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名片登录
尚可名片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5人浏览更新于 2023-05-02 19:22:31
回答
共个回答
2021-11-01 12:01
+关注

当赵襄子把智瑶的人头做成酒具,到处摆Pose拍照留念的时候,晋哀公就隐隐预感到,祖宗传了六百年的姬家江山快要改姓了。

果然,分光了智氏家产的韩、赵、魏三家把手伸向了主人,他们还算“大度”,给主人留下了绛和曲沃两块地盘养老,其余的都插上了三家的旗帜。

在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后,赵烈侯、魏文侯和韩景侯三巨头开了个会,宣布没收老姬家的最后一块封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至此,维持了657年的晋国灭亡了,这就是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从晋文公开始,它的政体就逐步走向“卿室掌囯”的格局,“六卿”就是晋国军政大权的实际掌门人。那么,六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魔兽”?为何分晋的只有三家,另外三家呢?

卿,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宰相班子”,只是春秋战国是军政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所以卿既是宰相,还是国防部长兼军区司令,权力大得吓死人。

西周对军队的规模有严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晋国是大国,所以可以有三军(上、中、下),每军又设军将和军佐,分别由六位卿室担任,这就是所谓的三军六卿建制。

当然,这个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期间晋国曾经有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卿,六军十二卿,但大多时间还是三军六卿。

晋国先后有十一个家族出任过六卿,因此六卿绝不是指“六个家族”。因为卿室是世袭的,因此这十一个家族垄断了晋国的政治资源,成长为晋国的“魔兽”,并逐步把国君压缩到犄角旮旯里。

这11个家族分别是:胥氏、赵氏、智氏、范氏、郤氏、韩氏、魏氏、先氏、中行氏、栾氏、狐氏。

这些家族之间争权夺利,200多年间上演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悲剧,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案”、赵穿弑君案等。到晋平公六年,十一家卿室中的五家相继被灭族离场,仅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中行氏和范氏六家。

这六个家族站在了半决赛的赛场。

晋定公十五年,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伐卫,夺取了卫国500户建立邯郸邑,并且把这地方交给族兄弟赵午管理。后来赵鞅又决定将这些人口迁徙到晋阳,赵午却抗命拒不执行,赵鞅一怒之下杀了赵午。

这事儿本来是老赵家的家事,别人无权干涉,但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却跳出来要为赵午报仇。这两人为何要跟赵鞅作对呢?因为赵午跟他们是亲戚,中行寅是赵午的舅舅。

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原本就是无才无德的残次品,依仗父祖的功勋吃现成饭的蛀虫而已,偏偏他们又极度贪婪,早就不自量力地瞄上了赵鞅的正卿之位和地盘。

于是二人借口为赵午报仇,发动了“铁丘之战”。这场仗打得很惨烈,赵鞅联合韩、魏、智三家,中行、范又勾连郑国、齐国和卫国。为了打赢此战,赵鞅亲自上阵,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奋起还击,打败了中行氏和范氏联军。

这一战,赵鞅以少胜多,中行寅和范吉设输光了家底,被迫逃亡到齐国,从此这两个家族退出了晋国的历史舞台。

决赛场上还剩下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四家。

打败中行氏和范氏后,赵鞅就病逝了,按照轮替的规则,赵鞅正卿的位置由智瑶接替。智瑶又称智伯、智襄子,是个勇猛无比,屡立战功的大将,赵家新掌门赵毋恤只能望其项背。

智伯这个人除了勇猛外,还极度自信和无比贪婪。在瓜分中行氏和范氏领地时,智伯占了大份,三家得小份,至于晋出公居然一寸地也没得到。

这下晋出公怒了:我好歹还是你们的主人嘛,有好处就把我一脚踢开,太欺负人了!于是他一怒之下派人联系齐国和鲁国,请求两国出兵干掉四卿。

四家同舟共济,他们抢先下手反攻晋出公,晋出公兵败逃跑,病死在流亡齐国的路上。于是智伯立新君晋哀公,自己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这时候的智伯飘上了天,韩赵魏三家加起来也比不上智氏一家,野心勃勃的智伯决定逐步蚕食掉他们。

韩魏两家胆小,只好屈从于智伯,唯独赵毋恤脾气大,跟智伯翻了脸。于是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兵围晋阳,准备瓜分掉赵氏。结果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赵毋恤在危急关头策反了韩魏两家,三家联合打了智伯一个措手不及。

智伯兵败身死,三家又瓜分了智氏的领地,于是最终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格局。

从晋文公建立三军六卿制度,晋国诞生了十一卿轮流执政的格局,到三家分晋,跨度257年,从此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名词——三晋大地。

2021-01-17 15:30
+关注

晋国设立“六卿”是由“郦姬之乱”引起的,“六卿”火拼、相互倾轧变成了“四卿”,最后“四卿”决一死战变成了“三卿”,最终“三卿”瓜分了晋国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具体过程如下: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是指: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和齐桓公。晋国的晋文公是春秋老大,国家最强盛。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女人的出现,晋国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走向了衰败,最后晋国国君被“奴仆”干掉,晋国被“三大家奴”瓜分,晋国灭亡,从此历史改变了轨迹,由“春秋五霸”变成了“战国七雄”,由春秋时期进入了战国年代。

“三家分晋”发生在春秋末年,是春秋五霸之首的晋国,被养肥的赵,魏,韩三大家奴瓜分家产的故事。

在周朝时,王室沿习重用王公贵族子孙后代的传统,说白了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老子打下了天下,儿孙享福。

然而到了晋献公当政时,一个名叫骊姬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改变了晋献公的思维和国策。晋国开始疏远王室贵胄子孙,重用大夫公卿,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骊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被晋献公掳掠过来成了自己的爱妃,之后骊姬为献公生了一个儿子,有了儿子,丽姬就想把儿子立为太子,于是她就千方百计迫害献公和别的女人生的儿子,尤其是当时的太子,以至于造成了父子之间相互残杀,这就是历史上的“骊姬之乱”。

骊姬造成了晋国大乱,其危害绵延数十年。



转眼到了晋文公当政期间,晋文公吸取爷爷的教训,不让儿孙们掌握军政大权,怕他们起内讧,重用大夫公卿,于是在军中设立了六卿。

说白了就是让6个“大家奴”掌握军政大权。晋文公的儿孙们终于安生了,但六卿趁机做大做强。

到了晋平公时(也就是晋文公的曾孙),“六卿”形成了架空国君的六股势力。“六卿”分别指:韩、赵、魏、智、范、中行氏这六位姓氏大家族,可以理解成是晋国的“六大家族”。

随着权力的分配和抢占资源,六大家族开始了火拼和倾轧,完全不把国君放在眼里。

当时晋平公要制止6大家族的内乱,想动用军队,发现军政大权没掌握在自己子孙手中,只好向其他诸侯国借兵。



内乱终于平息了,内乱的结果是:6大家族消灭了两大家族,还剩下4家。

这4家分别是:韩、赵、魏、智。晋平公真是个傻蛋,忙乎了半天,土地和财产没增加一点,耗费倒不少。原来其他四大家族瓜分了被灭的那两家土地和财产,这等于说强大了“四大家族”。

剩下的这4家也不消停,谁都想吞并其他几家,自己当老大。当时四大家族中以智氏最强大。

这时候智氏提议献出一部分土地给主人,智氏家族不是出于好心眼,他家土地多,献出上百亩无足轻重,当时弱小的赵国不同意,土地本来就不多,献出去自己就更弱了。其他两家不敢反对,赵氏表示:我凭什么听你的?智氏早就想吞并赵氏,终于找到了借口,于是联合韩、魏进攻赵氏。

智氏用计谋水淹了赵氏,眼看赵氏就要灭亡。面对此情此景,智氏很得意的对韩、魏说:“看见了吧,我用水就能淹死赵氏,不用我动手他早晚出来投降”。

韩、魏两大家族头领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韩、魏封地的都城都被水环绕。

韩、魏领头人一合计:“如果以后智氏用水淹我们,我们也跑不掉。现在智氏如此强大,早晚我们也会有赵氏的下场,何不趁现在就把智氏灭掉”!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干就干,于是韩、魏联手赵氏,发动突然袭击灭掉了智氏。

如此一来,就剩下了“赵、魏、韩”这三家。



这三大家族都不如智氏强大,实力都差不多,谁也灭不了谁,一时之间保持了平衡,

此时的周天子一看晋国乱成了一锅粥,国君晋哀公就是摆设,心说晋国也别丢人现眼,别给其他诸侯国当反面教材了,于是宣布取消晋国的封地,封地被赵、魏、韩三大家族瓜分,晋国就算灭亡了,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赵、魏、韩分别成为了赵国、魏国和韩国三个诸侯国,历史由春秋进入了战国时代。

文/秉烛读春秋

2021-12-08 22:20
+关注

春秋时期的晋国,的确有六卿。

但是六卿并不是具体的6个家族,而是11个家族。他们分别是: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这11个家族,大家轮着来,年长的挂了,年轻的顶上来。当年晋文公重耳流浪在外多年,回来继承大位以后,感念这些年不少人跟着他吃了苦,所以六卿便是由这帮好哥们以及晋国的老贵族们共同出任。

那么后来为何只剩下赵魏韩三家了呢?这个是要分步骤来看的。


一、互相兼并,只剩下了4家。

六卿拢共就6个人位置,可是却有11个家族在排队争抢,你说这事儿能安宁吗?所以说晋文公看似给晋国铺平了道路,实际上还是在道路上挖了一个不小的坑。

晋文公活着的时候,他们还能按照秩序来,可晋文公没了以后,一切就都变了。大家为了争夺六卿中的席位大打出手。

第一,狐氏的消失,赵盾所赐。

早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的时候,狐偃紧紧跟随,保卫着他的安全。因此等到晋文公登上大位以后,便将狐氏一门列为六卿候选人之一。

狐偃去世以后,他儿子狐射姑承袭爵位。晋文公去世以后,便将大位传给了儿子晋襄公,这事儿本来也没啥,可晋文公不止晋襄公这一个儿子,当时候选人还有雍、乐、黑臀等人。

因此当晋襄公去世以后,狐射姑便和当时的执政大臣赵盾发生了争执。赵盾主张立晋襄公的儿子姬夷皋,而狐射姑偏偏要跟他作对,想要立公子乐。

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结果赵盾大怒,派人截杀了公子乐。同时对狐射姑下手,迫使狐射姑离开了晋国,开始逃难生活,最终在潞国去世。狐氏也就这么失去了六卿之位。


第二,先氏的消失,纯粹是自己作的。

先轸是积极支持晋文公夺取大位的,因此也带领先氏进入六卿候选人的序列。等传到了他的曾孙先榖时,先氏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先榖虽然年幼,但由于和执政者赵盾关系很不错,所以早早就成为了六卿之一。等到赵盾去世以后,先榖失去了保护伞,个人张狂的个性就展现出来了。

在晋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应该撤军,先榖为了出风头,居然主动渡河出击,结果带着毫无准备的晋国大军进入战场,最终晋国惨败。

回去以后,不少人通过关系保住了先榖。可他却不知道反思,害怕秋后算账,居然主动带着鲜虞、戎狄的部队来偷袭晋国,结果惨败。晋景公差点没气炸了,果断诛杀了先榖,顺便灭了他们一族。


第三,郤氏的消失,树大招风。

郤氏在晋国是相当牛逼的存在。这个家族4代人里,一共出了八卿。好家伙,平均一代人出两卿,让其他家族简直整天流哈喇子有没有?

尤其是郤锜以及他的堂弟郤至、堂叔郤犨,同时进入四军八卿的行列,被称之为三郤。使得郤氏从此进入巅峰状态。

可惜树大招风,你们这么拽,还让别人活不活了?因此郤氏在掌权期间,其实把其他家族甚至连国君都给得罪光了,等待他们的只剩下了灭亡。

结果栾氏家族的栾书,向晋厉公进谗言。使得晋厉公果断派人杀入了郤家,三郤明知大难临头,却依旧选择束手就擒,最终纷纷自尽。而郤氏一族,也都被晋厉公给灭了。


第四,胥氏的消失,和他们的野心有关。

三郤权倾朝野的时候,晋厉公恨得牙痒,而胥氏家族的胥童,对郤氏家族也是恨得牙痒。因此两人开始合作,合伙灭了郤氏一族。

而胥童还不知足,打算顺道把栾氏给灭了,因此上书要求逮捕栾书。结果晋厉公又把栾书给放了,这下麻烦大了。栾书和中行偃合起伙来将晋厉公囚禁,顺便杀了胥童。自此胥氏一门淡出历史舞台。

第五,栾氏的消失,源于一个绿色的帽子。

栾氏的实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在消灭了郤氏和胥氏以后。传到了栾盈这一代,其实日子还过得去,可栾盈有一位好母亲叫栾祁,她本是范宣子的女儿。

栾祁在丈夫去世以后,便与家里的管家私通,同时侵占了栾家的家产。这可把栾盈给气炸了,正打算追究的时候,结果栾祁恶人先告状,主动揭发栾盈有谋反心思。

栾盈无奈,只好四处逃窜,逃到齐国以后,居然被人家当成大礼包送回了晋国,因此栾盈被杀。栾氏一族被灭。


第六,范氏和中行氏的消失,源于他们平叛后没收住。

赵氏发生内乱以后,赵稷趁机发动了叛乱,结果范氏和中行氏合伙率先带兵平息叛乱。可他们打仗打得收不住了,居然连晋定公来了也要揍。

因此晋国臣民群情激奋,最终将范氏一门赶出了晋国,自此范氏退出了六卿的历史舞台。而中行氏也没好到哪儿去,也只能拖家带口地逃难,也退出了六卿。

这么一来,六卿中的11个家族互相火并,最终只剩下了4个家族,他们分别是智氏、赵氏、魏氏、韩氏。


二、三家分晋,顺理成章。

这么一搞,六卿11个家族中,只剩下4了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其中智伯瑶当家做主的时候,忽然发现晋国国君的实力太弱小了,连他们都比不上。

因此智伯瑶便主动捐出自己的土地来,并且让赵魏韩三大家族争相效法。其中魏国和韩国都服软了,偏偏赵国的赵襄子却表示:这些土地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哪有资格动呢?

这可把智伯瑶给得罪光了,因此他立刻联合上了韩氏和魏氏,相约一起收拾赵襄子。可结果人家反水了!

韩氏、魏氏和赵氏,号称晋国F4之三,关系十分铁。因此他们回过头来就把智伯瑶给灭了,顺道瓜分了他的地盘。

这么一来,三家分晋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了3个国家一起瓜分晋国的故事了。而赵魏韩三国,也立刻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一个庞大的晋国就这么没了。

参考资料:《晋书》

2018-11-03 08:21
+关注

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制度比较特别,自晋文公始,基本上是六卿制(有一段时间为八卿制),到了晋悼公时代,六卿制基本定型,即赵、韩、魏、范、中行、知六大家族,轮流把持朝政。

公元前497年,由于赵鞅杀了族人赵午,引发晋国内战。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对赵氏心怀不满的中行寅遂联合范吉射,两大家族联手,进攻赵氏。

面对赵氏、中行氏、范氏三家的内战,知、韩、魏三大家族不可能袖手旁观,是支持赵鞅呢,还是声援中行寅与范吉射?韩不信与中行寅有矛盾,魏曼多与范吉射有矛盾,因此韩、魏选择站在赵鞅一方。晋国元帅知跞(荀跞)的态度很重要,知跞有意扶植亲信梁婴父为六卿之一,取代中行寅,故而也站在赵鞅一方。

晋国六大卿家,全部卷入内战。知跞、韩不信、韩曼多共同出兵,声讨范吉射与中行寅。中行寅、范吉射战败后落荒而逃,逃到朝歌,负隅顽抗。

晋国的内战持续八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90年,赵鞅端掉叛军最后一个据点。中行寅、范吉射不得不逃亡齐国,中行氏、范氏这两大曾在晋国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从此在晋国被轻轻抹去了。

这场内战使晋国的政坛发生巨变,六大家族执政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只剩下知、赵、韩、魏四家,其中又以知、赵二氏最强,这为未来知、赵两家反目成仇埋下伏笔。

凭借着无人可及的功勋,知跞去世后,赵鞅成为新一任的晋国元帅与执政。赵鞅去世后,权柄又回到知氏家族手中,知瑶出任元帅兼执政。

知瑶是个才干非凡的领导,在他统治的时代,晋国又恢复往日的霸气。然而,他野心勃勃,想把四卿制变为独裁制。刚开始,他对赵氏家族还是颇为客气。随着专政的时日越久,他飞扬跋扈的性格就越发显露无遗,与赵无恤的矛盾越发尖锐。

知瑶执政十几年后,他的权力加上其才干,使得知氏家族的实力不仅远远超过韩氏与魏氏,也超过了赵氏。对于野心无止境的知瑶来说,这远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罢了。

野心膨胀到一定阶段,小打小闹就满足不了无止境的欲望。到公元前455年,知瑶已经整整执政晋国二十年了,这是多么漫长的光阴,在他的铁腕领导下,晋国恢复了几分霸气,似乎又重回光荣的时代。可是,他惟一不知足的,是岁月霜白了鬓须,转眼间他也垂垂老矣,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建成知氏帝国的大厦呢?

于是乎他迫不及待要攫取更多的权力,他把自己看作猛虎,却把其余三卿视为绵羊,而绵羊向来只能成为猛虎的食物。知瑶狮子大开口,要求韩、魏、赵三家献上万家之邑。慑于知氏的淫威,韩、魏不得不忍痛割肉。然而,赵无恤却断然拒绝知瑶的无情请求,于是知氏联合韩、魏,进攻赵氏,晋国最后的内战爆发。

这次内战非常有戏剧性,战争持续三年,知氏压着赵氏打,眼看赵氏的晋阳城快顶不住了。这时,奇迹出现了。赵氏决心赌一把,暗地里与韩、魏通气,告诫两家,倘若赵氏完蛋了,韩、魏两氏迟早要被知瑶吞掉。于是韩、魏二氏突然倒戈,决河水灌向知氏兵营。

晋阳城在即将陷落的那一刻,竟然神奇般地反败为胜,而且仅仅一次反击,就将知瑶的军队一网打尽。统治晋国达二十年之久的知瑶,没能料想到事情竟然是这样的结局,最终竟输得一干二净。

于是,知氏出局,晋国由四卿制转变为三卿制,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家分晋。

2023-03-08 23:40
+关注

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晋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春秋史,作为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强国,晋国称霸的时间最长,国力最强,作为周天子的兄弟之国,晋国的地位一直很高,但春秋的礼乐崩坏却是从晋国开始的。

晋国之所以会三家分晋,是其独特的历史发展造成,前人种因,后人得果,真要追溯起来,三家分晋真正的源头是曲沃代翼

周朝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成为约束天下人道德规范的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整个天下的继承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的,无嫡子则由长子继承,但是晋国却发生了曲沃代翼事件。

曲沃代翼

事件源于一次分封,晋昭侯把晋国最为肥沃富庶的曲沃封给了自己的叔叔姬成师,姬成师就是曲沃桓叔,他得到曲沃之后,实力逐渐强大,变得比晋国国君的实力还要强,实力一强,野心也就大了,于是分封在曲沃的姬成师及其子孙三代用了67年的时间,成功了实行了曲沃代翼。

所谓曲沃代翼指的就是身为小宗的晋国公族取代了大宗的晋国宗室成为诸侯,大宗就是国君的嫡系一脉,小宗就是国君的旁支一脉,曲沃是晋国公族武公的封地,翼城是晋国国君的都城,曲沃代翼就是公族攻陷了晋国都城,夺取了国君之位。

曲沃代翼其实就是晋国为了争夺国君之位同宗相残的血案,这事在春秋时期绝对是大逆不道,是违背周礼的,但当时的周天子不仅没有管这事,而且还默认了曲沃代翼事件的发生,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礼乐崩坏的序幕被拉开。

小宗与大宗争夺国君之位

曲沃代翼成功后,出身曲沃的晋武公成功成为晋国国君,晋武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晋献公成为国君,时刻担心自己的国君之位会被同族夺走,同时也因为曲沃代翼事件的成功,所以晋献公拼了命地残杀翼城的同宗,以此来防止小宗再次取代大宗事件的发生。

晋献公姬诡诸不仅残杀同宗,而且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放过,在骊姬的蛊惑下,晋献公又干了一件破坏礼制的事,这就是废嫡立庶,晋献公准备废除自己的嫡子申生的太子之位,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逼得申生自杀而死。

晋献公的另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因此而逃走,晋献公派兵讨伐自己的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因此流亡在外,晋献公因此又创造了一个晋国传统,也就是国君的儿子不得在京城居住,而是要流放在外。

晋献公残杀同宗、迫害儿子

晋献帝病逝后,晋国开始发生内乱,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骊姬的儿子奚齐,迎夷吾为国君, 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去世之后,秦穆公迎公子重耳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国由于发生了曲沃代翼和骊姬乱晋事件,导致晋国公族不被国君所用,晋献公时期还废除了公族担任大夫的制度,公族在晋国不受待见成为晋国的传统,但是国君治国还得依靠大夫,既然公族不被信任,那么国君就只能信任并且重用外姓贵族来治国,于是三军六卿制在晋国诞生。

晋文公执政期间,晋国军队扩充为三军,这是晋国大国实力的象征,为了方便统帅军队,晋文公设置了六卿来管理军队与执政,三军是上军、中军、下军,每支军队都有一名正统帅和一名副统帅,合在一起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被称为六卿,合起来就是三军六卿制。

晋文公姬重耳

三军六卿制是把晋国公族排除在外的,分别由晋国有功的卿大夫和贵族来担任,而且是世袭的,可以一代一代把官职与爵位传承下去,晋国国君开启了不信任公族却信任外姓贵族的传统,埋下了三家分晋的伏笔。

为了防止卿大夫专权,三军六卿制被设置为由卿大夫轮流执政,晋国最初执政的贵族有十一个家族,分别是:狐氏、郤氏、先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狐氏在传到第三代人时,因为与执政大臣赵盾发生矛盾,举族逃离了晋国,先氏在传到第五代人时,因为勾结犬戎,被国君驱逐出晋国,郤氏在传到第四代和第五代人时,被晋国国君和胥氏联手灭亡。

晋国

胥氏在一系列斗争中衰败下来,栾氏因为勾结齐国发动叛乱攻打晋国,结果被晋国打败并灭族,范氏与中行氏联手攻打赵氏,晋国国君出兵攻打范氏与中行氏,范氏与中行氏战败,逃出晋国。

晋阳之战时,原本是智氏联手韩氏与魏氏攻打赵氏,结果韩氏与魏氏中途反水,反而联手赵氏攻打智氏,韩、赵、魏三家联手灭亡了智氏整个家族,自此之后,晋国军政大权与土地、城邑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这就是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1、公族争夺君位,导致公族不被信任

晋国由于分封给小宗曲沃桓叔富庶的曲沃,导致桓叔生出野心来争夺国君之位,首先是分封不当,作为晋国国君,必须保证国君所控制的人口、城邑、经济、军事实力处于绝对强的地位,但是晋国这一不合理的分封,为日后公族争斗埋下了诱因。

晋国国君不信任宗族

曲沃代翼成功后,曲沃一系的晋国国君又开始担心翼城的公族发动叛乱,把国君之位夺走,于是晋献公开启了春秋历史上最为残酷血腥的宗族清洗,几乎杀掉了所有翼城的公族之后,保持了国君之位稳定。

曲沃代翼成功后还有另一个副作用,就是晋国宗室从此以后不会得到晋国国君的信任,公族不被信任,国君就只能重用异姓贵族,这是让异姓贵族坐大的历史原因。

2、国君重用异姓贵族治理军政,导致异姓贵族坐大

晋文公姬重耳设置了三军六卿制,让异姓卿大夫及贵族轮流执政,同时让卿大夫们能够相互制衡,形成一种权力的平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晋文公也想了很多办法来防止异姓坐大,但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晋国国君并非人人都是明君。

晋国执政的卿大夫无论是六家还是三家,执政的卿大夫必然控制了晋国朝政,如果晋国国君是个明君,并且很会用人,晋国倒也相安无事,韩、赵、魏也可能瓜分了晋国,正因为晋文公的行为,导致了异姓贵族的坐大。

三军六卿制

3、晋国六卿的斗争,就是一部春秋浓缩历史

春秋初期,有上千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晚期,就只有战国七雄了,这是因为在经历了几百的发展之后,诸侯国只能越来越少,强大的诸侯国会吞并周边弱小的诸侯国,晋国六卿的斗争同样如此。

至于为什么是三家分晋,而不是一家代晋呢?根本原因就是韩、赵、魏三家实力差不多,形成一个对内的三分天下,三方实力相当,谁也无法消灭谁,保持了一个动态的实力平衡,等到达固定的时间,三家就直接瓜分了晋国。

晋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实现权力的动态平衡,晋国国君虽然出身小宗,但没有必要对宗族举起屠刀,即使是自己这一系的宗族也不例外,晋国国君如果能用宗族来制衡异姓卿大夫,也许晋国就不会被灭亡。

2023-04-01 07:38
+关注

历史上,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一般以公元前546年的晋、楚两国弭兵会盟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政治格局是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在此之后的政治格局则是公室衰微,卿大夫专权。这一点在当时的晋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晋国的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内不但可以设立官职,还可以建立军队,并征收赋税。他们的封邑犹如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而卿大夫相当于这个小王国的君主。

卿大夫在晋国的朝堂上出将入相,掌握着晋国的政治和军事等实权。正是在这样的特权和优势下,卿大夫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到了春秋中后期,使得晋国最终形成了权力下移、 政在私门的政治局面。之所以如此,还得从晋文公说起。

晋献公时,发生了“骊姬之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兵护送下返回晋国,杀死晋怀公之后,重耳成为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之后,重用魏犨、赵衰、贾佗、先轸、狐偃等贤臣辅佐治理国家,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使得晋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晋文公四年,楚国派往齐国和晋国的使者,不向必经之地的宋国和郑国行借道之礼,为此宋国直接杀了楚国的使者。楚成王一怒之下联合同盟诸侯包围了宋国,于是宋国派公孙固前往晋国求援。

昔日晋文公流亡之际,宋襄公对其不仅以国礼相待,还赠其马匹。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厚恩,晋文公必须救援宋国。

晋文公在出兵援宋前创建了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称为“三军六卿”。 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文公这次的人事任命,地位从高到低分别是:中军将为郤榖、中军佐为郤溱;上军将为狐偃、上军佐为狐毛;下军将为栾枝、下军佐为先轸。并任命赵衰为卿,荀林父驾战车,魏犨担当车右。

这些人便是最早的晋国六卿,包含了荀氏、赵氏、郤氏、狐氏、先氏、栾氏、魏氏。荀氏又分出中行氏和智氏,再加上后来成为卿大夫世家的韩氏、胥氏和范氏三家,形成了晋国十一个卿大夫世家。

这十一个家族中,郤氏、栾氏、胥氏、先氏、韩氏和狐氏六个家族属于晋国公族,智氏、中行氏、魏氏三个家族是与晋国一同获封的其他诸侯国的后裔,这九个家族都源自周王室姬姓。范氏之先祖为祁姓,赵氏出自嬴姓,他们是与姬姓没有任何关系的外姓。

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随后,晋文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了“践土之盟”,确定了霸主地位。晋文公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一跃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

后来,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晋文公在三军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三行,即中行、右行和左行。按照礼制,只有周天子才可以拥有六军,因此晋文公在三行中只设立了将,晋国的军制变为了“三军三行九卿”。

不久之后,晋文公裁撤了三行,同时增设了新二军,即新上军和新下军,晋国的军制又变为了“五军十卿”。

晋襄公时,由于短时间内有四位卿大夫相继去世,于是晋国的军制又恢复为“三军六卿”。

晋景公时,又增设了三军,晋国的军制又成为了“六军十二卿”。

所以说,晋国并非一直都是六卿。自晋文公创立“三军六卿”制度以来,经过多任国君的改革,陆续演变到十卿、十二卿、八卿、四卿,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六卿。

之所以会如此频繁的变动,是因为晋文公规定卿士要担任军队正副职(即军将、军佐),有几支军队就要有相应的几个正副职,就要有相应人数的卿士去担任。但是军队会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扩编或减编,这就造成担任军队正副职的卿士人数也会相应调整。

晋国六卿采取的是世袭制,主要由郤氏、栾氏、范氏、先氏、韩氏、智氏、中行氏、赵氏、胥氏、魏氏、狐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依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由于晋国的国政被这些卿大夫家族所把持,导致晋国君主越来越弱,而这些世家则越来越强。后来这些世家为了争权,或是夺利,又或是为了生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极其残酷的争斗,十一家互相兼并厮杀,精彩程度不亚于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狐氏出于晋国公族,狐突之女被晋献公纳为妃,生下了晋文公重耳。狐突的两个儿子狐偃和狐毛不仅是晋文公的舅舅,还是晋文公的重臣。晋文公创建三军后,二人分别担任上军将和上军佐。至此,狐氏成为晋国六卿家族。

狐偃死后,晋国大夫阳处父劝说晋襄公以赵盾为中军将,狐偃的儿子狐射姑没能承袭中军将,而是担任了中军佐。因此,狐射姑对阳处父心生怨恨。

晋襄公临终时将太子夷皋托付给了赵盾,但是赵盾觉得夷皋太年幼,于是决定从秦国迎回公子雍继位。狐射姑为了和赵盾争权,派人从陈国接回公子乐,想让其继位。

赵盾预先派公孙杵臼等人在半路上将公子乐截杀,狐射姑大怒,派狐鞫居刺杀了使自己失去正卿之位的阳处父。

赵盾随后追究阳处父被杀之事,将狐鞫居正法,狐射姑出逃翟国。后来翟国被晋国等所灭,狐射姑又逃到潞国,最后死在了潞国。从此狐氏衰落,成为十一个世家中,第一个退出晋国六卿的家族。

先氏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晋献公时就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晋文公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骊姬之乱时,重耳的这五位朋友追随他流亡。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创建三军,先轸为下军佐,辅佐下军主将栾枝。后来晋国的中军将郤縠去世,晋文公让先轸成为新的中军将。

先轸先后辅佐了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先轸的曾孙先榖出道的地位就非常高,在赵盾、郤缺等世交的协助下,年纪轻轻就步入六卿之列,成为上军佐。赵盾去世后,上军将郤缺接替赵盾成为中军将,先榖接替郤缺成为上军将。郤缺死后, 接替郤缺的是刚正却又木讷的荀林父。按照惯例,先榖成为了中军佐,在六卿中的地位仅次于荀林父。

晋楚爆发邲之战后,晋国的三军六卿悉数出征,与楚庄王会战于黄河。晋军诸卿认为不宜与楚军争锋,建议撤退。先榖平日里就与执政的荀林父政见不合,对于撤退的建议是嗤之以鼻,并率部擅自渡河,导致将其余毫无准备的晋军拖入战场,最终大败。

先榖回国后,担心晋景公会秋后算账,便勾结鲜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袭晋国,结果失败,先氏被灭族,其余分支被驱逐出晋国,显赫一时的先氏从此凋零。

郤氏出自晋国公族,郤氏先祖郤叔虎是晋献公时期的大夫,后来因攻打翟国有功被封郤邑,称“郤氏”。郤氏家族甚旺,出现四世八卿。郤叔虎的幼子郤榖,是晋国三军六卿中第一任中军将。

郤氏的第五代郤锜联合当时的正卿栾书,陷害同为六卿的赵氏谋反,晋景公屠杀赵氏于下宫,史称“下宫之难”,赵氏因此被灭族,后来就有了“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

赵氏被灭族之后,晋国的卿位出现了空缺,于是郤锜便将自己的堂弟郤至和叔父郤犨拉入四军八卿之列,号称“三郤”。此时的郤氏家族实力鼎盛,其余卿士家族皆畏惧郤氏。这也使得郤锜为人更为强横,为臣更加嚣张。

鄢陵之战,晋军大败楚军,“三郤”自以为立下盖世奇功,其煊赫不可一世。郤锜升任中军佐后,与中军将栾书的权位仅一步之遥,这让栾书坐立不安。于是栾书设计陷害郤氏要废了晋厉公而立公孙周。晋厉公因此派胥童杀死三郤,郤氏家族轰然倒塌。

胥氏也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胥臣曾跟随晋文重耳公流亡,后来成为晋国的重臣。胥臣之后,有子胥甲、孙胥克。胥甲曾担任下军佐,使得胥氏成为六卿家族。胥臣的曾孙胥童深受晋厉公的宠信,他帮助晋厉公除掉了郤氏。

胥童在铲除郤氏的过程中,顺势将执政的正卿栾书和上军将荀偃(分支为中行氏和智氏)逮捕。后来,栾氏联合中行氏杀死了胥童。从此,胥氏消失于晋国政坛。

栾氏也是晋国公族,栾氏先祖为晋靖侯之孙栾宾的后代,因栾宾封于栾邑(今河北栾城一带),其后代以栾为氏,世代为晋国卿士。城濮之战中,栾宾之孙栾枝曾立下战功,先后担任下军将和上军将。

栾枝之孙栾书曾为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三朝正卿,因杀死晋厉公拥立晋悼公而建有新功,使得栾氏骄横,树敌甚多。

栾书的孙子栾盈,其母栾祁与人私通,并私吞了栾氏的家产。栾祁怕栾盈讨伐自己,便联合与栾氏有矛盾的范氏诬陷栾盈意图叛乱,栾盈不得已而反晋。后来,栾盈被杀,栾氏也被灭族,只有栾鲂逃到宋国,史称“栾氏之乱”。

紧接着,晋国的六卿又诛杀了祁氏、羊舌氏两家,把祁氏的采邑分为七县,羊舌氏的采邑分为三县,两家的土地被六卿瓜分。

至此,晋国十一家六卿家族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和中行氏六家。“六卿强,公室卑”的局面正式形成,晋国的政权完全由六卿垄断,晋国的国君形同虚设。

六卿并立的局面形成之后,他们相互兼并的步伐进一步加剧。六卿为了扩展实力,兼并他族,都在积极地采取措施,为即将到来的大争斗作准备。

赵氏家族将向北发展作为既定方针,并营建晋阳城作为根据地;范氏的采邑在随地(今山西介休)和范第(今河南范县),今天的河南北部是其主要根据地;魏氏则以魏地(今山西芮城)和安邑为中心,占有今天山西运城的大部分地区;韩氏以平阳为根据地;中行氏和智氏同祖,同出于荀氏,中行氏采邑不明,智氏的采邑在智地(今山西临猗)。

六卿为了争夺土地,还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田制改革。原先晋国以百步为亩,卿大夫们为笼络民众,在自己的领地上废除了步百为亩的旧亩制。赵氏以240步为一亩,韩氏、魏氏是200步为一亩,范氏、中行氏以160步为一亩,智氏是以180步为一亩。其中以赵氏的让利最大,土地面积增加了,但并没有增加赋税,对此深得民众的拥护。

春秋末期,由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养士之风开始盛行。晋国的六卿也收养谋臣斗士,这些士人也为家主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董安于是赵鞅的贤臣,足智多谋;智氏的家臣豫让,为了感谢智伯的知遇之恩,不惜漆身毁容、吞炭变声,为其报仇。这些谋士在六卿的兼并斗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战胜自己的政敌,晋国的六卿分别与列国的大家族结成了联盟,以作外援。晋国六卿中,国际背景最为复杂的是范氏。

范氏主要负责晋国外交,他们参与了诸侯国会盟、与楚国弭兵、平定周王室叛乱等等活动,当时的范氏与鲁国的季平子交往甚密。

晋国六卿联合晋国以外的力量,使得之后六卿之间的兼并战争演变成了几个国家的混战。

充实的准备工作早已让六卿迫不及待,就在此时,一场连环大战使得六卿之间刀兵相见,开始了他们雄睨已久的兼并计划。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由赵氏宗族内部的矛盾引发的。起因是赵氏家族的宗主赵鞅要求邯郸大夫赵午,将昔日卫国进贡给赵氏的五百户良民从邯郸迁往晋阳。

当时正值齐国进犯晋国,赵午就请求宗主赵鞅延迟一些时日。赵鞅对此非常不满,便将赵午召到晋阳杀了。

赵午不但是赵氏家族的旁支小宗,也是中行氏的外甥。于是,中行氏的中行寅便联合亲家范氏的范吉射攻打赵鞅。

中行氏和范氏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后,就开始计划废掉晋定公,另立新君,这使得晋国的民心逐渐倾向于晋定公。

随后,晋定公和韩氏、魏氏、智氏联手,击败了范氏和中行氏。范吉射和中行寅逃往了卫国的朝歌(今河南淇县)。

韩氏、魏氏和智氏扭转战局之后,召回赵鞅,让其继续担任正卿。赵鞅和韩氏、魏氏、智氏举行盟誓,达成了同盟关系。第二年,赵氏、韩氏、魏氏和智氏的联军包围了朝歌。

齐景公之前曾与包括卫国在内的多个诸侯国订立反晋盟约。这次晋军入侵卫国之后,齐国、宋国、鲁国、郑国等国纷纷派出援兵,救援被围困在朝歌的范氏和中行氏。

如此一来,晋国六卿的内斗,升级为晋国与齐国、卫国等多个诸侯国家之间的战争。

赵氏、韩氏、魏和智氏与中行氏和范氏在朝歌交战,与赵稷在邯郸交战,战争持续多年。

公元前492年,赵鞅亲自率兵,在卫国铁丘(今河南濮阳县)击败了运送粮草的郑国军队,断绝了朝歌城内的粮草,中行寅和范吉射被迫逃亡邯郸。

公元前491年,赵鞅攻破邯郸,中行寅和范昭子逃往齐国,赵稷逃到了卫国的临地(今河北临城)。范氏和中行氏两大家族就此退出了晋国政坛,晋国由六卿专政变成了四卿专政。

范氏和中行氏被驱逐后,他们的封地原本应该收归晋国公室,但却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四家联合瓜分,这引起了晋出公的不满。为此,晋出公向齐国和鲁国寻求帮助,以讨伐晋国四卿。最终晋出公被四卿联合击败,被迫逃出晋国,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晋出公死后,智氏宗主智伯瑶拥立晋哀公即位,并趁机总揽了晋国一切政务。当时四卿之中,智伯不但实力最强,而且大权在握,使得他愈发的骄横,对其他三卿傲慢无礼,这也导致了三卿与智伯的关系日趋紧张。

为了进一步削弱赵氏、韩氏、魏氏三家的实力,以实现自己独霸晋国的目的,智伯瑶以增强晋国国君实力为由,要求其他三家献出土地。

韩氏和魏氏迫于实力不及智氏,同时又不想率先与智伯交战,于是勉强答应献地。但是赵氏的宗主赵襄子与智伯之间的矛盾较大,拒绝献出土地。

智伯向赵氏索地未成,于是便胁迫韩氏和魏氏两家协从智氏出兵讨伐赵氏。赵襄子不敌智伯,便退守晋阳。随后,三家联军便围攻晋阳。

赵氏据城以守,双方的战事持续了三年,最后智伯引汾水灌晋阳城。在赵氏生死存亡之际,赵襄子派人暗地里去见韩氏和魏氏,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氏联合,共同对付智伯。

韩氏和魏氏为了自身利益,最终选择临阵倒戈,联合赵氏消灭了智氏。之后,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封地。

至此,晋国的十一个卿大夫家族,最后剩下了赵氏、韩氏和魏氏三家。除了晋国公室所拥有的绛和曲沃两城之外,晋国的所有土地被三家占据。最后,三家干脆将晋国公室的土地也一并瓜分了个干净,因此被称为“三家分晋”。

由于赵氏、韩氏、魏氏三家瓜分晋国的时间点正处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又属于重大事件,因此“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在春秋时期的列国中,卿大夫势力比较强大的除了晋国六卿之外,还有齐国的田氏和鲁国的三桓。因此,在私家向公室的夺权斗争中,这三个国家是比较典型的。

鲁国的三桓虽然“三分公室”、“四分公室”,但是对鲁国的公室没有取而代之,这或许与三桓的公族身份有关。齐国的田氏代齐,也只是由田齐代替了姜齐,并没有更改齐国的国名。

晋国卿大夫之间的夺权斗争,是春秋列国中最复杂、最激烈、最典型的。晋国和齐国一样,都是由异姓异氏的卿大夫篡夺了君位,但晋国不但将国土一分为三,还更改了国名,这在春秋的列国中是罕见和仅有的。

2022-01-08 23:34
+关注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只有两军,晋文公上台之后,于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蒐于被庐,建立三军,开启了晋国的三军六卿制。


到了晋景公时期,晋国与齐国在鞍地爆发了一场大型战争,晋国大胜。这一年是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第二年十二月,为赏鞍之战之功,晋景公增设新三军,此时晋国共有六军十二卿。

到了晋厉公时期,晋国只有四军,晋景公增设的三新军只存一军。晋悼公上台之后,裁撤新军,晋国又回到了晋文公创立的三军六卿的模式。这个模式运行的时间较长,这阶段担任六卿的人均出自栾、范、中行、赵、韩、魏。知氏的宗主知盈很年轻就死了,死的时候儿子知跞还小,知氏暂时轮空。后来在晋平公时期,栾氏被灭,卿位空出一员,由知跞顶上了。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此时晋国的在位的是晋定公。晋卿赵鞅杀了邯郸午,激怒了邯郸午的舅舅中行寅。中行寅与范氏交好,于是中行氏与范氏一起讨伐赵氏。赵氏被围于晋阳,势如累卵。

后来,韩不信和魏曼多说服当时的执政知跞,合赵氏一起讨伐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久战不敌,都出奔于国外了。自此,晋国只剩下四卿。


晋国四卿,以知氏最强。知氏宗主知瑶狂妄贪婪,企图蚕食韩赵魏三家,向他们索要城池土地,并且戏辱韩氏和魏氏的宗主。

韩氏与魏氏不敢与之抗衡,都满足了知瑶的贪欲,把地给了他。只有赵氏宗主赵毋恤头铁,知瑶的要求。知瑶大怒,率韩魏两家的甲兵讨伐赵氏。赵氏再一次被困于晋阳。


知瑶决开汾水,灌入晋阳,赵氏陷入绝境。

知瑶乘战车巡视战场,魏桓子为其驾车,韩康子为车右。眼见胜利在望,知瑶得意忘形,说:“我现在才知道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韩康子与魏桓子都从这话觉察出危险,如果现在助知氏灭亡赵氏,将来他们两家也会落得同样的下场。

这时,赵毋恤派家臣张孟谈出晋阳城见韩康子与魏桓子,三家达成协议,共灭知氏。


赵毋恤在约定的时间派人杀死了守堤的官吏,放水灌淹知氏的军队。知氏军中大乱,韩、魏乘机夹击知氏,最终杀了知瑶。知氏由此退出晋国政坛,晋国便只剩下韩、赵、魏三个卿家。

韩赵魏瓜分了知氏的土地,益发强大,相形之下,晋国的国君又穷又弱,只能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晋国公室遭到韩赵魏三家逐步分食,直到彻底灭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分封赵氏宗主赵籍、魏氏宗主魏斯、韩氏宗主韩虔为诸侯,这便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自晋文公被庐之蒐,到三家分晋,晋国先后有先、狐、胥、栾、郤、赵、中行、知、魏、韩、范十一个家族出任过卿士之职。经过排挤,碾压,驱逐等一系列的争斗,有八个家族出于各种原因从晋国政坛消失,最后只剩下了韩赵魏三家。

2019-07-02 19:06
+关注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春秋末期,不光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度急剧减弱,就是各诸侯国内部,这些公侯爵爷们对自己封国的控制力也在逐渐减弱,形成分封国大臣、公卿垄断国家大权的局面。

晋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年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

古时候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这时候晋国有位叫智宣子的大夫,他想选择一位继承人,以继承智氏家族。

但是选谁合适呢?

几经斟酌,他选定自己儿子智瑶作为继承人。他认为智瑶各方面都很优秀,足以把智氏家族发扬光大。

他的提议放到家族里讨论,遭到智氏家族军师,六世祖智果的坚决反对。

既然有不同意见,那就在家族内部开会,大家说出自己的正当理由来。

智宣子首先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智瑶有五大优点:

第一、高大威猛、长得很帅、很英俊;

第二、才艺双全;

第三、精于骑射,骑马打仗、射箭很厉害;

第四、勇于决断,是做头领的料;

第五、能说会道,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大家听后,都认为智瑶把一个优秀男士的优点都具备了,当继承人还有什么疑问呢?

正在大家点头称是的时候,智果站出来了。他轻轻的咳嗽了一声,由于家族长的威严,刚才大家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呢,现在马上安静了下来。

智果发话了,他说,智文子所说这些都对,智瑶确实具备以上优良品质,但他有一项最致命的弱点,这个缺点一暴露,以上那五大优点都崩塌了,什么缺点?这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道德上有瑕疵。

说完这些,智果瞪着眼睛看着智宣子,那意思就是说你要让他做了继承人,继承了智氏家族的事业,就会有灭顶之灾降临了。

但此时的知宣子决心已定,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了,坚持他的意见。

智果一看拗不过他,随即就提出,为了保全家族的血脉,他愿意带领其一部分族人从智氏中分出,另立宗庙辅氏,也就是说表示脱离智氏宗庙。

后来智氏在晋阳之战后果然被灭门,由于辅氏没有参与此事,香火才得以继承下去。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国家设立三军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这六卿是韩、赵、魏、智、范、中行氏。

但是这六卿在朝廷中并不消停。他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后来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

由于这四卿牢牢的把持住了朝政,晋国的国君倒没有了话语权,完全变成他们的傀儡。

后来有一件事情触动了晋国上下那根敏感神经,那就是越国率军北上,称霸中原。晋国是传统的霸主,让南方人来此发号施令,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耻辱。

由于智氏势力大,晋国的国政基本上由智瑶把持。看到此情形,智瑶心里很清楚,晋国的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昔日的霸业,必须先增强晋国国君实力,然后大家再拧成一股绳才行。

为此,智瑶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迫于压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

四家之中三家都已经行动了,那赵氏宗主赵襄子呢?他得到通知后,明确表示拒绝献出城邑。

这是多么好的振兴晋国的好机会呀!晋国的君主也想恢复昔日的荣光,智瑶的这个提议很合自己的心意。但看到赵襄子竟敢违逆众意,拒不执行命令,于是很生气,就下命令让智瑶联合韩、魏两家,组成联军攻赵。

赵襄子部族居住在耿(山西河津),因城简陋不能御敌,只得率大军撤退到晋阳防守。

晋阳城墙完整,府库武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联军一到晋阳,马不停蹄的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

智瑶一看强攻无效,只得想别的办法。他听从谋士的建议,切断晋阳城所有的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

大水淹没城内达六尺之深,围困时间长达三年。

这样的长期围困,城内物资储备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此时的晋阳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

在这个紧要关头,赵襄子开始动脑筋了,他采取了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

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瑶。

智果在偶然中发现了张孟谈的行踪,他觉得情况十分危急,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把情况报告给了智瑶。并给他提建议,让他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预防出现什么变故。

智瑶听完智果的回报,觉得有些危言耸听。怎么说他们合作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这点互信都没有,那还谈什么合作?

况且当年自己继承智氏的爵位时,智果是坚定的反对派,在智瑶的心里一直是耿耿于怀的。所以未采纳智果的建议。

智瑶这里麻痹了。但赵襄子看得明白,智果进入大营,必定没有好事,他担心夜长梦多,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

一日夜里,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

韩、魏两军趁这个机会急忙从两翼开始进攻。

赵襄子站在城头把下面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立即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新组建的联军一下子大败智军,并且擒获了智瑶。

赵襄子虐杀了智瑶,还把他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的酒器。

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瑶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

智氏败亡后,晋国的国君再也没有可以与韩赵魏相抗衡的力量,这三家卿大夫开始毫无顾虑的瓜分晋国领土,最终走向了“三家分晋”。

从此一个时代结束了,历史由春秋五霸,走向了战国七雄。

参考资料:

《史记》汉·司马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2021-01-18 21:04
+关注

晋国的始祖源自周成王弟唐叔虞,而晋国的分崩离析跟赵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赵氏崛起

唐叔虞其母邑姜乃姜太公吕尚之女,后为周武王之妃。武王驾崩,年幼的周成王继位。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嬉戏于花园之中,周成王将一片梧桐叶撕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弟弟叔虞,说:我把这个封给你吧。周成王身边的史官以君无戏言,要求周成王将叔虞加以分封。于是,周成王将就将弟弟叔虞分封到了唐地,故称为唐叔虞。

唐叔虞的儿子姬燮后来徙居晋水,唐国正式更名为晋国。

山西太原晋祠

赵氏原是嬴氏的一支族裔,世代驯养马匹家畜。周穆王的时候,赵氏的先祖造父因给周穆王驾车有功,被周穆王分封到赵城,赵国就是这一支的后裔。造父部族有一个人叫非子,依附于造父门下蓄养马匹,并得到了周孝王的封赏,被分封到秦地,成为了秦国的始祖。所以,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当秦国逼迫周王室献出包括洛邑在内的三十六座城邑,并且还要抢走周王室的九鼎时,周赧王仰天大骂秦国“你这个养马的家奴”。

春秋的时候,晋献公得骊姬,“废长立幼”逼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为避其祸,纷纷逃离了晋国。公子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到了晋国,夺取了晋国王位,并封赏当初和他一起逃亡的臣子,其中就有赵氏。

六倾内斗

赵氏虽然在晋景公的时候,经过下宫之难,全族被诛杀殆尽,但是,在“赵氏孤儿”赵武的经营下,重新得以崛起,传到赵鞅这一代,更是枝叶繁衍,家族鼎盛,并与智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成为了晋国的六大势力。

赵鞅的根基在晋阳城。晋阳城初建,人烟稀少。于是,赵鞅向住在邯郸的族人赵午伸臂摊掌,向他索要自己打败卫国俘虏的五百户居民。赵午不愿意失去到嘴的利益,权衡之下,决定去攻打齐国,想从齐国那里俘虏五百户人口,将其转赠给赵鞅。

然而,赵午的想法未免过于简单。齐国地广千里,富庶天下,自齐桓公称霸以来,一直以超级大国的形象立于天下诸侯之林。赵午如果攻打齐国,那么必然会引起晋国和齐国兵戎相见。于是,赵鞅一怒之下,就杀了赵午。

赵午与范氏、中行氏家族素有姻亲往来,在范氏、中行氏的支持下,赵午的儿子赵稷起兵发难,攻打赵鞅的晋阳城。倾注了赵鞅心血的晋阳城,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在纷飞的矢石和鲜血的浸泡之下,竟然屹立一年而不倒

智氏、韩氏、魏氏三族坐山观虎斗,看赵氏和范氏、中行氏打得差不多了,突然袭击,联合赵氏前后夹击范氏和中行氏。范氏、中行氏兵败,其领地被赵氏、智氏、韩氏、魏氏瓜分,晋国六卿形成了晋国四卿。

三家分晋

赵氏经此一役,实力大减,再无力主宰晋国的威势,其地位由智氏取而代之。

智氏先后向韩氏、魏氏、赵氏索要封地。韩氏和魏氏自知不敌智氏,只好将封地割给了智氏。而赵氏拒绝了智氏的无理要求。

智氏就联合韩氏、魏氏攻打赵氏的晋阳城,并引来汾河之水灌入晋阳城。

赵氏派出谋士孟谈,说服了韩氏和魏氏临阵倒戈,将浩浩荡荡的汾水转而灌入进了智氏的大营,将智家军冲个七零八落,智氏灭亡。

赵、韩、魏三家最终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并于公元前403年,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无奈,正式册封韩、赵、魏三氏为诸侯,从而拉开了战国七雄的序幕。

2022-11-14 23:02
+关注

春秋时期,晋国随着国力膨胀以及政治需要,晋文公便扩大军队编制,设立了三军六卿,晋国六卿便是由六卿三军“将、佐”构成。不过担任三军将、佐并不是只有六家,而是由晋国的十一个世家大族之人轮流担任,他们出将入相,共同执掌晋国的军政大权。

十一个家族中除了“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氏外,其余八家分别为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和智氏。他们采用世袭制的方式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事,不过三军将、佐职位一共只有六个,并不够十一家瓜分,于是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被称为“晋国六卿”。

由于晋国的国政被这些卿大夫家族所把持,导致晋国君主越来越弱,而这些世家则越来越强。后来这些世家为了争权,或是夺利,又或是为了生存,为此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极其残酷的竞争,十一家互相兼并厮杀,精彩程度不亚于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经过近一百年的斗争厮杀,十一家六卿世家只剩下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刚好每家占据一个卿位,互相之间的斗争也没有之前那么激烈,因此这样的“和平局势”为了较长时间,由于六家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因此“晋国六卿“”又被用来特指中行、范、智、韩、赵、魏六大家族。

这种局势一直维持了近六十年,后来范氏和中行氏在“铁之战”中被灭,于是就取消了三军中的中军建制,只剩下上军和下军,晋国六卿也变为四卿。之后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共同执掌国政的模式也维持了近六十年。

当时晋国由于内部世家争斗,导致失去了霸主地位,这时智氏家族首领智伯瑶担任晋国正卿,他为了重振晋国霸业,便主动献出万户封邑来增强晋国国力,并要求韩、赵、魏三家也各自献出万户封邑,但赵氏不肯,于是发生了“晋阳之战”,赵氏暗中联合韩氏和魏氏攻灭了执政的智氏。

因此晋国的十一个卿大夫家族最后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之后三家不断瓜分晋国剩余土地,最后干脆将晋国公室的土地也一并瓜分了个干净,因此被称为“三家分晋”。由于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时间点正处于春秋终、战国初,又属于重大事件,因此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晋国三军六卿

“晋国六卿”实际上指的是晋国的三军将、佐,由晋文公重耳初创。

晋献公之次子重耳因为“骊姬之乱”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后来在秦穆公出兵护送下,重耳才重新回到晋国(公元前636年),并杀死三弟晋惠公夷吾之子晋怀公,即位晋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贤士辅佐治理国家,修明政务,向百姓广施恩惠,很快就使晋国国力大增。随着国力膨胀以及政治需要(楚子围宋),晋文公就改革军事,将原先二军扩编为三军,为此有了“三军六卿”。

《史记》记载:“文公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定霸,于今在矣”。于是晋作三军。”

当时晋文公在位四年,楚国派使者到齐国,晋国,却不向必经的宋,郑两国行借道之礼,为此宋国直接杀了楚国使者,因此激怒了楚国,随后宋国被楚军包围,宋国就向晋国告急。由于宋襄公在晋文公流亡时不仅以国礼相待,还有赠马厚恩,晋国必须要救援宋国。

《史记》记载:“赵衰举郄縠将中军,郄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犫为右。”

而且此战关系到晋国能否称霸于诸侯,于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前创建了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称为“三军六卿”。地位从高到低,分别是:中军将郤榖、中军佐郤溱;上军将狐偃、上军佐狐毛;下军将栾枝、下军佐先轸。并任命赵衰为卿,荀林父驾战车,魏犨担当车右。

这些人便是最早的晋国六卿,包含了郤氏、狐氏、栾氏、先氏、赵氏、荀氏(中行氏和智氏都出于荀氏)、魏氏,占据晋国十一个世家中的八家。另外韩氏、胥氏(晋国公族分支)、范氏三家在后来也成为卿大夫世家,担任三军将、佐,成为晋国六卿家族。

之后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随后晋文公在同年夏天召集诸侯举行了“践土之盟”,确定了霸主地位。在不到五年时间,晋文公便一跃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

《史记》记载:“晋始作三行。荀林父将中行,先縠将右行,先蔑将左行。”

后来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晋文公又增设了三行(中行、右行、左行),因为只有周天子才能拥有六军。由于三行只设了将,晋国军制变为了“三军三行九卿”。不久后,晋文公裁撤了三行,并增设为新二军(新上军和新下军),又变为“五军十卿”。


后来在晋襄公时,由于其中四卿在短时间相继去世,便又恢复了三军六卿建制。晋景公在位时又增设了三军,因此晋国军制最多时达到了“六军十二卿”,不过三军六卿的建制在晋国实行的时间最长。

晋国十一个卿大夫家族之间的斗争

  • 狐氏

狐氏出于晋国公族,姬姓,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曾娶狐突之女为妃,生下了晋文公重耳,而狐突还有两子狐偃和狐毛,因此狐偃和狐毛不仅是晋文公的重臣,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在扩建三军后,二人担任上军将、佐,狐氏成为晋国六卿家族。

狐偃死后,其子狐射姑由于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原因(劝说晋襄公以赵盾为中军将),没能承袭中军将,而是担任了中军佐,狐射姑从此对阳处父生恨,后来派族人狐鞫居杀死阳处父,事情败露后,族人被赵盾处决,狐射姑便逃亡到北狄,后死在了潞国,狐氏落寞,成为十一个世家中第一个退出晋国六卿的家族。


  • 先氏

先氏晋国宗室分支,姬姓,先轸为晋文公时期重臣,最初为下军佐,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其后代担任晋国大夫,不过先氏到第五代就败亡了。

先轸的曾孙先榖因和荀林父政见不合,在“晋楚邲之战”中没有听令撤退,而是率部擅自渡河,导致将其余毫无准备的晋军拖入战场,最终大败。先榖担任晋景公会秋后算账,便勾结鲜虞、戎狄等外族偷袭晋国,结果失败,先氏被灭族,其余分支被驱逐出晋国。

  • 郤氏

郤氏出自晋国公族,姬姓,郤氏先祖郤豹是晋献公时期的大夫,后因攻打翟柤国有功被封郤邑,从此分离出晋国公室,称“郤氏”。郤豹之幼子郤榖为晋国三军六卿中第一任中军将,不过传到第五代郤锜时,因内外骄横,被晋厉公和胥童联手杀害,郤氏家族轰然倒塌。


赵氏也是被郤锜联合正卿栾书陷害谋反,从而发生了“下宫之难”,赵氏因此被灭族,后来就有了“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赵氏灭族后,卿位出现空缺,郤锜便将堂弟郤至和叔父郤犨拉入四军八卿之列,号称为“三郤”,此时郤氏家族实力鼎盛,其余卿大夫家族皆畏惧郤氏。

不过这也让郤锜更为强横嚣张,在“鄢陵之战”大败楚军后,郤氏更是不可一世,权势距离中军将栾书只有一步之遥,因此让栾氏不安,于是栾书设计陷害郤氏要废了晋厉公,三郤因此被晋厉公派胥氏胥童杀死,郤氏败亡。

  • 胥氏

胥氏也为晋国宗室分支,姬姓,胥臣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后成为晋国重臣。胥臣之子胥甲曾担任下军佐,胥氏成为六卿家族,胥臣之曾孙便是上文提到的胥童。不过胥童在攻打三郤时,因顺势将执政栾书和上军将荀偃(分支为中行氏和智氏)逮捕,后被栾氏与中行氏联手击败,胥氏败亡。


  • 栾氏

栾氏为晋国公族,栾氏先祖为晋靖侯之孙栾宾的后代,因封栾邑,其后代以栾为氏,世代为晋国卿士。栾宾之孙栾枝曾在城濮之战中立下战功,先后担任过下军将和上军将。

栾枝五世孙栾盈因其母栾祁与人私通,还将栾氏家产私吞,栾祁怕儿子会讨伐自己,便联合与栾氏有嫌隙的范氏诬陷儿子意图叛乱,栾盈不得已而反晋,栾氏因此被灭族,被称为“栾氏之乱”。

此时十一家六卿世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和中行氏六家。

  • 晋郑铁丘之战,中行氏和范氏被灭

铁丘之战是由晋国六卿家族内讧而起,起因是赵氏家族首领赵鞅要求邯郸大夫赵午将昔日卫国进贡的五百户良民从邯郸迁往晋阳,不过由于正值齐国进犯,赵午就请求宗主赵鞅拖延一些时日,结果赵鞅大怒,便斩杀了赵午。而赵午不仅是赵氏旁支,也是中行氏的外甥,于是中行寅便联合亲家范氏范吉射攻打赵鞅。

晋定公为了平息这场内乱,就派兵讨伐中行氏、范氏,两家兵败逃亡,得到了郑国的帮助,赵鞅为了鼓舞全军士气,便解放了奴隶,并按功行赏,最终打赢了铁之战,中行氏和范氏被灭,剩余族人出奔齐国。

此时晋国六卿只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后来智氏在“晋阳之战”中被韩赵氏、韩氏、魏氏联手打败,因此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原本的十一个卿大夫世家只剩下韩、赵、魏三家,之后三家便干脆瓜分了晋国,因此称为“三家分晋”。

结语:

从晋文公在公元前633年设立三军六卿军制,到公元前453年的晋阳之战,在这180年的时间中,晋国六卿十一个世族之间经过极其残酷的兼并厮杀后,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八家先后被灭,退出了晋国舞台,最终只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他们最后瓜分了晋国,自成诸侯。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查看问答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