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现存最大的陆地哺乳纲长鼻目象科动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7
大象
现存最大的陆地哺乳纲长鼻目象科动物
大象是所有象科动物的统称。现存两个属的三个物种:亚洲象(学名:Elephas maximus)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非洲草原象(学名:Loxodonta africana)和非洲森林象(学名:Loxodonta cyclotis)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大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其特征包括细长的象鼻、突出口腔的长牙、扇形的大耳、柱状的腿、坚硬但敏感的皮肤。
基本信息
拉丁学名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
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
别名
亚洲象:象、大象、印度象、大笨象、长鼻子、野象、老象;
非洲草原象:非洲丛林象
非洲森林象:圆耳象
分布区域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亚、东南亚
保护级别
亚洲象与非洲草原象濒危(EN),非洲森林象极危(CN)
命名者
亚洲象:Linnaeus,1758
非洲草原象:Blumenbach,1797
非洲森林象:Matschie,1900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目
长鼻目
亚目
象形亚目
科
象科
属
象属,非洲象属
种
亚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
主要特征
体长
亚洲象:550~650厘米(包括鼻长)非洲森林象:雄性214~290厘米,雌性176~234厘米
体重
亚洲象:雄性3500~4600千克,雌性2300~3100千克
非洲草原象:雄性5200~6900千克,雌性2600~3500千克
非洲森林象:雄性1700~2300千克
亚洲象雄性肩高为261~289厘米,体重为3500~4600千克;雌性肩高为228~252厘米,体重为2300~3100千克。非洲草原象雄性肩高为290~370厘米,体重为5200~6900千克;雌性肩高为250~300厘米,体重为2600~3500千克。非洲森林象雄性体长为214~290厘米,肩高为209~231厘米,体重为1700~2300千克;雌性体长为176~234厘米。
大象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分布。大象是食草动物,栖息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大量水源。雌象一般生活在象群中,雄象一般独居或与其他雄象一同生活。大象的妊娠期约为2年,一胎一仔,少数双胞胎。大象寿命长,野生大象寿命达60~70岁。
分类与演化
分类
现存大象仅剩两属(亚洲象与非洲象属)三种:亚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
演化与系统发育
化石证据、形态学研究与分子分析表明,象类与海牛、蹄兔类的亲缘关系最近。亚洲象是已灭绝猛犸象的近亲;据估计,这两物种最后的共同祖先生活在250万至540万年前。遗传学研究表明,非洲象和亚洲象在大约760万年前分化。
长期以来,非洲草原象与非洲森林象一同被认为是非洲象的一个亚种。形态和DNA分析表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对非洲草原、非洲森林象、亚洲象、真猛犸(Mammuthus primigenius)和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的核DNA分析表明,非洲草原和非洲森林象形成一个姐妹群,至少在190万年前分化。
象类最早的远祖是磷灰兽(Phosphaterium escuilliei),于1996年在北非摩洛哥发现,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前。人们了解最多的始祖象(Moeritherium spp.),生活在距今3000万~38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在距今2400~3400万年的渐新世,可能是象类分化的重要时期,迎来象族繁荣昌盛时期。在距今500~2400万年的中新世,产生象类各种主要类群,象类多样性显著增加,分布扩张,走出非洲,遍及欧亚,扩散到美洲大陆。
形态特征
体型
大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非洲草原象最大,亚洲象其次,非洲森林象最小。亚洲象雄性肩高为261~289厘米,体重为3500~4600千克;雌性肩高为228~252厘米,体重为2300~3100千克。非洲草原象雄性肩高为290~370厘米,体重为5200~6900千克;雌性肩高为250~300厘米,体重为2600~3500千克。非洲森林象雄性体长为214~290厘米,肩高为209~231厘米,体重为1700~2300千克;雌性体长为176~234厘米。
耳朵
非洲草原象的耳朵最大,达1.2米长,2米高,大象有时拍打耳朵加快散热。
象鼻
大象的鼻子功能丰富,除了呼吸外,还有许多功能,如采食、吸水、抓取物体等。象鼻粗壮有力,可以抬起重达350千克的重物,而且十分灵活,像捡拾花生,揉眼睛这种细致的动作也能完成。非洲象鼻顶端有2个指状的突起,亚洲象只有1个。
象牙
大象的门齿就是通常说的象牙。象牙含有多种用途,挖掘水源、盐、树根,剥树皮、标记、清理树干、树枝等。在打斗中,用于攻击和防御。非洲象都有象牙,最重的一对象牙来自乞力马扎罗山,重量分别为102.7千克(3.11米长)和97.0千克(3.19米长),现已被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
亚洲象中只有雄象有长牙,雌象的象牙很短,或者没有。由于长牙大象遭受人们的猎杀,导致长牙基因无法遗传,很多亚洲与非洲象只有短象牙,或者没有象牙。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亚洲象曾(公元前14世纪之前)广泛分布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贯穿南亚喜马拉雅山脉,东到中国。从西亚经伊朗海岸到印度次大陆,再到东南亚(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直至中国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分布面积达9百万平方千米。现存亚洲象仅在上述地区零星分布,西亚、爪哇、以及中国大部分地区绝迹,分布面积只剩486800平方千米。
非洲草原象曾遍布整个非洲,目前在24个国家分布,分布范围同样正在缩小,且越来越碎片化。据估计,非洲草原象只占历史分布范围的15%。在布隆迪和毛里塔尼亚,非洲草原象已灭绝。在斯威士兰,非洲草原象曾经灭绝,但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新引入,现在逐渐恢复。在肯尼亚和博茨瓦纳,草原象分布范围明显扩大。
非洲森林象曾在西非和中非的湿润林分布,目前在20个国家分布,在西非的分布范围正在缩小,高度碎片化。据报道,在7个分布国家(包括塞内加尔)非洲森林象的数量均不到100头。在安哥拉和南苏丹,少数森林象幸存。在冈比亚,森林象已灭绝。剩余的森林象大部分在中非六国分布,大约只占历史分布范围的25%。
栖息地
大象栖息在不同的生境中,包括草原、森林、沼泽、沙漠。亚洲象栖息于草地、热带常绿和半常绿林、湿润和干旱落叶林、干旱荆棘林、人工林或次生林、灌木丛。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从海平面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都可以看到亚洲象身影。
非洲草原象几乎在非洲大陆所有类型的栖息地内分布,从亚沙漠到沼泽、低地雨林、长廊和山地森林、高地沼泽、洪泛平原、稀树草原和各种类型的林地,从海平面到海拔4875米的地区都有草原象分布。非洲草原象分布受掩蔽物、水源影响。在极少数情况下,非洲草原象已适应沙漠环境,如:在马里、古尔马、卡奥科兰、以及纳米比亚的达马拉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象是食草动物,吃树叶、树枝、果实、树皮、草和根等植物。由于体型庞大,消化能力强,每天需要大量食物。大象一天可以消耗150千克的食物,或自身体重的1~2%。大象进食时间长,每天约16小时进食,主要在早上、下午和晚上进食。
大象对水严重依赖,除了饮用外,还需要泡澡降温。大象每天饮用约150升的水。为寻找食物、水源及矿物质,大象可能移动数百甚至数千米。旱季缺水时,它们可能在不太喜欢,甚至退化的栖息地内出现。
社会行为
雌象一般在象群中生活,象群包括成年雌象与它们的后代,不包括成年雄象,并由年龄最大的雌象领导,雌象首领也被称为女族长。象群最基础的社会单位是家族群。家族群小到2头,由雌象与幼象组成,大到45头及以上,可能扩展到相关雌象的四代家族。少数家族群可能由不相关雌象组成。
家族群的凝聚力各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群可能分裂成纽带群,有时组成新的家族群。旱季使用同一个家域的家族群被认为属于同一个氏族。
象群大小受季节、栖息地类型和种群影响。象群大小从独居雄象到几百甚至上千头不等,在盗猎严重的地区,可能形成几百头的大群。一般来说,在森林或茂密的灌木丛,象群较小,在开阔的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草原,象群较大。
成年雄象与雌象的社会生活不同。雄象在性成熟时,开始离开出生象群,与其他单身雄象一同生活,成年雄象独居或在雄象群中生活。亚洲雄象一般独居,偶尔在单身雄象群中生活,亚洲雄象群较小,一般2~7头雄象。非洲草原单身雄象群较大,一般10~144头。成年非洲森林雄象独居,亚成年雄象组成松散短暂的雄象群。
雄象间存在优势等级,其他雄象遵循优势雄象的领导。优势地位取决于雄象的年龄、体型和性状况。优势雄象似乎可以控制其他雄象的攻击性,防止后者的“越轨”行为。雄象在不争夺优势地位及配偶时,关系和平稳定。成年雄象一般在繁殖期才与雌象群互动,如果发情雌象在场,互动更为频繁。
大象不是领域性动物,但雌象使用其他氏族的家域时比较谨慎。大象家域面积为50~12000平方千米,受栖息地类型、种群、个体偏好、家庭间的关系、性别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大象的家域面积一般最大。
亚洲象的家域面积从几十到几百平方千米不等。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非洲草原象的家域面积为86~2276平方千米。在肯尼亚北部,非洲草原象的家域面积为102~5527平方千米;在纳米比亚较为干旱的环境中,家域面积为2136~10738平方千米。非洲森林象的家域面积可达2000平方千米。
生长繁殖
繁殖
雄象1年1次发情,每次持续2~3个月,多达3~4个月。狂暴期是雄象性与攻击性活动明显增强的时期,以性尿湿及两额部的额腺液体分泌为开始标志,狂暴中期,雄象阴茎勃起,外露并不断敲打腹部。
狂暴雄象脾气暴躁,对其他成年雄象攻击性极强,耗费大量时间搜寻、守护发情雌象并与之交配。雄象狂暴与年龄相关,一般30岁左右才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狂暴时间延长,从几天到三、四个月,直到50岁左右,开始缓慢缩减。雄象狂暴不同步,每头雄象有特定的周期。
雌象约4.5年1次发情,有时发情时间间隔更久,发情持续4~6天。发情雌象阴唇外翻、红肿,分泌液增多,在尿液与阴道中会释放信息素。
大象全年交配,但夏季更频繁,交配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交配结束不久,雄象离开,继续寻找下一头发情雌象。大象全年分娩,但雨季更为频繁。大象的妊娠期约为2年,出生间隔一般为4~5年。一胎一仔,少数双胞胎。
生长发育
大部分小象在夜间出生,在母亲和其他成年雌象的帮助下,小象一般在出生15分钟内站立。小象的出生对象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其他大象会发出强烈的隆隆声、尖叫声,可能持续40分钟。3~8岁的年轻雌象对新生小象产生极大的兴趣,经常跟在雌象与小象身边,并提供帮助与照顾。
小象出生时肩高约79~85厘米,体重约120千克。小象依靠母乳达两年,之后可以吃固体食物。如果雌象允许的话,小象可以一直喝奶。在出生后的五年,小象发展社交技能,并与家庭成员建立社交关系。小雄象更善于探索,喜欢从陌生的家庭中寻找玩伴。小雌象更善于社交,对母乳需求低。
雄象10~15岁性成熟,雌象早至11岁分娩,大部分雌象在13~16岁分娩。大象寿命可达60~70岁。
种间关系
大象一般与其他食草动物和平共处,偶尔攻击其他食草动物。犀牛是大象偶尔攻击,甚至杀死的对象。1991~2001年间,南非赫卢赫卢韦—乌姆弗鲁兹(Hluhluwe-Umfolozi)动物保护区,重新引入的大象杀死58头白犀及5头黑犀。凶手大概是缺乏年长雄象压制,提前狂暴的年轻雄象。直到借鉴南非匹兰斯堡国家公园(Pilanesberg National Park)引入年长雄象的经验,才终止大象异常杀犀。
由于体型庞大,成年大象几乎没有被捕食的可能性,但小象可能被非洲的狮子、斑鬣狗、鳄鱼、野狗及亚洲的老虎捕食。在博茨瓦纳萨乌蒂,狮子习惯旱季猎杀大象,主要捕食幼象,偶尔捕食亚成年象。1985~2005年,一个拥有30头狮子的狮群约每3天杀死1头象,主要是4~11岁的青少年象,还杀死一头约15岁的亚成年雄象。
很少有成年亚洲象被老虎捕食的报道。大象似乎可以区分不同食肉动物的咆哮,亚洲象对虎、豹的咆哮声反应不同。象群听到老虎的咆哮声,会安静撤退;听到豹子的咆哮声,则发出攻击性的回声,并在周边逗留,搜寻豹子的踪迹。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大象整体数量下降,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分布范围都在缩小。亚洲象中,东南亚的亚洲象数量严重下降,但西高止山脉的亚洲象似乎在增加,截止2018年,总数量估计为40000~50000头,约60%在印度。
据2016年非洲象现状报告显示,非洲草原与非洲森林象数量总计约415428头。自2006年以来,非洲大陆象约减少111000头。约同一时期,非洲象90%左右的分布范围调查,结果显示非洲草原象分布范围减少30%。2002~2011年,据中非森林象的分布范围评估,显示非洲森林象分布范围减少62%,剩余72%在加蓬与刚果民主共和国分布。
致危因素
盗猎(象牙、身体、象皮)一直是大象生存的主要威胁之一。大象面临的其他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破碎化、人象冲突。
1,象牙盗猎是大象个体死亡与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亚洲象因象牙、身体、皮肤与其他产品遭到猎杀,有时盗猎活象用于林业劳役或仪式目的。象牙盗猎是非洲象个体死亡与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从2008年开始,盗猎活动明显加剧,2011年达到顶峰。
2,人类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大象栖息地丧失与碎片化。土地利用变化是人口持续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产物,反过来经济技术的进步推动土地利用变化。亚洲象与非洲象分布的国家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相关农业、工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大象栖息地不断减少,碎片化严重。
3,人象冲突是是栖息地转换和破碎化的直接结果,在人象共存的地区,人象互动越来越频繁,导致人象冲突加剧,进一步威胁大象生存。人象冲突导致每年600多人与450头亚洲象丧生,80~85%在印度与斯里兰卡。
保护级别
202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亚洲象列为濒危(EN)物种,2020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2021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非洲草原象列为濒危(EN)物种,2021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2021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非洲森林象列为极危(CN)物种,2021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保护措施
1,将大象列为保护物种,受国家与国际保护。202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亚洲象列为濒危(EN)物种,2021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非洲草原象列为濒危(EN)物种,2021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非洲森林象列为极危(CN)物种。
2,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并遵守保护大象公约。1996年成立大象贸易信息系统(ETIS),用于跟踪象牙和其他大象产品的非法贸易;2002年2月成立非法猎杀大象监测计划(MIKE),监测和打击非法象牙贸易;2010年3月通过非洲象行动计划(AEAP),成立非洲象基金会(AEF),更好地保护大象。
其他保护措施包括管理与保护大象栖息地,并通过保护廊道,保持栖息地的连通性;管理人象冲突;改进立法和执法,改进和加强实地巡逻,监管象牙、活象和其他大象产品的贸易,更好地保护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