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丝绸之路的起点)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7-24
小编整理: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而且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个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市中心区西北部,保存得非常完整,地下仍然埋藏着该建筑的部分地基遗迹。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是当时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也是外交和贸易的重要场所。它代表了西汉时期的政治、文化、艺术和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未央宫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中国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市中心区西北部,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始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毁于唐末战乱,至今留存着 4.8 平方千米的规模,地下仍埋藏着该建筑的部分地基遗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别名
西宫,紫宫
原文名
未央宫
所属区域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
所属城市
西安市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城市中心区西北部
景区信息
所处时代
西汉
文保级别
占地面积
4.8 平方千米
主要遗址
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石渠阁、天禄阁
宫名考究
未央由来
有关“未央宫”宫名的出处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其出自《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诗句描绘了君王勤于政事,“未央宫”象征着“勤政宫”。一种观点认为“未央”和当时的另一个宫殿“长乐宫”合称 “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表征了汉高祖刘邦希冀帝王的生活永远“乐”下去的愿望。
宫殿别名
未央宫与长乐宫分列于汉长安城安门大街东西两边,因而又分别称为东宫和西宫。汉代尚“右”,方位以“西”为尊,西宫为皇室正宫。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体恒星分为三垣,中垣有紫微十五星,也称紫宫。紫宫是天帝的居室,而未央宫是人间皇帝的宫城,因此把未央宫称为紫宫。
历史沿革
西汉东汉
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从洛阳迁都长安,将秦朝修建的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居住,同时命丞相萧何在长乐宫的西面兴建皇宫——未央宫,萧何将未央宫修建的雄伟壮丽,以彰帝王威仪。两年后未央宫基本建成,但刘邦仍居住在长乐宫,其儿子惠帝即位后,才移居未央宫,长乐宫改为太后之宫,未央宫也从此真正成为西汉皇帝的皇宫。汉武帝时期,宫殿达到鼎盛,殿台楼阁达40多座,殿门81座。在成为汉帝国200余年的政令中心后,公元8年,外戚王莽称帝,居住未央宫。更始元年(公元23年),汉军攻打王莽,火烧未央宫,未央宫遭受严重破坏。东汉时期定都洛阳,但东汉诸帝常来长安祭祖寻宗,故对未央宫进行修缮作为临时行幸之所。东汉末年,汉献帝受董卓胁迫,迁都长安,对未央宫进行了更多的修建。但在董卓被诛后,长安沦为战地,未央宫再次遭受严重破坏。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未央宫也被多个朝代当作宫殿使用。西晋惠帝于304至306年在长安停留,居住于未央宫。西晋愍帝以长安为都,将未央宫作为宫殿使用。前赵时期,未央宫被作为宫殿使用;后赵不以长安为都,却对未央宫进行了大修。公元351年,氐族首领苻健自号天王,次年正月,即皇帝位,史称前秦;公元386年,姚苌称帝,史称后秦。苻健和姚苌均以未央宫作为皇宫,在未央宫中,有前殿、东堂、西堂、谘议堂等宫殿建筑。公元535年,立河涧王元宝矩为帝,史称西魏,未央宫为其皇宫。北周明帝元年(557年),于文泰之子废魏帝自立,都长安,以西魏皇宫为基础进行扩建。
隋唐时期
开皇元年(581年),隋朝建立,仍以长安为都,同时营建新都大兴城(今西安市)。两年后隋朝迁都,包含未央宫在内的汉长安城就成为皇家禁苑,专供皇室风景游览。唐朝时期,未央宫是皇帝临幸设宴之地。贞观八年(634年),唐高祖设宴未央宫,招待突厥颉利可汗,三品以上官员咸侍。唐敬宗时,对未央宫进行修葺,掘获白玉床一张。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年),对未央宫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凡殿宇构成,总三百四十九间。”晚唐时期战乱频繁,未央宫毁于战乱。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派出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考古挖掘。80年代,以刘庆柱、李毓芳为首的考古专家们,又对西汉皇宫未央宫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大规模的考古工作,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基本弄清未央宫的总体布局和主体建筑,出土了数万件文物。
地理环境
未央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东经约108.8度,北纬约34.3度。北距渭河南岸约2千米,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为“形胜”之地,“形胜”意为“地形防固、故能胜人也”是汉代建城筑宫选址的基本思想。除了防范水患的“形胜”需要,位于制高点的地形地势,在古代冷兵器军事作战中,也是制胜的基础。
总体布局
未央宫总体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周长14千米,利用龙首山丘陵的自然高台作殿址,高出长安城。宫内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阳殿、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共40余殿。宫城之内的主干路有3条,2条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中部有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两条东西向干路将未央宫分为南、中、北3个区域。南部西侧为沧池,东侧分布有大量建筑遗址。中部以居中的前殿为主体建筑,在其东西两侧已勘探出不少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址。前殿东部有曲台殿、鸳鸾殿、凤凰殿等殿;西部有玉台殿、昆德殿、白虎殿等。前殿北部西侧为少府、中央官署;北部北侧为后宫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后宫区以北为文化设施区,有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中国最早的国家档案馆——石渠阁,两阁东西相望,大体平行。
建筑遗址
宫墙宫门
未央宫距离前殿各1200米的四周筑有宫墙,形成规整的方形宫城,宫城在过去叫作崇方。宫墙夯筑,墙宽约8米。东西墙各为2150米,南北墙各为2250米,周长8800米,宫城面积5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7。宫城四面各开一门,称宫门,又称司马门,此外还有若干座掖门。4座司马门遗址均确定了其位置。东司马门位于大刘寨村东南,西司马门在卢家口村中部。南司马门在未央宫东南角以西850米处。北司马门遗址在未央宫西北角以东1300米,天禄阁遗址东北60米处。
东阙北阙
在未央宫的东、北司马门外均修建有高大的阙楼,为东阙和北阙,模仿秦宫旧制。其中北阙是未央宫与城内其他区域交接地带之一,是吏民上书、官员奏事、使节谒见的场所。在未央宫北阙前,最常发生的是诣阙活动,两汉诣阙上书不受身份限制,已经沦落为亡命之徒的枚皋,在北阙上书自明身份,得以贵幸。流传后世的“请缨”故事的人物原型终军,曾对汉武帝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此外,各国进献的宝物均呈在北阙。北阙遗址现已不存,无法得知其详细形制。但汉武帝修筑的建章宫双凤阙遗址间距为53米,阙基址为夯筑,保存较好的西阙基址现存高8.5米,底部东西17.5、南北15米。未央宫的东阙、北阙当与建章宫双凤阙相近。
仓池
沧池如今是未央宫西南部的一片低洼地,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池水面积196000平方米。池水因清沏如苍色,故名“沧池”。沧池水由城外泬水从章城门引入,入宫后称“明渠”,渠水由西向东注入沧池,然后又从沧池北部由南向北流出,经前殿、椒房殿和天禄阁西边,向北流出未央宫。沧池既美化了未央宫的环境,又解决了皇宫之内用水问题。沧池中有象征“山”的渐台,后世在皇宫之内修建人工湖、筑造假山就始于此 。
角楼
未央宫西南角楼遗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车刘村北,南距南城墙55米,西距西城墙34米,现存台基平面呈曲尺形。角楼北边有水井和砖池各一个,这说明这里有常住的守卫士兵。这里出土的瓦当数量较多,图案瓦当以云纹瓦当为主,其次有少量葵纹、蕉叶纹、花瓣纹瓦当,还有凤纹瓦当。文字瓦当只有“长生无极”和“卫”字瓦当,“卫”字瓦当与该建筑物的防卫性质是一致。未央宫西南角楼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为当代探索一些重要的汉代建筑提供了线索。
前殿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居未央宫正中,体现了中国建筑择中的观念;另一个特点是居高,利用龙首山丘陵的自然高台作殿址,至今仍能看到高出地面1米至十几米的台基,这里也是长安城遗址中的最高处;第三个特点是居前,要求宫殿前面没有任何建筑物。未央宫前殿遗址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现存台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400米。在台基西南部发现并发掘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证明这一台基并非为汉人始筑。前殿台基之上主要由南北排列的三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组成。中间的宫殿是未央宫前殿的正殿,是西汉除刘邦之外各个皇帝的正寝,也叫宣室殿,此外它也是皇帝办公的偏殿。最高处叫作后阁,现在东西长143米,南北宽16米,高15米,是皇帝下朝后临时休息之所,体现出了前朝后寝的布局。未央宫前殿现在仅存留下来2个花岗岩制作的大础石,东西各一个,长1.2米,宽1.1米,础石的顶面呈不规则形状,中间比较平整,是立柱子的地方。从础石的大小可以看出这座宫殿建筑曾经的雄伟壮丽。在前殿发现了被火烧烤过的西汉木简,简文有的属于病历医方,这说明我国在西汉时已有病历医案。此处出土的文字瓦当多为“长生无极”
椒房殿
在未央宫前殿的北部是皇后宫殿椒房殿遗址。《三辅黄图》载:“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把花椒磨成粉,涂在墙壁上,粉红色的既好看,还有一种芳香的气味,可以防菌、防虫,所以把这种房子叫椒房。椒房殿建筑遗址群由正殿、配殿和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正殿位居建筑群之南,呈长方形,南面设有双阙,这在考古发掘的宫殿遗址中尚属首次,也反映了这一建筑的级别之高。正殿之北的配殿和附属建筑分列东、西两侧。 正殿是皇后宫殿正寝,配殿和附属建筑是其燕寝,这种建筑格局也体现了前朝后寝。
在椒房殿出土大量刻有“长生无极”的文字瓦当。此外在椒房殿的配殿地下,发现有方砖铺地的秘密通道;之后,考古人员陆续在长乐宫、未央宫后宫区的后妃宫殿桂宫也发现了秘密通道。这些巷道穿行于宫殿地面以下,各殿相连。后妃的宫殿是后妃政治活动的平台,皇帝修建这些密道,以便于保密从事拉拢外戚势力的政治活动。
少府
少府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小刘寨以西和柯家寨一带,是距椒房殿遗址最近、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遗址。在未央宫少府遗址,出土大量王莽货泉,证明其毁于王莽末年的战火。少府遗址的主体建筑在东西居中位置,为大型殿堂,由南北排列的两座宫殿组成。南部宫殿面阔七间,进深二间,东西48.6米,南北17.5米,宫殿南边有东西排列的六根檐柱。北部宫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东西31米,南北12.9米,宫殿北边有东西排列的五根檐柱。北部宫殿以北有长方形庭院,东西54.4米,南北14.7米。主体建筑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大型房屋,北部宫殿东西两侧房屋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规模较大、建筑考究。少府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和房屋地面均铺置地板,这在以往的古代建筑遗址发掘中较为少见。在主体建筑群东部一座半地下仓储建筑底部发现了1892枚货泉,出土时可见穿钱的绳子。
少府是汉代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管理帝室财政和皇宫供养,它是皇帝的总管,掌管着未央宫的正常运转。机构庞大、属官众多,在九卿之中位居第一。在少府遗址出土了上百件封泥,其中有“司马喜章”“掌牧大夫章”“掌厩大夫章”和“汤官饮监章”。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爷爷为五大夫司马喜。“掌牧大夫章”和“掌厩大夫章”封泥应为主管皇室牧苑和诸厩官吏之遗物。“汤官饮监章”出土数量多达54件,是掌管吃喝官职人员的专用章。
中央官署
未央宫的西北部是中央官署遗址,东距前殿遗址850米,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10米。遗址东西135.4米,南北71.2米,面积9460.8平方米。是一座封闭式的长方形大型院落建筑。院落四周围筑了夯土墙,院内一南北向的排水渠将院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院东西57.2米,南北68.6米;西院东西73.2米,南北68.6米。东、西院各有南北两排房屋。东院分布有两座天井,西院分布有三座天井。院落内南北两排房屋排列整齐,除了具有“门房”性质的房子之外,其它房屋规模较大,最大的室内占地面积达215.04平方米,最小的室内占地面积也有109.2平方米。经探查,这些房屋是楼房建筑,有利于防潮存放骨签。在此处发现了“长生无极”“长乐来央”“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文字瓦当。还出土了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骨签,出土时散乱堆放,多分布在房屋墙体附近。由于中央官署毁于王莽末年的战火,有些骨签与其它瓦片、土块等被火焚后炼结成一团。这些骨签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具有保存、备查、使用功能的国家级“档案”,收藏这些骨签的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国家级档案建筑遗址。
石渠阁
石渠阁位于未央宫西北部,北距北宫墙60米,与天禄阁东西相距500米,遗址在今柯家寨村西北250米,周家湾村东400米。石渠阁因其建筑特点得名,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渠中导入水围绕阁四周,对于防火防盗十分有利,这也是西汉图书档案馆建筑的创新之处。石渠阁是一处高台建筑,地面之上尚存有夯土台基,高8.74米,台基底部东西长77米,南北宽65米;地下部分的夯土基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3米。这里曾出土“石渠千秋”文字瓦当。
石渠阁,为西汉时代的国家图书档案馆。此处收藏着刘邦率军入关后,萧何“搜救”的秦图书档案资料 “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这些资料为西汉治理国家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此外,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在此任职太史令,该档案文献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西汉中晚期,石渠阁成了首都的学术中心,学者们在这里参加皇室或中央政府举办的学术讨论会,有时皇帝还亲临会场,以示重视。著名的石渠阁会议就发生于此。
天禄阁
天禄阁位于未央宫北宫门附近,遗址在今小刘寨村西北未央宫小学之内。此处出土“天禄阁”瓦当和天鹿纹饰的瓦当。天鹿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动物。汉代也把一种似狮如虎的动物,添加上双翼,称为“天禄”,或名“辟邪”。天禄阁遗址的夯土基址东西55米,北45米,基址南边正中向南伸出的夯土范围为南北15米,东西25米。地面之上有夯土台基,高约10米,底部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0米。夯土台上现存后人修建的刘向祠,是人们为纪念西汉时在天禄阁整理典籍、著书立说的学者刘向而建。夯土台底下有几间房子,里面布展了当年此处作为抗战期间秘密交通站的史料图片。
天禄阁是“收藏典籍之所”,汉代时藏书多达3090卷。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时利用了这里的藏书。除了收藏典籍的功能,历代明贤也多在此处校勘图书,其中以刘向、刘歆父子成就最大。河平三年(前26)到绥和二年(前7),刘向一直在天禄阁校勘古籍,在较书过程中产生的《别录》是中国目录学的始祖,他也是介绍中国历史文献的第一人。刘向之后,其子刘歆以刘向编写的《别录》为基础,根据天禄阁群书的实际排架结果,编撰成总结群书的目录学著作《七略》,这不仅是中国的第一部图书馆书目,也是中国藏书由档案库过渡到藏书楼的开始。
考古发掘
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派出汉长安城工作队,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考古挖掘。1961年至1962年,工作队对未央宫范围进行了初步勘探。80年代,工作队开始对未央宫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1980年试掘了前殿(未央宫第1号建筑遗址)的附属建筑遗址;1980-1983年发掘了椒房殿遗址(未央宫第2号建筑遗址);1985-1987年发掘了中央宫署建筑遗址(未央宫第3号建筑遗址);1987-1988年发掘了少府的宫殿建筑遗址(未央宫第4号建筑遗址);1988-1989年发掘了西南角楼建筑遗址(未央宫第5号建筑遗址)。在这10年间,还对未央宫布局形制进行了较全面勘探,对宫门、宫墙和宫内道路进行了部分试掘。
相关文物
在对未央宫进行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它们有中央政府或皇室的宫廷档案,有各式各样的汉代建筑材料,如瓦当、空心砖、铺地砖、下水管道等;有铁器、铜器和陶器;钱币,主要有五铢、大泉五十、货布等;还有封泥、骨签、木简以及各类生活用品,这些文物从多层面形象而集中地再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光辉历史,成为了当代研究西汉都城皇宫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骨签
1986-1987年,在中央官署遗址汉代文化层出土了6万多枚骨签,其中刻字骨签57644枚,近46万字,骨签以动物骨骼(主要是牛骨)制成,长0.058~0.072米,宽0.021~0.032米,厚0.02~0.04米。一般上端呈圆弧形,下端较尖。骨签大多成对,大小、颜色、形制相同,背面相对捆系,正面上部加工磨光成平面,其上刻有文字。根据文字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品代号、编号、数量、名称、规格等。第二种为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称、各级官吏或工匠的名字。带“工官”字样的2万多件骨签中,只有河南工官、南阳工官和颍川工官。骨签的时间跨度为西汉初年至西汉末年,其中以西汉中后期居多,前后延续了100多年。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而准确的资料,使许多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得到解决;对于过去不少似成定论的观点也将重新修正。如,关于汉代工官建置时间,根据骨签可以肯定在西汉前期已设置关东郡国的工官。骨签的历史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到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许多方面,正如汉简的出土形成了“汉简学”一样,骨签的发现,也将形成“骨签学”。
封泥
封泥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封泥作为历史印记,具有学术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在少府遗址出土了112枚封泥,封泥文字内容有“臣尊”“臣充”“臣朋”“臣隆”“臣客”“臣获”“司马喜章”“掌牧大夫章”“掌厩大夫章”和“汤官饮监章”等,。“掌牧大夫章”和“掌厩大夫章”封泥应为主管皇室牧苑和诸厩官吏之遗物。封泥数量最多的是“汤官饮监章”,出土数量达54件,是掌管吃喝官职人员的专用章。
瓦当
瓦当,最早用于宫殿建筑,主要作用是将屋顶的瓦片所固定住,让瓦片不至于松动滑落同时也能起到阻隔雨水的作用。在对未央宫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大量的瓦当遗物。比如,在椒房殿出土有素面圆瓦当、云纹瓦当以及“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文字瓦当,其中大量出土的直径20厘米以上的硕大瓦当的,可见其建筑规模的宏伟。少府遗址出土瓦当中有菊花纹、葵纹和云纹瓦当以及“长乐未央”“与天无极”文字瓦当。天禄阁出土“天禄阁”文字瓦当和天鹿纹饰的瓦当。石渠阁出土“石渠千秋”文字瓦当。在中央官署出土了“长生无极”“长乐来央”“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文字瓦当。
相关文化
丝绸之路起点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在汉长安城未央宫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迈出了联通西域的第一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二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携带牛羊、金帛等物品到了西域诸国,贯通了这条承载中西物质和文化交流的“天路”——丝绸之路。未央宫是汉通西域的决策和指挥中心,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展示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东方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兼具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
石渠阁会议
甘露三年(前51),汉宣帝下诏,命太子太傅萧望之,韦玄成及五经博士在石渠阁召开大会,史称石渠阁会议,参加讲论的都是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会议由西汉大臣、著名经学家梁丘主持发问,诸位儒生进行应答,太子太傅萧望之予以综合点评,最后由汉宣帝亲自裁决评判。在会议结束之后,组织者将石渠讲论的奏疏汇集成册编辑为《石渠议奏》(又名《石渠论》),合计辑刊奏议155篇。石渠阁会议在学术以及政治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学术上讲,会议确立了梁丘的《周易》,夏侯胜和夏侯建的《尚书》《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的主流,以及《春秋榖梁传》的主导地位。从政治上讲,石渠阁会议是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的重要一环,既巩固了皇帝在政治上的最高权威,也使其成了最高的经学权威,极大提高了经学的地位,扩大和加强了儒家礼仪制度对社会的控制力量。
建筑文化影响
未央宫集中体现了中国建筑择中、崇方的观念。未央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中心,突出主体宫殿,主体宫殿位置居中、居前、居高。主要宫殿位居主体宫殿之后,辅助宫殿建筑集中在主体和主要宫殿两侧,这一布局形制为汉代以后诸宫城所沿用。并且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此外,未央官里的其他一些建筑,比如仓池以及池里的渐台,也影响到后代。北京的北海、中南海就模仿仓池渐台的构造设计,注水成海(湖),置山于其中。
骨签研究成果
2019年1月4日,历时30多年考古发掘整理而成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作为创新工程2018年度压轴科研成果。2020年中华书局正式发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刘庆柱主编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该书分为《考古编》《释文编》《文字编》三部分。
保护开发
1961年3月4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9月,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成立,负责遗址保护的相关工作。进入21世纪后,保管所组织或协调编制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汉长安城遗址绿化规划方案》《汉长安城道路遗址保护规划》等保护与利用规划。
2006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西安市以申遗为契机,筹备建设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2012年7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正式入选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同年,大遗址保护特区和特区管理委员会成立。2013年1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对申遗区进行了征地拆迁、环境整治、遗址保护工程、陈列厅、标识系统、监测安防体系等系列建设工作。2013年10月28日,申遗相关工程竣工验收,至此未央宫遗址公园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遗址公园体系,并实现对外开放。2014年6月22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12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后,西安市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申遗项目“丝路起点: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未央宫遗址展示工程未实施内容进行提升。
2021年3月,西安市开展新一轮的公园开园提升工作,于8月31日完成一期工程后开园。经过近期的提升改造,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遗址保护展示状况、公园景观风貌和综合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公园的开放程度更加成熟,游客量较之公园初创时期大大增加,汉长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认知度也显著提高。西安市努力将汉长安城未央宫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为西安的中央公园,让历史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如今去未央宫遗址公园跑步、休憩,已成了市民的日常。2023年4月,在未央宫遗址公园举行了文娱活动——“2023矩浪音乐节”,未央宫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谣、摇滚现代音乐元素产生碰撞和融合,彰显了文旅活动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