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7
秦淮河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基本信息
别名 | 古称龙藏浦、后称淮水 |
地理位置 | 南京市、句容市 |
中文名 | 秦淮河 |
地理信息
流域面积 | 2631平方千米 |
发源地 | 宝华山南麓、东芦山 |
展开
历史渊源
干流概况
秦淮河位置及水系图
主河支流
江宁区西北村附近句容溧水汇流处
江宁区方山大桥段
内秦淮河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段
外秦淮河水利风景区段
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干流长约34千米,南京城区内长约17公里。流域面积2631平方千米,其中南京市境内1838平方千米,南京城区内集水面积24.2平方公里,约占城区面积的31%。
其它入江水道
秦淮新河
秦淮新河
秦淮新河入长江处(金胜村长江三桥)
惠民河,原系外秦淮河入江段,史称惠通河。明朝将秦淮河、护城河、惠通河连通,成为入江水道。清光绪三十二 年(1906),筹办工赈,拓宽河道,两岸筑堤。民国3年(1914)改称惠民河。河道自外秦淮河三汊河起东北流,经中山桥,经下关到南京长江大桥西侧老江口止,全长3037米,河面宽50~78米,河底宽平均9米,河底标高3~5米。1999年,将河填平辟建惠民 路,并在河床埋设各类规格的排水涵管5150米,替代原河道排水功能。
秦淮东河
水文特征
秦淮河两岸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6米~8米,圩区后面是丘陵山区,地面高程300米以下。此河又是一条“山水头、潮水尾”型河道,受长江水位和秦淮河流域降雨的影响,洪涝和断流干涸现象经常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从三国吴嘉禾三年(234)至民国37年(1948)共发生水灾229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至1959年,冬春期间,秦淮河几乎年年断流干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发生断流干涸。1960年,建成武定门翻水站后,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米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曾规定秦淮河东山防汛警戒水位为8.5米。1950年设东山水位站,观测秦淮河水位。至1999年,共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达29次,其中超10米的较大洪水5次,最高达10.74米(1991年7月11日)。秦淮新河最大分洪流量每秒962立方米,老秦淮河最大分洪量每秒509立方米。
自然灾害
秦淮河流域的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山谷浅面蓄水能力差。每逢暴雨,汇水快而来水猛,腹地(圩区)的滞洪能力又弱,汛期时,河网水位要高出圩区田面2-3米。圩区易遭水灾。下游河道浅而窄,又桥梁众多,束水严重,洪水出路不足。易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工农业生产和机场、铁路、公路、城乡人民的安全。1954年7月大水,大骆村最高水位达10.15米(1954年7月4日)。受灾农田39.3万亩。倒塌房屋22800间,减产粮食1亿斤;飞机场进水,停机场的飞机被迫飞至芜湖;中华门的铁路、公路因水淹而中断运行。遇少雨年份。由于大部分地处丘陵、岗地,因缺乏灌溉水源而经常形成旱灾。1958年,大骆村水位在汛期时下降到5.39米,全流域受旱灾面积达23.57万万亩。1959年受旱面积69.71万亩,治理前的秦淮河流域是一个低产多灾区。从1949年-1975年间,共发生大水灾5年(1954、1956、1963、1969、1974),一般性旱涝灾害9年(1955、1958、1959、1961、1966、1967、1968、1971、1972年),凡遇大水年份,一般受涝面积约在30万亩左右。
支流水体
句容河支流
南河,位于赤山湖之南。由原南、西二河合并而成,从赤山湖河口起(下葛村西北)直线向南经西溪桥至杨绪坝(虬山水库溢洪道)向东切岭接老河,裁弯取直过李家桥,再转向老南河至天王坝止为主河,全长16.3公里,上受瓦屋、丫髻、方山、浮山、虬山等诸山计212.55平方公里来水,汇入赤山湖下注秦淮。
中河,自湖东圩西头村起,经团结桥(原名崇福桥)、中河桥(原红星桥)、红旗桥至老赵龙桥止为主河,全长9.38公里。赵龙桥向上有两条支河,一条向南旧名白李溪,经曹村坝,上穿常溧公路至潘冲水库止;一条向东,经后倪坝至茅山水库止,上受茅山、长龙山、狮子山、老虎山等诸山计151.9平方公里来水,经赤山湖下注秦淮。
汤水河,以古汤水镇得名,下起江宁县夏三岔,向北经东、西水门、元桥、土桥至时庄滚水坝止,长13.3公里,为汤水河干河,上有黄梅、汤泉、唐家三条支河,总集水面积194.2平方公里,其中江宁县占113.4平方公里。
秦淮水系在上游山丘之间尚有小支河金戴、浦溪、李塔、上杆、郭庄南河及郭庄西南平圩区的二干河等6条,均由所在乡镇统一规划,调集劳力,予以整治。
赤山湖,位于句容市城西南33华里处,西临赤山。该湖历史源流有二:一是承受境内东南茅山、方山、丫髻、瓦屋、浮山、虬山诸山之水,二是承受境北仑山、武岐、空青、华山诸山之水。两源总来水面积806.13平方公里,分流汇合于湖,下注秦淮河入江。赤山湖原为自然湖荡,向称水柜,经历代围垦利用,湖面缩小。唐宋时,湖周围部分辟为田亩,据为庐舍。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湖河上游兴建中、小水库43座,在浚河建闸分洪,将湖堤及南、中、北河进行改线,裁弯取直,将赤山滚水坝及花兰墩节制闸作废,在陈家边翻水站西侧,兴建赤山闸一座;将原南、北二源,九河进水,改为南源由南、北、中三河进水,原从允盛桥入湖的北源来水直入秦淮河。经过整治,赤山湖水面由原来14,3平方公里缩小到7.8平方公里。
句容市各水系、河流情况表 | ||||
干 | 支 | 起讫地点 | 长度(公里) | 备注 |
句容河 | 一支河 二支河 | 夏三岔—房家坝 房家坝—句容水库 房家坝—北山水库 | 23.39 4.50 21.20 | - |
南河 | 浦溪河 金戴河 天王河 李塔河 上杆河 | 赤山湖—天王坝 南河—孙岗 鲤鱼咀—青菜地水库 天王坝—花家棚 花家棚—李塔水库 花家棚—上杆水库 | 16.30 8.00 5.70 6.00 6.40 10.00 | - |
中河 | 茅山河 潘冲河 | 赤山湖—老赵龙桥 老赵龙桥—獾子村 老赵龙桥—潘冲水库 | 9.38 4.04 11.45 | - |
北河 | - | 赤山湖—二圣水库 | 7.20 | - |
展开表格
溧水河支流
溧水一干河
一干河,全长 28.3 公里,平均顶高程 15.2 米,顶宽 6 米,汇水面积 188.25 平 方公里,流向成偏西北,自溧水区东庐山中山水库始,斜穿城郊乡后流向西南,经乌山、柘塘镇两乡,直泻石湫镇东北,至蔡家庄附近入溧水河。一干河北边的河道为养 殖区,与一干河以堰相隔,一干河水位高过围堰时,水从一干河流入养殖区。
二干河,全长 25.60 公里,平均顶高程 17 米,顶宽 6 米,汇水面积 257.60 平 方公里,流向自东向西。
溧水二干河江宁区葛家边段
胭脂河上的天生桥
主河支流
青溪,青溪本与紫金山麓玄武湖(后湖)及琵琶湖(中湖)、前湖(燕雀湖)相通,承山西、南两坡之水。东吴时“凿青溪”而逶迤通至青溪大桥入秦淮,后因杨吴筑城阻断,只能通到竺桥;城内部分湮塞而致后世称“八流都塞尽,一曲见南朝”;“九曲青溪”所余南端一曲,在淮清桥入秦淮河。上游原有河段多由明代改作皇城御河。
清溪河,因在建康城东,东为青色,故为青溪。东吴时称为“东渠”。又因河道逶迤多曲,故有“九曲青溪”之称。解放后,误将“青”字写成“清”,始称清溪河。古青溪,六朝时是建邺城东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钟山,东承钟山前湖之水,向南至中山东路,有涵管与今白下区明御河相通,向西与玉带河相连,至竺桥处与杨吴城濠交汇,北通玄武湖,南流十余里,经逸仙桥至淮青桥与秦淮河水相汇入长江。六朝以后,南唐和明代两次筑城,青溪河屡被隔绝,逐渐淤塞不通,原貌难寻。现称清溪河,是从南京军区大院经佛心桥,南流到北安门桥,沿后宰门街南侧向东,再南折沿清溪路西侧,至中山东路一段。
杨吴城濠,也叫北门桥河,是五代杨吴和南唐时开凿的城北护城河。水源来自玄武湖、青溪和秦淮河。西起北门桥,向东经莲花桥、通贤桥、浮桥、太平桥、竺桥折向南,过逸仙桥流经白下区入秦淮河,故又称秦淮支河。此河从北门桥西通干河沿,北汇进香河水,在浮桥通过珍珠河接通玄武湖,在竺桥由玉带河连接清溪。
玉带河,原为明故宫护城河。东与清溪河相通,西接杨吴城濠,南流至中山东路过涵管与明御河相连。
小营河,俗称荷包套,又名九华山沟,解放后民间习称小营河。河呈荷包形,包口在北京东路南侧,东至太平门街。解放后,拓宽北京东路时这条东西长沟改为暗沟或暗管。河的包底呈“U”字形,承九华山北来之水分两支,一支在小营路(现龙蟠中路)北段东侧(现填平成路),一支沿南京空军司令部西边围墙南流至小营北路(已覆盖建成农贸市场),折向东到龙蟠中路,再折向南至竺桥(已覆盖筑路)入杨吴城濠。此河,现只有小营北路至龙蟠中路一段为明河,只有400米。
珍珠河,在太平北路西侧。北起市政府大院后城墙武庙闸处,有涵管与玄武湖水相通,南至浮桥处汇入杨吴城濠,全长1474米,河面宽10米~20米。河上架有6座桥梁。珍珠河一名源于陈朝,据说陈后主在河上泛舟遇雨,河中荷花积满水珠,宫女们把水珠比作珍珠,说满河皆珍珠,故名。解放前,珍珠河水日渐污浊,滞流日甚。解放后,多次疏浚,改造。1981年,河底挖深,河坡上下两级以石块砌成。岸边植以桃柳,东侧辟为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
进香河,北起北极阁山下,南至莲花桥与杨吴城濠会合,全长900余米,河面宽25米。古时,进香河北通玄武湖,南流入淮。据《首都志》记载:进香河水为明初所开,因十庙建成,进香者多沿此水道而来,故名。又称水源自后湖,有铜管穴城而入,由此而西,即达进香河,再南,即河的南端有莲花桥。民国时,由玄武湖至进香河北端的一段河床已不存在,由北极阁山下至莲花桥一段正河,也严重淤塞。解放后,进行彻底改造。1959年,将明河改为地下河,两岸以城砖砌墙,上盖水泥板筑成30米宽的进香河路,后又拓宽。
运粮河,系人工河。明朝朱元璋为从东郊运粮至城内军用,特开此河,故名。此河是玄武区与江宁县的界河,从区界东南端向西流经区境约1910米,河北堤是区内历年防洪重点地段。1999年,将堤岸加宽、加高,堤、路两用。
友谊河,原为一排水沟。1965年,为排水患,军民共同挖成现状,故名。源于紫金山下美龄宫处,南通秦淮河。区境流长3000米。
十里长河,上游至溧水河,下游至禄口、秣陵、龙都三叉河口汇入秦淮河,原是秦淮河上游的支航道,禄口联圩后,成为内河,是禄口渔业基地。
秦淮东河河道
九乡河江宁区汤山街道
七乡河,源于江宁区汤山、孔山诸山,旧时因流经汤山、骆墅、孟塘、孟北、龙泉、东阳、三阳7乡,故得名。于1974年,重开新河将水直接导入长江,全长约18公里,流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区内段长7.5公里,流域面积34.5平方公里。
便民河,七乡河分支,现今起点为七乡河,汇积东山河,连接三江河,中途汇入句容市境内4条泄洪河,与大道河相通,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近11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约40米,最窄为4米左右,摄山境内源头段河床较窄,平均宽20米,龙潭、营防境内中段河床渐宽,平均25米,在长江入江口附近河床宽约100米。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多次疏浚,但整体河床的淤积情况仍很严重。
水利概况
河道治理
秦淮河干流治理
1949年后,对秦淮河流域开展了治理工作,治理原则是:上游丘陵山区以蓄为主,扩建水库,做到洪水年滞洪,旱年蓄水灌溉;中下游扩大排水出路。结合引江灌溉。因秦淮河穿越市区,无法拓宽河床,只能开辟入江新河。1949年-1958年间,秦淮河流域的整治工作以联圩并圩修防洪堤为主要内容。郊区将清江、江东、茶亭、沙洲等圩田合并成一个4万余亩的大圩,以便缩短堤防和加固堤防。1959年-1969年间,对秦淮河的治理除防洪为主外,同时增加了引、提江水灌溉的新内容。1959年为拦蓄秦淮河水,建武宁门节制闸,设计行洪能力为450秒立方米。1959年武定门红旗抽水站建成,为双向灌排两用站,设施能力为46秒立方米,水泵扬程3.5米,保证了上游百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1978年秦淮河流域遇特大干旱,该站抽江水4.53亿立方米,占全流域抗旱提水问题的78%,大旱之年保证了农业的丰收。70年代后,主要治河工程是开挖了秦淮新河及河口枢纽工程。河口枢纽工程包括节制闸、鱼道、抽水站、船闸等工程。70年代开秦淮新河,全长18公里,由东山镇向西切铁心桥分水岭。经西善桥沙洲至金胜村入长江。
句容河整治
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县民许椿捐资起筑黄埝土坝,渚积水利,灌溉民田。元至正七年(1347年)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自黄埝河至县南桥能通舟楫。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句容知县茅一桂曾议开句容河自铺头(今北山水库)至下三岔之间,建闸三四重,蓄水灌溉通舟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南京工部尚书丁宾准开秦淮河道,上抵句容市城南门。民国24年(1935年)江苏省建设厅遴员疏浚秦淮河句容段长6.9公里,后因山洪暴发,冲毁拦河坝而停工。
1955年冬,对句容河初步拓浚。1977年秋,从县城东南郊直插兆文山、杜家山之间,经方便村大弯向南,至石人头南接周岱老河。于1978年完成,并完成桥涵等配套工程,国家投资经费299.3万元。为沿河两岸环城、石狮、三岔3个乡的两万余亩农田的排洪、引灌以后发展航运打下基础。
溧水河治理
自江宁县西北村至乌刹桥,河道长14千米。乌刹桥以上有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3条支流。20世纪60年代起,按河底宽50米、堤顶距250米、底高2.5米~3.0米、行洪流量每秒800立方米标准治理。1966年冬,溧水、江宁、句容3县组织7000多民工疏浚石臼湖口至石坝段天生桥河。至1971年,共完成土石方5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5万立方米,河底高程达到3.5米。
1969年冬,江宁县铜山公社组织3000多民工治理三干河下游段,废除反修桥至王家圩段6.5千米老河,开新河入一干河,将沿河6个小圩合并成1个面积万亩的大圩,名为五圩,缩短防洪战线10千米,完成土方130万立方米。1972年,建成天生桥套闸和跨河桥梁,投资54万元。1974年冬,溧水区组织万余民工治理三干河上段,从西横山水库至反修桥段,废老河,开1条长11千米的新河。同年冬至1975年春,溧水区组织万余民工治理二干河竹山至常时桥段,裁弯取直、拓宽、疏深河道18.5千米,建成配套桥、涵、闸35座。1977年起,一干河开挖戴家岗、朱家塘两处切岭,长1.6千米;裁弯取直、拓宽沙河口至一干河、三干河河口段河道;裁弯取直、拓宽一干河、三干河河口至二干河河口段河道。兴建农桥3座、排涝站12座、涵闸7座。1979年冬至1980年,江宁县裁弯取直、拓宽禄口公社新村至西岔、周岗公社船闸至朱公村、湖熟公社龙德桥、龙都公社秦淮4段河道,封堵溧水河万寿圩段西岔,扩建乌刹桥,新改建排灌站15座、涵闸8座。1981年冬至1982年,江宁县治理小新圩至陈家圩段,裁弯取直、拓宽河道。1991年大洪水后,溧水区切断一干河穿越县城老河,自县煤气站新开河至宝塔河口,新河长3.56千米。1992年6月12日竣工通水,兴建公路桥2座、节制闸1座、涵洞9座、防洪墙1400米。
秦淮新河分洪道工程
1969年秦淮河流域大洪水后,开辟新河分洪的问题被省、市人民政府提上议事日程。1974年,江苏省水电局提交《秦淮河流域水利规划报告》,提出“开辟新河分洪800立方米/秒,结合引江和发展航运”的设想。并制定东线、西线两个分洪方案:东线从江宁县上坊乡,经麒麟乡,接七乡河入江,河长32千米;西线从江宁县东山镇,经雨花台区铁心桥乡,穿沙洲圩入江。经反复分析比较,选用西线方案。后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75年12月20日动工,1979年11月竣工。新开分洪河道18千米,新建公路桥11座、铁路桥1座、江边河口水利枢纽1处。水利枢纽有节制闸、翻水站、船闸各1座,其中节制闸设计流量每秒800立方米,翻水站装机5台套,容量2750千瓦,设计翻水能力每秒50立方米,船闸宽12米,长160米。
武定门水利枢纽工程
武定门水利枢纽工程由节制闸、翻水站两部分组成。1959年11月,经江苏省水利厅批准,在老秦淮河干河上兴建武定门节制闸。1960年9月建成。1961年抗旱时,在武定门闸下新开秦淮河南岸青坎上修建临时翻水站1处,安装电动机泵33台套,流量每秒6立方米。1962年1月,开始兴建武定门翻水站,1969年5月建成。设计翻水流量每秒50立方米。武定门翻水站建成后,临时翻水站拆除。
水库工程
卧龙山水库,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北部低山丘陵区秦淮河支流二干河中游,集水面积18.20平方公里,属秦淮河流域,是一座为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城镇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中型水库。卧龙山水库工程批复概算资金2348万元。水库枢纽工程等级为Ⅲ等,主要永久性建筑物大坝、泄洪闸、灌溉输水涵洞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
方便水库
中山水库,于1958年建成蓄水,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供水、水面养殖、旅游开发等综合功能的中型水库。经多年整修以及2008年全面除险加固后,水库集水面积达32.28平方公里,总库容2868万立方米。
北山水库,原名普渡桥水库,位于县境北部句容河二支河上游,库区在大卓、亭子两乡境内。1958年4月开始兴建,1960年1月大坝高程52米时(设计高程60米)即合龙蓄水,后经三次配套续建,建成3孔溢洪闸,最大泄洪量250秒立米,坝顶长260米,顶宽6米,水域0.8万亩,平均水深4.15米。先后在大坝东端建成东干渠输水隧洞和提水站、发电站各一座。1978年对大坝戴帽加高到60.5米,并建浆砌块石挡浪墙一道高1.5米,墙顶高程61.5米。
二圣水库,位于句容市中部缓岗地区,秦淮河支流的北河上游。1958年3月动工兴建,1960年6月大坝合龙,坝顶高程18.5米,砌做块石护坡。1967年进行续建配套,坝顶高程21米,顶宽6米,长1520米,水域2.05万亩,平均水深1.93米。1969年兴建补水站一座,装机6台255千瓦。1973年在坝埂北端建成单孔12米混凝土浮体闸一座,最大流量108秒立米。1977年对大坝采取戴帽加高,顶高加到22米,坝顶增建浆砌块石挡浪墙一道,高2米,顶高程23米,溢洪闸以北增开非常溢洪道,增加行洪能力,确保汛期安全。1979年,在北涵出口处建成水电站一座,装机1台,18千瓦。
句容水库,位于县城东北句容河上游,距县城4公里,开始以“戴家边”村命名,1963年改名为句容水库,水域0.86万亩,平均水深2.48米。县自来水厂和县化肥厂工业用水均取之该库。水库主体工程于1958年4月开始兴建,1962年10月建成,大坝顶高程31.8米,坝顶长848米,北端设明渠溢洪道。1968年改建成3孔溢洪闸,设计流量90秒立米。1977年在大坝北端增开非常溢洪道,1972年7月3日暴雨,开启溢洪闸泄洪时,发现第一级消力池底部被冲坏,闸门和工作桥有剧烈震动。1984年对溢洪闸进行加固处理,改建陡坡和消力池,增建坝顶挡浪墙一道,拓宽闸下排洪河道,最大泄洪量100秒立米,加固工程于1985年8月完成。
姚家水库,位于溧水区晶桥乡境内、新桥河东庐支河上游。1958年11月开工兴建,1959年11月大坝合龙蓄水。后经1962年、1963年、1977年3次续建,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土坝大坝1条,坝长520米,坝顶高程24米,最大坝高11米,坝顶宽5米。1979年,受溧阳地震影响,东、西涵接头砂浆脱落,大坝白蚁危害严重,均及时进行加固处理。水库集水面积17.3平方千米,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设计总库容1140万立方米。姚家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乡村供水和养鱼。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1万亩。1999年,向乡村供水25万吨,产成鱼4.6万千克。
赵村水库
航道航运
秦淮河主干航道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又名淮水,为天然河流。三国东吴迁都建业,疏淮水,开运渎,凿句容中道,使秦淮河经丹徒水道,与太湖、钱塘之水通运。东晋、南朝时,是都城建康的主要水上通道。河宽约300米,水最深15米左右,可通行载重500石船只,入江口在今水西门附近。刘宋时,江河往来“贡使商旅,方舟万计”。秦淮河全长110公里,有16条重要的支流,流域内水流落差较大。秦淮河在南京城内曾有几条支流,互相沟通,形成南京城内的水道网。主要有青溪、杨吴城壕、运渎、小运河等,由于水源大部分被隔绝,因而大都枯竭。明洪武年间,在秦淮河南源开胭脂河,通石臼湖而达胥溪,为运输江南粮粟以达京师的漕运要道。清代,秦淮河航道趋于恶化,阻梗断航。民国16年(1927)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曾在内秦淮河举办过一些应急工程,但仅限于局部维护与养护。新中国成立后,对秦淮河干流河道,进行分段疏浅除淤。1960年9月,建武定门节制闸,百里秦淮航运中断。1985年10月,秦淮河船闸建成,又对西北村至乌刹桥河段进行疏浚,恢复秦淮河的通江航运。至此,秦淮河干流航道达到国家6级航道标准,维护标准水深1.5米,维护保证率为90%,常年可供30吨~100吨船队分段航行。据三汊河流量观测点统计,1999年秦淮河船舶通过量为3.45万艘,581.6万总吨,其中重载为270万吨。
天生桥河航道
天生桥河,又称胭脂河,1978年改为现名。此河位于溧水区境内,自沙河口至石臼湖口,全长15公里。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八月,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凿成。天生桥河贯通后,江浙及皖南漕粮、贡品,无需再绕道长江而冒风浪之险,可经胥溪、石臼湖,过天生桥河,至秦淮河,直达京师,成为南京地区连接太湖、水阳江两水系的纽带。明朝迁都北京后,漕运转向北方,天生桥河逐步失去其重要地位。后虽两次疏浚,终因年久失修,逐步湮塞。1977年,溧水区在天生桥南侧建套门1座,以调节河道水位,航道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但因附近河段河浅淤塞严重,枯水季节断航。该河段枯水期航道水深在1米~1.8米,宽6米~50米,可季节性通航10吨~40吨级船舶。1986年,对洪昌河的石臼湖口、陈家桥段、三岔河段和化肥厂段等进行了疏浚,圩坝清除和人工挖除老圩埂等工程,使航道保持7级标准,河宽15米~20米,河底标高3.5米~4.5米。1986年起,溧水区航道管理站每年对洪昌河有关河段进行浅滩疏浚、清障,使该河保持6级~7级标准。
秦淮新河航道
秦淮新河系人工开挖的秦淮河分支,位于南京市区以南,东接秦淮河,自江宁县河定桥小龙圩,横穿岔路乡,经铁心桥、西善桥,在大胜关北金胜村入长江,全长17公里。开挖秦淮新河是为进一步改善秦淮河中、下游平原和南京市郊排洪引流,兼利航运。1975年动工开挖,1979年竣工,共挖土方5亿多立方米,国家投资7975万元。1985年10月,秦淮河船闸建成通航,从而结束了秦淮河因建武定门节制闸造成断航的历史,成为南京地区一条重要的内河入江口。秦淮新河通航不久,入江口出现淤浅,影响航行船舶进出。1986年8月,南京市航道部门组织工程船舶疏浚土方15.3万立方米,改善了航行条件。秦淮新河河道宽阔,坡岸平整,水势平稳。枯水期航道宽40米~63米,深2.5米~4米,曲率半径200米~700米,为国家5级航道标准,可常年通航100吨~300吨级船舶。1989年至1999年,对秦淮新河的入江口门和大河口航段进行了多次疏浚,共清挖土方34.92万立方米,使用资金220.82万元,保持了秦淮新河的常年通航条件。
句容河航道
涵闸
赤山闸,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赤山湖即建有闸坝,以利蓄洪。唐代后续建斗门3所,以节旱涝。清两江总督左宗棠拨营派勇建陈家边闸。1936年江苏省江南水利工程处在花兰墩建造节制闸一座,闸底高5.1米,顶高13.23米,3孔,中孔净宽4米,边孔宽3米,同时废陈家闸,兴建陈家边滚水坝一座,坝长34米,顶高10.7米,9孔泄水,孔底高7.76米,1937年春完工。从而使河湖水位得到初步调控。建国后,对原有闸坝作几次修整,1975年在整治赤山湖、拓宽河道的同时,鉴于原闸坝的调控能力不适应高标准要求,决定废除旧闸坝,在陈家边湖口新建节制闸一座,以集中调控。是年春施工,1976年春竣工。闸身长52米,分6孔。引水流量250秒立米。
三汊河河口闸
三汊河口闸,位于外秦淮河入江口处,上游距下关大桥约300米,下游距三汊河约150m。是南京市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建筑,工程主要功能是非汛期蓄水抬高外秦淮河水位,改善城市河道景观,提高外秦淮河水环境容量并引石臼湖、长江水改善外秦淮河水质。河口闸采用双孔护镜门的创新型式,分两孔,每孔净宽40m,门高6.5m,闸门为半圆形的三铰拱结构。拱内圆半径为21.2m,拱外园半径为22.8m。为满足护镜门在关闸挡水时能调节闸上(秦淮河侧)水位的要求,护镜门的顶部设有可垂直升降的活动小门叶,升降范围为5.5~6.65m。河口闸为Ⅱ等二级水工建筑物,工程总长179m。工程于2004年8月5日开工,2005年6月9日完成水下验收,2005年6月22日闸体过水,2005年9月30日基本完工,2005年12月31日全面调试完成,2006年5月21日工程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竣工验收。
秦淮新河枢纽,由节制闸、抽水站、船闸组成。节制闸设计排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并以上游河定桥水位10.90米、闸下水位8.60米、排洪 l100立方米每秒校核。闸下最高洪水位10.60米(1983年曾出现10.36米),12孔,每孔净宽6米,底板分为4块,每块3孔。闸身总长87.2米。河口枢纽工程1978年10月开工,节制闸于1980年6月建成,抽水站于1982年6月试运行并投入使用(以后在1984年12月正式验收)。秦淮新河船闸设在节制闸右侧,长160米,宽12米,高11.5米,上下闸首各长19米,闸首口门宽10.4米,一次可通航千吨船队,设计最大年吞吐能力为600万吨。船闸随新河开挖于1979年3月开工,1980年因全国基本建设项目调整停工缓建,1984年春复工续建,1985年10月初竣工通航。秦淮新河开辟与河口船闸的建成,不仅恢复了全流域通航,而且为恢复和发展秦淮河沟通长江与水阳江及太湖流域的历史作用创造了条件。
武定门枢纽,1958年至1959年连续大旱,1959年国家批准兴建武定门节制闸,1967年批准建设武定门抽水站。位于秦淮河干流下游武定门节制闸,控制流域面积2530平方公里,低潮关闸,高潮引水,使闸上水位经常保持在7米左右,以解决闸上游灌溉用水。武定门节制闸是当时南京地区最大的中型以上水利建设工程。闸塘土方提前于1959年11月底开工,至1960年9月30日大闸全部竣工。输水渠道建在河堤内侧,浆砌块石护砌,送水入闸上游河道。这个临时站一直沿用到1969年武定门抽水站建成,保证了上游百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武定门抽水站为双向排灌两用站。设计流量46.0立方米每秒。水泵最大扬程3.5米。在抽水站上游东水关九龙桥附近建排灌两用配套控制建筑物,3孔闸及9孔涵各1座。使抽水站既可抽引长江水补给上游江宁、溧水、句容3县及市郊共l18万亩农田灌溉水源,又可排除中下游洪涝和抵御江潮倒灌,并为南京城区排涝和冲污。1967年1月26日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 11月开工。1969年5月完工。
流域概况
秦淮河流域面积2631平方公里,其中江宁区占41%。溧水区占17.5%。郊区与城区占7.7%。另外的33.8%属句容市。
秦淮河流域主要城市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富庶地区,距入海口347公里,境内山冈、平原、河流交错。市区东倚钟山,西傍长江天堑,大江从西南流过。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南京城四周山峦起伏,除宁镇山脉最高峰紫金山外,北有幕府山峭壁如屏;西有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犹如蹲踞之虎,南麓有清凉寺、扫叶楼;城南的雨花台山冈;西南有牛首山、祖堂山;栖霞山在城东北;城东北临江兀立的燕子矶,山体虽小,但险峻峭拔,宛如欲飞的燕子。全市湖泊、水库棋布,河流网织,水域面积达11%以上。河流有秦淮河、金川河和玄武湖、莫愁湖等大小河流、湖泊。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3℃。常年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历史上南京夏天曾有“火炉”之称。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以后,有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创建大明王朝,南京成为全国统一的政治中心。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在此建都11年。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后又称南京。1927年,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1949年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3年1月1日,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南京为省会。
南京的名胜古迹。东郊紫金山麓有吴大帝孙权、明太祖朱元璋、孙中山的;灵谷寺无量殿、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孙中山藏经楼;南朝陵墓石刻、栖霞山舍利塔、千佛岩摩崖石刻。市区内有玄武湖、莫愁湖、煦园、瞻园、中华门古城堡和南京明代城垣。自古曾是“风华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秦淮河,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地。京全市共有著名风景名胜点50多处,文物古迹近200处,自然保护区33个。景点分布大致分为十大风景区,即钟山风景名胜区、秦淮风光带、石城风景区、沿江风光带、栖霞山风景区、南郊风景区、汤山风景区、江北风景区、两湖风景区及市区游览点。
曲艺曲种有白局、南京评话和南京白话,都是流行于南京市区及周边的民间曲艺。南京云锦始于六朝,鼎盛于清,位列中华“三大名锦”之首。明末艺术家胡正言所创的“十竹斋”,以技艺精湛的书画谱、笺谱播誉中外,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京板鸭、盐水鸭历史悠久,皮鲜肉嫩,为南京赢得了“鸭都”的雅号和“金陵鸭馔甲天下”的美誉。此外,夫子庙的金陵风味小吃,也伴着秦淮灯船的桨声灯影,声名远扬,成为秦淮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秦淮灯会、春游牛首踏青、东郊赏梅、秋游栖霞,重阳登高,夫子庙的花鸟虫市、朝天宫的古玩市场,处处体现了南京百姓传统的生活风貌。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形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为支柱,以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风电光伏、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南京位列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5名,是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
秦淮河中游的江宁区原是南京近郊县,2000年12月撤县设区。区域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户藉人口94万,流动人口60万。江宁历史悠久,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建县,晋太康2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南巡,慨叹“外江无事,宁静于此”,至此正式定名为江宁。古金陵四十八景中有八景在江宁,东晋谢安“东山再起”等典故广为流传,湖熟文化、阳山碑材、古猿人头骨化石、南唐二陵等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江宁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江宁从东西南三面环抱南京主城,机场、港口、铁路、公路交通体系发达,是南京对外沟通的重要枢纽。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坐落在江宁境内;拥有21.5公里长江岸线,已建成4个万吨级泊位,和新生圩港等共同构成亚洲最大的内河港口群。境内汤山、方山、牛首山山峦叠嶂,绿意葱茏;白鹭湖、银杏湖、甘泉湖水波漪丽,气韵悠然。汤山温泉位列全国四大疗养温泉之首,久负盛名。江宁开放开发,经济繁荣。江宁是南京经济实力最强的区。江宁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等级风景区13处。阳山碑材、蒋介石温泉别墅、南唐二陵、郑和墓、弘觉寺和定林寺等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江宁金箔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扬。
秦淮河源头之一的溧水流域所在地溧水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是省会南京的南大门,东邻溧阳市,南连高淳区,西与安徽省当涂县毗邻,西北与江宁区交界,东北与句容市接壤。地属宁镇扬丘陵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低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72.5%,最高海拔368.5米。区境内浮山、东庐山、回峰山、芳山、秋湖山、无想山拱据东、南,连绵环列,西横山突兀西端,逶迤绵延。南京市最大的淡水湖位于区境西南,分属秦淮河水系的一、二、三干河和石臼湖水系的天生桥河、新桥河、云鹤支河贯通区境。溧水区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型材料、轻工食品形成五大主导产业。溧水区境内山水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主要名胜有天生桥景区、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周园、无想寺风景区、大金山庄国防园景区、东庐观音寺。
秦淮河源头句容河流域主要有句容市,该市地处苏南,东连镇江,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素有“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之美誉。全市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0万,是长江三角洲一座集港口、工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句容于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江苏省最早建县的13个文明古县之一。199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对外开放地区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草莓之乡、江苏省文明城市。境内气候温和,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有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句容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品种多样,旅游资源独特,农业资源丰富,还拥有3.7公里的长江深水岸线。句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沪宁高速、宁太高速、宁杭国道、312国道等八条国、省道横贯东西南北。句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5.6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61877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51亿元,全国百强县排名第63位。
参考资料
[1]
探秘“秦淮之源”,感受金陵文脉2019-08-07T11:27:56+08:00[引用日期2022-06-09 18:26:23]
相关合集
江苏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共27个词条2205阅读
无锡三国影视城
无锡市滨湖区山水西路的景区
拙政园
江苏苏州平江区的5A级景区
留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