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以农作物嫩茎为食的稻麦害虫)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蝼蛄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
以农作物嫩茎为食的稻麦害虫
直翅目剑尾亚目昆虫
东方蝼蛄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危害较重。台湾蝼蛄发生于台湾、广东、广西。普通蝼蛄仅分布在新疆。
节肢动物
陆生动物
杂食性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蝼蛄 |
拉丁学名 | mole cricket |
别名 | 拉拉蛄 地拉蛄 天蝼 土狗 |
拼音 | lóu gū |
分布区域 | 中国北方 |
展开
物种简介
蝼蛄,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区)、蠹蚍(度比仔),拉拉蛄、地拉蛄(东北),田小狗(江浙),土地狗儿(苏中一带),亦称为剪绺仔(“扒手”的台湾闽南语),在四川被称为土狗子。为地下昆虫,体小型至大型,其中以短腹蝼蛄Gryllotalpa breviabdominisMa & Zhang,2011体型最小(体长<2厘米),以单刺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Saussure,1874体型最大(体长>4厘米);分类上隶属于蝼蛄科Gryllotalpidae。此类昆虫身体梭形,前足为特殊的开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脉识别(雄性覆翅具发声结构)。全世界蝼蛄科现生种类含2亚科6属110种,另有1化石亚科,含5化石属5化石种,我国仅有蝼蛄亚科Gryllotalpinae蝼蛄属Gryllotalpa种类的分布,包含11种(含台湾分布2种,Gryllotalpa dentistYang 1995和Gryllotalpa formosanaShiraki 1930)。
东方蝼蛄
成虫:雄成虫体长30 mm,雌成虫体长33 mm。体浅茶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凹陷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 斑。前翅短,后翅长,腹部末端近纺锤形。前足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较直,缺刻不明显,后足胫节脊侧内缘 有3~4个刺,此点是识别东方蝼蛄的主要特征,腹末具一对尾须。
若虫:若虫初孵时乳白色,老熟时体色接近成虫,体长24~28mm。
卵:椭圆形,长约2.8mm左右,初产时黄白色,有光泽,渐变黄褐色,最后变为暗紫色。
华北蝼蛄
成虫:雌成虫体长45~50mm,雄成虫体长39~45mm。形似东方蝼蛄,但体黄褐至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脏形红色斑点。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此点是区别东方蝼蛄的主要特征),腹部近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有尾须一对。
若虫:形似成虫,体较小,初孵时体乳白色,二龄以后变为黄褐色,五六龄后基本与成虫同色。
卵:椭圆形,初产时长1.6~1.8mm,宽1.1~1.3mm,孵化前长2.4~2.8mm,宽1.5~1.7mm。初产时黄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发生规律
华北蝼蛄:约三年一代,以成虫若虫在土内越冬,入土可达70mm左右。第二年春天开始活动,在地表形成长约l0mm松土隧道,此时为调查虫口的有利时机,4月份是危害高峰期,9月下旬为第二次危害高峰。秋末以若虫越冬。若虫3龄开始分散危害,如此循环,第三年8月份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期。其食性很杂,危害盛期在春秋两季。
东方蝼蛄:多数1一2年一代,以成虫若虫在土下30-70mm越冬。3月份越冬虫开始活动危害,在地面上形成一堆松土堆,4月份是危害高峰,地面可出现纵横隧道,其若虫孵化3d即开始分散危害,秋季形成第二个危害高峰,严重危害秋播作物。在秋末冬初部分羽化为成虫,而后成、若虫同时入土越冬。
两种蝼蛄均有趋光性、喜湿性,并对新鲜马粪及香甜物质有强趋性。卵产于卵室中,卵室深525mm不等。
形态特征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俗称拉拉蛄、土狗子等。不全变态。蝼蛄的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宽阔粗壮,适于挖掘,属开掘式足前足胫节末端形同掌状,具4齿,跄节3节。前足胫节基部内侧有裂缝状的听器。中足无变化,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脚节不发达。覆翅短小。后翅膜质,扇形,广而柔。尾须长。雌虫产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产卵,卵数可达200一400粒,产卵后雌虫有保护卵的习性。刚孵出的若虫,由母虫抚育,至一龄后始离母虫远去。
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一55mm,黄褐色(雌大雄小),腹部色较浅,全身被褐色细毛,头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红斑点,前翅长14一16mm覆盖腹部不到一半;后翅长30一35mm附于前翅之下。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0一2个刺,多为1个。
卵:华北蝼蛄的卵呈椭圆形,比非洲蝼蛄的小,初产下时长1.6-1.8毫米,宽1.1-1.3毫米。以后逐渐肥大,孵化前长2.0-2.8毫米,宽1.5-1.7毫米。卵色较浅,门产下时乳白色有光泽,以后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灰色.
若虫:初孵化出来时,头胸特别细,腹部很肥大,行动迟缓;全身乳白色,复眼淡红色。约半小时后腹部颜色由乳白变浅黄,再变土黄逐渐加深。脱一次皮后,变为浅黄褐色。以后每脱一次皮,颜色加深一些,五、六龄以后就接近成虫颜色。初龄若虫体长3.5-4.0毫米,末龄若虫体长36-40毫米。
东方蝼蛄:成虫体型较华北缕蛤小约30一35mm(雌大雄小),灰褐色,全身生有细毛,头暗褐色,前翅灰褐色长约12mm覆盖腹部达一半;后翅长25-28mm,超过腹部末端。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后内侧有3一4个刺。
非洲蝼蛄:
成虫:非洲蝼蛄的成虫,身体比较细瘦短小,体长30-35毫米,前胸阔6-8毫米。体色较深,呈灰褐色。腹部颜色也较其它部位浅。全身同样密生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从背面看,前胸背板呈卵圆形,中央的暗红色长心脏形斑凹陷明显,长4-5毫米。前翅灰褐色,长12毫米左右,覆盖腹部达一半。前足也特化为开掘足,但比华北蝼蛄小。前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棘3-4个。腹部末端近纺锤形。
卵:同样呈椭圆形,但较大,初产下时长2.0-2.4毫米,宽1.4-1.6毫米;孵化前长3.0-3.2毫米,宽1.8- 2.0毫米(1967年我们在甘肃省临洮县挖到过长3.3毫米,宽2.2毫米的非洲蝼蛄卵).卵色较深,初产下时为黄白色有光泽,以后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紫色.
若虫:初孵化出来时,同样是头胸特别细,腹部很肥大,行动迟缓;全身乳白色,腹部淡红色。多半天以后,从腹部到胸、头、足逐渐变成浅灰褐色,二、三龄以后,接近成虫颜色。初龄若虫体长斗毫米左右,末龄若虫体长24-28毫米。
物种对比
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生长期
图片
饲养技术
1、建池
图片
2、投种
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在每年的4一5月及9一10月,用电灯或黑光灯,在天黑后,于村舍附近的野外诱捕成虫。诱捕到的成虫剔除肢体残缺、瘦小、有病、严重磨损的个体加工成商品,选留优质个体留种。将两种缕姑分于不同池内饲养,每池投放虫量每平方米10对。
3、喂养管理
蝼蛄的青饲料有麦苗、谷苗、玉米、高粱、嫩叶、瓜果皮或其他菜叶等,精饲料有煮熟晒干的谷粒、炒香的豆饼、花生饼渣、麦数等。在傍晚投喂,以投的料能吃完为好。青饲料每天投喂,精饲料1一2天投1次。勤投、少投、防霉烂。精料加工成块状可避免和减少霉烂,制作方法及配方如下:禾本科青苗干粉5000克、麦数(炒香)500克、干酵母50克、豆饼粉(炒香)1000克、清水1500毫升。将上述饲料搅拌成稠糊状,压成薄饼切成小块,晒干保存。喂时压碎成米粒大小,投人池中,同时配喂青饲料。缕姑饲养池中如气温太高可遮阴或在池周围泼水降温,过于干旱则可在池中泼一些水,增加湿度。冬季可在池边搭风障,池内放秸秆保温。
4、采收加工
人工饲养的缕姑,东方蝼蛄每年采收一次,华北蝼蛄隔年采收一次成虫。每年春季将池内20厘米深腐殖土内用大孔筛拣出成虫并除去杂物,留一部分优质虫作种虫,发现土里虫粪较多,结块或有寄生虫蜻等,应更换层土。将收到的成虫去头、翅及足,清除内脏,洗净,在烧开的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食用的可直接用鲜虫炸、煎、煮、蒸,加工成风味食品。
下级分类
中文名 | 学名 | 年代 |
东方蝼蛄 |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 1838 |
单刺蝼蛄 | 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 1874 |
金秀蝼蛄 | Gryllotalpa jinxiuensis You & Li | 1990 |
河南蝼蛄 | Gryllotalpa henana Cai & Niu | 1998 |
武当蝼蛄 | Gryllotalpa wudangensis Liet al | 2007 |
展开表格
生物学特性
生活史
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生活史很长,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土下越冬。华北蝼蛄三年完成一个世代,若虫13龄;东方蝼蛄一年1代或二年1代(东北),若虫共6龄。蝼蛄一年的生活分6个阶段:冬季休眠、春季苏醒、出窝迁移、猖獗危害、越夏产卵、秋季危害。
冬季休眠阶段
春季苏醒阶段
大约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活动。在到达地表后先隆起虚土堆,华北蝼蛄约15cm虚土堆,较大,东方蝼蛄隆起虚土堆约10cm,较小,此时是进行蝼蛄虫情调查和人工扑杀的最佳时机。
出窝迁移阶段
5月上旬开始,此时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在其上留有一个小孔,蝼蛄已出窝为害。正是这个阶段迁移造成苗根和土壤分离,根部失水,导致苗木死亡。
猖獗危害阶段
5月中下旬经过越冬的成、若虫开始大量的取食,满足其产卵和生长发育的需要,造成缺苗断条的现象。
越夏产卵阶段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增高、天气炎热,两种蝼蛄潜入30~40cm以下的土中越夏并产卵。华北蝼蛄雌虫钻入土中后,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抱卵。产卵50~500粒。东方蝼蛄产卵前雌虫多在5~10cm深处做一鸭梨形卵室,每室一般产卵30~50粒。
秋季危害阶段
8月下旬至9月下旬,越夏成、若虫又上升到土面活动取食补充营养,为越冬作准备。这是一年中第二次为害时期。
温湿度对蝼蛄的影响
主要危害
图片
状。蝼蛄在地下活动,将表土穿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透风和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因失水干枯致死,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使蔬菜大幅度减产。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种植草坪前,翻耕能将大量蛾姑暴露于地表,使其被风干或被天敌啄食。在春季和夏季地下害虫的大发生期,应加大灌水次数和灌水量,迫使蝼蛄下潜,以减轻为害。也可利用灌水杀死部分幼虫,或迫使其外出而被捕杀。蝼蛄喜欢在秸秆和牲畜粪堆沤的肥料中产卵。所以,一定要施用经过高温腐熟的有机肥,从而切断蝼蛄的传播途径。
诱集防治
诱集蛾姑的常用方法有3种:
黑光灯诱杀:利用蛾姑很强的趋光性,于成虫盛发期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可在5-6月份进行。每2- 3hm草圃堆一个高1m左右的草堆,在草堆上放置水盆,水盆内盛半盆水并加入少许煤油,在水盆上方离水面20cm处挂一盏20 W的黑光灯,每晚可捕杀蛾姑5-20头,天气闷热、无月光、无风的夜晚诱杀效果更好;
化学防治
土壤处理:整地前用5%的辛硫磷颗粒均匀撒施地面,随即翻耙使药剂均匀分散于耕作层,既能触杀地下害虫,又能兼治其他潜伏在土中的害虫。
毒土法:20%的涕灭威颗粒剂30g/m,拌入100倍的细土中,或用5%的辛硫磷颗粒剂2-5g/m,拌细土100倍,搅拌均匀,于播种时撒于播种沟,具有杀灭蛾姑和保护种子的双重作用。
药剂灌施: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根,8-l0d灌1次,连续灌2-3次。山于灌施用药量大,对土壤污染严重,仅限于在危害特别严重的地块施用。
喷药防治:对幼虫进行喷雾防治,最好于低龄期进行,药剂应选择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品种,同时避免单一药剂的长期使用,以延缓害虫的抗药性。于成虫盛发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4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1 000倍液、40.7%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对蛾姑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参考资料
[1]
蝼蛄和蟋蟀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1-06-09]
[2]
蝼蛄触土部位生物耦合特性研究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1-06-09]
相关视频
全部
1575次播放05:04
农村常见的蝼蛄,被人们称为“土狗子”,吃了对身体有影响吗?
物种对比
1.4万次播放01:42
农村农作物发生蝼蛄虫害,识别与高效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