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储备货币(可用于国际支付的通用货币资金)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国际储备货币
可用于国际支付的通用货币资金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国际储备货币 |
外文名 |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 |
作用 | 作为政府或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等 |
构成 | 货币性黄金储备、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等 |
具备条件 | 属于政府所有并可自由支配使用、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等 |
概念 | 一国政府持有的可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国际通用的货币资金 |
构成属性 | 政府持有的货币性黄金储备等 |
性质 |
收起
概念介绍
构成
具备条件
作为国际储备的货币资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属于政府所有并可自由支配使用;
②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即这些资产是国际通用的,并且政府随时可以用于国际支付或干预外汇市场。
货币来源
体系作用
①国际储备货币能作为政府或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
③保持本国货币的坚挺,维护本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誉,并作为国家对外借债和偿还的基础与保证。国际储备货币状况还是评定一个借债国的清偿能力和资信的重要标志。
一国的国际储备水平应根据其国民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水平来确定。国际储备货币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结合国际收支状况,既保证本国最低限度进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储备资产量(又称经常储备量),又能满足在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外贸需要量与其他国际支付所需要的储备资产量(又称保险储备量)。同时,必须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变化,使一部分或大部分国际储备货币经常周转。
储备货币
国际储备货币
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3月首次提出创建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后,央行日前再次正式提出这一主张。央行在其《二OO九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表示,央行将努力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要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需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报告建议,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由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维护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改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国际金融组织应改善监督、保证对所有成员公平、公正。IMF应特别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金融政策以及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充分发挥区域金融组织、区域性合作组织以及双边合作在危机救助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危机预警和处置能力。报告表示,央行要进一步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有效发挥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作用,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同时,健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提高检测、分析和预警能力。增强金融体系的逆周期性,提高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加强金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系统性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应对机制。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安全网,切实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
2009年3月2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发表署名文章,首次公开提出创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新主张。随后,副总理王岐山、财政部长谢旭人相继呼吁要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在2009年G20峰会召开之前,“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巴西、俄罗斯、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及拉丁美洲纷纷表示与周小川“英雄所见略同”,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这一建议是合理的。不过,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意料之中地投了“反对”票。他们的理由是,还没有到建立新货币体系的时机。2009年6月27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表示,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代替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在本轮危机发生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缺乏动力。伴随着危机的发展,很多国家都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他认为,货币体系改革在经济和金融方面都是可行的,主要障碍是发达国家的政治意愿。
2016年3月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声明,正式认定人民币为国际储备货币。
声明指出,鉴于人民币被认定为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董事会决定,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澳元和加元一样,人民币应在IMF成员国“外汇储备货币构成”季度报告中单独列出。此决定2016年10月1日生效。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黄金
参考资料
[1]
中国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呼声合乎情理得到支持响应 ·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