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英国约翰·弥尔顿创作史诗)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1
内容简介
《失乐园》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第一卷 | 首先简略地点名全书的主题:人违反天神命令,因而失去他所曾住过的乐园。接着叙说他失足的原因在于蛇,撒旦寄附在他身上的蛇。撒旦曾反叛天神集结了许多天使军在他手下,全被天神逐出天界,落入广漠的深渊。诗简单地交代这事之后,便直叙事件的中心,描述撒旦和他所率领的天军落入地狱之中。这里所描写的地狱不在地的“中心”(因为那时天地还没有造成,当不蒙灾祸)而在天之外的冥荒之中,管它叫混沌最为恰当。撒旦和他的天军在这被雷电轰击而惊倒在炎炎的火湖里,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从眩晕中清醒过来,他们起身,检点人数,整顿阵容,宣告将领名单,这些将领的名字和后来在迦南及其邻近诸国所信奉的偶像相符。撒旦向他们演说,安慰他们,说天界可望光复;最后告诉他们,根据一个古先知的预言或天上的传闻,有一个新世界和一种新生物将被创造出来;按照古代教父门的看法,天使军在这个世界未被创造前就存在了。为了探实诸国预言并商量对策,决定召开全体会议,因此他的党徒门都跃跃欲试,俄顷之间,就在地狱筑起万魔殿,就是撒旦的宫殿,巨头们就在那里会议 |
第二卷 | 会议开始了,撒旦提出一个问题来讨论:为了恢复天国,有没有必要再冒一次战争的危险,有的说要,有的说不要。结果采用了第三个提案。据传说,目前天神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和一个新族类,一种和他们差不多的生物。疑难的问题是派谁去做这一艰难的探索。他们的首领撒旦独自承担了这个任务,博得了赞赏和喝彩。会议结束了,其他会众各自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寻欢作乐,等着撒旦的归来。撒旦在途中经过地狱的大门,门正关着,有守门人看守。最后,守门人开了门,看见地狱与天堂之间有一个大深渊,就是“混沌界”。由于混沌王的指点,经过极大的困难,才看到他所寻求的新世界。 |
第三卷 | 上帝在宝座上望见撒旦正飞向新世界,把他指给坐在右手的独子看,预言撒旦要诱惑人类,是之堕落的阴谋会成功;人原本是自由的,能抵抗诱惑,清扫一切对正义、智慧的诽谤。他还宣称:人的犯罪,不像撒旦那样出于恶意,而是被诱骗而堕落的。因而要对人类施加慈恩。神子对他的父亲施恩于人表示赞赏。但上帝有宣称:如果神的正义不得满足,慈恩不能给人,因为人有野心,觊觎神格的尊严,难免一死,而累及子孙,除非有人替他受刑。神子说自己愿舍己为人赎罪;上帝赞赏他,预定他将化为肉身,并说他的名字高于天地之间的一切精灵,叫所有天使向他礼赞。此时,撒旦飞向新宇宙的边缘,在一片荒地上,看见被称为“空虚边境”的地方,有人与物向那边飞升。他在飞到太阳,遇到管理太阳的尤烈尔。他先变作天使模样,假装热诚,要观察一番新世界和人类,并探问人类的住处。他受到尤烈尔的指点,便向乐园飞去。 |
第四卷 | 撒旦到了可以纵览伊甸乐园的地点,接近他所要到达的,反对神、人,独自进行大计划的地方。这时他自己陷于种种疑虑之中,恐惧、嫉妒和失望等许多的强烈情绪,盘踞在他心中,但最后把心一横,决定了罪恶的计划,径向乐园前进。乐园外景和地位的描写。越过境界,化作一只鸬鹚,蹲在生命树上,乐园的最高处,环视四周。园境的描写。撒旦最初看见亚当和夏娃。他惊羡他们姿容的俊美和快乐的情景,决心要使他们堕落。偷听他们的谈话,知道园中知识树的果子是禁止他们吃的,吃了要受死的刑罚,决定从这里着手,引诱他们违犯命令。于是他暂时离开那里,另行设法进一步了解情况,同时,尤烈尔乘着二道阳光线下降,通知那管理乐园的加百列,说有一个恶魔,从地狱里逃出来,中午时分,装作一个善良天使,经过他所管天界,飞下乐园来。后来发现他在山上疯狂的容态。加百列答应在天亮以前找到他。夜来临了,亚当和夏娃安排就寝。加百列派出天使,分为两队,在园内巡逻;并指定两名天使去亚当房间,以免恶魔陷害睡眠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发现他在夏娃耳旁,在梦中引诱夏娃。恶魔当场被捕,带到加百列那里。审问时,他的回答很强硬;但因天上的警示,便飞出乐园。 |
第五卷 | 晨曦来临,夏娃把她的噩梦向亚当叙述,亚当不喜欢这个梦,却安慰了她。他们出去劳动,先在草庐的门口唱了早晨的颂歌。上帝为了有话向人说清楚,特派天使拉斐尔下来向亚当说明他应该顺从,说明他有自由意志,说明他的仇敌将要来临,说明敌人是谁,为什么他是敌人,以及其他应该知道对他有利的事。拉斐尔降临乐园描写他的姿容,亚当坐在家门口,远远地望见拉斐尔到来,出来迎接他,带他到家里,用夏娃从园中采集的果实款待他。他们的桌上谈论:拉斐尔说明自己的使命,告诉亚当关于他的处境和他的敌人。经过亚当的询问,说明敌人是谁,怎么会成了他的敌人,从天上的初次叛乱及其原因,说到他怎样带他的部队进入天国的北部,在那里鼓动部下跟他一起造反,只有一个撒拉弗天使名叫亚必迭的不赞成,同他辩论一场后,决裂了。 |
第六卷 | 拉斐尔继续叙述:米迦勒和加百列怎样被派去讨伐撒旦和他的天使军。描绘第一次战役。撒旦和他的部下众将领,在夜幕之下撤退,开了一个会议发明一种极猛烈机器,第二天打乱了米迦勒的一些军队,但他们拔起群山来投掷,压倒了撒旦的军队和机器,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上帝在第三天派他的儿子弥赛亚出征,为他保证胜利的光荣,他带着父亲的权力来到了战场上,先把他的军队分开在左右两边站稳,然后把战车穗雷驶进敌阵中去,使他们不能抵抗,追奔逐北,直到天边的城墙处;天墙崩裂,他们都恐惧而混乱地跳下去。下面就是深渊,特为他们准备的刑场。弥赛亚凯旋到圣父处。 |
展开表格
创作背景
人物介绍
主要登场人物 | |||
上帝 | 撒旦 | 亚当、夏娃 |
上帝:《失乐园》中的上帝的形象包括二个层面。在第一个层面上,上帝是自由意志的对立物,他专横、强暴、狭隘。作为万物的创造者,他的态度武断而有失公平,只因为他赋予万物生灵以生命,他便要求它们无限的感激和绝对的服从。人类和所有生灵必须献上他们的赞歌和祷告;日月星辰的存在也只是为了给他引来爱慕的眼光、他要求天使们对他百依百顺、屈膝折腰。他凭借自己的权威在宇宙间称霸,他的话就是真理、法令,要求一切天使都遵从。他任人唯亲,任自己的儿子为诸圣之长,统摄天国政事。当撒旦和其他天使不满进行反抗时,他残忍地将他们打入地狱,让他们在深洲火湖中备受煎熬。他之所以创造人类,只是将人类作为自己的玩物,任意加以摆布,并向诸神炫耀其权威、他要求人类永远匍匐于他的脚下、禁果树其实就是其权威的一种象征。
在第二个层面上,上帝是以情欲的对立面—理性的象征意义出现在作品中的。基督教是理性的产物,上帝的本质是理性的。人把自己的理性外在化、形象化,使之成为上帝的特征。中世纪的天主教认为:理性是上帝和人的最高本质。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弥尔顿继承了中世纪基督教这一观念: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关爱万物。《失乐园》中的上帝形象就具有一种决定事物秩序的理性力量的特征
撒旦:《失乐园》中的撒旦具有一种贵族气质,他代表了一种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足以震撼君权神授的制度,革命不一定能够成功,但鼓舞人心。其次,从撒旦人物形象读者还可以看到一种古典的悲剧精神,他成为神的目的工具来唤醒人类走向与神复合的新的信仰之路而不自知。
撒旦的最大缺点是他的骄傲自大。他是罪行的始作俑者,他是第一个对上帝圣父的赐福忘恩负义的,他把自己看成无辜的牺牲者,因为他在一项重要职位晋升中被忽略了。但在全体天使都平等、都被爱、都幸福的天庭中,他如此自私地思考的本领是惊人的。他对于自己能推翻上帝的自信显示了极度的虚荣和自大。撒旦投身于罪恶,他说的每段话都是骗人的,他讲的每个故事都是谎言。撒旦不悔改的邪恶本性是不动摇的。甚至当战败了从天庭被抛下,他也不考虑改变。通过让别西卜展现他自己的行动计划,他尽最大努力去哄骗地狱中的同伙魔鬼们。他向同伙魔鬼们坚称,他们的快乐将在于作恶而不在于行善。特别是像他对别西卜解释的那样,他希望使上帝的意愿走入邪路并找到一种使善产生出恶的方法。
总的来说,撒旦的形象是复杂矛盾的,他不是单一的英雄或恶魔,读者应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撒旦这个人物形象,把他当作一个整体。
亚当、夏娃:诗中的亚当、夏娃是“两个高大挺秀的华贵形象”。他们正直善良,天真无邪,追求自由,追求知识,但又过于轻信,经不起诱惑,以致痛失乐园,从此走上艰辛的人生旅程。然而,诗人坚信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圣洁的宗教指导下,人类能够达到幸福的新境界。这反映了弥尔顿在人类命运问题上的清教思想。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失乐园》中,撒旦对上帝的反叛和天国战争正是封建主义的顽抗和两阶级之间的内战。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然而,随着共和国的堕落和腐败,资产阶级与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二世妥协,共同镇压了人民大众的革命运动,封建王朝复辟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失乐园》中弥尔顿用亚当、夏娃对上帝的背叛来映射历史事件,寓意非常明确。从客观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量和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但是资产阶级忽视了人民的力量,成为了封建主义的战利品。弥尔顿通过《失乐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意识;提出了一系列思索人性的问题。
共4张
失乐园
《失乐园》以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和撒旦的历史为主线,说明两个思想。亚当失去地上乐园的主线说明人类从不识不知的原始社会采集野果过活的自然生活,进入生产劳动的文明社会的历史过程。这种进步必须依靠知识和劳动。亚当夏娃偷吃的正是“知识树”的果子,他们在乐园中就养成劳动的习惯,走出乐园后更要靠劳动养活自己和积累财富。
撒旦失去天上乐园的主线说明宇宙间本身就有正反相对、矛盾的两种势力存在,人类历史也反复出现变革斗争的流血事件,出现失乐园的悲喜剧。诗人自己所生活的英国17世纪就是这样的时代,在诗中得到了折光反映。这条主线也是诗人自己的革命热情和人民愿望的写照。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而且诗强调了对情欲的理性控制,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协调。
诗人表面对上帝的赞美实则是暗示专制统制,上帝形象空洞,没有象征性,却是封建权威的代言人。而撒旦形象饱满敢于反抗上帝,即反抗专制独裁,这满足了诗人冲破黑暗统治的愿望。
在《失乐园》问世之前,人们遵从《圣经》的意志,对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一事抱有“偏见”,认为那是堕落的标志、痛苦的根源。如果只是从情节上来看,《失乐园》并无过多的创新。但弥尔顿作为一名清教徒,这样的情节安排不过是他对传统知识的一种转述,却并非《失乐园》的真正意图,他的真正意图在于揭示导致人类不幸的根源。
在弥尔顿看来,人类总是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当诱惑降临的时候,他们总是经不住诱惑,把持不住自己,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丧失了应有的乐园。撒旦的堕落是因为野心勃勃、骄傲自满;亚当的堕落在于对妻子过度溺爱,感情用事;而夏娃的堕落在于盲目追求,渴望知识。弥尔顿正是通过他们的遭遇,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因骄纵、奢侈而失败的本质。由此,批判的态度在《失乐园》中表露无遗。
艺术特色
诗的格律是无韵的英语英雄诗体,句子由英文和拉丁文结合而成,拉丁句式往往倒装,虽然无韵,但更显其别具一格的结构和与众不同的味道。韵脚对于一首好诗的装点或真正装饰没有必要,尤其对于较长的诗作。韵脚是野蛮时代的一种发明,用以点缀卑陋的音步。自从它被后世的一些著名诗人所采用而格律且成了风气之后,便成了一种装饰因了;但它们本身也带来了很多麻烦、障碍和束缚,在表现方面,往往不及无韵诗能更好表现出来。该诗不用韵脚不能算什么缺点,虽然有些庸俗的读者会这样看,其实,它树立了一个样本,在英语诗中第一部摆脱了近代韵脚的枷锁,而恢复了英雄史诗的原有的自由。
《失乐园》在编构上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史诗传统(即通过克服艰难险阻而建立丰功伟绩来树立古代英雄形象),借助于天堂和地狱、混沌和人间多种雄浑壮阔的场景,来成全撒旦的英雄特质。全诗除结构宏伟壮观之外。长诗的文字在平淡朴实之中呈现出恢弘大气之美。整部作品以简练的英语和古典拉丁相结合,以无韵诗的体制、不拘一格的辞行分布的长句子,表现出不可抵挡的革命气势脏饱满的革命热情。而且诗惯用拉丁语式的句式和不规则的语法结构,句式往往倒装,这打破了当时语言的常规、不拘于形式。
弥尔顿从《圣经》中摘取材料来作为创作《失乐园》的参考,里面内容包罗万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精神内容的深刻探索以及他的睿智和情感,作者在作品中汲取了古典史诗中所有的经典修辞手法,并融合了17世纪英国流行的诗歌形式,加进诗人对人性和宗教/政治等问题的看法,蕴含了诗人对自己失明的哀痛、对光明的渴望,通过简单的圣经故事构思成伟大庄严、语言典雅、聚集古典与基督精神以及朴实无华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传世史诗。
诗人多舛的命运,使他在描写撒旦时不自觉把撒旦刻画成一个反抗暴政、渴望自由的形象,这个形象承载了他对自由和平、公平正义的渴望。但是他这种希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他感到失落无奈,他将撒旦刻画为英雄是对现实的无奈与讽刺。但是他还批判撒旦的阴险狡诈。
诗不仅有着撒旦这种矛盾体,而且历史学家惊人地发现弥尔顿以宗教为框架的作品包含了道德意志的心理学特点,这更能直接表现出人文主义价值观。而超越了新古典主义的思想。弥尔顿大胆地开创了用宗教信仰来思考人性的先河。他的史诗集中描写了人性的堕落,犯罪和悔改的过程,这体现了清教主义的思想内涵。严格说来,一个人文主义者所研究的文学需要不断地拄陈出新。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的人性表现出了自我的人格特点,而文学角色的经历也正是作者本人人生经历的写照。文学作品对人性的研究是具体、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零散的。
“圣经体”就是指所用词汇简朴如“钦定本”圣经中常用的单音节基本词汇,句构是一连串的独立短句,往往用and连接起来,文字以纯朴刚强为特点。古典史诗则是庄重而崇高的调千,节奏舒缓有力。而像传奇、田园牧歌、抒情诗、清晨赞歌等都是轻松的气氛,柔和的东西。它们的风格在根源上是对立的,由于受到了混合传统的响,弥尔顿使它们在《失乐园》中得以共存。除了体裁混合之外,“弥尔顿还善于用不同的文学模式描绘不同的情境:英雄模式与撒旦;混合模式与天的情况;牧歌模式与堕落之前的伊旬:人类堕落之后的悲剧模式”。
出版信息
作品影响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第一次在文学创作领域内把反面人物撒旦作为主人公来塑造,这不仅颠覆了文学创作中描绘正面形象的传统风格,而且还旗帜鲜明地融入了自身的社会理想、反抗思想,引起了广泛共鸣。这是文学领域的一次创新。
作品评价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失乐园》是半宗教半艺术的史诗的晚花,但是总体上对《失乐园》评价不高。他认为诗的内容意蕴的深度,独创性的创作魅力,特别是在史诗的客观态度方面,都不及但丁。黑格尔将其归结为“诗中所写的冲突及灾难性结局是戏剧性的,抒情诗的奔放和道德教训倾向使得题材远远脱离的原始史诗的形式。”
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失乐园》的不同凡响在于其不可思议地融莎士比亚的悲剧、维吉尔史诗及《圣经》预言这三者于一体。《麦克白》中恐怖的病态与《埃涅阿斯记》中的噩梦体验,以及希伯来圣经中的独断权威等相互融和。这种融合可以让任何文学作品堕入九层地狱,但眼盲并遭到政治失意打击的弥尔顿却是坚不可摧的。西方文学中也许没有比这更成功的宏伟想象。”
中国文学家鲁迅:弥尔顿取《旧约》事作《失乐园》,有天神与撒旦的战事。以喻光明与黑暗之争。
作者简介
弥尔顿(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失乐园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参考资料
[1]
失乐园(夜读书) · 夜读书[引用日期2020-12-31]
[2]
失乐园 - 〔英〕约翰·弥尔顿 | 豆瓣阅读 · 豆瓣阅读[引用日期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