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7-11
小编整理: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面积广阔,达9,200,00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位于非洲北部,是一个几乎占满整个非洲北部的沙质荒漠,西起大西洋沿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 撒哈拉沙漠的干旱程度强烈,温度高,且少雨。这是一个极度干燥、缺水的地方,几乎没有生命能够在这里生存。沙漠中的岩石和沙丘被风吹得形态各异,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景观。同时,撒哈拉沙漠也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许多古代文明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撒哈拉沙漠虽然条件恶劣,但它在生态学和地球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生态系统和地质构造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都有影响。此外,撒哈拉沙漠也是许多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储存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撒哈拉沙漠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吸引力的地方,它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都值得人们去探索和发现。撒哈拉沙漠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英文:Sahara Desert阿拉伯语:Al-Ṣaḥrāʾ al-Kubrā),别名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荒漠。位于非洲北部,经纬度范围为14°-35°N、17°W-39°E。西临大西洋(Atlantic Ocean),北接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和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东濒红海(Red Sea),南连萨赫勒(阿拉伯语: ساحل,拉丁字母:Sahil)。撒哈拉沙漠的东西长度约为5600千米,南北宽度约1600千米,面积在900万平方千米以上。撒哈拉沙漠跨越多个国家,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撒哈拉沙漠
英文名
Sahara Desert
别名
大沙漠、非洲沙漠、撒哈拉、西北非沙漠等
原文名
阿拉伯语Al-Ṣaḥrāʾ al-Kubrā
地理坐标
14°-35°N,17°W-39°E
形成时间
6000万年前新生代的第三纪时期
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面积
900万平方公里以上
全长
东西长度约为5600千米
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煤等
命名
“撒哈拉”(Al-Ṣaḥrāʾ al-Kubrā)是阿拉伯语音译而来,在阿拉伯语中有“大沙漠”的意思,也有“空虚无物”的意思,被称为“生命的坟墓”,而Al-Ṣaḥrāʾ al-Kubrā是从撒哈拉当地的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Tuareg)的语言引入的,在其语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而它的复数形式ṣaḥārāʾ是北非沙漠得名的来源。ṣaḥrāʾ一词与阿拉伯语中的aṣḥar有着相同的词根,aṣḥar的意思是"类似沙漠的",特指撒哈拉沙漠那黄红色的沙质广袤地带。
位置境域
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西起大西洋海岸,东至红海海岸,南至苏丹和尼日尔河河谷交界处的萨赫勒半沙漠半草原地带,北至地中海沿岸,其大致地理位置为北纬14°至35°,东经17°至39°。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行政疆域上跨越了多个国家,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乍得和苏丹等。其东西长度约为5600千米,南北宽度在1300至1900千米之间,总面积约为932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
历史成因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始于约6000万年前新生代的第三纪时期(TertiaryPeriod),属于晚始新世至更新世时期。这个时期的气候较为温暖潮湿,该地区大部分地方是绿洲和湖泊,植被繁茂。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撒哈拉沙漠开始逐渐形成。
地壳运动
晚中新世托尔顿阶(Tortonian,大约700万年到1100万年前)是北非干旱加剧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关键时段。科学家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和公用大气模式揭示出,在托尔顿阶随着非洲构造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板块的北移导致的古特提斯海的缩小——引起了气候模式的改变。特提斯海(The Tethys Sea)的缩小减弱了非洲的夏季季风,干旱的沙漠环境在北非大面积形成。特提斯海收缩不仅导致了北非平均气候态的变化,也加强了非洲夏季风对轨道变化的响应,随后成为控制撒哈拉沙漠范围变化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
传统观点认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可追溯到第四纪,即大约300万年以前。大量的地质记录显示,在第四纪冰期开始时,撒哈拉地区经历了明显的干旱。撒哈拉的干旱程度主要受非洲夏季风的影响。非洲夏季风是一股从大西洋吹向非洲大陆的湿润风。在第四纪之前,非洲夏季风的变化显示出明显的岁差周期,大约为2万年周期。而在第四纪冰期开始后,冰期旋回(大约为4万年或10万年周期)开始影响非洲夏季风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夏季风的强度和范围发生了变化,撒哈拉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了干旱的扩展。另外冰期时期,全球气候变得更加寒冷,雨量减少,而提贝斯提山脉的形成和抬升使得撒哈拉地区降水的运输路径受到了影响,该地区降雨量进一步减少。这些因素叠加之下,导致了撒哈拉沙漠的形成。
地理特征
气候
撒哈拉沙漠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其气候类型为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年平均气温可超过20℃,气候干旱,年降水量100mm下,极端干燥、炎热、少雨、昼夜温差大以及多风沙。
气温
撒哈拉沙漠白天气温往往超过40摄氏度,甚至可能达到60摄氏度以上,而夜间气温则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大。撒哈拉沙漠的年平均日气温幅度约为20℃,这意味着白天和夜晚之间有显著的温差。白天气温往往超过40摄氏度,甚至可能达到60摄氏度以上,而夜间气温则相对较低。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撒哈拉沙漠存在着明显的年气温周期,在夏季太阳位置较高时,气温会升高,冬季太阳位置较低时,气温则相对较低。夏季该地区极端炎热,气温往往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利比亚的阿济济耶曾经记录到创纪录的最高气温为58℃,这是世界上确认的最高温度之一。冬季气温则较为温和,平均气温约为13℃。
降水
撒哈拉沙漠年平均降雨量很少,一般每年不到100毫米,有些地区甚至一年之内滴雨不下。大多数降水发生在12月至3月期间;夏季的8月则是另一个降水高峰期,以雷暴的形式为主要特征。由于夏季气温升高,热空气上升并形成低压区域,吸引湿气从海洋和周围地区流入。这些湿气在遇到地形障碍时会迅速上升,可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降水。撒哈拉沙漠中部的山丘地区,有时会出现降雪的情况。这是由于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降低,达到了降雪的条件。
光照
撒哈拉沙漠由于没有能遮住阳光的云层,再加上这里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因而成了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尤其是沙漠东部阳光最多,那里年平均日照时数达4300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大约有11小时45分钟的时间能见到阳光。
风
撒哈拉沙漠气候由信风带的南北转换所控制,因为气压风向是形成热带辐合带的因素。7月,北非撒哈拉沙漠为低压区,于是地中海上及其非洲北部的气流便向南流动,经偏转后成了东北风。南大西洋上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转变为西南季风,进入非洲大陆与来自北部的东北信风大致在20°N一带辐合,形成了热带辐合带。
地质
地质构造
撒哈拉沙漠地质构造上属于北非地台,由前寒武纪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构成,经长期剥蚀成为起伏不大的准平原化宽阔高原。中部高地东段提贝斯提高原的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它的上面覆盖有几百米厚的古生代砂岩,其上又广覆以第三、第四纪火山活动时的玄武岩,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有一系列3000米以上山峰,最高峰库西山海发3415米;埃及西北部盖塔拉洼地为最低处也是全洲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33米。西段阿哈加尔高原的基底为古老结晶岩,核心部分由玄武岩、安山岩等火山岩组成,边缘部分由古生代砂岩组成,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峰塔哈特山海拔2918米。两者之间狭窄而高耸的鞍形部分将撒哈拉大沙漠分为东北和西南两部分,它的地质有着鲜明对比。东北部覆盖白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沉积地层,以白平纪努比亚砂岩面积最大;西南部广泛出露前寒武纪结晶岩基底,局部有早古生代享砂岩。鞍部高地四周有密集的放射状子河谷,广大平缓地区有许多间歇河谷。古生代以后地壳升降运动使大沙漠呈现多种地貌类型。大沙漠由石漠、砾漠、沙漠组成,它的中部、东部地势较高处多为石漠,由砂岩灰岩、白至和玄武岩组成,或岩石裸露或仅有薄层岩石碎屑,有廷盖尔特石漠、哈姆拉石漠、莎菲亚石漠、努比亚沙漠等。砾漠位于石漠和沙漠之间,分布于山前冲积扇地带如提贝斯提砾漠、卡兰舒砾漠、盖图塞研漠等。除少数较高山地、高原外、沙漠面积最,有利比亚沙漠、赖卜亚奈沙漠、奥巴里少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和阿尔及利亚沙漠等。有固定和半固定的大小沙丘,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和大西洋沿岸地带,利比亚至阿尔及利亚西部为流沙区。
地层特征
撒哈拉沙漠的第三纪地层记录了约6500万年前到约200万年前的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古近纪和中新世时代。这些地层包含了多样的沉积物,揭示了撒哈拉地区在古时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在第三纪地层中,最显著的地层是属于沉积盆地的沉积物,其中包括砂岩、泥岩和砾岩等。这些沉积物通常形成于古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环境,反映了当时撒哈拉地区可能存在的水循环和水体动力学过程。“撒哈拉地层”(Saharan Formation)是撒哈拉沙漠中广泛分布的地层单元之一。它是撒哈拉地区的重要地层,由砂岩、泥岩和砾岩等沉积岩组成。撒哈拉地层的形成通常与古河流、湖泊和海洋环境有关,它们记录了过去在撒哈拉地区可能存在的水体沉积过程。这些沉积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包括水流沉积的横向层理和垂直层理。
撒哈拉沙漠的第四纪地层涵盖了大约过去250万年至今的时间范围。这些地层主要由沙漠风成的沙丘和沉积物组成,反映了风力作用在撒哈拉沙漠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纪地层的主要特征是由风力搬运和沉积形成的沙丘。这些沙丘通常呈现出各种形状和尺寸,可以是线状的沙脊、星状的沙丘或连续的沙漠风成地貌。此外,还可以观察到沙坡(沙丘的陡坡面)和干河道(曾经存在的河道,但现在已干涸)等地貌特征。这些沙漠风成地层的年龄相对较年轻,与撒哈拉沙漠的现代气候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它们记录了过去几百万年来沙漠中风力的活动和沉积过程,以及沙丘的形成和演变。
矿产资源
撒哈拉沙漠是一个资源潜力丰富的地区,拥有多种矿产资源的分布:(1)石油和天然气、煤:撒哈拉沙漠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之一。主要产油国包括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尔。阿尔及利亚的哈西迪默西默油田,利比亚的穆尔祖克油田,以及尼日尔的艾尔·贝拉油田等都是撒哈拉沙漠中重要的石油产区。阿尔及利亚拥有大型的油页岩资源,其中包括伊尔博岩层(Illizi Basin)和亚德贝盆地(Ahnet Basin)等地。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也有一些较小规模的天然气田。摩洛哥有无烟煤层和靠近贝沙尔的烟煤矿田。(2)铀矿石: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铀矿石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尼日尔是撒哈拉沙漠中铀矿石最重要的产区,其中位于阿尔及利亚东部比斯克拉省的阿尔·塔巴雷特矿床,是阿尔及利亚的主要铀矿区之一。(3)铁矿石: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等国家拥有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大型铁矿石矿床。茅利塔尼亚西部的伊吉尔山、阿尔及利亚塔萨莫山(Tassamout)等地都有重要的铁矿石储量。(4)锰矿石:阿尔及利亚的贝沙尔地区是撒哈拉沙漠中的重要锰矿产区。(5)磷酸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沙漠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磷酸盐矿床,尤其以布卡迪尔(Bou Craa)矿床最为著名。此外,撒哈拉沙漠还存在其他矿产资源,如铜、金、银、铅、锌、钨、锡、石膏等,但储量相对较少或分布不均匀。
地形地貌
地形特征
撒哈拉沙漠总体上可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划分为三个区域:(1)西撒哈拉:涵盖了摩洛哥南部、阿尔及利亚西南部和毛里塔尼亚部分地区,其地形主要由沙漠、沙丘和岩石构成。地势低缓,海拔多在500m以下,几乎全被荒漠戈壁和沙漠覆盖(2)中部高原山地:包括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高原、尼日尔的艾尔高原和乍得的提贝斯提高原,山地地区地势崎岖,山脉陡峭,岩石丰富。撒哈拉沙漠的最高点为位于提贝斯提高原中的库西山,海拔为3415米。(3)东部的特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这是最为贫瘠和荒凉的地区。
地貌特征
撒哈拉沙漠地貌类型主要由石漠(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
砾漠:多见于石漠和沙漠之间的地带,特别是在利比亚沙漠的石质地区、阿特拉斯山脉和库西山等山前冲积扇地带。砾漠的地表主要由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土壤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砾石。砾漠通常比石漠更容易形成少量植被,因为砾石可以积累水分,并在其中提供一些营养。
沙漠:是撒哈拉沙漠中最广泛的地貌类型。除了一些较高的山地和高原之外,沙漠几乎无处不在。著名的沙漠包括利比亚沙漠、赖卜亚奈沙漠、奥巴里沙漠、阿尔及利亚的东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纳沙漠、比尔马沙漠等。沙漠主要由沙丘和沙质地表组成,沙丘可以是固定沙丘或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常见于南部靠近草原地带和大西洋沿岸地区,而流动沙丘沿着风向不断移动,造成沙漠景观的变化。最常见的沙丘类型是星形沙丘和梯形沙丘,它们通常以连续的脊线和陡峭的侧坡为特征。星形沙丘呈辐射状,其脊线从中心向外延伸,形成辐射状的纹理。梯形沙丘则呈横向层状,沙丘之间有连续的脊线和陡峭的侧坡。沙丘的形状和大小受到风力、沙粒供应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风力是形成沙丘的主要驱动力,当风吹过沙漠地表时,它会将沙粒吹起并堆积在障碍物的背风面,形成沙丘。沙丘的形态和大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为风的作用不断重塑和重新分布沙丘的形状。另外撒哈拉沙漠中也分布有平原、峡谷、高地、山脉等多种地貌。
水文
撒哈拉的降水量呈环状从沿海向内陆降低,除南部的尼日尔、乍得湖的库玛古都河流域等,北部的沿海入海河的流域外,北非大陆大部分地区属内陆流域。在雨季,外围区通过季节性河流集流,形成大陆的临时性湖泊,中路古驼道比尔马沙漠南部的半固定沙丘区,利比亚南部迈尔祖格沙漠到哈马达大戈壁中部即属于这种类型。
湖泊
乍得湖(Chad Lake)是撒哈拉沙漠中最为珍贵的大片水域,位于中西部非洲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与喀麦隆四国的交界地带,是非洲中西部热带草原走廊(即萨赫勒地区)的核心地带。乍得湖是非洲第四大湖,湖面积随季节变化,雨季时可达2.2万平方千米,旱季时可缩小一半以上;湖面海拔281米,东部深,西部浅,平均深度1.5米,最大深度12米;水位年变幅0.6~0.9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没有出口的乍得湖有一独特之处,东非的其它湖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湖水的含盐度只有千分之零点几,湖区的西部和南部全是淡水,东部和北部也只是略带一点咸味。
河流
撒哈拉沙漠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山脉和沿海高地的一些溪流和干河床(季节性溪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提贝提斯山脉、塔西利-恩-阿耶和阿哈加尔山脉相关的干河床、湖泊和池塘网络,唯一的永久性河流是尼罗河(Nile)。
尼罗河是撒哈拉沙漠中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它源自撒哈拉沙漠以外的地区,主要支流在沙漠中汇集并向北流入地中海。尼罗河是撒哈拉沙漠最重要的水系之一,也是非洲最长的河流之一,约6852公里。从几内亚高原(Guinea Highlands)发源,并穿过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利亚等国家。尼日尔河的一部分流经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然后最终流入大西洋。此外,一些河流流经撒哈拉沙漠南部的乍得湖,一部分水继续向东北方向灌注到沙漠的蓄水层中。
地下水
地下水通常位于较深的地下深度,主要存在于沙漠下方的岩层、砂岩和含水层中。这些岩石层可以存储和输送水分,形成地下水流动的通道。撒哈拉沙漠中的沙丘可以在降雨时储存雨水,形成地下水层。当沙丘的沙子充分渗透并饱和时,它们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储水功能,形成地下水层。此外,沙漠中的陡崖和岩石裂缝也可能使水分渗入地下,形成泉水和渗水现象。
不少地下含水层面积与美国大湖区相当,其中大多数是数千年前蓄满的,当时撒哈拉的气候和如今的东非差不多。这些水被称为“化石水”。
撒哈拉的地下水位,以尼日尔南部半固定沙丘带最深,约10~40m。往北逐渐变浅,在比尔马沙漠中部的绿洲,由于都是沙漠中的最低洼地,因此都有棕榈树生长。比尔马城则有大量地下水以泉水形式涌出,还可形成小型湖泊。利比亚南部,地下水位变深,一般在2~5m。因沙漠绿洲中部有粗沙层的保护,撒哈拉的井基本上都是淡水井,含盐量很低。
土壤
撒哈拉沙漠的土壤主要由沙子和石头组成,因此被称为沙质土壤或沙漠土壤。沙子是撒哈拉沙漠土壤的主要成分,占据了大部分土壤的比例。石头则来源于沙漠地区的岩层和山脉,它们会在沙漠风中被搬运和堆积。由于干旱和极端的气候条件,撒哈拉沙漠土壤中缺乏有机质的积累。但在一些地区可能存在固氮菌(azotobacter ),它们能够帮助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可供植物利用的形式,提供一定程度的养分。
生物多样性
撒哈拉沙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沙漠,以其干燥、高温和少雨的主要特征而闻名。由于极端的干旱和恶劣的环境条件,撒哈拉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植被覆盖也非常有限。然而,在这个严苛的环境中,生物也进化出了一系列特殊的适应机制,以应对生存和繁衍的挑战。撒哈拉沙漠的植物通过吸收雨水和利用节水机制来生存,并且在沙漠环境中形成独特的适应特征,它们大多具有耐旱性(有厚重的叶片、坚固的表皮和细小的叶子,以减少水分损失)、根系发达(根系可以延伸到数米甚至数十米的深度,以获取地下水源)、生长周期短(在极短的时间内开花和繁殖,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暂的降水季节)等特征;撒哈拉沙漠的动物则多具有耐热性(如浅色的皮肤或毛发,以反射阳光的热量;或者有特殊的生理机制来调节体温)、水分获取的多样性(从食物中摄取水分、适应性饮水模式或者依赖代谢水)、夜行性(选择在夜晚或黎明时活动,避开高温,以避免过度蒸发水分和过热)、迁徙和寄生生活(一些动物选择迁徙到更有水资源的地区,而另一些动物则依赖于与寄主植物或其他动物的共生关系来获取水分和营养)等适应性特征。
植物
撒哈拉沙漠的植物物种已经适应了干旱的环境,并进化出一系列适应性特征来应对缺水的挑战。这些植物的根系会深入地下寻找埋藏的水源,以获取所需的水分。它们的叶子通常被演化成刺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流失。在撒哈拉沙漠最干旱的地区,几乎没有植物存在。但在一些特定地区可以发现一定数量的植物:(1)在高地、绿洲洼地和干河床周围,形成了相对丰富的植被区域,可以观察到大片的青草、灌木和树木。这些地区通常拥有更丰富的水源,例如地下水脉和洪水带,使得植物能够生长和繁衍。(2)在含盐洼地,会发现一些盐土植物,它们具有耐盐性,能够在高盐浓度的环境下存活和繁衍,常见的耐盐植物包括柽柳(Tamarix senegalensis)等。(3)在缺水的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高原上,一些耐热耐旱的青草、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树木能够生存。其中一些植物属于金合欢属和蒿属(Artemisia),如沙漠金合欢(Acacia raddiana)和撒哈拉蒿(Artemisia herba-alba)。此外,还可以发现一些具有耐热耐旱特性的木本植物,如油橄榄树、柏树、玛树、埃及姜果棕、夹竹桃、海枣和百里香等。(4)草类在撒哈拉沙漠中广泛分布,包括三芒草属(Aristida)、画眉草属(Eragrostis)和稷属(Panicum)等品种。沿着大西洋沿岸,会有马伴草(Aeluropus littoralis)和其他盐生草类。季节性草场由各种短生植物组成。这些草类植物在撒哈拉沙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稳定沙漠地表的沙土,减少风蚀和水蚀的发生。此外,它们还为撒哈拉沙漠中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于沙漠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
撒哈拉沙漠已知的哺乳动物约有70种,除了骆驼之外,还有如北非狮、沙狐、非洲象鼩、猞猁、山羊、草原猫、鬣狗、食蚁兽等其他一些代表性的哺乳动物。鸟类约有90种,撒哈拉沙漠是欧洲和非洲迁徙鸟类的重要停歇地和过境地,吸引了大量的候鸟;常见的鸟类包括沙漠鹧鸪、鸵鸟、角雉、飞腿鹳、撒哈拉鸻等。爬行动物约有100种,如蛇类(眼镜蛇、角腹蛇)、蜥蜴(沙漠变色龙、沙蜥)、龟类和壁虎等。另外,还有许多昆虫类动物,以及蜘蛛、蝎子、甲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
自然现象
沙尘暴(Dust Storm)
北非沙尘暴几乎四季都有发生,其中春季和夏季更加频繁。北非沙尘暴发生频率高,一个月可发生几次,而其原地就是撒哈拉沙漠,持续的时间长,一次可持续3~5d。且沙尘暴发生的强度大,能见度可降到100m以下。沙尘传播的距离远方向多,一次沙尘暴产生的沙尘可以向西飘过大西洋到达古巴、加勒比海,并趋近北美大陆;也可以向北越过地中海和黑海影响到欧洲南部以及东部的俄罗斯;向东则影响东非各国,苏丹正位于撒哈拉沙漠东面,是强沙尘暴锋面部分的必经之路,成为一个频繁遭受沙尘暴的北非代表性国家。
撒哈拉的沙尘暴是全世界最大的,甚至在太空中也能看见。撒哈拉的沙尘暴影响深远,最远能吹到美国,在地球的另一边引发哮喘,而沙尘暴的阴影则能为大西洋降温,减少加勒比地区发生飓风的可能性。每年,有超过3000万吨沙子从撒哈拉吹到亚马孙,成为雨林最重要的养料。2021年2月上中旬,在撒哈拉沙尘暴非常活跃的时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就在大西洋上空捕捉到了大量灰黄色的尘埃;哥白尼大气监测局甚至监测到撒哈拉沙尘席卷了中东欧多个国家。
海市蜃楼(mirage)
一种复杂的光学现象,由于地面的温度很高,贴近地面的气体密度更小,气体更稀薄,在距离地面的一定高度内,气体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变大,折射率n形成了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的梯度变化,远处景物射向地面的光线被热空气折射,而逆着反射光线看去会看到远处景物的倒影。像是吉利特地区的吉利特盐湖,就由于炎热和地表反射,使得湖面上形成海市蜃楼景象,感觉身处外太空的星球上,它也是是电影《星球大战》(Star Wars)中虚幻的外星球卫星的拍摄所在地。
人类活动
考古研究
撒哈拉沙漠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考古发现的撒哈拉一些岩洞石窟和遗址中发现的岩画和岩刻,说明撒哈拉地区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迹象,以及当时的生物多样性等等。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Tadrart Acacus - Vikidia)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Rock-Art Sites of Tadrart Acacus)是位于利比亚撒哈拉沙漠的一组岩画遗址,198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岩画遗址分布在塔德拉尔特山脉(Tadrart Acacus)区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岩画集群之一。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的岩画记录了早期人类和动物的图像,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这些岩画被认为是史前时期至古代时期撒哈拉地区居民的艺术创作,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狩猎活动、动物和神话故事。岩画中出现的动物包括大象、长颈鹿、狮子、斑马等,反映了当时撒哈拉地区丰富的野生动物群。
阿杰尔的塔西利(阿尔及利亚,Tassili n’Ajjer)
横贯撒哈拉沙漠的岩石山脉——塔西利阿杰尔遗址所在地环境独特,如同月球表面,极具地质学研究意义。在这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蕴藏着15000余幅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和雕刻作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史前岩洞艺术群之一,说明撒哈拉地区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迹象,向我们揭示了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初几个世纪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的气候变化、动物迁徙和人类生活进化。
岩画
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大约三万幅古代的岩画,其中约有一半发现在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恩阿杰尔高原。这些岩画描绘了撒哈拉沙漠居民的日常生活、狩猎活动、动物和神话故事等。根据在撒哈拉沙漠发现的岩画,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岩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水牛时期(约公元前35,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
撒哈拉沙漠地区岩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期,人们使用一些已经在当地绝迹的动物奶汁混合颜料,在岩石上创作了岩画。这些岩画主要描绘了当时存在于撒哈拉地区的动物,包括水牛、象、河马和犀牛等。人物形象通常使用棍棒、斧头、弓箭等工具,描绘他们进行狩猎和生活的场景。岩画中的人物通常戴有圆形的盔帽,这可能与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有关。水牛时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东南部的阿尔及利亚地区,以及乍得和利比亚境内。
黄牛时期(约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撒哈拉沙漠地区岩画中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期,当地居民开始过游牧生活,主要以放牧牛羊为主。在黄牛时期的岩画中,人们描绘了放牧的场景以及与放牧生活相关的物品和工具。岩画中可以看到一些陶器,这显示了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此外,还有经过打磨加工的新石器时代石斧、石磨和箭头的描绘,这些工具在狩猎和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岩画中还出现了一些用于打猎的弓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狩猎技术和生活方式。黄牛时期后期还发现了一些村落遗迹,这些遗迹可以容纳较多的人和牲畜。这表明当时人们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社群和定居点,并展开了更为集约的农牧活动。
马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
此时期岩画中,人们描绘了马、骆驼和奶牛等动物,表明当地居民通过引进这些动物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反映了这些动物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同时,岩画中还展现了农耕和畜牧活动的场景,显示了人们开始依赖农业和畜牧业来维持生计。在马时期后期,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后,当地的居民从腓尼基人那里学会了使用和锻造铁器。这一技术的引入对当地的农业、畜牧和工艺生产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马时期的撒哈拉地区还建立了一个横跨整个撒哈拉直到埃及的大帝国联盟。这表明当地社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和经济联盟体系,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民族与语言
按照1980年以来最通行的语言分类法,尼罗一一撒哈拉语系是非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语系是闪含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和科伊桑语系),每个语系又分为几个语族。在尼罗—撒哈拉语系内,包含有三个语族:桑海语族、撒哈拉语族和沙里—尼罗语族,另外还包括三个不属于任何语族的小民族:马巴人、富尔人和科马人。桑海语族的各民族,居住在尼日尔河中游,分布于马里、尼日尔、上沃尔特和尼日利亚境内;撒哈拉语族的各民族,居住在乍得湖沿岸和中央撒哈拉的沙漠地区尼日尔和乍得,以及尼日利亚境内;属于沙里—尼罗语族的,是居住在尼罗河上游以及维多利亚湖和卢多尔夫湖地区的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于苏丹、乌干达和肯尼亚三国境内。
社会经济
尼日尔
尼日尔由于荒漠化十分严重,仅在绿洲中有自由放牧的畜牧业,以骆驼数量最大。绿洲中有小面积篱笆中的农业,仅种植蔬菜。除此之外,尼日尔有采油及铀矿等工业。利比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非洲是最高的国家,有汽车放牧、人工放牧和围栏养殖相结合的畜牧业,也有篱笆中的种植业、旱作农田和大面积现代化喷灌农场相结合的农业。石油工业是它的支柱产业,哈马达大戈壁的油田为利比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通布图
通布图(Tombouctou)是马里共和国境内的城市,也被称为廷巴克图(Timbuktu)。廷巴克图是西非历史上重要的贸易城市和学术中心,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尼日尔河流域。廷巴克图在过去是跨撒哈拉贸易的中心之一,成为西非与北非以及地中海地区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这里的贸易涉及黄金、盐、奴隶、象牙和其他商品的交换。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繁荣的贸易,廷巴克图在历史上成为富裕和繁荣的城市。
交通与贸易
位于马里的杰内,这里每周都会在清真寺前面举办集市活动。集市上,食物和牲畜是来自附近地区的,像棉花、贵金属之类的贵重商品则来自较远地区。而商品的船运,一般是从摩洛哥、埃及出发通往加纳的大西洋海岸,有多条贸易路线贯通南北,杰内是这些路线的中转站,要在东非和西非进行贸易,商人们靠的是尼日尔河以及撒哈拉仅存的河流之一——尼罗河。而非洲中西部热带草原走廊(即萨赫勒地区)则是非洲传统商路的重要一环。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撒哈拉沙漠面积的扩大
根据201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撒哈拉沙漠的面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扩大了近16%,这主要归因于全球变暖的影响,降雨量的减少导致周边地区更多的土地变成了干旱地区。1920年至2013年期间整个非洲的季节性降水数据表明,撒哈拉沙漠正在向周围曾经的非沙漠地区沙漠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夏季的几个月里,撒哈拉沙漠的扩张最为明显。
乍得湖面积的缩小
乍得湖是撒哈拉沙漠中最为珍贵的大片水域。人口的增长使得作为乍得湖主要水源地的沙里河流域农业用水激增,无计划的水坝修建活动将大量原本流入乍得湖的河水截留在了上游地区。最终,在气候变化的推动下,乍得湖走向生态崩溃的边缘。1968-1973年期间,萨赫勒地带发生了严重的干旱,雨量大幅度减少。大旱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大片牧场植被遭受破坏,原来被植被固定的沙丘开始活动,形成地表风蚀斑块或流动沙丘,乍得湖湖水开始迅速消退。到1984年,乍得湖的面积消退到了原来的十五分之一以下,而这过程也使得尼日尔和喀麦隆告别了乍得湖的水面得湖此时仅仅变成了尼日利亚与乍得的界湖。湖泊的急剧萎缩沉重打击了当地居民的生计:原本水源丰沛的村落此时距离最近的湖泊水域有20公里的距离,撒哈拉沙漠的黄沙则逐渐侵袭着原本的农田;当地的牧民则不得不驱赶着饥渴的牲畜跨越边境,到另一个国家寻求水源,而这又加剧了乍得湖地区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居民的矛盾和冲突。
环境保护
2007年,非洲国家领导人正式决定共建一条宽5千米、长7000千米的“绿色长城”,西起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横跨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等国,东至吉布提,力图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种植一道“树墙”。2017年9月,新疆生地所与“非洲绿色长城”组织签订协议。为把新疆治沙成功的技术用上,中非携手成立非洲“绿色长城”研究中心。研发形成了适宜于当地的流沙固定、集水恢复林草、工程沙害防治等技术模式。2023年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前夕,博拉与来自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国家的专家们,在我国新疆参加中非治沙培训班,考察我国的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技术,与来自我国的数名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如何有效防治士地退化和荒漠化,中非携手防治荒漠化。万幸的是萨赫勒地区总荒漠化面积在2000年至2020年间呈下降趋势,从72.31%下降到69.23%。
风景名胜
撒哈拉的魅力之处是在沙漠深处。但目前,由于政治冲突等不稳定性,位于沙漠深处的国家仍然禁止旅客入内。但是另有一些很有特色的景点仍可以得以参观,特别是在地处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境内的撒哈拉沙漠部分。而摩洛哥东南部,是最容易亲近撒哈拉大沙漠的。这里能够直接到达撒哈拉大沙漠且安全,摩洛哥国内也很容易组织独立骆驼骑行的旅行。三毛和荷西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就在摩洛哥的拉雍小城。
主要景点
梅尔祖卡
梅尔祖卡(Merzouga)是摩洛哥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镇,位于该国东南部的埃尔拉希迪亚省(Errachidia Province)附近。梅尔祖卡被称为“撒哈拉沙漠之门”,是大部分人去摩洛哥最重要的目的地它是一个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探索撒哈拉沙漠的壮丽景观。梅尔祖卡以其壮丽的沙丘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尔盖比(Erg Chebbi)沙丘,这些沙丘被认为是撒哈拉沙漠中最高、最壮观的沙丘之一。游客可以在梅尔祖卡安排骑骆驼穿越沙漠,体验沙漠营地的露营和夜晚观赏星空的奇妙。此外,梅尔祖卡附近还有一些传统贝尔贝尔(Berber)部落,游客可以与当地居民互动,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里还提供各种户外活动,如沙漠徒步、沙滩足球和四轮驱动探险等。梅尔祖卡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各种住宿选择,包括传统的贝尔贝尔帐篷营地和豪华酒店,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预算。
马拉喀什
摩洛哥的旅游城市马拉喀什(Marrakech)天空很是晴朗,很少见云也不常下雨,所以一直是热气球之旅的目的地,并且在这里乘坐热气球,可以看到整片撒哈拉沙漠。希区柯克大导的电影《擒凶记》也是在这里取景的,电影里男主形容这里除了热气球什么都有。电影中谋杀案发生的地方是马拉喀什著名的Jamaa El Fna广场,广场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广场之名意为“清真寺前的一大块空地”,广场形成于12世纪,周边是库图比亚清真寺、宫殿、医院、阅兵场、花园等。一到夜幕降临,这里会涌出各路人马,舞蛇耍猴、非洲歌舞、算命、文身等等,还有当地的各种美食小吃。北非规模最大的古兰经研究院—Ben Youssef Madrasa本·约瑟夫神学院也在这里,学院距今已有六百年历史。以及著名的马约尔花园(Jadin Majorelle Garden),花园建筑上的颜料据说这种蓝色的颜料只能从撒哈拉沙漠的植物中提取,价格以克计,花园第二位主人是时装大师Yves Saint Laurent先生,他和他的伴侣Pierre Bergé精心地修复了花园,花园被热带植物,窗户则是阿拉伯风情,其间的池塘和陶罐,都极具摩洛哥风情,Saint Laurent先生他去世后,其骨灰撒在了花园里,生前居住的别墅也变身为博物馆。
相关文化
文化习俗
居住在尼日尔河河湾处的多贡人在人死后会举行达玛仪式。人死后,他们首先是用各种仪式将灵魂唤出尸体,再举办一次典礼,将尸体从村子里运往安息之地,这典礼就是达玛仪式。达玛就像个化妆舞会,在这场舞会上,他们会带上代表各种生灵的面具,从蜥蜴、羚羊、水鸟到大蛇,戴上面具跳舞的目的是搭建一座通往灵界的桥梁,召唤祖先,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达玛死者就不能安息。达玛要连续举办三天,而后多贡人恢复日常生活。
文学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本名陈清扬),她曾在撒哈拉沙漠住过一段时间,并将她的经历记录在了她的书中,《撒哈拉的故事》主要讲述的就是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一起旅行到撒哈拉沙漠,他们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以及多姿多彩的经历,书中字里行间体现了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三毛的书籍非常畅销,对许多人来说,她的作品成为了了解撒哈拉沙漠和北非文化的窗口。
影视作品
《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1996年于美国上映,由安东尼·明格拉执导,拉尔夫·费因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朱丽叶·比诺什等主演,讲述了战火之中发生于撒哈拉沙漠,伯爵埃玛殊和有夫之妇凯瑟琳的一段不伦恋。电影极具异域风情,影片在穿梭尼斯境内的撒哈拉沙漠实景拍摄,且在配乐上也选用了带有北非风情的阿拉伯音乐。
《遮蔽的天空》
《遮蔽的天空》是意大利名导贝托鲁奇1990年的作品,电影讲述了作曲家波特和作家妻子姬特在二战后携朋友雷纳去往北非撒哈拉旅行过程中,两人各自肉体“出轨”,然而有一种更大的东西将二人连接在一起,密不可分。最终波特染霍乱而死,姬特成为驼队的女人辗转于沙漠中。电影将撒哈拉沙漠带来的铅黄色调贯穿始终,作家孟中文评价电影中的撒哈拉沙漠被导演拍的美轮美奂,那种极致美被他的镜头悉数收藏。
相关研究
根据2019年美国和法国研究人员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由于地轴变动及季风活动影响,每大约两万年,撒哈拉沙漠及整个北非地区的气候就会在湿润和干旱之间交替变化。研究的作者们分析了过去24万年间西非海岸海底沉积层中沙尘沉积情况,他们发现,撒哈拉沙漠的干旱和绿洲之间的周期变化与地球轴倾斜的微小变化密切相关。地轴变动影响季节间的阳光分配,每两万年地球在夏季接收的阳光水平会从高变低再恢复到高。具体到北非地区,夏季阳光最充足的年份则季风活动最为活跃,这时撒哈拉沙漠气候更湿润、植被更茂盛;反之,撒哈拉沙漠就会像今天一样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