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豆科甘草属植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炙甘草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豆科甘草属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
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甘草常生于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土壤中。
炙甘草
分布范围
全国大范围有,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四川一带。
生长繁殖
种子繁殖
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种,磨破种皮,或者用温水浸泡,沙藏两月播种。再者用60℃温水浸泡4~6小时,捞出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上盖湿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种。7~8月份播种,不催芽,可条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开1.5厘米沟,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种子和土壤密接,土干要浇水,每公顷用种子30~37.5千克。
根状茎繁殖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干要浇水,苗长出2~3片真叶按株距10~12厘米间苗,此期地无草。根状茎露出地面后培土,拔除杂草,防止草丛生,第一、二年和粮食等作物间套种,合理利用土地。封冻前,追施农家肥料2000~2500千克。
采收加工:种子繁殖3~4年,根状茎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甘草根深,必须深挖,不可刨断或伤根皮,挖出后去掉残茎。泥土,忌用水洗,趁鲜分出主根和侧根,去掉芦头、毛须、支杈,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也可在春季甘草茎叶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加工时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
栽培技术
病虫害
锈病
被真菌侵害后,叶的背面出现黄褐色的疱状病斑,破裂后散发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复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炙甘草
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后,叶片产生圆形和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
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后,叶片正反面产生白粉。
防治方法: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蚜虫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植株和落叶深埋。发生期喷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数次。
8月份左右发生,9月份左右危害严重,主要侵食叶片和花序。叶片被害后,叶色由绿变黄,最后枯萎。此虫多藏于叶背面。
防治方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米汤或面浆水喷洒。
主要价值
功效作用
炮制方法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蜜炙法: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蜜炙时,用炼蜜。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千克炮炙品用炼蜜25千克。
4.甘草常用治疗更年期期而来的症状。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5.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
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现代研究,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炙甘草
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因此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可以从炙甘草汤中来分析。综合历代医家,认为炙甘草汤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四点:
3、气血双补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临床应用
1 健脾益气和中
《本草述钩元·卷七》凡心火乘脾, 腹中急痛, 腹皮急缩者宜信用之。健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对于脾胃倦怠, 心虚悸动引起的疾病, 本品甘平, 益气补中, 故可用于多种气虚证, 如脾胃虚弱, 气短乏力, 食少, 便溏者, 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 以增强健脾益和中之效。若心气气虚不足, 心悸动, 脉结代者, 本品又配熟地、麦冬。
对痈疽喉痹、药食中毒, 本品甘以解毒, 治痈疽喉痹药食中毒, 有良好的解毒之效。如用于火毒疮疡, 常与金银花、天花粉、白芷等清热解毒同用如仙方活命饮。
如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 本品味甘缓急止痛, 常与桂枝、芍药、饴糖等同用, 治脾胃虚寒, 脘腹挛急作痛, 如小健中汤;与芍药同用, 甘酸化阴柔筋止痛, 以治四肢挛急作痛, 如芍药甘草汤;又甘草梢善止茎痛, 配木通生地, 竹叶同用。还可用治口糜, 淋痛, 如导赤散。
2 调和药性
参考资料
[1]
炙甘草_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 中药查询 · 中药查询[引用日期2021-12-09]
相关视频
全部
独家
5014次播放01:26
炙甘草——用蜂蜜烘制的补益中草药
带你认识它
1.1万次播放02:30
灸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更多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