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历史事件)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7-12
小编整理: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汉朝与西域的交流比较频繁,佛教作为西域的一个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汉朝的传入、唐朝的兴盛、宋朝的转型和明朝的衰落等。传入中国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如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等。佛教传入中国
历史事件
佛教传入中国是指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事件,始于汉朝。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佛教传入中国
初期
西汉末东汉初
传入人
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18人
首引皇帝
汉明帝
传入时期
西汉末年
前期
东晋至南北朝
初期
1.魏书志释老十云:“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后汉书王英传、后汉纪卷十、佛祖统纪…等,均载有汉明帝夜梦金人之事。太史傅毅对以或为西方之佛。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18人使西域。永平十年(5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是为中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亦为我国学者所公认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四十二章经究属以上两人何人所译,或谓某人独译,或谓二者共译,未成定案。而四十二章经之真假亦有争辩;版本亦异,或为数次所译。守遂本往往为丽本之增益,故可判断丽本为真本。而经文为小乘所重,故知亦非本土所伪造,如梁启超所主张者。迦叶摩腾,又译为摄摩腾,本中天竺人,曾讲金光明经为天竺小国间息兵,享誉天竺。汉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卒于洛阳。竺法兰,亦中天竺人,少时善汉语,工佛图,明帝置清凉台中。年六十卒于洛。译有十地断结、佛本生、佛本行、法海藏诸经,因寇乱皆失,唯四十二章经流传至今。
2.汉末西域佛教僧侣东来之译经师,多在桓、灵二帝时:有安清(世高)、支娄迦谶(支谶)、竺佛朔、支曜等。安清、安息(伊朗)太子,好学,习天文、医术、解鸟兽语。既出家,复通经藏。译有安般守意、阴持入、大小十二门、道地、人本欲生、阿毘昙王法、四谛、十二因缘、转法轮、八正道、禅行法想等经。卒于晋太康元年(280年),世寿一百三十余岁。支娄迦谶,本月氏人,精懃法戒。汉灵帝时游洛阳,译出版若道行品、首楞严、般舟三昧经,及兜沙、阿閦佛国、宝积等般若、方广、华严诸大部经,为传入大乘佛法之始。竺佛朔亦天竺人,来洛译般舟三昧。支曜于于汉灵、献帝之际来洛,译有具定意经,及小本起等。
3.三国时西来传教者以昙摩迦罗、昙帝、康僧铠、康僧会、支谦等最著名:昙摩迦罗(法时、昙柯迦罗),中天竺人,嘉平二年(251年)于魏都洛阳译僧祗戒心,立羯磨法授戒、为中土有佛教戒律受戒之始。昙帝(谛),安息人,译有昙无德羯摩四分律受戒法、摩诃僧祗律之戒本等。康僧铠(僧伽跋摩、僧伽婆罗),在白马寺译有郁伽长者等四部经。康僧会,其先祖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移交阯从商。会十余岁父母双亡,孝服毕出家,明三藏,博六经,通天文,初行佛教于江左。译有六度集经。支谶弟子支亮,支亮弟子支谦(恭明),其父月氏人,汉灵帝世来中国,谦于汉末避乱于吴,孙权惊其才慧,拜为博士。留吴三十余年,译有维摩、大明度无极、瑞应本起、大般泥洹等经至今仍存。其他尚译有本业、首楞严、阿弥陀等经今已不存,共三十部。
前期
(一)我国西行求法留印高僧
1.晋宋期西行求法较著名者,以法显为代表,其前尚有康法朗、过流沙更游诸国,研寻经论。慧叡游历诸国,至南天竺。支法领、法净受师慧远命西行得经归。智猛、昙纂、竺道嵩于弘始六年(404年)往中天竺,元嘉末年卒于成都。法勇、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于宋永初元年(420年)往天竺,勇至中印度,于广州港登岸返国。法盛二十九人诣天竺。道普宋初遍游西域诸国。法显,平阳人,姓龚,三岁出家,二十受大戒,感东土戒律未备,乃决意西行,于晋隆安三年(399年)偕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启程至张掖后,有智严等西进流沙,度雪山入北天竺。在印得萨婆多部钞律、摩诃僧祗律,杂阿毘昙心、綖经、方等般泥经,摩诃僧阿毘昙等二万余偈,东下恒河,舶师子国。更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及杂藏等,皆中土所未曾有者。复乘船经耶婆提国,抵青州返长安为义熙八年(412年),前后共十五年。后撰有佛国记,编有梵文字典等。
2.南北朝西行求法者:释法献,姓徐,凉州人。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到建业,年十三发誓西行,元徽三年(475年)经巴蜀,至于阗,得乌缠国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返回建业。北魏僧道荣(药)曾至西域。神龟元年(518年)胡太后遣惠生西域取经,宋云偕行,至正光二年(521年)始还,得大乘经典百七十部。北齐有宝暹、道邃往西域,至隋始携梵本二百六十部以归。
(二)译经事业
1.晋时之翻译:鸠摩罗什(罗什),父天竺人,为国相,辞相出家至龟兹,王请为国师,并以其妹妻之,而生罗什。午后又随母出家,善诸三藏。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迎什入关,在西明阁、逍遥园设译场,使沙门八百余人为襄译,计译出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新法华经、新维摩结经、新小品经,以及金刚般若、十住、思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自着实相论、维摩论各一部,及答慧远大乘深义十八科。从其学者三千人。弘始十年卒于长安,卒年七十。此外,弗若多罗、昙摩流支、卑摩罗叉、佛陀耶舍、佛跋陀罗等,均系什公之重要襄译,有知什所不知者。晋河西昙无谶,中天竺人,河西王沮渠蒙逊,僭据凉土称王,迎谶断诸疑难,并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万余言。谶更以术化度蒙逊及道俗人等无数。
2.宋时之翻译:法显归国后,译出摩诃僧祗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毘昙心论计百余万言,其中观佛三昧论六卷,及修行方便论等为佛跋陀罗(觉贤)所译。释昙无竭(法勇)游南天竺,归国译其所携回之观世音受记经。浮陀跋摩(觉铠),西域人,因沙门道泰,少游葱右诸国,得毗婆沙十万偈,请其译共一百一十七卷。释智严,西凉州人,自西域还,其得梵本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度博严净、四天王等经。寻又泛海到天竺求证无上道已,归国途经罽宾,无疾而化,时年七十八。求那跋摩(功德铠),本刹利种,为罽宾国王室,二十出家,三十父王死,坚解王祚不就。元嘉元年(424年),文帝迎请之宋,译出四方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及其二十四戒等凡二十六卷。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幼学五明。元嘉十二年至庆州,请译杂阿含、法鼓、胜鬘、楞伽等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相绩解脱、波罗了义、现在佛名、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诸经,凡百余卷。临终见圣像,公卿会葬,春秋七十五。
后期
(隋唐期)
(二)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及其译经。武后遣使于阗国王,补益晋译华严,王遣实叉难陀来洛阳,译八十华严、大乘入楞伽经,及文殊授记等经。法藏,其先康居国人,与华梵僧等共补译有华严入法界品之脱文,密严、金光明、最胜王等经二十一部、显实等论十余部。义净,生于范阳,幼出家。十五岁便慕法显、玄奘,萌西游之志。由南海至印,留学二十余年。于武后证圣元年(695年)返国,后迎于上东门外。后译华严、金光明、最胜王、孔雀王、药师疏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称赞如来功德神呪等经。有部毘奈耶律、摩竭鱼因缘等凡四十二经,十九卷。着有南海寄归内法传与佛国记两书。先天二年(713年)寂,世寿七十二岁。
末期
五代以后
宋干德三年(965年),于阗沙门善名等七人来,沧州沙门道圆游五天竺十八年,偕于阗使者至京师献佛舍利、贝叶梵经。沙门建盛自西竺还,开宝四年(971年)诣阙进贝叶梵经。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太平兴国寺设译经院,天息灾译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密多经;法天译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施护译如来庄严经,译经前持密呪七昼夜,分宣读梵文、证义、证文、审听、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等九个译职阶段,极为庄严慎重。也是中国所设之最后译场。以后均是刻经事业,对于梵典之翻译虽未中断,但只是个别的,未经政府主译的了。菩提达摩东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为中国佛教带来了新的生机。
以上四期,初期为中国佛教之发皇期;前期为中国佛教之开展期;后期为中国佛教之成熟期;末期为中国佛教之守成期。其中尤以罗什与玄奘两师贡献最大。什公重中观,奘师重瑜伽,前者之卷帙虽次于后者,但其所译之范围既深且广,又胜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