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天南星科天南星属的植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天南星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的植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天南星
拉丁学名
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
别名
南星、半边莲、狗爪半夏
分布区域
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其中在中国分布于除西北、西藏外的大部分省区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木兰纲(Magnoliopsida)
目
泽泻目(Alismatales)
科
天南星科(Araceae)
属
天南星属(Arisaema)
种
天南星(A.eterophyllum)
天南星为多年生草本,块茎呈球形,叶柄圆柱形,叶一片,鸟足状分裂,佛焰苞绿色,肉穗花序两性和雄花序单性,浆果黄红色、红色,圆柱形,种子黄色,具红色斑点。天南星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在中国除西北、西藏外,大部分省都有分布。生长于海拔2700米的林下、灌丛或草地。
天南星的干燥的块茎入药,为历史悠久的中药之一,具有散结消肿、祛风止痉、燥湿化痰等功能。
历史记载
天南星因根圆白,形如老人星状,故名南星。
药材“天南星”在本草记载有“虎掌”、“天南星”等名,在唐代以前本草著作中基本都是“虎掌”,被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宋代《图经本草》中记录“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风痰毒方中多用之”。其中“天南星近出唐世”一句表明“天南星”之名在唐代处方开始出现,而后北宋《开宝本草》首次将“天南星”列出成条,作为新药材处理。
药材“天南星”基源植物比较混乱,从上述宋代《图经本草》中内容可知,在宋代已出现混用的情况。此外《图经本草》对“天南星”植物形态做了详细描述,可以此鉴定为现在的天南星属植物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明代《本草纲目》则错误地将"天南星"与"虎掌"合二为一,以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为“天南星”的原植物之一,而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收录了四种“天南星”的原植物,包括虎掌(Arisaema heterophyllum)、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及两种魔芋属(Amorphophallus)植物。《名医别录》和《嘉祐图经本草》中叙述的即为本种。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天南星药材的来源为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或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的干燥块茎。
在《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Arisaema erubescens名为“一把伞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名为“天南星”,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新编中药志》中将Arisaema heterophyllum称为“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称为“异叶天南星”。
关于天南星的炮制方法,古代文献记载的很多。炮制始见于汉《华氏中藏经》,有汤浸、切焙的简单炮制方法的记载。唐代的炮制开始出现了加辅料炮制,如姜汁制、醋制、面裹煨、石灰炒等,姜汁白矾合制最早出现在明《医学入门》。
形态特征
茎
块茎扁球形,直径2-4厘米,顶部扁平,周围生根,常有若干侧生芽眼。鳞芽4-5,膜质。
叶
叶常单1,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13-19,叶缘为倒披针形、长圆形、线状长圆形,基部楔形,叶尖骤狭渐尖,全缘,中裂片无柄或具长15毫米的短柄,长3-15厘米,宽0.7-5.8厘米,比侧裂片几短1/2,侧裂片,向外渐小,排列成蝎尾状,间距0.5-1.5厘米。叶柄圆柱形,粉绿色,长30-50厘米。
花
雌雄异株或同株;花序柄从叶柄鞘筒内抽出;佛焰苞绿色,下部筒长4-5厘米,上部向前弯曲。肉穗花序两性和雄花序单性。单性雄花序下部3-4厘米部分具雄花。两性花序下部为雌花序,上部为雄花序,其中雄花序大部分不育,有的退化为钻形中性花。雌花花柱明显,胚珠3-4。雄花具2-4花药,白色,顶孔横裂。
果实和种子
浆果黄红色、红色,圆柱形,长约0.5厘米;种子1枚,棒头状,黄色,具红色斑点。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分布于日本、朝鲜及中国。
中国分布
分布除西北、西藏外,大部分省都有分布。
生长习性
生长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或草地,喜冷凉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怕强光,多生长于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花期4-5月,果期7-9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天南星科植物主要依靠昆虫传粉,主要传粉者类群有双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
人工繁殖
天南星的繁殖方式有块茎繁殖和种子繁殖,以块茎繁殖为主。
块茎繁殖
在9~10月收获天南星的块茎后,选择生长健壮、完整无损、无病虫害的块茎,琼干后,贮藏地窖,窖中温度保持在5~10℃为宜。第二年的3~4月,在整好的畦面上,摆放块茎,芽朝上。栽后覆盖土、杂肥和细土,再用薄膜覆盖。出苗后,大块茎可以分几块,保证每块茎有1个健壮的芽。块茎播前,用草木灰处理,具有杀菌和防腐烂作用。
种子繁殖
天南星的种子在8上旬成熟后,采集红色浆果,用水清洗并捞出种子,即可用于播种。苗床上挖好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浅沟内,覆土与畦面齐平。播种后浇一次透水,后面保持床土湿润,10天左右后出苗。冬季时用厩肥覆盖畦面,保持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越冬。第2年春季,当幼苗高6~9cm时,即可移栽。
人工种植
田间管理
天南星的根茎向四周生长形成新的种苗,对于过于密集的小苗,第2~3年取其小苗,寻找适合做穴的新苗穴进行移栽。灌水与排水方面主要以天然降雨为主,一般不需人工进行灌水。在种植区域内预设蓄水池,可以增加湿度。若遇到持续干旱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人工在穴周洒水,以穴和穴周地面保持湿润为宜。光照方面从第2年起,每年将遮阴树枝进行增加或剔除,调整光照度;第3年,光照保持在50%左右。此外6~7月天南星的肉穗状花序从鞘状苞片内抽出后,需要将其及时剪除,来减少养分消耗,增加产量,留种地除外。
病虫防治
病害
天南星主要病害为病毒病,危害全株。发病时,叶片呈黄色不规则的病斑,成花叶症状,同时叶片变形、卷曲、皱缩、畸形。植物生长不良,后期叶片枯死。主要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增加植株的抗病力。
虫害
红天蛾、红蜘蛛、蛴螬等幼虫危害天南星的叶片,每年的7~8月为发生高峰期。严重时,可把天南星的叶子全部吃光。主要防治方法:可选择性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可采取人工除虫、根茎培土、安杀虫灯、剪除病枝、刷除虫卵、挂诱虫板等综合防治措施;可采取以鸟治虫、以菌治虫和以虫治虫等综合防治措施。
采挖
在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天气晴朗时,寻找枯萎的茎干,在其四周边缘松土后,即可采挖整株。采挖后立即去掉泥土、须根、残茎及杂质,装入筐内,放于流水中,反复刷洗去外皮,洗净杂质。未去净的块茎,可用竹刀刮净外表皮,然后集中运回库中,阴干。短期贮存于通风、干燥、清洁的阴凉处,防霉、防蛀。
功用价值
相关研究
天南星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发现的化学成分有生物碱、黄酮、木脂素、萜类、酯类、脂肪酸类、挥发油类、糖等。天南星的粗提物、混合物或者炮制品作为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镇静及镇痛、抗惊厥、祛痰、抗炎、抗心律失常、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杀虫、杀钉螺及毒副作用等。
在抗肿瘤方面,天南星总黄酮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体外培养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天南星水提取物能够改善胃癌模型大鼠胃功能,使癌组织细胞增殖率下降;鲜天南星水提取物能对小鼠子宫纤维瘤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调控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等激素的水平;天南星多糖可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
天南星具有强烈刺激性毒性,其中草酸钙针晶被认为是天南星科植物中的主要刺激性成分之一,服粗制天南星会引起轻微的肾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