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的历史事件)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10-18
小编整理:
法国大革命,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89年7月14日至1794年7月27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史诗式的转变: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 约瑟夫·拜耶-拉扎尔是法国大革命中上台的督政府的首脑,任期为1795年10月1日至1799年9月20日。法国大革命
1789年法国爆发的历史事件
历史背景
经济背景
从18世纪20年代末期到18世纪60年代末期是法国农业的丰收期。产量、物价和租金都在飞涨,收入水平跟不上物价上涨,人民生活负担加重。然而随之而来的间歇性粮食歉收让民众的主要食物——面包价格高居不下。1789年春天,买面包的钱就占一名巴黎工人平均收入的88%。与此同时法国农民承受着三重负担,除向政府纳税外,他们还必须向教会缴纳什一税,并向地主提供数量众多的封建义务。
1787年—1789年粮食连续歉收,粮食短缺,又由于政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变得更加严峻,不出两年小麦价格在北方主要产区翻了一番,在巴黎地区,1788年7月的一场冰雹使粮食产量进一步下降,面包价格高涨。而且法国有严格谷物贸易管制。农民不允许在家中或运送途中直接出售谷物,要把谷物运到城镇的市场,市镇居民拥有有限购买权,面包师傅次之,最后才是商人。这种体制牺牲了农民,维护城市居民,导致只有最贫困的家庭需要每日去面包店买面包,高涨的面包价格让贫穷人群更加贫穷。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1786年的英法商约所造成的来自英格兰的竞争而进一步加剧,同年冬天大量纺织厂工人失业,涌入城市。
财政背景
路易十六在位期间,债务总额和年度赤字均在剧增。法国参加美国独立战争、七年战争等战争让国库空虚。宫廷的开支(即若干王室的开支和发给朝臣们的年金和馈赠品的耗费)也巨大,最高时达到约3500万里弗尔。6亿多里弗尔的国家年支出中,陆军、海军和外交方面的开支占26%,宫廷开支占比6%,民用开支占据19%,最多的是债务支出占50%以上。而普通人民的赋税非常沉重,特权阶级则可以凭借特权少交税或者免税,所以单纯地通过提高税收弥补财政赤字无望。解决财政危机的唯一方法就是对三个等级平等收税,改变国内越富有人群交税越少的情况。
阶级背景
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贵族和第三等级。高级教士是宫廷贵族,较为富裕;下级教士是有教区神父和没有教区的神父,于物价上涨相对贫穷。贵族分为老贵族和新贵族,一些有能力及大资产阶级可以通过买爵位、联姻等方式成为新贵族,因此一些贵族家境富裕,而一些乡绅则较为贫困。第三等级就是富商和工业家,以及工业和农业无产者。在资产阶级内部,大资产阶级和旧政权联系密切,只希望保留旧政权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改革以满足其利益;而除此之外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以及群众则有强烈的改革愿望。
启蒙运动
法国的十八世纪通常被誉为“启蒙时代”,有时甚至被特指为“法国式的欧洲启蒙时代”。在1715年路易十四统治结束之后,法国经历了一场缓慢但深刻的文化转型,该运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到了18世纪中叶,这一运动愈发壮大。在这一时期,一批卓越的启蒙思想家根据他们所在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环境背景以及个人经历,对旧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挑战,他们分别提出了各种改革思想,甚至是革命性的主张。此时的法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已经是一支相当强大的力量,而且他们的思想、意识的力量也业已成熟,己经成为一支很有知能的力量,为1789年革命做好了思想和公共舆论上的准备,并在启蒙运动中的开始流露出“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这样环境诞生的启蒙思想家们普遍反对教会的权威、君主的专制和等级制度的特权,并且批判一切不合理的事物。在反对和抨击中,丰富了有关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思想。
但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有各自的侧重点,内容不同,甚至互相敌对,这是由他们各自所属的阶级或阶层和各自的视角所决定的。孟德斯鸠从自然和理性出发,否定“王权神授“理论基础的“神统摄宇宙”说,反对教会权威。并且他主张立法必与国家的历史、社会现状、人民情况、自然地理环境等相适应,其提出的权利分立制衡原则为后世诸多国家所采用。而另一个启蒙学家伏尔泰猛烈抨击教会权威,主张人生而自由,财产、信仰、人身自由。在法国大革命中,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革命群众,尤其史自由派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人士。而卢梭的主权在民论和革命论,在大革命中曾鼓励广大人民投人革命斗争,《社会契约论》为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家奉为经典。
这是一种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它作为即将到来的重大变革的序幕,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启蒙时代,许多启蒙思想家的重要著作得以出版,并传播到欧洲的多个国家,使得启蒙思想在社会各阶层得以广泛传播。同时,启蒙思想的一部分也起源于上层社会的沙龙和聚会,并通过这些上层社会的圈子逐渐传播开来。
直接原因
在18世纪末,资产阶级在商品生产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为国家行政部门提供中下层官员,并为国家的运作提供了大量必要的资金。与此同时,贵族在经济和道德方面的影响正在减弱,但他们仍然掌控着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社会法律结构,分为三个等级,已经不符合社会和经济的实际情况。
18世纪,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具有竞争性质。富裕和有知识的资产阶级壮大起来,但与此同时,第二等级为保住自己的旧有优势,拒绝相应地满足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成为贵族的要求。
革命历程
导火索—三级会议
在1788年12月27日,《参政院议》的法案规定,第三等级的代表人数应与贵族和僧侣两个等级的代表人数之和相等,但该法案没有明确在三级会议中是按等级还是按人头进行投票,这为后续的三级会议中的政治分歧留下了潜在问题。
在1789年5月5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集三级会议,目的是通过增加新的税收来应对财政危机。第三等级的代表提出要求,包括公平的税收制度、机会均等、废除领主制度以及制定宪法来重建公共秩序。国王接受了贵族提出的按等级进行投票的建议,这导致了特权阶级在投票中具有显著优势,使得第三等级的提议难以获得通过。这激起了第三等级代表的不满,他们主张按人头计票,并且拒绝开始三级会议的正式讨论。6月17日,第三等级的代表宣布他们的会议为国民议会,并声称只有国民议会有权代表民意。他们宣称国民议会有权批准暂时征收所有现有的税,这意味着如果第三等级的意愿受到特权阶级的阻挠,国民议会可能会禁止征税。6月20日,国民议会通常使用的会议大厅以装修为由关闭,代表们被拒之门外。于是,代表们转移到附近的一个网球场,在那里,除一人外,所有人郑重宣誓,国民议会将在宪法得到稳固建立之前绝不解散。
迫于无奈,路易十六同意教士和贵族加入国民会议。7月7日,国民议会创立了一个制宪委员会,7月9日,它又自行命名为国民制宪会议,第三阶级革命获得初步成功。三级会议最后变成了国民议会,不再承认国内有等级的分立,并通过了第三阶级按人计票提案。7月11日,路易十六流放了亲近国民会议的非贵族大臣——宰相雅克·内克紧接着路易十六开始以维护秩序的名义调集军队进驻巴黎,这一系列举动激起了巴黎人民的愤怒。
攻陷巴士底狱
随着路易十六调集的军队越来越多以及流放宰相雅克·内克,1989年7月12号巴黎群众举行游行示威,次日,起义群众再次涌上街头,从军火库等地方搜罗武器武装自己。在7月14日的早晨,除了巴士底狱以外,巴黎几乎完全处于革命群众的控制之下。人们要求全面武装,为了获取武器,大量人群涌向荣军院,并从那里夺取了约32,000支枪械。巴黎市民得知巴士底狱的大炮对准了他们在圣安东街的聚集地,并且由于巴士底狱在公众眼中被视为专制主义的象征,于是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两点,整个巴黎回响着“前往巴士底狱”的口号。
随着越来越多的起义群众涌向巴士底狱,他们要求狱方交出控制权,但巴士底狱的指挥官德洛内拒绝了这一要求。在接下来的攻击过程中,至少98名进攻者被击毙,73人受伤。随后,两支由法兰西卫队和资产阶级民兵组成的小分队,在前军官于兰的领导下,携带5门大炮从市政厅出发前往巴士底狱。其中3门大炮对准了狱堡的大门进行轰击。面对这种情况,德洛内被迫投降,并下令放下吊桥。起义群众随即冲进巴士底狱,巴士底狱最终被攻陷。
巴士底狱沦陷后,国王的兄弟阿图瓦及其最亲密的宫廷朋友立刻离开了法国,成了第一批流亡贵族。路易十六在7月17日访问巴黎并受到群众的欢迎,双方短暂和解,路易十六批准新官任命,同意了人民的选择,随后返回了凡尔赛。各大城市纷纷效仿,巴黎的运动传到各省;各省人民效法首都人民,到处组织市政府来实行自治,成立国民自卫军以自卫。在乡村,人们纵火焚毁城堡,农民烧掉领主们的租契。国民议会掌握了一切权利,成为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自治市区归它管辖,国民自卫军也归它指挥。
君主立宪派统治前期
巴士底狱被攻陷后,路易十六不得不做出让步,亲自到立宪会议上宣布将军队撤出巴黎和凡尔赛,并罢免巴黎旧市政当局和警察官。巴黎成立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市政机关,国民议会掌握了一切权利,成为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自治市区归它管辖,国民自卫军也归它指挥。在国民议会中君主立宪派是主流派系,君主立宪派支配着制宪议会。
1789年8月4日,国民议会在夜间召开了会议,宣布八月法令,废除一切旧义务(农奴制的残余,劳役和教会的什一税虽公开废除了,但是某些更繁重的特权和义务——其中包括实物地租、士地转移和出售税后来通过个人购买行为又恢复了)。
颁布《人权宣言》
8月11日,制宪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令,废除了多项与封建制度相关的规定。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了《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通常简称为《人权宣言》。该宣言阐述了人们天生并始终应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公民应拥有言论、出版和著述的自由,财产应受到保护,并确认了“主权属于人民”和“三权分立”的原则。
当《人权宣言》通过时,虽然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但国王不认同7月14日以来国内发生的变革,并拒绝批准《人权宣言》。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面临困境。10月5日,人民发起了一次运动,聚集在王宫周围,并高喊着“前往巴黎”和“我们需要面包”的口号。10月6日,国王路易十六被迫从凡尔赛宫搬迁到巴黎,此时路易十六宣布接受《人权宣言》,他的官方头衔从“法国国王”改为“法国人的国王”。自此王权被极度削弱,立法权被制宪议会获得。制宪议会也随之转移至巴黎。这一群众运动在此时起到了支持制宪议会的作用。12月2日,制宪议会制定了一项法令,宣布教会财产归国家所有,这引发了教士对革命的强烈反感。
君主立宪派统治后期
到1790年2月,法国重新划分行政区,全国已划分成83个省,547个专区,4732个区和43360个市镇。6月,制宪议会废除了所有爵位、纹章、徽章和勋爵骑士团。7月12日,通过宗教委员会方案《教士公民组织法》开始对教会进行彻底改革规定主教管区的边界和省界一致,法国教会脱离罗马教皇管辖,由国家接管,法国人民选举主教和教区神父,国家机构给教士以及主教团成员发放工资。11月开始,教会资产被大量投入市场出售以弥补财政赤字。
1791年6月,宪法草案基本完成,然而国王路易十六对该宪法持反对态度。制宪议会开始探讨如何促使国王在已完成的宪法上签字。6月20日,路易十六的出逃计划失败,导致其威信和声誉大幅下降。在此之后,公众愤怒地要求废黜国王。君主立宪派利用这一政治危机,迫使路易十六签署并接受宪法,并宣誓效忠,从而使宪法正式生效。9月,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法兰西宪法》(也称为“1791年宪法”)正式出台并生效。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基于三权分立原则,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其中国王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属于立法议会,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这标志着君主立宪派完成了其历史任务,正式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9月30日,制宪议会完成其任务并解散,10月1日,新的立法议会开幕,宣布自己为国民立法议会。
普奥联军的进攻
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震动了整个欧洲。许多欧洲进步人士因钦佩革命和追求自由而来到巴黎。然而,欧洲的封建统治者对法国革命感到恐惧和憎恨,普鲁士和奥地利因此联合攻击法国。自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尽管进行了多项改革,但军队内部的问题,特别是军官和士兵之间的对立,仍未得到解决,这导致法国军队在面对正规战争时表现不佳,也是此次法国在对抗联军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法国舆论普遍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贵族军官的叛卖,由于王后主持的“奥地利委员会”早已把法国的军事计划通报给奥地利。
1792年7月,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联军越过边境,进入法国。7月11日,立法议会通过决议,宣布“祖国面临危险”。各地的国民自卫军开始迅速向首都集结。战争的危机加剧了民主共和主义运动的势头。以科德利埃俱乐部和雅各宾俱乐部为首的民主派团体和巴黎的一些区域开始呼吁废除国王、实施普选制并改选议会。7月25日,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军的总司令不伦瑞克公爵发表了一份宣言,即“不伦瑞克宣言”,以皇帝和普鲁士国王的名义对法国的革命人民发出威胁。8月1日,巴黎的居民得知宣言的内容,这激励了许多人用长矛武装起来,准备保卫祖国和革命。8月3日,路易十六谎称这份宣言是伪造的,并声称仍然忠于宪法。然而,人们不再相信他的话。民主派团体、省份联盟、志愿军和巴黎市民加速了推翻国王的努力。1792年8月10日群众起义后,路易十六一家被囚禁,君主立宪派结束了对法国的通知,吉伦特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吉伦特派统治
1792年8月10日群众起义,史称“第二次革命”,是吉伦特派统治的开始。8月10日起义是巴黎革命群众和外省结盟军联合发动的,而外省结盟军、尤其马赛和布列塔尼结盟军是起义的主力军,起义后吉伦特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8月10日凌晨,建立了具有广泛权力的起义公社。起义成功后,起义公社决定剥夺国王的权力,并将路易十六及其家人监禁在土伦堡。平民代表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平民被纳入国民之列,此时的“主权在民”和“主权存在于国民之中”不再仅指一小部分有产者,而是指国内的男性居民。为了确保后方的安全,并为8月10日起义中的死难者复仇,一场以参加8月10日起义的巴黎市民为主导的“九月大屠杀”开始了,并且屠杀范围从监狱扩大到巴黎的贫民和精神病患者收容所,以及残疾士兵和违法者收容所。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和伊夫隆高地击败了普鲁士军队,赢得了瓦尔密战役的胜利。9月21日,国民公会在巴黎成立,立法议会解散,国民公公会要求普鲁士军队撤出法国国土,随后普鲁士撤兵法国收复失地。次日,国民公会宣布法国资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共和国——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1793年1月14日,国民公会开始对对路易十六量刑问题进行表决,一直到17日才结束, 1月19日,国民公会决议:在24小时内处决路易·十六,1月21日,经过国民公会审判,以叛国罪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全欧洲的保守派对革命时期的法国感到恐惧。2月,法国国民公会抢先一步,向英国和荷兰共和国宣战;后来,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和托斯卡纳也加入了第一次反法联盟战争。吉伦特派希望以战争转移矛盾,为物价上涨和粮食短缺找借口,引发人民愤怒并导致叛乱,2月24日国民公会实施征兵法案动员全民参军,在巴黎和其他地区的征兵措施引发了骚乱,3月法国将军迪穆里埃叛变后,紧接着3月10日旺代地区就因征兵爆发起义,里昂、普罗旺斯、马赛、土伦也相继爆发起义。6月2日,群众围攻国民公会,逼迫国民公会决定逮捕吉伦特派代表,至此吉伦特派的统治结束了。
雅各宾派专政
1793年5月31日一6月2日起义,被称为第三次起义,群众起义颠覆了吉伦特派政权,雅各宾派取得了政权,逃散的吉伦特派与反革命分子勾结,掀起了联邦主义者的叛乱,雅各宾派依靠群众支持平息了这些叛乱保证了法国的独立。从6月3日到7月17日,雅各宾派颁布三个土地法令,让大量农民得到了土地,尤其是7月17日,国民公会颁布第三个土地法令,真正终结了法国封建义务。6月24日表决通过新宪法,通称“1793年宪法”,也称“山岳派宪法“或“共和元年宪法”。宪法宣布法国史民主共和国,年满二十一岁男子都有选举权,但由于当时的战争条件,该宪法没有被执行,但成为了全国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
7月3日,革命领袖之一的马拉被吉伦特派反革命分子刺杀,激起民众对吉伦特派的仇恨,国民公会开始着手逮捕吉伦特派反革命分子。1793年10月到12月,革命法庭提审处决了上百名名吉伦特派和其支持者,包括罗兰夫人、巴伊等人。革命法庭还将在各省搜捕吉伦特派。大革命中的吉伦特派就这样终结了。
10月10日,国民公会颁布法令宣布“法国临时政府是革命政府,直到和平”,所有的政府机构和军队都在救国委员会的领导之下,救国委员会每周要向国民公会汇报。同时国民公会成为全国最高权力机。10月16日,经革命法庭审判,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送上了断头台。
1793年宪法答应给予人民平等、幸福的权利,但是在当时财产私有制背景下难以实现,巨大的贫富差距,高涨的物价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为此在9月份,雅各宾派国民大会通过了普遍最高限价令和征粮法令,暂时缓解了粮食恐慌、保障了群众生活。到1793年底,外国干涉者全部被赶出国土,国内的叛乱也基本平息。
1794年2月到4月期间,雅各宾派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处死了多名左派、右派领导者,镇压左右派势力,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大资产阶级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因无法满足资产阶级更大的需求而招来大资产阶级的不满,并也让其失去了底层群众支持,接着为了巩固统治罗伯斯庇尔加强了强权统治,6月颁布牧月法令开启“大恐怖”。7月27,国民公会中资产阶级代表联合左右派残余势力组合成热月党人,发动热月革命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及拥护者,28日罗伯斯庇尔等人被送上了断头台被处死,从此热月党人控制了国民公会。
热月党人的统治
1794年7月27,热月党人替代了雅各宾派,执掌了政权。热月党人是由在大革命中发了国难财而致富的大资产阶级代表组成的。1795年8月,热月党国民公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通过了《一七九五年宪法》,并按宪法组成了督政府。到10月份,国民公会被督政府取代。1796年3月11日,拿破仑以意大利军田总司令的身分踏上征程,开启为期20年的拿破仑战争。
1797年12月7日拿破仑回到巴黎,12月10日在卢森堡宫受到了督政府全体成员的隆重欢迎。1796年到1797年间,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场节节胜利,法国人民开始倾斜拿破仑,厌恶督政府。1798年5月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1799年8月,拿破仑没有得到督政府命令的情况下,偷渡地中海返回法国企图推翻督政府统治。10月16日,拿破仓抵达巴黎。巴黎卫戍部队兴奋若狂,拿破仑手中有了政变可以依靠的力量。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9日政变完成。这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拿破仑凭借这次政变在15年内处于法国最高统治者地位。
1802年8月2日法国议会做出“全民决定定”,宣布拿破仑为法兰西共和国终身执政。1804年,拿破仑,正式宣布称帝,建立了法兰西帝国。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被反法联盟击败,为自己为后代放弃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帝位被流放厄尔巴岛。
七月王朝
法国再一次回到君主制,首先是1814—1830年的波旁复辟王朝,然后是1830—1848年波旁王朝支系、路易·菲利普的统治,也称七月王朝。路易十八于1814年4月24日在加来下船,5月3日进入巴黎,不久在6月2日颁布了宪章。随后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重返巴黎,很快掌握了政权,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率领大军与联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展开大战,拿破仑战败。滑铁卢战役直接导致拿破仑于6月22日二次退位。因拿破仑重返巴黎逃跑的路易十八再次返回巴黎复辟了波旁王朝。1824年9月,路易十八逝世,他弟弟查理十世的继位。1830年7月,查理十世企图建立一个把旧君主制的传统与大革命所传播的原则结合起来的制度,遭到了巴黎人民的反对,由此引发三天的骚乱活动。于8月2号,查理十世退位避难英国。8月9日,新的君主路易-菲利普一世继位。白色国徽将由三色国徽取而代之,传统的百合花图案也将改成高卢鸡。至此法国大革命正式结束。
主要革命派别
君主立宪派
在三级会议召开之初,以第三等级为主的革命阵营内部政治思想较为一致。无论是与宫廷关系密切的保守派,还是与下层群众接近的激进派,普遍希望建立一个结合“国民、法律、国王”的政治体系,由国民议会、法律和国王构成的君主立宪政体。然而,随着革命的发展,革命阵营内部开始分化,有人支持绝对君权,更多的人转向共和主义。但仍有一部分人始终坚定地支持君主立宪制,他们在实施细节上有分歧,但对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理想保持一致,这些人是君主立宪派的核心。
君主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米拉波、拉法耶特和巴伊等。他们最初经常在布列塔尼俱乐部集会讨论问题,该俱乐部后来发展成为雅各宾俱乐部。拉法耶特等人在1790年4月创建了一七八九年社,1791年7月又成立了斐扬俱乐部,这些组织是君主立宪派的主要基地,因此君主立先派又称斐扬派。
吉伦特派
人们当时称他们是布里索派,后来之所以被拉马丁改称为吉伦特派,是因为吉伦特派的大多领袖,如维尼奥和费德、玛格利德·埃利·费德他们来自吉伦特,他们多数是律师或报刊作家,受过良好教育,家境贫寒。进入政界后,他们展现出强烈的野心,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吉伦特派与商业资本家关系密切,代表了法国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吉伦特派在1792年8月10日的人民起义后开始执政,但早在1791年国王逃跑事件后就开始崭露头角。在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布里索和孔多塞等吉伦特派成员原本支持君主立宪,但在国王逃跑事件后,他们开始支持共和制并与君主立宪派对立。
雅各宾派
雅各宾派是由民主派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城乡劳苦群众、平民大众的革命力量联合建立的。实际上它是一个为了打仗,挽救民族危亡,几个阶级走到一起的、内部充满矛盾的“联合体”,以罗伯斯比尔、圣鞠斯特和马拉为领导。
这个派别的成员多为自由职业者,如律师、公证人,以及少数教师和医生,当时社会这些身份并不受重视。他们的家庭背景多样,通常没有大量财产,生活并不富裕,比较接近下层人民。然而,他们受过教育,对现状不满,勇于探索和改革,是当时启蒙思想的传播者。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罗伯斯比尔、吉伦特派的主要领导人布里素、政治活动家德穆兰等都是这类人中的精英。
热月党人
在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的一群反罗伯斯比尔成员发动了政变,结束了雅各宾专政,这被称为“热月政变”。参与此政变的人,包括资产阶级代表和其他派别的残余势力,被统称为热月党人。热月党并非一个统一的政党,而是一个泛指反对罗伯斯比尔的多种人物的术语。其中包括丹东派、埃贝尔派和平原派,以及一些加入的吉伦特派成员。热月党的核心成员主要是丹东派,而他们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在革命期间通过购买国有财产、投机等方式迅速致富的新兴资产阶级(又称爆发富阶级)。热月党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革命的影响
对法国
法国大革命消除了封建残余,即摧毁了所有贵族制度、封建制度衍生出来的旧社会形式,和带有贵族制度、封建制度印记的事物。从而解放了农民免于领主和教会税的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乡村社区的束缚,它消除了社会障碍,统一了国家市场,加速了社会发展,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大革命还摧毁了地方主义和特权,粉碎了旧制度的国家机构,使得在接下来的时期建立一个符合资产阶级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现代国家成为可能。
对世界
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欧洲及其他地区感受到了由法国革命引发的激烈变革的影响,这些影响穿越大西洋在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产生回响,也在地中海沿岸、南亚、非洲南部和南太平洋地区产生影响。其他欧洲大国,包括奥地利、普鲁士、英国和西班牙,对革命表示反感,并担心其可能对自己的社会和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因此它们多次组织军事联盟来制止革命。这些国家的联盟在1815年成功使法国的君主制复辟,但这一过程伴随着人员伤亡,并且不得不对革命带来的部分变革做出妥协。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加勒比海地区殖民地奴隶的社会地位经历了显著变化。《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革命战争削弱了《黑人法典》的合法地位,并为殖民地种植园内的反抗活动提供了合法性。1791年,当被称为“自由的有色人种”的个体获得公民身份时,非洲人积极参与政治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圣多明各岛的约46.5万名奴隶,占法国总奴隶人数的大部分,于1794年获得自由。然而,当拿破仑于1802年宣布恢复《黑人法典》和奴隶制时,这些人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并于1804年建立了海地这一新国家。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甚至扩展到了南太平洋地区,其中英国和法国进行了探索和扩张。革命鼓励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的领导者西蒙·玻利瓦尔(他于1804年参加了拿破仑的加冕仪式),以及19世纪30年代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拉姆·莫罕·罗伊。
革命意义
法国大革命表明,新的生产方式一定会代替旧的生产方式,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代替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在这次革命中,虽然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但基本的革命力量始终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选举制度虽然在性别和财产方面存在限制,但仍标志着代议制民主在现代历史上的起源。革命及其后的帝国时期加强了法国的行政统一。1789年8月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面向所有公民的,此时“国家”首次用于表示基于公民身份的共同体。法国大革命被视为现代民族主义的起源,是基于国家认同的“想象的共同体”的一个典型例子。
革命特点
影响广泛深远
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世界性反封建革命浪潮,国内进行得如火如荼,也积极向国外传播,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法国革命引发的激烈变革影响欧洲及其他地区,甚至扩展到了南太平洋地区,革命鼓励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的领导者西蒙·玻利瓦尔和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拉姆·莫罕·罗伊。甚至法国大革命史学对马克思的政治理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国革命中出现过三部宪法(1791、1793、1795),提供了自由主义民主的样板,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和历史作用。法国大革命倡导自由平等的现代民主原则并进行了实践,建立了以平等观念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使现代民主原则深入人心,影响了19世纪的政治思想的。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成为革命思想的载体,他们获得了胜利,然而对于大多数的群众,却并非如此。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并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革命,主导者是资产阶级,任何一项政策只要触碰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都会失败。因此法国大革命主要的受益者是资产阶级,而不是无产者,基于这个原因法国大革命并没有改变法国社会普遍贫困的社会现实。所以这次革命虽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是有着明显的资产阶级局限性。
成果卓越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摧毁了代表封建特权阶级利益的旧制度体系,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在法国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予其沉重的打击。
革命运动彻底
法国大革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人民运动推动其发展,在较为激进的阶段,实施了更为激进的民主形式。从这方面来看,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要激进得多。法国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它也是一次真正的民众革命,包括了人口中的大多数,到18世纪90年代估计约有2800万人参与。大革命经历了三次激进阶段,每一次都是由城乡贫民发动的。城乡贫民发动了第三次革命高潮,并将资产阶级中最激进的雅各宾派推上台。雅各宾派对农民做出让步,彻底废除封建权力,无偿分配土地。
革命符号
《马赛曲》、三色旗、自由树、《人权宣言》等等,被人们视作法国大革命甚至法兰西本身的象征。
马赛曲
“马赛曲”最初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义勇军所唱的一首军歌。在1795年7月14日(共和历三年获月26日),一项法令正式将“马赛曲”定为国歌。从此,“马赛曲”具有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它既是一首爱国歌曲,也是共和国的国歌。这项法令进一步强化了“马赛曲”作为革命和共和精神的象征。马赛曲不仅被视为一首反对外国入侵的爱国歌曲,还被视为一首倡导反对封建统治、革命叛变和反革命阴谋的歌曲。
自由帽
自由帽也被称为弗里吉亚帽,是一种无边、用毛毡制成的锥形帽子,帽尖向前拉。它象征着罗马的共和主义和自由,暗指罗马的释奴仪式,即一个被释放的奴隶在获得自由时会收到这顶帽子作为他新获得的自由的象征。
三色帽徽
帽徽由红、白、蓝三色组成,是法国革命的标志。
后世评价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这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它对全欧洲产生了影响,其主要成果是结束了长时间支配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革命的目标不仅是改变政府结构,而且是废除旧的社会形式。为此,它涉及对现有权力机构的全面挑战,对公认的社会影响进行改变,消除一些传统,以及更新社会风俗和习惯。
历史学者梁启超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他对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的光荣革命进行了比较,指出法国大革命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并将其描述为“新旧两世界之间的转折点”和“十九世纪的源头”。他提到,在革命前,法国是欧洲典型的专制国家,政治腐败和人民痛苦较其他国家更为严重,因此革命的激烈程度也更高。他认为法国大革命终结了长达数千年的专制统治,并开启了一个自由主义的新时代。
饶勒斯在他的《社会主义的法国大革命史》里指出的,同英美狭窄与保守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广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法国著名史学家阿尔贝·索布尔在他的《法国大革命史》中认为,“法国大革命事业虽然没有完成,但它对于法国和当时世界的命运来说,仍不失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且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毫无疑问,资产阶级社会之所以能在欧洲和世界上确立起来,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胜利。”
相关作品
大革命中的种种事件尤其适用于文学体裁。大革命带来的戏剧性、反差鲜明的画面为散文、诗歌、绘画和电影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书籍
巴尔扎克的《朱安党人》(1829年)和《农民》(写于19世纪40年代)是最早记录这段深刻回忆的两部小说。
格奥尔格·比希纳的《丹敦之死》,以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人之间的争斗为背景,写丹东反对雅各宾党人用激进的专政方法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
影视剧
《法国大革命》(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上映时间:1990-09-30
《人民与国王》(UnPeupleEtSonRoi),上映时间:2018-09-07
《1789:巴士底恋人》(1789:LesAmantsdelaBastille),上映日期:2012
《大革命之夏》(L'étédelarévolution),上映日期:1989
纪念场地/活动
法国大革命博物馆
法国大革命博物馆史于1983年由伊泽尔省为1989年的两百周年纪念而创建,博物馆展出了革命时代的艺术作品和历史物件,通过艺术作品来展示历史。在描绘巴黎作为主要事件的同时,展品还涉及法国各地区和邻近欧洲国家的艺术和历史。博物馆里有革命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构,其中一些半身像生动地展示了著名人物的面容,如巴纳夫、拜利、米拉波和罗伯斯庇尔等名人。
1889年世博会
在1889年,法国庆祝大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为此,法国政府在1884年11月8日颁布了一项法令,决定于1889年5月5日至10月31日举办世界博览会,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1887年3月17日,法国外交部正式邀请其他国家政府参加这次世博会。世博会的场地选择在马尔斯校场及其附近的荣军院广场和奥赛河岸。为了使博览会的入口更具气势,法国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埃菲尔铁塔,其高度达到300米,使用了超过9000吨的钢材。此外,法国还建造了一座“机器宫”,用于展示各国的机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