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食物(含钾、钠、钙、镁多的食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碱性食物
含钾、钠、钙、镁多的食物
碱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钾、钠、钙、镁等元素,其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这类食物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豆类、奶类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碱性食物 |
外文名 | base-forming food |
营养成分 | 食物被摄入人体后,要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 |
注意事项 | 造成新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最终损害的还是身体健康 |
主要食材 |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
展开
分类标准
对于酸碱性食物的区分,大家可能都存在错误观念,以为靠舌头品尝,以味觉来判定是酸味或涩味;或取石蕊试纸,按理化特性,看其颜色的改变,变蓝为碱性,变红为酸性;或以平日饮食之经验来区分,以为柠檬、橘子、苹果等食物口味偏酸,因此属于酸性食物。总之众说纷纭。
食物基本都含有5大类要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人人皆知蛋白质、维生素非常重要,矿物质虽然只是微量,但却也是维系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必要的矿物质中,与食物的酸碱性有密切关系者有8种:钾、钠、钙、镁、铁、磷、氯、硫。前5种元素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大多数菜蔬水果、海带、豆类、乳制品等含钙、钾、钠、镁元素较多。
从营养的角度来讲,食物被摄入人体后,要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即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度)正是上述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由食物几种矿物质可以决定。想要确定某种食物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必须经过科学检测才行。
酸性体质
人体pH值指的是血液的酸碱度。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酸碱失衡不容易发生,并不存在所谓的“酸性体质”。健康人的血液是弱碱性PH7.4左右。如果身体酸性或碱性短暂增强,呼吸系统将会在几分钟之内反应,加速或减缓排出二氧化碳(酸性),从而在几分钟之内就把PH值调节正常值。肾脏尿液排泄系统和血液系统,也会通过强大的平衡调节PH值,所以没有人的血液是酸性的 (PH<7.0),不存在“酸性体质致病”这种说法。
还有些人认为“酸性体质”不是指PH<7,而是指中医里类似“阴阳不调”的身体状态。需说明的是,这类理论并没有大规模人体数据来支持,也没有客观标准来检测。
食物调节
基本介绍
碱性饮食起源于酸灰假说(acidashhypothesis),该假说主要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有关,并认为“酸灰”是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但目前的科学证据并不支持这一假设。这类假说衍伸出来的饮食方法并认为食物被身体消化后,会在身体内留下“灰烬”,而这些食物“灰烬”的水溶液pH值,决定了食物的酸碱性。
碱性然而,大多数生物分子只要含有钙、铁、镁、锌及钠等元素,化学上来说他们的灰烬都会是碱性的。而碱性饮食的支持者大多错误地认为这些食物的酸碱值会影响身体或体液的酸度(pH),因此希望借由饮食来调整身体pH值,并治疗或预防疾病。但由于缺乏可信的证据支持这种饮食机制,大多的营养师及健康专业人士并不推荐这类方法。不过按照这种饮食的建议食用未加工食品还是可能会产生与身体酸碱度无关的附带健康益处。调节虽然避免食用肉类、家禽、奶酪和谷物的饮食以使尿液酸碱值更加偏向碱性(更高的pH),但是量测或预估这些饮食改变尿液酸碱值的效果相当困难,这使得药物治疗通常还是优先于饮食治疗。尿液的酸碱度是用以评估尿酸是否易溶于尿液中排出,与尿酸数值无关。在偏酸性的尿液环境下,尿酸不易排出体外并会增加肾结石的发生率。痛风患者的尿液如偏酸性,发生肾结石的比例约为正常人的四倍。人体的酸碱度和食物的酸碱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体的酸碱度是靠肺、肾、血液来调整而不是食物,食物不可能来改变人体的酸碱度。长期、大量、单一地摄入某种食物,只会加重身体负荷,最终影响酸碱代谢平衡。
参考资料
[1]
吃“碱性食物”≠人体“变碱” 酸性体质多为编造[引用日期201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