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地菜(管状花目紫草科植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附地菜
管状花目紫草科植物
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茎通常自基部分枝,纤细。匙形、椭圆形或披针形的小叶互生,基部狭窄,两面均具平伏粗毛。螺旋聚伞花序,花冠蓝色,花序顶端呈旋卷状。4枚四面体形小坚果。花期5~6月。
分布在亚洲温带、欧洲东部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内蒙古、新疆、江西、福建、云南、东北、甘肃、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230米至4,500米的地区,多生于丘陵草地、平原、田间、林缘或荒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主要信息
中文名 | 附地菜 |
拉丁学名 | Trigonotis peduncularis |
别名 | 鸡肠,鸡肠草,地胡椒、雀扑拉 |
命名者及年代 | (Trevis.) Benth. ex Baker et S. Moore |
分布区域 | 产西藏、云南、广西北部、江西、福建至新疆、甘肃、内蒙古、东北等省区。 |
展开
形态特征
附地菜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国内
产西藏、云南、广西北部、江西、福建至新疆、甘肃、内蒙古、东北等省区。
国外
附地菜
中药材
附地菜
【性味归经】甘、辛,温。
【用法用量】 1~2钱,研粉冲服3~5分。外用适量,捣烂涂患处。
【性状】性状鉴别全草我皱缩成团。湿润展开后,根细长圆锥形。茎1至数条,纤细我分枝,基部淡紫棕色,上部枯绿色,有短糙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椭贺状卵形,长可达2cm,两面有糙毛,茎生叶几无柄,叶片稍小。总太花序细长,可达20cm,可风类白色或蓝色小花,有时具四面体形的小坚果。有青草气,味微苦涩。
化学成份
主治
1.痰喘。用附地菜左杨汁,和酒服。
2.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附地菜(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
3.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5.一切肿毒。用附地菜一把、穿山甲(浇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共捣烂,加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患处。
7.脾寒疟疾。用附地菜一把,捣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8.痔疮肿痛。用附地菜捣烂敷贴。
辨别方法
形状辨别
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有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及龟裂状沟纹。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
理化鉴别
(2)取粉末1g,加95%乙醇10ml,回流10min,滤过,取醇溶液2滴入试管中,加水10ml稀释,在反射光下显天蓝色荧光(检查马栗树皮甙)。另取醇溶液1ml,加1%三氯化铁试液2-3滴,呈暗绿色,再加氨试液3滴,以5倍水稀释,对光观察显深红色。(检查马栗树皮素)
(3)薄层色谱取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0min,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栗树皮甙和马栗树皮素,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乙醇(3:4: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