
北平沦陷期间,清华园内建筑和设施遭日军严重损毁。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开始接收清华园,并于1946年10月10日开学。
清华大学
1947年,国立清华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共26个系,1个先修班,23个研究所。
1948年度,全校教师4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9人;在校学生总数增至2400多人。
1946-1948年间,国立清华大学共培养本科毕业生514人,研究生5人。校园面积扩大到1708亩,校内外总建筑面积增至112390平方米。
清华园解放
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共清华地下党的领导下,清华师生投身民主爱国运动,清华园被誉为国统区的“小解放区”。
1948年12月15日,清华大学获得解放。
清华大学新起点
1949年1月10日,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钱俊瑞到校,正式宣布接管清华大学。5月4日,新校务委员会成立,叶企孙任主席。10月1日,清华大学师生员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应张奚若教授转呈的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徽。
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国徽的诞生凝聚着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梁思成、林徽因等,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张仃等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1、基本任务和工作方针
1949年12月5日,校务委员会确定了工作方针:基本任务是在贯彻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政策,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推进课程改革
1949年,清华大学开设辩证唯物论、历史哲学、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课。
3、开办专修科
清华大学开办农田水利、化学工程、地质、采矿、气象观测、银行等专修科(训练班)。
1950年9月,清华大学开设“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接受捷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这是新中国接受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
4、社会合作
清华大学各系与政府机关团体合作。
5、成立工农速成中学
为贯彻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提高工农干部文化,195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成立工农速成中学,共招收四届学生1189人。
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解放初期,清华师生通过政治学习,参加土改、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院系调整
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
将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方面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校名不变。将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方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由此,清华大学由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2年6月,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10月,筹委会工作结束;25日,清华大学举行首次院系调整后的开学典礼。
探索前进
综述
1953年8月31日,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清华大学教学研究会上作报告:正确地学习苏联,稳步前进。
教学改革措施中有:
(1)设立专业,推行有计划、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
(3)设立教研组——学校组织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
(4)实行学年制,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5)增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6)教材改革,大部分课程选用翻译的苏联教材;
(7)速成俄语学习。
学习苏联经验
20世纪50、60年代,清华大学聘请苏联专家63名、东德专家4名和捷克专家1名。这些专家指导帮助开设了103门课程,编写了有关讲义,建立了37个实验室,培养教师504人。
清华大学在文化大革命前共计派出留学、进修人员149人,派往的国家以苏联为主。
1956年,以“学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基本结束。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1955年,依照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清华大学相继建立了原子能、半导体、远距离自动控制、燃气轮机、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专业,设立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自动控制等系,并注意在这些新系内发展应用理科。
1957年,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等倡导下,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清华大学设立了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
1958年,清华大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提出并成功地进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教师和职工队伍建设
截至1965年底,教师党员占教师人数的50%以上。
1963年,清华大学拥有教授79人、副教授126人,共计205人。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制度
1953年,清华大学首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1966年,清华大学共选拔、培养了682名学生政治辅导员;1959年3月,清华大学成立基础课教研组与基础课委员会,从组织形式上加强对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基础课的领导。
三阶段两点论
学苏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及1958年教育革命中劳动过多等,特别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批判右倾思想,使得学校工作受到不良影响。
1962年8月,蒋南翔校长在清华大学党务工作会议提出“三阶段两点论”,把清华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老清华、1952年学苏、1958年以后,要一分为二地总结学校历史经验。
办学规模
1965年,清华大学共设12个系,开办40个专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清华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万人,校园面积比解放初扩大一倍。
从1949-1970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共28140人,专科毕业生934人。
1953-1965年,清华大学共招收研究生987人。
1953-1966年,清华大学共招收留学生200人。
院系调整中,清华大学实验室从44个减少为16个。1965年,清华大学实验室增加到83个。图书馆藏书从1949年的41万册,增加到1965年的132万册。
1966年,清华大学校园面积发展至3184亩,建筑面积达43.7万平方米。
科研成果
1965年11月,高教部举办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展览会,清华大学的原子反应堆、密云水库、程序控制铣床、电子感应加速器、快速通用电子计算机等70多项成果参展。
“文化大革命”
1、磨难与抗争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6月8日北京新市委工作组进校,蒋南翔校长和大批干部被批斗。7月29日撤销工作组。
1968年4月至7月,清华发生了团派和414派的“百日大武斗”。
1968年7月27日,为制止武斗,由北京新华印刷厂等61个工矿企业3万人组成的“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进驻清华。工宣队进校后,在迟群主持下,在教职工中进行了清理阶级队伍和整党,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有3000余名教职工被送往江西鲤鱼洲农场接受“再教育”,使许多人染上血吸虫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
迟群等秉承“四人帮”旨意,发动1973年10月-1974年1月的“三个月运动”和1975年底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一批干部、教师受到冲击。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清华党委副书记刘冰等人写信给毛泽东,斥责清华一二把手迟群、谢静宜飞扬跋扈。这被毛泽东看做“文革”翻案,加以批评,后演变为“教育革命大辩论”;12月,演变为全国性“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数十万群众和机关干部前来清华“学习”、“参观”,教学工作瘫痪,贴出十万多份大字报。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16日,中共北京市委整顿学校;次年4月29日,清华大学革委会开始整顿领导班子、纠正冤假错案、改善教职工队伍结构,不久后革委会取消。
2、逆境中的教学与科研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下半年,清华大学经中共中央批准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连同补习文化课共三年半),共招六届,培养本科毕业生13671人,专科生2682人。
1973年,清华大学开办激光、固体物理、物质结构、有机催化四个专业的研究班,共招42人。1978年四个研究班恢复学业。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份 | 重要事记 |
1977年 | 恢复高考招生 |
1984年 | 设立研究生院;成立经济管理学院 |
1985年 | 复建理学院;建立继续教育学院 |
1988年 | 成立建筑学院 |
1993年 | 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相关资料。
2022年7月28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在贵阳会见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一行,并共同出席《贵州省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清华大学·洪洞县深化校地合作暨乡村振兴学生社会实践签约会在洪洞县委党校举行;8月1日,飞利信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清华大学机电系的合作主要是在新能源运维领域;8月9日,清华大学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8月17日,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决定成立“清华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启动纪检监察一级学科建设;9月6日,联想集团与清华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未来计算等重大领域的基础科研创新、技术应用与人才交流。12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与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共建联合科研机构,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需求开展多方面科研合作;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医药产业相关技术自立自强;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共同培养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
2023年3月14日,江西省与清华大学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4月7日,清华大学与蚂蚁集团签署合作协议。4月8日,清华大学揭牌成立“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研究院”。4月13日,巨力索具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就浮式风机等海上漂浮式构筑物新型系泊系统的研发达成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并举行签约仪式。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团队将从7月开始与中国清华大学在中国开发的空间站“天宫”中共同进行关于火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实验。5月30日,纵目科技官微宣布与清华大学共同成立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有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87个专业。
院系设置 | |
二级学院 | 院系名称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建筑系 |
景观学系 | |
建筑技术科学系 | |
城市规划系 |
展开表格
专业概况 | |
建筑学院 | 建筑学 |
城乡规划 | |
风景园林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土木水利学院 | 土木工程 |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相关资料。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有教职工总数16057人,其中教师3738人,职工9701人,博士后261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8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821人。国际重要奖励获得者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8人,历届国家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19人,历届清华大学荣誉奖励获得者606人。
展开表格
展开表格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
获奖时间 | 获奖人 |
第一届(2003年) | 范钦珊、李砚祖、申永胜、吴庆余、袁驷 |
第二届(2006年) | 郝吉明、傅水根 |
第三届(2007年) | 钱易(女)、华成英(女)、柳冠中 |
第四届(2008年) | 陈信义 |
展开表格
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
获奖时间 | 获奖人 |
第一届(2003年) | 范钦珊、李砚祖、申永胜、吴庆余、袁驷、陈泽民 |
第二届(2006年) | 郝吉明、傅水根、李艳梅、王行言、冯之敬、吴文虎、贺五洲、谭泽光、庄鹏飞、李子奈、彭林、柳冠中 |
第三届(2007年) | 叶列平、钱易、田凌、华成英、李俊峰、金涌、俞正光、朱鹤年、李希光、柳冠中 |
第四届(2008年) | 朱颖心、金峰、孙家广、陆文娟、高光华、陈信义、张新荣、宋逢明、蔡乐苏、罗立胜、尚刚 |
展开表格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
获奖时间 | 获奖人 |
第一届(2017年) | 杨祎罡 |
第二届(2018年) | 冯鹏、谷源涛、周庆安 |
第三届(2019年) | 吴昊、冯务中 |
第四届(2020年) | 吴璟、卢滇楠、杨晶 |
展开表格
清华大学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获得者 | |
获奖时间 | 获奖人 |
2016年 | 秦佑国、田凌、殷雅俊、扈志明、王红 |
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 | |
获奖时间 | 获奖人 |
2017年 | 钱易、曾攀、于歆杰、邓俊辉、程文浩、彭林、阎学通、赵青 |
2019年 | 郝吉明、段远源、李国林、李俊峰、李艳梅、白重恩、沈原、何福胜 |
2021年 | 胡洪营、史琳、梁曦东、冯西桥、郑泉水、李强、钱颖一、张明楷、李睦 |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相关资料。
学科体系
一、授权学科(截至2019年5月)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中国史、物理学、世界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建筑学、法学、土木工程、政治学、水利工程、社会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核科学与技术、体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医学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城乡规划学、新闻传播学、风景园林学、中国史、软件工程、世界史、安全科学与工程、数学、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商管理、生物学、公共管理、生态学、基础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力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机械工程、中西医结合、光学工程、药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医学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护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艺术学理论、电气工程、美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设计学、心理学、天文学
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博士硕士点(1个):天体物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心理学、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交通运输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硕士点(1个):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教育、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建筑学、工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二、重点学科(截至2018年3月)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环境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外科学(骨外科、胸心外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物理化学、外科学
三、学科排名
清华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54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为A类的学科有37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水利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21个学科获得A+评价,A+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人才培养
2020年9月,入选教育部公布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19年度)名单,类别:数学;基地名称:学堂计划数学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一、本科生教育
1、综述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坚持和完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构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建设优质的课程,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成长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
2、质量工程(截至2018年3月)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计算机软件(设5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化学、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管理、英语、物理学、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生物科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综合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团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基础力学教学团队、理工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物理教学中心、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先进材料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化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 | |
清华大学 |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国家精品课程(90门) | |||
建筑设计 | 建筑环境学 | 材料科学基础(1) | 电子显微分析 |
结构力学 | 混凝土结构 | 微积分 | 代数与几何 |
土力学 | 水力学 | 数学实验 | 大学物理 |
水工建筑学 |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 量子力学 | 基础物理实验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有机化学及实验 | 仪器分析 |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相关资料。
3、实践教学
清华大学在本科生中实施的SRT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每年均有60%以上的本科生参加到学校支持的1000多个项目中;实施的海外研修计划、国际SRT、交换学习等系列项目,依托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进入国外一流教育、研究、公共机构的学习机会。
清华大学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赛事建设,构建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科赛事体系,每年都有6000余人次学生参与百余项各级各类赛事。
X-Lab、创客空间等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平台,创客日、创意咖啡、创新课程、创业讲座、创客竞赛以及校友导师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培养首创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领导力、商业技巧和社会责任。
清华大学坚持“走出去”实践模式,本科生每年都有4000多人次分赴全国各地300余个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暑期教学活动。
2022年1月8日,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为神农架国家公园颁发“2021-2022学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地学系一星级基地”证书。神农架国家公园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地学习基地,让社会实践成为清华大学与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
4、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98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后,清华大学共获得126项奖励。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2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5、特色项目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2009年,“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将各方面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均已开班,并入驻清华学堂。2017年,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加入“学堂计划”,学校尝试在文科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9年5月,人工智能班加入“学堂计划”。截至2019年5月,学堂计划共计8个班,每年约200人。
新雅书院
新雅书院是清华大学2014年成立、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住宿制文理学院(residential liberal arts college)。书院秉承渊博雅正、器识为先、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为导向,探索“文理、古今、中外会通”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满足单一学科培养并具有较大综合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和富有弹性的、跨学科的专业教育;培养文理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突出、在各行各业能够发挥先导作用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新雅书院文理兼收,通专并举,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以在书院的“教育特区”里接受优质的小班通识教育为主,依照个人能力和志趣,从容、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身潜能的专业。
二、研究生教育
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至2018年10月,清华大学已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107936人,其中博士学位19673人、硕士学位88263人。此外,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清华大学授予27人名誉博士学位。
1、博士教育
清华大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结合清华大学具体情况制定了《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基金管理规定》。
其中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基金分为: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基金。
1999年至2013年,清华大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共115篇。
2、硕士教育
清华大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结合清华大学具体情况制定了《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清华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原则意见》。
2022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30人。
3、国际化培养
多层次多模式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2018年,清华大学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294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37名,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面向中外研究生开设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46项和英文学位项目25项。
英文课程建设
2017-2018学年,清华大学共有37个院(系、所)开设502门英文研究生课程,比2016-2017学年增加80门。其中,联合培养项目和英文学位项目开设课近380门,约390名教师参与授课。
三、国际学生培养
1950年12月,清华大学接收首批外国留学生14名,这也是新中国接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截至2017年,清华大学累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3万余人。
截至2018年3月,来自120多个国家的2800多名国际学生在清华大学攻读学位,包括1200余名本科生,1600多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此外,每年有近千位国际交换、访问学生来校进行课程学习与合作研究。2018-2019学年度,清华大学将有15个本科大类、超过100个硕士专业和80个博士专业招收国际学生,其中18个硕士项目与7个博士项目为全英文授课学位项目。
四、继续教育
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清华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并统筹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2002年,学校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定位于非学历非学位,成立了继续教育处,负责对全校非学历非学位继续教育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继续教育学院改制成为二级实体学院,专门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
清华大学是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并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理事长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继续工程教育教席设在清华大学。
学院建设
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9月,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依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经清华大学校务会批准同意成立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简称研究院)。
社会评价
2020年,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1名;8月,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44名;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20名;10月,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28名。
2021年6月,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17名;8月,2021年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76名;10月,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28名。
2022年7月19日,发布的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显示,清华大学(通信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世界第一;10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世界排名第16名,亚洲排第1名。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依照《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规定》,清华大学科研机构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2019年3月,校级科研机构共421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60个,学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1个,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0个;2021年5月20日,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成立。
截至2022年4月20日,清华大学的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62个,学校自主设立的科研机构共150个。
国家研究中心(1个):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装置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与安全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危爆物品扫描探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1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6个):新能源与环境国际研发中心、清华大学新材料国际研发中心、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美清洁汽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俄航天航空创新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合作基地)(2个):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1个):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备注:带*属于认定类机构,未计入总数
科研成就
一、科研项目承担
1、综述
科研项目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是清华大学科研项目和经费的重要来源。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2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4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基础研究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校立项604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项目201项,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基金项目87项,全年合同额近35亿元。文科院系新增课题812项,到款经费超过3亿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
2、新立重大项目
2018年,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有10项,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有15项。
3、重点推广项目
《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汇集并展示了清华大学年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由书刊发布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作为学校向地方、企业重点推广的项目,从而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研究。
二、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
获奖成果
亮点: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荣获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能科学家,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为国家在先进核能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突破“一体化、自然循环、非能动余热载出”等小型核反应堆技术,建成世界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低温核供热堆并获重大应用;突破“模块式反应堆、球形燃料元件、在线换料、非能动舱室冷却”等关键技术,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引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2020年,清华大学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部分项目介绍如下:
1.水利系方红卫等完成的“河流动力学及江河工程泥沙调控新机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大型水利工程导致的水沙变异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相对平衡状态,加剧了河流的不稳定性,对河流生态和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带来了非恒定泥沙输移、河床演变滞后、水质变化和微生物生长影响泥沙运动等系列基础性难题。项目组相继提出了非恒定河流动力学理论、河流动力学非平衡滞后响应理论、生物膜泥沙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河流生态安全协同水利工程安全的江河工程泥沙调控新机制,为河流的科学综合管理打下基础。
2.能动系姜培学等完成的“航天飞行器极端条件下主动热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先进航天飞行器服役时承受严苛热环境,高效可靠的热防护技术是航天飞行器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项目发明了基于飞行器燃料物性与热防护结构协同调控的主动冷却方法,突破了极端热环境与冷却流体和结构耦合约束问题;发明了多光谱成像的温度场与瞬态热流分布非接触测量技术,实现了对热防护技术可靠性的准确考核测量;发明了自抽吸自适应相变发汗冷却方法,克服了相变换热不稳定问题,构建了主被动复合的大面积热防护结构。研究成果在长征三号甲系列和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高速飞行器等重大任务中成功应用。
3.环境学院李俊华等完成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围绕国家钢铁、建材等行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减排难题,发明了双功能催化剂、碳基多功能材料及覆膜梯度滤料等核心材料,研制了脱硫除尘及低温多污染物吸附再生关键装备,开发了系列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先进工艺,工程运行结果满足了全球最严格的超低排放。成果已在钢铁烧结、水泥、玻璃等行业进行工程示范及推广应用,遍及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23个国家,引领了工业烟气深度治理技术与产业进步,为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4.计算机系唐杰等完成的“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大数据中挖掘科技情报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战略决策支撑作用日益重要。项目突破高精度知识获取、深度知识关联挖掘、超大规模知识智能服务三项关键技术,研发了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超大规模图神经网络计算平台、以及知识驱动的智能型情报挖掘系统。项目学术成果被引1万余次,筹建了国际开放学术组织,带动了行业的整体进步,被《Nature》杂志采访报道。项目以智能云服务形式应用于科技情报、安全、智能制造等行业之中包括阿里巴巴、搜狗、华为、腾讯、工程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应用前景广阔。
5.土木系樊健生等完成的“复杂受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基础理论及高性能结构体系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针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分析设计方法、构件性能提升和体系创新等方面的三大关键难题,建立了组合结构基础分析方法及精准计算模型,研发了多种新型高性能组合构件并提出精细设计方法,构建了高性能组合结构新体系并研发配套的设计施工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深圳京基100大厦、北京奥运塔、岳阳洞庭湖大桥等30余项大型复杂建筑与桥梁工程,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被8部标准规程采纳,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詹天佑奖等工程奖14项。
截至2020年度,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0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8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5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62项。
学术资源
一、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到2022年9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含包含分馆和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62.45万册/件,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59.2万册;校馆统筹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739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6.2万余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683个;电子期刊14.2万种;电子图书2126.4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497.1万篇。
档案馆
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始于1905年,包括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各主要历史时期的文书档案;清华的学生学籍注册卡、成绩卡;科研、工程项目档案;历年获奖教材;学校各建筑物基建档案、图纸;纸质、电子版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个人档案,以及著名校友实物档案,大量声像档案等等。截至2014年3月,案卷总数达14万余卷,以件为保管单位档案总数约38万件,总排架长度3344米。
二、学术期刊
共3张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由清华大学主办。其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英文版)》为信息科学领域国际化期刊,主要以出版专题方式反映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国际最新研究进展,2015年被SCI收录,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先进陶瓷(英文)》、Building Simulation《建筑模拟(英文)》、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计算机可视媒体(英文)》书刊已被SCIE、Scopus、Ei Compendex等数据库收录,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
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英文版)》2008年创刊,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和范守善院士任主编,主要发表纳米研究领域世界一流原创科研论文和综述论文。本刊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期刊网络传播系统,打造向世界展现中国纳米研究发展水平和学术特色、促进中外纳米学科学术交流的平台,为中国纳米领域工作者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渠道。快速评审和出版是本刊的特点。本刊于2010年被SCIE收录。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纳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2021年发布的影响因子为8.897,继续保持在四个学科分类中处于Q1区;年度发文量突破750篇。本刊创立的纳米研究奖(Nano Research Award)和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NR45 Award)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奖项。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奖”等多个奖项,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
Nano Research Energy《纳米能源研究(英文)》2022年3月创刊,是一本国际化的多学科交叉期刊,由清华大学化学系曲良体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作为Nano Research姊妹刊,聚焦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技术在新型能源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应用,对标国际顶级能源期刊,致力于发表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论文。本刊为开放获取期刊。
Friction《摩擦(英文)》2013年创刊,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雒建斌教授。书刊致力于为国内外摩擦学和表面界面科学领域的学者搭建一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摩擦学在中国和国际学术界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已被SCIE、Scopus、Ei Compendex等数据库收录。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先进陶瓷(英文)》201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李龙土教授。书刊主要发表先进陶瓷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学术论文,致力于在世界先进陶瓷领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和促进先进陶瓷学科的发展。
Building Simulation《建筑模拟(英文)》2008年创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提供学术支持,主编为清华大学燕达教授。书刊为世界上第一本有关建筑模拟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英文学术期刊,跨越多种学科领域,涉及建筑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工程、能源及动力工程等,致力于为中外同行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计算机可视媒体(英文)》2015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教授胡事民担任主编。主要发表可视媒体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学术论文,旨在为国内外可视媒体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可视媒体研究更快发展。
Astrodynamics《航天动力学(英文)》2017年创刊,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工程系提供学术支持,共同主编为清华大学宝音贺西教授、中国科学院高扬研究员和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Bong Wie教授。书刊旨在传播航天动力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推进航天动力学基础研究,推动空间科学、空间应用与空间技术的全面发展,打造国际领先的航天动力学学术期刊。已被Scopus、Ei Compendex等数据库收录。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ultiphase Flow《实验与计算多相流(英文)》2019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共同主编为清华大学姜胜耀教授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屠基元教授。书刊致力于传播国际实验与计算多相流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推进实验与计算多相流基础研究、交叉学科以及核能科学与工程的全面发展,打造国际领先的多相流学术期刊。已被Scopus、Ei Compendex等数据库收录。
Communications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交通研究通讯(英文)》2021年创刊,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智能车辆与智慧出行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共同主编为欧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曲小波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王帅安教授。书刊主要发表对新兴交通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和综述文章,致力于为国内外交通领域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交通研究在中国和国际学术界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wd Science《众智科学(英文)》2017年创刊,共同主编为清华大学教授柴跃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Chunyan Miao、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Cyril Leung。2022年开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布众智科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搭建众智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平台。被Scopus、DOAJ等数据库收录。
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英文)》2018年创刊,共同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潘毅。致力于发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方面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为国内外大数据研究者提供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被Ei Compendex、Scopus、dblp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CSCD等数据库收录。
Intelligent and Converged Networks《智能与融合网络(英文)》2020年创刊,由清华大学宋健教授担任主编,出版范围包括传统的频道与广播、有线与无线、卫星与地面、通信与计算的融合,以及新兴的物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并不断引入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边缘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将融合带入到新的维度。由清华大学和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联合主办。
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社会计算(英文)》2020年创刊,共同主编为清华大学教授罗家德、芝加哥大学教授James Evans、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傅晓明。致力于展示社会计算这一融合了数据挖掘、预测建模、机器增强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新兴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2022年被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
Complex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英文)》2021创刊,由清华大学教授范文慧担任主编,清华大学教授王凌担任执行主编。致力于发表复杂系统建模、仿真、优化与控制领域的高水平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高端学术交流平台。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类项目。
C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CAAI人工智能研究(英文)》2022年创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担任主编,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担任执行主编。主要发表知识智能、感知智能、机器学习、行为智能、脑与认知和人工智能芯片及其应用等领域的高水平原创性研究和综述,旨在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提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2020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类项目。
Brain Science Advances《神经科学(英文)》2015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教授张玉琪担任主编。本刊致力于以专题的形式展现国内外神经基础科学、临床神经科学以及神经工程领域最新热点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神经科学的学术交流。曾获“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支持。
Journal of Neurorestoratology《神经修复学(英文)》2013年创刊,共同主编为清华大学教授李路明和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创始主席黄红云教授。本刊致力于传播国际神经修复学领域创新性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成果,推进神经修复学临床治疗探索,为神经修复学临床治疗和研究者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是世界范围内神经修复学领域唯一的专业性杂志。已被ESCI、DOAJ等数据库收录。
iEnergy《电力能源汇刊(英文)》202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何金良教授担任主编。本刊是一本跨学科学术期刊,刊发电气和能源领域的原创研究和综述等类型的文章,涵盖电力系统、高电压、电机、电力电子和能源材料、新能源、综合能源等领域,旨在传播电气与能源领域的前沿科学进展和工程技术方法,为未来新一代电力和能源系统提供最新的科技进步传播平台。
Circular Economy《循环经济(英文)》202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李金惠教授担任主编。本刊聚焦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回收,填补中国循环经济研究领域英文国际期刊的空白,为国内外循环经济和固体废物领域研究者提供高端学术交流和分享平台,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在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提升中国在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向世界推广中国循环经济理念。
LIVER《国际肝胆健康(英文)》2022年创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担任主编,编委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本刊发表肝胆医学领域临床医学、转化医学、公共卫生和基础医学相关原创研究论文。入选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Health Care Science《科学医疗(英文)》202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宗久担任主编。本刊以科技推动医疗进步为使命,关注医疗服务、管理和政策的质量评估和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人员、学者、管理人员和创新人士搭建一个分享科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服务于人类健康卫生共同体。
《世界建筑》作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架设了一座联络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发展的桥梁,成为一个促进建筑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
《装饰》作为中国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装饰》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
《清华法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法学》编辑部编辑,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
《实验技术与管理》1963年创刊,是第一家面向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的刊物。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会刊、中文核心期刊。本刊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高校,致力于办成高等学校实验室系统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刊物,以促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推广新技术新方法,交流实验教学改革经验,真诚地服务于高校广大实验室工作者。
《物理与工程》1981年创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以物理工程应用和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发表论文包括介绍物理学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前沿进展,讨论物理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交流物理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致力于探索物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应用研究、推动物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为科学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服务。
《城市设计》2015年创刊。刊载城市设计领域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的专业学术期刊,旨在提高中国在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并为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世界范围内城市设计领域的前沿议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科技与出版》1982年创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CASS来源期刊,是出版行业注重学术性、专业性、实用性、可读性的名牌杂志。旨在为培养各层次优秀的出版专业人才和应用人才服务,为出版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计算机教育》2003年创刊,CCF推荐中文科技期刊、《计算领域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T2类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是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唯一一本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直接面向中高端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国家级期刊,被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指定为特别推荐刊物。
《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创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ASS来源期刊。本刊是侧重科学实证研究方法的高端学术性国际关系期刊,旨在发表中国高水平的国际关系领域的学术论文,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人才,向国际传播中国的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
《清华金融评论》2013年创刊,以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解读评论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献策经济金融实践为办刊内容。旨在为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智囊服务,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等经济组织的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为经济金融类院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的教学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
《经济学报》2014年创刊,由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担任主编,是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涵盖经济学科的所有学科领域,发表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综述和评论性的研究论文。2022年被Scopus收录。
《全球传媒学刊》2014年创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以传媒研究和学术创新为己任,以国内外学者、教育者、业界专家、媒体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为服务对象,鼓励战略性和应用型研究,推动新闻与传播学科在中国与世界的突破发展,促进全球传媒研究成果为传媒实践服务。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5年创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宗旨,服务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反映和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年创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术前沿、推广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方略为使命,跟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前沿,探索热点问题,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和工作指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载体和平台。
《公共管理评论》2019年创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本刊创刊恰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是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国家需求的积极响应,致力于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学理化、学科组织化、学科走出去。
《清华校友通讯》创刊于1934年,1980年和2020年两次复刊。办刊方针是传播清华大学信息、报道校友业绩、联系校友感情、弘扬清华精神。讲好清华故事和校友故事,展示新时代学校风貌和校友风采。
学术交流
2021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继续开放互选课程,学分互认。北大将向清华本科生开放56门本科生通识核心课、含396个名额,新增“魅力机器人”“流体波动力学”等;清华开放27门次优质课程、含299个名额。
一、会议论坛
1、清华论坛
清华论坛主题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清华论坛2005年10月举办第一讲;2018年11月22日共举办85讲。
2、国际学术会议
2017年,清华大学共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百次,部分重要学术会议包括“第四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暨2017国际积极教育国际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和平论坛”、“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峰会”、“生物大分子:结构、催化和调控国际会议”、“第16届国际传热大会”、“2017IEEE图象处理国际会议”、“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等。
二、科研合作
1、部委合作
清华大学与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环保部、工信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其中清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海洋局等部委开展的战略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在与国家各部委合作的过程中,一般包括专项技术联合攻关、设立科研基金、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咨询与服务、高技术装备应用、共建科研中心等多种形式。
2、地方合作
清华大学校地合作的具体模式为:以项目为龙头,带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立校地科技合作基金;与重点地区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3、校企合作
清华大学在1995年成立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简称“企合委”),1996年成立企合委海外部,自1995年成立起,已有中国海内外成员单位190家。
4、海外合作
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海外知名跨国企业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框架合作、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设立合作研究基金、海外技术许可与转让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开展前瞻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知名校友
朱镕基、杨振宁、邓稼先等。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在国家表彰的20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有8位是清华校友。
获得荣誉
共4张
清华大学
2020年6月3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0年亚洲大学排名,清华大学位列第一;6月10日,QS教育集团发布2021年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世界排名第15名;9月,中国薪酬网发布了《20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清华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10818元;10月,USNews发布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位列第28名;11月3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20年的世界大学声誉排名,清华大学位列第13名;11月17日,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的结果在线上揭晓。清华大学获得了两项荣誉,包括因参与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lobal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 on Climate)而获得的年度领导和管理团队奖,以及因一项可以追踪老师和学生表现的人工智能工具而获得年度技术创新奖;11月25日,位居QS发布的2021亚洲大学排名榜单第2位;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居第28名;12月19日,人民网发布2020年度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在高校社会影响力榜单中排名第2位;高校媒体影响力榜单中排名第2位;在学校新媒体影响力榜单中排名第2位;高校在网络舆论影响力榜单中排名第2位;高校科研影响力榜单中排名第1位;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排行第2位;12月20日,THE发布2020年全球大学就业力排行榜,清华大学排名第50位;12月21日,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文科实力排名发布,清华大学排名第5名;12月23日,2019年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最多的世界高校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2位;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1月3日,《2020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发布,中国141所内地大学海外传播力综合指数中,清华大学排名第1位;1月5日,入选的抖音高校直播观看人数TOP10名单中;1月,位居IFI全球专利250强榜单中第215位;1月21日,位居2021中国内地大学ESI排名榜第2位;1月29日,荣登泰晤士2021年度全球大学排行榜单;4月8日,2021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AI-2000榜单揭晓,清华大学是上榜的唯一国内机构;4月26日,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以总分969.2综合排名第1位;6月2日,位居2021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第1位;6月,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2022第17位;8月,清华大学位居202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28位;9月,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2022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第6位;9月2日,清华大学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16位;10月,位居2021年自然指数排名国内高校前十名;10月25日,“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清华大学排名第2位;10月26日,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最新2022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排名第26位;10月27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2021年度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清华大学位居第10位;11月2日,位列2022QS亚洲地区大学排名第5位;11月7日,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第11届)落幕,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宝音和副教授蒋方华带领的清华代表队,获国际航天界“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在全国高校ESI排名中,清华大学位于第二名;11月29日,教育部确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名单,清华大学入选。
2022年,入选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第1位;2月14日,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3月,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二;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4月,清华大学环境学科位列2022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9位;清华大学团委荣获“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4月8日,清华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4月16日,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联合主办的“中国冰雪之夜”活动中,为国家队提供长期支持的清华大学获得了“同心”荣誉;4月19日,入选“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名单;5月,入选英国政府“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6月9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 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了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位居第14名;8月,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8月9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青春元宇宙助力高校大思政”研讨会,清华大学入选中国大学官微百强,排名第二;8月15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清华大学位列第26名;8月31日,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9月21日,"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以23个中国顶尖学科位列各校之首;10月1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了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结果,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16名;11月,位列2023QS亚洲地区大学排名第3名;获批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了第13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清华大学排名第1位。
所得奖项
2021年11月,在第十一届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中,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宝音和副教授蒋方华带领的清华代表队夺得冠军,这也是清华大学在赛事首次夺冠;12月,2021年首都高等学校游泳冠军赛(线上比赛)顺利举行。清华大学获得了甲A组团体总分第三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校名
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清华大学校名清华大学校徽为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为中文校名(繁体)、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和建校时间,中环为校训字样,中心为五角星;校徽原型起源于清华学校兵操训练营的军旗。
徽章为题有学校横式中文标准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应清华师生的要求,亲笔题写了校名“清华大学”。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原件,保存在清华大学档案馆。
校旗
清华大学校旗为学校标准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学校标志与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左右标准组合。
清华大学
校色和校花
校色为紫、白两色。
校花为紫荆花(Cercis chinensis)及丁香花(紫丁香Syringa oblata、白丁香Syringa oblate Var.alba)。
注册商标
清华大学注册商标主要包括:毛体“清华”、毛体“清华大学”、“TSINGHUA”、“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校徽”、“清华钟型图案”、“清华大学二校门图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标志”图案。
精神文化
校训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
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社会,促进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
校歌
清华大学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汪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三段歌词,气势宏伟,含义深刻。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他正式提议取消英文校歌,用汪先生的中文校歌取而代之。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 清华大学校歌 |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 |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
学风、校风
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校风——行胜于言
位于清华大学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
校庆
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04月26日由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但是,这一准确日期还是存在争议的,另外为尽量不影响教学秩序,于是学校定为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校庆日。
校内环境
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图书馆
清华大学闻亭
水木清华
气象台
古月堂
大礼堂
困难补助
2021年7月,清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关于面向河南等突发洪灾地区学生提供临时困难补助的通知》指出,降雨天气频发,全国多地遭受洪涝灾害,为帮助遭受洪灾影响产生经济困难的同学度过难关,学校设立临时困难补助,新生、老生均可申领。其中,补助对象包括在读本科生(包括已录取的新生)。补助范围为因近期洪涝灾害造成的个人和家庭经济困难。
有关事件
2021年10月,入选2020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的学位授权点名单。
2022年9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上届政府多名官员离职后的工作动向。其中,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计划下月赴清华大学任教,担任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专案主任及教授。
招生计划
2022年4月2日,清华大学发布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与2021年相比,考生在学科类内最多允许填报8个专业志愿,比2021年增加了3个。
参考资料
[1]
学校沿革-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引用日期2020-09-04]
[2]
数读丨2020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出炉 浙大平均月薪超万元 · 浙江新闻[引用日期2020-09-12]
[3]
教育部公布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09-17[引用日期2020-09-17]
[4]
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引用日期2020-09-28]
[5]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世界大学声誉排名 · 新浪[引用日期2020-11-04]
展开
相关合集
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列表
共26个词条7877阅读
国立南京大学
1902年创立的公立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上海市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985高校
暨南大学
中国广东省境内中央统战部直属高校
查看更多
中国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管理的
高校
共19个词条2923阅读
河北美术学院
中国石家庄市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艺术类高校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省属民办本科院校
浙江音乐学院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内公办高校
查看更多
开设机械类专业的院校
共97个词条2.5w阅读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安徽省境内教育部直属高校
清华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
共36个词条4w阅读
北京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内教育部直属公办高校
清华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211工程华北地区高校名单
共32个词条7665阅读
北京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内教育部直属公办高校
清华大学
教育部直属公办重点大学
查看更多
相关视频
全部
独家
661次播放01:12
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简介
8.6万次播放06:28
清华小姐姐带你认识清华
人才培养
2.3万次播放00:34
1分钟,110部!带你看遍别样的清华。#校园生活 清华有多美
更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