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湾(世界石油宝库)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7-25
小编整理:
波斯湾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输出港口之一,因其丰富的石油储量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这个海湾周围的国家拥有世界上大部分已知的石油储量,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波斯湾的石油输出通过几条主要的石油管道和海上油轮运输,其中最大的石油管道是从伊拉克到土耳其的输油管道,每天可以运输约600万桶石油。 此外,波斯湾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贸易路线之一,因为它连接了欧洲、北美和亚洲的市场。波斯湾的海上贸易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食品、制造业产品和其他商品。 虽然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但该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石油价格的波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等。此外,波斯湾地区的安全形势也不稳定,时不时会出现针对石油设施和油轮的袭击和抢劫事件。 总的来说,波斯湾是全球能源和贸易领域的重要角色,它的地位和影响力不仅限于当地,而是对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斯湾
世界石油宝库
名称溯源
波斯即伊朗的古称而波斯湾是周围一批国家共有的。
亚洲一些海域冠某国名或民族名,是国际地理标识(不是某国主权名称):日本海、东中国海(不等于中国东海)、菲律宾海(有沿岸多国的领海而且大部分为国际公海)、南中国海(不等于中国南海)、泰国湾、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周围很多亚非国家)、阿曼湾、波斯湾(波斯即伊朗而波斯湾是周围一批国家共有的)。
按亚洲地理学的国际性外海命名规则,已经用阿拉伯之名命名了一个巨大海域(阿拉伯海),因此采用波斯(伊朗古称)之名命名该海湾,更好标识、区别、记忆。
历史沿革
从公元前六世纪起,有五大强权体系统治过波斯湾。海湾古代的历史虽已模糊不清,但总的说来,先后有两大集团统治过这一地区:先是伊朗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七世纪在这里称霸,尔后是阿拉伯在这里称雄。关于古代伊朗人和阿拉伯人统治海湾地区的确切时间,以及他们在整个海湾地区统治的确切范围虽然都无法考证,但他们毕竟是先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统治过海湾两岸。
在现代,人们可以在海湾地区看出三大国际体系。葡萄牙人继1515年占领霍尔木兹城后,在海湾地区统治了近一百年之久。1622年,英、伊收复霍尔木兹城,接着便是英、荷之间和英、法之间的角逐。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英国人称霸这一现代最重要的海湾体系之前。
早在1960年,英国人凭着伦敦东印度公司打进海湾地区,在伊朗港口阿巴斯开设的第一家贸易工厂,导致了英国与当时被称为“海盗之岸”的国家签订第一个协定,这标志着英国霸权体系的开端。随后,通过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条约,它又进一步巩固了这个体系,从而确立了英国力量在海湾的霸权地位。
伊拉克获得独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在某个既定时刻一下子发生的事件。1920年的伊拉克民族主义起义,标志着一个政治变化的开始,它导致了1922年、1926年、1927年和1930年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并使伊拉克终于在1932年被接纳进入国联。伊朗对于英国控制的挑战还要厉害些。虽然英国对伊朗政府行使了相当大的控制,但是伊朗从来没有丧失过它的独立。甚至在礼萨王国和1925年巴列维新王朝崛起之前,伊朗的民族主义就拒绝过柯曾勋爵对伊朗直接统治的条约,随着礼萨王国的兴起,伊朗在多方面表现出英国霸权主义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后期,海湾的国际体系就“多元化”了。主要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态发展,加速了从英国的控制和影响下解放出来的进程,结果导致了八个独立主权国家的体系。1951年伊朗对英、伊石油公司的国有化是第一个信号。英国政府掌握了英、伊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并通过它对伊朗内外政策施加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虽然伊朗未能在20世纪50年代初完全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但随着由英国、美国、荷兰和法国石油公司所组成的国际财团取代了英、伊石油公司,终于在1973年完成了国有化。此时,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已作为最强大的国营石油公司而出现在整个海湾地区。伊拉克人此时也将其石油工业国有化了,伊拉克最后完全摆脱了英国的控制,这一过程是艰巨的,它的领导人为修改1930年“不平等条约”从1946年一直坚持不懈地斗争到1955年就说明了这一点。1955年,当英国承认土耳其-伊拉克条约(该条约导致了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建立)时,这项与英国签订的条约终于被废除了。但是,在伊拉克看来,摆脱英国控制的过程是在1958年的伊拉克战争和伊拉克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才完成的。
不过,海湾国家的多元化体系是在1971年才充分体现出来。当时,英国从海湾撤出了其大部分军队,并且终止了长久以来就与海湾诸国酋长的“特殊关系”。位于上海湾部的科威特,1961年就取得了完全独立;可使1968年,当英国历史性的宣布,决定在1971年底前从“苏伊士以东”(包括波斯湾在内)的地区撤出它的军队时,位于下海湾部的酋长国,仍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保守党政府在1970年上台时曾考虑过修改工党决定的可能性,但在阿拉伯和伊朗的一致反对下未能修改完成。与海湾其他国家的经历不同,阿拉巴酋长国的独立,实际上是英国在面临几个酋长国开始时不愿接受英国撤军决定时所授予的。
然而,英国把权力转交给阿拉伯酋长国的过程,由于如下两个基本问题而变得复杂起来:首先,伊朗继续坚持对巴林群岛的主权要求;其次,英国想把特鲁西尔海岸的七个酋长国,加上卡塔尔和巴林一起九个酋长国拼凑成一个新的阿拉伯联邦。尽管英国成功的说服了各酋长国同意于1968年3月30日组成联邦,但权力的转移直到1971年才完成,甚至那时新出现的联邦也未能包括卡塔尔、巴林和哈伊马角。哈伊马角后来加入了联邦,卡塔尔和巴林则没有加入,而是宣布完全独立,并在后来加入了联合国和阿拉伯联盟。通过联合国代表团的调解,伊朗放弃了对巴林的主权要求,并于1971年第一个承认了巴林的独立。尽管如此,英国的残余势力继续在下海湾部保留下来,特别是在阿曼,英国军事人员曾经支援苏丹对付佐法尔的叛乱者,英国也在阿曼海岸附近的马西拉岛维持了它的军事存在。
简言之,波斯湾周围的国家从外国控制下取得独立,应当看作是一种“多元化”的过程,而不是“非殖民化”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沙特和伊朗虽然在不同时期对外国石油租让制度不满,但它们从未隶属于英国的统治。尽管沙特和其他阿拉伯产油国后来还是走上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的道路,但它从未像伊朗对待英国利益那样,把美国石油利益也看作是外国政治控制的工具。第二,英国对海湾和阿拉伯半岛其他国家的控制,不同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英国在伊拉克的地位已从托管国关系变为只享有特殊条约关系的国家。长期以来,英国与特鲁西尔的酋长国以及马斯喀特和阿曼的苏丹国有着另一种类型的“特殊关系”。更重要的是,英国的支配权只是限于指导酋长国的对外关系,并不过问他们国内的政治、文化机构以及地方的做法。甚至在外交事务上程度不同的被英国操纵的亚丁殖民地和东、西亚丁领地里,也还保留着当地传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而且符合当地习俗的伊斯兰教的法规仍然居主导地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印度洋边缘海。阿拉伯语称阿拉伯湾,简称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之间,是印度洋西北部半封闭的海湾。波斯湾西北自阿拉伯河河口,东南到霍尔木兹海峡,长970千米,宽56-338千米。面积24.1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
所在盆地
波斯湾盆地面积318万平方公里。
气候
波斯湾地处北回归线高压带,气候炎热,海水蒸发量超过注入量,夏季水温可达30-33℃,边缘地带甚至高达36℃,因此,波斯湾也是水温最高的海湾。
海湾地区降水稀少,日照强烈,东西两岸又多为副热带干旱荒漠。水温很高,西北部水温为16-32℃,东南部为24-32℃,浅海区夏季水温高达35.6℃,成为世界上最热的海区之一。高温、干燥增强了海面蒸发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年降水量(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总和。
水文
波斯湾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蒸发大于降水,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较低,而相邻的阿拉伯海,盐度低,密度小,水面高。于是,表层海水就由水面较高的阿拉伯海流入水面较低的波斯湾。底层海水则由盐度较高的波斯湾流入阿拉伯海。海湾中岛屿众多,大部分是珊瑚岛,较大的有巴林岛、格什姆岛、阿布阿里岛等。海湾北部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河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堆积以及地壳缓慢上升,致水深逐渐变浅,海湾北岸岸线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海湾在缩小。高温、干燥增强了海面蒸发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年降水量( 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总和,因而海水盐度较高,东南部为37-38,西北部为38-41,都大于霍尔木兹海峡以东的阿拉伯海,海峡两侧海区的盐度不等,引起阿拉伯海海水从海峡表层流向波斯湾,而波斯湾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底层流入阿拉伯海。波斯湾海底和周围陆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53%-58%。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石油输出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60%,主要供给世界上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渔业资源也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珍珠母的采集著称于世。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阿巴丹、哈尔克岛、布什尔、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阿布扎比、迪拜等。
沿岸国家
沿岸国家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海湾地区为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所产石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宝库”、“世界油阀”之称。湾内有众多岛屿,大都为珊瑚岛。湾底与沿岸为世界上石油蕴藏最多的地区之一。淡水绝大部分来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与卡仑河。因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故西北部盐度(38-41‰)仍比东南海口(37-38‰)高。
西北部水温16-32℃,东南部24-32℃。自古为海上交通要道。沿海居民从事航海、商业、渔业与采珍珠业者较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经波斯湾外运。
印度洋的一个浅边缘海,面积239600平方千米。位於阿拉伯半岛与伊朗西南部之间。波斯湾从西北面的阿拉伯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河口)至东南面的海湾出口荷姆兹海峡和阿曼湾,长990千米,宽55-340千米。北面和东面为伊朗,南面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西面为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西北为科威特和伊拉克,湾中有岛国巴林。
海域水浅,极少超过90米,只有东南部出口附近和个别部位深度超过110米。最大水深出现在伊朗沿岸,而宽阔的浅水域平均水深不到36米,与阿拉伯沿岸相接。海湾淡水入流量不大,主要来自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卡伦(Karun)河。实际上海湾西南侧没有多少淡水注入海湾。这种情况加上水温高导致入流的淡水过分蒸发和水体含盐度高。
波斯湾地区的经济以石油生产为主。海湾及周围国家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的1/4以上,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海湾沿岸国家科威特、卡达和巴林还发展了大规模商业和捕鱼业,但在1990年代初期,因波斯湾战争(1991)中伊拉克造成科威特近海油井大量石油溢漫,捕鱼行业一度陷于瘫痪。
波斯湾呈狭长形,西北—东南走向。伊朗沿岸,南段为山地,岸线平直,海岸陡峭;北段为狭长海岸平原,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阿拉伯半岛沿岸为沙漠,局部有盐沼。东南端霍尔木兹海峡为海湾咽喉,湾口多岛屿,格什姆、大通布、小通布等岛紧扼湾口,构成海湾天然屏障。属亚热带气候。终年盛行西北风,风力变化无常。夏季炎热少雨,常有风沙尘霾,能见度低,秋季有暴风,冬季多云雾。年降水量:阿拉伯半岛一侧不到125毫米,伊朗一侧275毫米。表层水温:东南部24-32℃,西北部16-32℃。盐度37-41‰,西南局部海域达50-70‰。海流为逆时针方向环流,湾口流速3-4节,其他海区0.5-1.6节。潮差1.5-3.5米。
波斯湾内珊瑚礁遍布,渔产丰富;但因临近国家逐渐工业化,加上油轮漏油事件时有所闻,且临近地区战事不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波斯湾还拥有超过700种鱼类,其中大部分是本土到海湾地区。超过80%的珊瑚礁相关,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其生存的珊瑚礁。
渔业资源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珍珠母的采集著称于世。
石油
西亚的波斯湾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海拔长约1040千米,宽180-320千米,面积24万千米2,平均水深40米,是一片广阔的内海。它西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向东则通过它唯一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相连。霍尔木兹海峡因扼守波斯湾石油海上运输的出口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海湾及其周围100千米2范围内,是一条巨大的石油带,这里蕴藏着占世界石油总储量一半以上的石油,仅沙特一国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4,堪称"石油王国"。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波斯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至95%均经由霍尔木兹海峡,峰值时每天通过海峡的油船和其他商船达300余艘。霍尔木兹海峡也因此成了一条关系许多国家兴衰的战略要地。
为减少对霍尔木兹海峡的依赖并缩短前往欧洲的航程,海湾各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向外修建石油管道。虽然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已远不如以前了,但是如果封闭它,对世界石油市场依然会有重大影响。中国进口的60%石油来自海湾,而且基本上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是气候温暖的浅海环境,水生动植物丰富并有大范围的良好的储存构造,具备了形成和储藏石油的最佳条件。波斯湾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为超级大油田;并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因此输油管运输距离短,原油外运方便。油田的地下压力高,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因此其生产成本是世界最低的。波斯湾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日本、西欧和美国等地;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也使得海湾昔日的贫困国家转眼之间跻身于世界富国的行列。
波斯湾虽是石油宝库,但它给该地区带来金钱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乱和苦难。外来势力的渗透和争夺,加上波斯湾内部由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波斯湾局势长期动荡,并多次燃起战火,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对整个国际形势也有着很大影响。美国一直把波斯湾当作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向这一地区渗透。支持伊拉克打两伊战争,为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出兵海湾,再到打伊拉克战争,都是为了维护其在波斯湾的战略和经济利益。美国已基本控制了波斯湾这一世界石油宝库。
军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此设立军事基地,与在伊拉克的土耳其军队抗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湾是同盟国向苏联提供军用物资的运输线。
军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阿巴斯港、布什尔和霍拉姆沙赫尔海军基地;伊拉克的巴士拉海空军基地、舒艾拜空军基地和乌姆盖斯尔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空军基地、朱拜勒和达曼海军基地;阿曼的锡卜空军基地;巴林的朱费尔角海军基地。海湾地区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具有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海湾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国际通道。西方所需海湾石油的大部分,必须通过海湾唯一的出海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运出。如海峡被切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控制自海湾西岸经霍尔木兹海峡过阿曼湾到阿拉伯海的这条海上东西通道,就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1981年5月,海湾地区一些国家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其成员国包括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委员会的宗旨是实现成员国之间在一切领域的协调、加强成员国在各方面的联系、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动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据伊朗官方媒体2016年6月12号报道,中国与伊朗签署一项新合同,将合作修建波斯湾南部的“格什姆石油码头”,这项合同价值5亿5千万美元,将把“格什姆岛”打造成海湾地区石油生产,和石油产品储备领域的一个重要枢纽。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即波斯湾战争,1990年7月,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领土纠纷和债务等问题的争端激化。当地时间8月2日凌晨2点,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动闪电式袭击,并迅速占领科全境。伊拉克此举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多项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并宣布对伊拉克实行强制性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等措施。与此同时,美、英、法等国开始向海湾集结兵力,海湾战争一触即发。
海湾战争是伊拉克和由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它的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战争结果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决定性胜利:以相当小的损失将伊拉克军队逐出科威特。主要战役由空战和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附近的沙特阿拉伯境内的陆战组成。陆战的范围仅限于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的边境地区。此外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飞弹。伊拉克从科威特领土撤退后遗弃在沙漠中的伊军坦克。右侧为被伊拉克军队点燃的科威特油井燃起大火。
1990年8月7日,美国一艘战舰在波斯湾南部水域巡逻,对伊拉克开始进行海上封锁,以阻止其石油出口和食品进口。
1990年8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并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