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胺(用于麻黄素等制造的化学物质)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一甲胺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用于麻黄素等制造的化学物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一甲胺 |
水溶性 | 易溶 |
别名 | 氨基甲烷 甲烷胺 胺甲烷(钢瓶) 甲胺 |
化学式 | CH3NH2 |
熔点 | -93.5 |
展开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一甲胺
相对密度(水=1):0.66。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09。
蒸气压(kPa):202.65(25℃)。
燃烧热(kJ/mol):1059.6。
辛醇-水分配系数(KOW):-0.173。
主要用途
危险性
毒性
健康危害
可致呼吸道灼伤。
对眼和皮肤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可致严重灼伤。
口服溶液可致口、咽、食道灼伤。
中毒机制
一甲胺
1、刺激性:4%溶液可致兔角膜损伤。40%溶液1.0ml可致兔皮肤刺激坏死。
一甲胺的溴觉阈为0.5~1mg/m3、刺激阈为10mg/m3。
一甲胺在一般情况下,对皮肤粘膜仅为刺激作用,只有在高浓度吸入时,才可能作用到呼吸道深部致使发生肺水肿,同时由于碱性作用造成呼吸道粘膜破坏。
一甲胺低于12.7mg/m3时仅有微臭味,长期接触对人无刺激;浓度增加2~10倍时,气味加重,有浓烈的鱼腥臭;浓度增加10~50倍时,有难闻的氨气味。
2、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先兴奋后抑制,当致死剂量时,可引起惊厥、震颤、抽搐而后死亡。
毒理学
1、急性毒性
小鼠以2.4mg/L浓度作用2h,出现不安、鼻腔血性分泌物、呼吸困难、紫绀、反射亢进、头震颤、步态不稳、阵挛-强直性痉挛,终因呼吸衰竭而亡;解剖见坏死性气管、支气管炎、肺出血、内脏器官和大脑血管充血,死亡稍晚的动物则可见肝脏和肾脏管养不良性改变。
吸入0.2mg/L浓度几分钟,猫出现明显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以0.1mg甲胺的40%水溶液一次涂兔皮,可致兔皮深度坏死;取1滴滴眼,可致角膜损伤。
经口可致胃肠黏膜腐蚀。甲胺的刺激强度与其浓度有关。
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豚鼠先吸入0.25mg/L,93d,后吸入0.5mg/L,30d,开始时出现一过性刺激现象,最终出现衰竭、肝凝血酶原形成功能障碍。
诱变性:未见诱变性研究报告。
致癌性:无致癌作用。
致畸性:未见报道。
体内代谢
1、代谢:本品可迅速经呼吸道、皮肤吸收。在肝、肾、肠黏膜中受较高含量胺氧化酶作用下氧化,另一部分受特异氧化酶作用氧化。
2、体内转归:侵入体内一甲胺能被甲基化形成二甲胺,直接自尿中排出,排出率高达91.5%,无明显蓄积作用。
应急处置
泄漏应急处理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管理信息
操作管理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管理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管理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监测方法
安全标准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mg/m3 )5
前苏联:MAC(mg/m3 )未制定标准
美国:tvl-TWA
OSHA10ppm,13mg/m3 ;
ACGIH5ppm,6.4mg/m3
美国:TLV-STEL
ACGIH15ppm,19mg/m3
事件
2012年6月6日18时许,重庆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一民建库房存放的危险化学品一甲胺发生泄漏,库房冒着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附近上百村民紧急转移。
应急医疗
诊断要点
1.吸入中毒
(1)有明确的一甲胺气体吸入史。大面积皮肤灼伤,也可伴有一甲胺吸收。
(2)潜伏期:可于数分钟内出现中毒症状。
(3)眼、上呼吸道刺激及灼伤:可有流泪、畏光、眼痛、流涕、呛咳、咳痰、咽痛、声嘶、胸闷、胸部紧束感等。检查可见咽充血、悬雍垂水肿、眼睑痉挛、肿胀、结膜充血水肿及角膜上皮受损或溃疡等。极高浓度吸入时可引起声门痉挛、喉头水肿,甚至窒息死亡。
(4)呼吸系统损害:呛咳、咳痰为首发症状,并可有胸闷、气急、烦躁不安及呼吸困难等。重者出现喉头水肿、肺水肿,甚至ARDS等。
2.皮肤灼伤
一甲胺急性中毒常伴有皮肤灼伤,且发生率甚高。一般呈Ⅰ°~Ⅱ°灼伤,少数为Ⅱ°灼伤。曾有报道,一例一甲胺导致皮肤灼伤面积达20%的患者,入院时症状并不严重。皮肤灼伤创面未及时清洗,36 h后呼吸困难加重,两肺布满湿啰音,出现低氧血症,经抢救无效死亡。提示对有较大面积皮肤灼伤病人,应警惕一甲胺可经皮肤吸收加重全身中毒。
处理原则
(1)患者应迅速移离现场,换去被污染的衣物,并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受污染的眼及皮肤,冲洗时间至少10 min。
(2)卧床休息,密切观察48 h,发现病情变化,应早给予相应处理。
(4)合理氧疗。吸入氧浓度不宜>60%,伴有急性二氧化碳潴留时,在积极改善通气的同时,调节给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SaO?2)>90%;若需吸入高浓度氧,可给予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PEEP压力应<0.49 kPa(5 cmH?2O)为宜。
(5)早期、足量、短程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8)积极防治并发症。
(9)加强眼、皮肤灼伤的专科护理和治疗。
预防措施
甲胺类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均属易燃、易爆炸的有毒物质,生产中必须注意安全。虽然生产设备为密闭性,产品直接制成25%~40%水溶液,但在操作中仍应注意防护。在检修设备或产品分析取样时要穿工作服、戴手套、防护镜等。厂房内要有完善的通风设备。甲胺类溶液污染皮肤、眼时,应立即冲洗治疗。
参考资料
[1]
有机化学网:一甲胺2010-08-20[引用日期2012-06-07]
[2]
中新网:重庆一库房危化品一甲胺泄漏 上百人紧急转移(图)2012年06月07日[引用日期201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