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佛教僧团各个部派的合称)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7-12
小编整理:
部派佛教是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阶段,是当时佛教僧团所形成的各个部派的合称。这个时期的佛教分裂成了许多部派,每个部派都有自己的教义、戒律和组织形式。部派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教义、文化和历史的进步,为后来的大乘佛教兴起奠定了基础。历史
上座部律藏一致记载,在佛陀灭度之後百年(南传佛教记载此时摩揭陀国黑阿育王在位),僧团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至毗舍离(Vaiśālī)举行第二次集结(称为七百集结或毗舍离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於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
据南传佛教记载,东部比丘僧团不同意这个看法,自行集结会诵,订定戒律。因七百集结代表了上座长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而东方比丘僧团则称大众部。此为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所以又称为“根本分裂”。
而说一切有部及大众部传说,根本分裂的原因在於大众部的创始人大天,他提出新学说(大天五事)因此造成分裂。在上座部跟大众部分裂之後,在其中因地域、教义看法等等不同因素,在其下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团(又称为“枝叶分裂”)。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间起於佛陀灭度後百年,至大乘佛教兴起之间。至西元一世纪前後,各部派已成熟发展,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教义,也各自传承了不同的经典。
各部派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後,仍然澎勃的发展,与大乘佛教各有擅场。他们不认可大乘佛教经典的来源传承(诸天所传授,从梦中得来,从他方佛闻,从三昧中见佛闻法,自然呈现在心中,得自龙宫,得自南天铁塔)。而大乘佛教徒则将这些部派统称为小乘,认为其并不能帮助人究竟解脱。该称呼并不为这些部派所接受。
有关文献
现存五部律藏的第二次结集犍度是研究“律分五部”说法和初期佛教历史的关键资料来源。上座部后续分化的主要标志性文献是提婆设摩《识身论》,此论先批判“分别论者”为“诽谤、违越、拒逆世尊所说契经”,再自称“性空论者”而批判了“补特伽罗论者”,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分歧。
部派列表
在早期佛教中一般梗概的称有十八个部派或二十个部派。下面列出来自不同来源的部派列表。
南传记载
下表取自斯里兰卡《岛史》和《大史》关于第三次结集前情况的记载。因赤铜鍱部《善见律毗婆沙》记载第三次结集前僧伽不合是混入的“外道”引起的,而在此前后佛陀弟子本身是一味和合的,此部派分裂说法的更确切来源不明。
上座部(Sthaviravāda)→分别说部(Vibhajjavāda)→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二次分裂 贤胄部(Bhadrayānīya)- 第二次分裂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二次分裂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二次分裂 说经部(Sautrāntika)- 第六次分裂 说转部(Sankrantika)- 第五次分裂 饮光部(Kāśyapīya)- 第四次分裂 法藏部(Dharmaguptaka)- 第三次分裂 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第三次分裂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一次分裂 犊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一次分裂 |
此外,在《岛史》列出下列六个起源不明的部派:
•雪山部(Haimavata)
•王山部(Rajagiriya)
•义成部(Siddhatthaka)
•东山部(Pubbaseliya)
•西山部(Aparaśaila)
•西王山部(Apararajagirika)
北传记载
下表来自世友菩萨的《异部宗轮论》。因为有人认为本论作者世友菩萨与说一切有部世友尊者是同一人,此说法被认为源自说一切有部;本论将“本上座部”这个有“根本”含义的称呼给予了雪山部,而后世将“根本”这个评价赋予说一切有部而形成根本说一切有部这个新说法。
上座部(Sthaviravāda)法藏部(Dharmaguptaka)- 第五次分裂 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三次分裂 贤胄部(Bhadrayānīya)- 第三次分裂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三次分裂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三次分裂 犊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二次分裂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四次分裂 饮光部(Kāśyapīya)- 第六次分裂 经量部(Sautrāntika)- 第七次分裂 雪山部(Haimavata)- 第一次分裂(被称为“本上座部”,此部只在北印。)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第一次分裂 | 大众部(Mahāsaṃghika)一说部(Ekavyahārikas)- 第一次分裂 说出世部(Lokottaravāda)- 第一次分裂 鸡胤部(Kaukutika)- 第一次分裂 多闻部(Bahuśrutīya)- 第二次分裂 说假部(Prajñaptivāda)- 第三次分裂 制多部(Caitika)- 第四次分裂 西山部(Apara Śaila)- 第四次分裂 北山部(Uttara Śaila)- 第四次分裂 |
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
•圣大众部。分出七部。
•圣上座部。分出三部。
•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
•圣正量部。分出四部。
并记述四部分布情况为:
•摩揭陀。则四部通习。有部最盛。
•罗荼、信度(西印度国名)则少兼三部。乃正量尤多。
•北方皆全有部。时逢大众。
•南面则咸遵上座。余部少存。
•东裔诸国杂行四部。
•师子洲并皆上座。而大众斥焉。
汉译《舍利弗问经》也对部派分化有所记载。
现代佛学
因为印度佛教在史料上的缺乏,各佛教部派传承之间的关系,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中,各有不同说法,直到现代学者中仍然有所争议。
按现代佛教研究者的看法,大众部分派按上座部记载,上座部分派按大众部记载,对各部派做如下简单整理:
根本上座部 祗陀林派 大寺派(即今锡兰南传上座部佛教。) 无畏山派(有现代学者认为汉译解脱道论即为此部作品。) 赤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又作铜鍱部,传至锡兰。因锡兰古称铜鍱洲,或赤铜鍱,故得名。) 化地部 法藏部 饮光部(又作迦叶部)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Sammatiyavadinah) 密林山部(又称六城部) 根本说一切有部(从摩偷罗传到北方,为迦湿弥罗阿毗达磨“毗婆沙师”所承袭。) 雪山部(在说一切有部分出后,原根本上座部遂迁至雪山改称雪山部,大众部及分别说部传说,认为此部是由大众部分出) 经量部(又名说转部Saṃkrāntivādins/Saṃkrāntikas) 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又名说因部,从摩偷罗传入罽宾即健陀罗、乌仗那,为旧阿毗达磨论师所承袭。) 犊子部(Arya-vatsiputriyavadinah,异部宗轮论认为此部是由说一切有部分出。) 先上座部 分别说部 | 大众部 东山部 (Apara Śaila) 西山部 (Uttara Śaila) 多闻部 说假部 一说部 说出世部 鸡胤部(又称窟居部、灰山住部) 制多部 (Caitika) 说大空部(又称方广部) |
有关诤论
多数部派不认可绝大部份大乘佛教的来源传承:诸天所传授、从梦中得来、从他方佛闻、从三昧中见佛闻法、自然呈现在心中、得自龙宫、得自南天铁塔、来自窟外集结,将非《阿含经》来源的教法称为“非法说法”;而大乘佛教称他们为“小乘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