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铁路隧道(水下铁路隧道)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基本信息
类型 | 水域地下开凿的铁路隧道 |
始建 | 英国 |
中文名 | 水下铁路隧道 |
其他信息
应用历史 | 水下铁路隧道的修建始于英国 |
修建方法 | 钻爆法、盾构法、沉管法和明挖法等 |
著名隧道 | 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青函海底隧道 |
收起
应用历史
水下铁路隧道的修建始于英国。1807年英国开始修建穿越泰晤士河的水下人行隧道,但因隧道进水,于1808年被迫停工;直到1825年,在法国出生的工程师M.I.布鲁内尔指导下,采用新的方法(盾构法)重新施工,才于1843年建成,隧道长约366米(200英尺)。这座隧道于1865年归并于东伦敦铁路,改建成为水下铁路隧道,1913年又改为电气化水下铁路隧道。此后,英国于1873~1886年又修建了塞文河水下铁路隧道。这座隧道采用6座竖井同时施工,并利用强有力的抽水设备和采取向地层注浆等措施解决涌水问题。
1974年日本建成了连接本州岛与九州岛的折关门海底铁路隧道,全长18.68公里,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水下铁路隧道。1971年日本开始修建穿越津轻海峡的青函海底隧道(本州岛的青森市至北海道的函馆市),全长53.8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为 23.3公里,距水面深约240米(水深140米、岩层厚约100米),纵坡12‰。隧道海底部分由正洞、作业坑道、先行导坑组成,先行导坑于1983年1月27日打通,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车,运营速度140km/h。
英、法两国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处宽约33公里,早在1802年就有人提出修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的建议。此后,曾多次进行勘探、研究和设计,隧道于1988年开始动工,并于1994年投入使用。英吉利海峡隧道全长50.5公里,运营速度为160km/h。根据1985年价格,整个工程造价为95亿英镑,超支80%。
著名隧道
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
我国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首座水下铁路隧道——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隧道2011年3月12日全线贯通。直径超过11米的巨型盾构机在水下60米深处的精确对接,标志着我国长距离水下铁路隧道的施工和科研取得了重大突破。
狮子洋隧道全长10.8km,设计列车通过速度为250km/h,它是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通行速度最快的水下铁路隧道。
英吉利海峡隧道
英吉利海峡隧道(The Channel Tunnel)又称欧洲隧道(Eurotunnel),由三条长51km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km,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长度为3×38km,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两条铁路洞衬砌后的直径为7.6m,开挖洞径为8.36~8.78m;中间一条后勤服务洞衬砌后的直径为4.8m,开挖洞径为5.38~5.77m。(见图1)从1986年2月12日法、英两国签订关于隧道连接的坎特布利条约(Treaty of Canterbury)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
青函海底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