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帘蛤(瓣鳃纲帘蛤目动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菲律宾帘蛤
瓣鳃纲帘蛤目动物
菲律宾帘蛤(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通常又称杂色蛤或菲律宾蛤仔,壳长2.5-5.7厘米。商业规模平均40毫米。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动物。壳坚固,壳瓣左右相等;两侧不等,壳顶的喙位于前半部分;外形略呈椭圆形。韧带内嵌,不突出壳面,宽厚棕色的椭圆拱形身体几乎延伸到后部边缘的一半。是贝壳类海产品,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它是西太平洋亚热带到低寒温带的一个品种,并分布在欧洲的温带地区。野生种群在菲律宾、中国南海和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茨克海以及南千岛群岛周围。它的养殖最早始于这些地区通过采集野生蛤苗所进行的传统捕捞活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菲律宾帘蛤 |
拉丁学名 |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
别名 | 菲律宾蛤仔 杂色蛤 花蛤 蚬子 蛤蜊 |
分类信息
界 | 动物界 |
门 | 软体动物门 |
展开
物种简史
菲律宾帘蛤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已被引进到世界各地,并已经在那里永久定殖。菲律宾帘蛤在1930年代意外地与长巨牡蛎苗一起被引入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已经扩散定殖在从加利福尼亚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沿海。除了公共渔业,孵化场生产促进了菲律宾帘蛤在太平洋沿岸的养殖。
菲律宾帘蛤
由于欧洲1980年代发展而形成的大规模水产养殖孵化场,自然繁殖造成野生种群地理范围的扩展,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和爱尔兰,那里的菲律宾帘蛤被证实比本地的沟纹蛤仔(R. philippinarum)更强壮并且生长更快。因此,菲律宾帘蛤现已成为欧洲上岸量的主要类别,也是集约化公共渔业的重点,与数个养殖区的水产养殖产品竞争。
形态特征
菲律宾帘蛤
贝壳顶稍突出,喙在前部1/3处,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外观一般有奶油色、棕色、深褐色,有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带状或斑点和花纹。贝壳内面白色、粉红色、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栖息环境
菲律宾帘蛤常栖息在潮间带粗沙及小砾石滩以及潮下带泥沙底。通常栖息在安静的水域。从潮间带至4米深。大多在风浪较小的内湾、且有适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区,但盐度较高的沿海岛屿和数米深的潮下带,也偶有发现;栖息底质,以含砂量为70%-80%的砂泥滩数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滩和含泥量极少的砂地或砾石地带,虽也有发现,但数量甚少。
生活习性
菲律宾帘蛤是以发达的斧足,挖掘砂泥营穴居生活的。涨潮时,升至滩面,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干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时,则双壳紧闭,或依靠足的伸缩活动,退回穴底,在滩面上留下两个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菲律宾帘蛤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但总的说来,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菲律宾帘蛤是严格的雌雄异体,其性腺为与消化系统紧密联在一起的弥漫性组织。繁殖期根据地理区域而不同,通常在水温20-25°C产卵。从秋末到初冬这一时期性活动进入休止状态。野生环境中配子的形成时间为2-5个月,然后产卵。
第二次产卵甚至可以出现在同一季节,即2-3个月之后。通过过滤有机物和浮游植物依然丰富的海水,冬季前的恢复阶段有利于能量积累。温度和进食是影响配子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配子形成的最初温度可在8-10°C,然后随海水温度上升而加快。在温度为14-24°C之间时,它的持续时间是5-2个月。在这一温度范围内,菲律宾帘蛤即可产卵。尽管最佳温度是20-22°C,但12°C是最低临界温度,低于此温度该品种便不能有效产卵。
饵料的供应将影响所产配子的数量。蛤苗附着之前,幼虫发育持续2-4周。附着大小根据壳长在190-135µm之间。许多外部因素决定野生环境下蛤苗附着是否成功,如温度、盐度和水流。幼虫移动主要依靠风和潮流。添加细砾和小石块可促进天然附苗区的种类补充。幼虫通过将足丝附在小鹅卵石或贝壳片上来完成附着。
菲律宾帘蛤
人工养殖
菲律宾帘蛤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育苗
尽管蛤仔有保护壳,但是在筛选和分类过程中如不小心,贝壳亦会破裂。在苗种的预养成期可采用上升流式的育苗系统,直至壳长达到10-15mm。稍大的蛤仔(6-7mm)则装入4mm网目的袋子,按3000/m²放置在海床上。养成前期的其他养殖方法包括按10000/m²密度将4-5mm苗种放在用塑料网覆盖的木框中,置于水下(在意大利);或装入网袋放在处于低大潮周围地区的支架上(在爱尔兰)。放养密度随蛤仔的生长而逐渐减小。在育苗期,必须对养成设施进行清洗,对蛤仔进行分级,并清除诸如蟹之类的敌害。尽管在养成初期可采用盘式养殖,但是蛤仔在土壤中生长更好。在北美洲,人们广泛采用诸如FLUPSYS(用于使水通过螺旋桨或轮子沿中心通道送入水箱的架式结构装置)的浮式涌水机。蛤仔须按规格分级,以确保所有蛤仔规格相似;否则,较大蛤仔的竞争力会超过较小的,造成生长迟缓。
播种
在蛤仔的壳长达到10-15mm时,即可播种在附着基上。养成作业最好在可避免大风、大浪或潮汐活动的潮间带进行。另一种办法是利用400m²牡蛎池来饲养蛤仔至上市规格。适于养成的附着基通常包括沙砾、沙子、泥土和贝壳。尽管菲律宾帘蛤可在各类土壤中生存,但是池底太软会限制播种、饲养和收获设备的使用。在播种前,播种区必须得到适当处理,清除敌害。地块耕作系统使用网条,覆盖在播种的蛤仔上并沿地块边缘将蛤仔犁入土中,以减少蟹和鸟的掠食。
生长和成活状况直接与放养密度有关。蛤仔(10-15mm)按200-300/m²密度播种,同时用4mm网覆盖,以保护它们免受过多敌害影响。在欧洲,已经开发出一种播种机,在将网子犁入土中的同时进行播种。偏转板对犁沟进行回填,将网子边缘盖住。网子应清理干净,以避免附着生物和淤积,并进行监测来防止敌害。根据地方的养殖容量,蛤仔可在2-3年的时间长至40mm。
水质
水温:菲律宾帘蛤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0-36℃范围内,均能适应。当水温为5-35℃时,生长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长最快。蛤仔的适温上限为43℃,当水温升至44℃时,死亡率达50%;当水温升至45℃时,则全部死亡;而当水温下降到0℃时,鳃纤毛停止运动,摄食停止;当水温下降到零下2-3℃时,经3周,死亡率达10%。
盐度:菲律宾帘蛤对海水比重的变化,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重为1.004-1.027时,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为1.015-1.020时生长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没有防洪堤的内湾养殖区,常伴随着山洪暴发而发生菲律宾帘蛤大量死亡的现象,这不仅是因为海水比重的急剧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长时间处于混浊状态,影响了菲律宾帘蛤的呼吸和摄食的缘故。
溶解氧:菲律宾帘蛤在溶解氧为1毫克/升的海水里,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满足菲律宾帘蛤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严重污染,溶解氧含量连续处于0.5毫克/升以下达10天左右,就会导致菲律宾帘蛤死亡。
耐干旱能力:生活于潮间带的蛤仔,耐干旱能力较强,耐干出时间与菲律宾帘蛤个体的大小、气温高低以及是否通风等有关。
1.水温:菲律宾帘蛤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0-36℃范围内,均能适应。当水温为5-35℃时,生长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长最快。蛤仔的适温上限为43℃,当水温升至44℃时,死亡率达50%;当水温升至45℃时,则全部死亡;而当水温下降到0℃时,鳃纤毛停止运动,摄食停止;当水温下降到零下2-3℃时,经3周,死亡率达10%。
2.盐度:菲律宾帘蛤对海水比重的变化,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重为1.004-1.027时,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为1.015-1.020时生长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没有防洪堤的内湾养殖区,常伴随着山洪暴发而发生菲律宾帘蛤大量死亡的现象,这不仅是因为海水比重的急剧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长时间处于混浊状态,影响了菲律宾帘蛤的呼吸和摄食的缘故。
3.溶解氧:菲律宾帘蛤在溶解氧为1毫克/升的海水里,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满足菲律宾帘蛤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严重污染,溶解氧含量连续处于0.5毫克/升以下达10天左右,就会导致菲律宾帘蛤死亡。
4.耐干旱能力:生活于潮间带的蛤仔,耐干旱能力较强,耐干出时间与菲律宾帘蛤个体的大小、气温高低以及是否通风等有关。
捕捞
在中国,蛤仔在10-16个月达到30mm或更大时便进行收获。在欧洲水域和北美洲,通常在16-30个月、蛤仔达到更大规格后(壳长30-40mm)再收获,以便获得更佳回报。在这两种情况下,或用耙网或用机械收获蛤仔。在欧洲,人工收获菲律宾帘蛤包括将它们耙出附着基,然后收获。机械收获是通过抽吸或升降式采集器;一台装有横向传送带的拖拉机可以从沙质池底对蛤仔进行挖掘和分级,作业面积超过200m²/小时(>600kg/小时)。
一旦收获,蛤仔储存在箱中或袋中并运走进行机械分级。然后,在加工和销售前通常对它们进行湿储藏,以便清除沙子。可以在出售前将它们放入塑料网袋,或在池中,或挂在湿储藏筏上,置于低潮间带地区进行较长时间的储藏。
病害防治
病害和控制措施 | ||||
疾病 | 致病因子 | 类型 | 并发症状 | 措施 |
病毒性疾病 | 疱疹样病毒 | 病毒 | 孵化池中偶发性,但高死亡率疾病 | 无治疗措施。预防和选址;监测蛤仔的移动 |
立克次氏体病 | 胞质内微生菌落 | 无治疗措施。预防和选址 | ||
细菌性疾病 (异常钙化、棕环病) | 弧菌(Vibriotapetis) | 细菌 | 发育不良;由有机物质(壳基质)造成的外套前缘上棕色沉积物 | 无治疗措施。预防和选址;监测蛤仔的移动 |
原虫类寄生虫病 | "类派金虫生物及派金虫(Perkinsusatlanticus)"物及派金虫(Perkinsus atlanticus) | 原虫类寄生虫 | 由于血细胞反应使得外套和鳃组织表面出现灰白色小节或包囊;繁殖力减弱 | 无治疗措施。预防和选址;监测蛤仔的培育区和移动措施。预防和选址;监测蛤仔的培育区和移动 |
展开表格
主要价值
相关视频
全部
659次播放01:17
鸡蛋羹这样做才鲜美,一道花蛤蒸蛋,鲜嫩滑爽,好吃有营养,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