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中国的语言文字)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7-25
小编整理:
中文,也称为华文或汉文,是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包括汉语和汉字。在汉字文化圈和海外华人社区中,中文也被称为华文或汉文。中文
中国的语言文字
书写体系
汉字是中文的书写体系,即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几千多年的历史。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
- 汉字起源
相传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据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是黄帝部落的史官,他总结分析自然事物中的一般规律,用具有一定形状的线条赋予意义,来表示某一类别事物的主要特征,达到表示某一事物的目的。这种用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文字,古时称为"文"。后来,又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出形声字,形声字古时称为"字"。
- 汉字演变
我们现在能够确认距今约3000多年的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于1899年被发现。可以考证的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汉隶、楷书、行书、草书等过程。其中,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始于东汉,通行至今。汉字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现代汉字是在汉隶的基础上隶变楷化而来的,即汉字正楷字形。
甲骨文:古汉字书体的一种,是中国殷商时期刻录于龟甲、兽骨之上用于占卜的文字,故被称为甲骨文。这种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1899年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认定为殷商文字,遂从事收集甲骨工作。经过清末及近现代学者的收集整理,至今收集的甲骨共有十五万片左右,文字约四千五百个,为学者所识者有三分之一。其基本字形结构与后世汉字相一致,是汉字较早的书体。
金文:商周秦汉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亦称为"钟鼎文"。铭文形式及字体随着时代变易而有不同风貌。一般说来,商器上的文字不多,直至商末始有较长铭文出现,字体则与甲骨文相似。西周的铭文字体渐匀称齐整,字数增加,多记载赏赐、战争、契约、交换、赠送、赔偿等情形。战国末年,铭文字体渐和小篆相近,字数大减,多只铸刻督造者、铸工和器名等,秦汉金文形式亦秉习此风,长篇钜制已难见到。
大篆:汉字书体的一种。相传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字体多重叠。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石鼓文是指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畤原出土的东周初秦国刻于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十块鼓形石上,分别用籀文刻有十首四言韵文,记述秦国国君游猎的情况,后世亦称为"猎碣"。
小篆: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字体匀圆齐整,较籀文简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体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存世有《琅邪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残石,可代表其风格。小篆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秦朝程邈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隶书有秦隶(古隶)和汉隶(今隶)之分。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楷书:汉字书体之一种。又称正书、真书、正楷,由隶书演变而成。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东汉,通行至今。楷书的名家很多,有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和宋元的赵孟頫等。楷书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 汉字结构
1.⿰(左右结构)如:挣、伟、休、妲
2.⿱(上下结构)如:志、苗、字、胃
4.⿳(上中下结构)如:奚、髻、禀、亵
(1).⿹(右上包围结构)如:句、可、司、式
(2).⿸(左上包围结构)如:庙、病、房、尼
(3).⿺(左下包围结构)如:建、连、毯、尴
(4).⿵(上三包围结构)如:同、问、闹、周
(5).⿶(下三包围结构)如:击、凶、函、画
(6).⿷(左三包围结构)如:区、巨、匝、匣、臣
7.⿻(镶嵌结构)如:坐、爽、夹、噩
语系介绍
中文特指汉语及其书写系统(汉字)。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使用人数已达到十七亿以上。在中国,大陆使用简体汉字,港澳台地区使用繁体汉字。海外华人地区多使用繁体汉字。
汉字的起源,有传说中的仓颉造字。
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
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从构造上讲,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
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③合体记号字。这种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
跟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最大的长处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汉语是全世界唯一的三维文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还有表形,是现阶段人类文明中最稳固也是最先进的语言体系。
解字说文
《说文解字》中说中文源于“易”是有道理的。
”中“,i,籒文中。g,古文中。这是最国际化的一个字。
如果用阿拉伯数字来组合,正好是“1”贯穿“0”。
0和1是二进制的两个数,也是易经中阴爻和阳爻的两种状态,组合起来就是处于中间的状态。
中华文明的中庸之道也来源于此,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辩证法也来源于此。
“易”由“日”、“月”组成,但也不如一个“中”字传神。
如果将“中”字中间的“〇”看成一个圆,将“丨”弯曲看成一个“S”形线,那么这就是一个太极图“☯”。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说明了文和字两者的关系。
不过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的,关于中文与汉字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在不断的变化。
等级体系
2021年3月,经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作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自202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文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文学习需求不断扩大,国际中文教育迫切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包容开放、便于实施的规范标准,用以指导中文学习、教学、测试与评估各个环节,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标准》是国家语委首个面向外国中文学习者,全面描绘评价学习者中文语言技能和水平的规范标准。《标准》的发布实施,是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将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使用地区
现在的中文大致可以按照字型分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中国大陆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推行的规范字型均为简体中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交流的广泛,港澳台地区也开始出现简繁同时存在的情况,但正式文书使用繁体。
语系沿革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分析语,有声调。
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
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
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
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
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
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
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
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
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
合体字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③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短”一类字。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停止,不继续简化(《第二批简化字总表》就因过度简化被废除)。因为过度简化会破坏汉字的稳定性,扰乱汉字原本所具备的音形义,造成理解上的误区。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且如果进行汉字拉丁化,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明将受到莫大的伤害。事实上,由于长时间使用汉字这一可以表意的书写系统,汉语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词,这个现象确实发生了,而且未曾有什么不便之处,现在一个音节最多可以对应几十上百个汉字,如果使用拼音来记载语音,会出现不读出来就看不懂的现象,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果真要进行汉字拉丁化的工作,在汉语发展到合适的程度以前,最好搁置拉丁化的计划,否则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不可能长久。
例如,鲁迅先生的著作《阿Q正传》书名中的“Q”字,据鲁迅自己说,也是受拉丁化的影响。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
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
全文共九十二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普通话朗读或者拉丁化作品时,问题便出现了。
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缘故。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语法特点
语素和语素可以组成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
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由于惯用法导致),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
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通常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如:真实虚假玩笑快乐。但也有例外,如:开灯开火[动词加名词])。有些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不能作为一个词单独用,但是有时候在借用古汉语的词句时,也偶尔作为词来使用。
汉语历史
上古汉语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等,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汉语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所代表的标准现代汉语也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发展
汉字的构词法巧夺天工。词头前缀、词尾后缀是英文常用的构词法。
Saccharose(糖精)和Saccharomycetes(酵母菌)有相同的拉丁词头,但记住它们即便对英美人士也非易事。一维的串状结构是导致其不醒目不明了的直接原因。试问读书至研究生,连酵母菌与糖精都不知道,又该叫人作何感想呢?
用汉字组词描述起来简洁明了。即便是没吃过糖精、没用过酵母菌的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他也明白糖精可能是糖的“精炼部分”,比糖更甜(尽管这不确切);酵母菌是“一种能引起发酵的细菌”。但英文就不能如此简单地组词,即便组出来也恐怕令人难以接受:糖精=Sugessece="Sugar"+"Essence"(“糖”与“精”合起来),酵母菌=Yeabacteria="Yeast"+"Bacteria"(“发酵”与“细菌”合起来)。这岂不是太不像话了?
与拼音文字一维串状前后缀构词法不同,汉字是通过二维方式构字的。例如:“人”在无门的四堵墙内便成了“囚”;
“木”在无门的四堵墙内要受“困”;
“米”(与粮食有关)“唐”(表声)=“糖”;
柴“禾”上长“草”=“菌”;
“木”“林”“森”——分别是wood、tree和forest的意思,但比较之下哪一种构词法更好?答案一目了然。
在当今的英语社会,早期英文造字所遵循的拉丁词根造字法也已逐渐被甩开了,类似以上造的Sugessece,Yeabacteria可一点都不是笑话,日常生活中天天都有。商店里不同品牌的巧克力、糖果总会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名字在字典里找不到,它们会随某个厂家的某种巧克力糖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当一个澳大利亚人读到这个词时,他不会意识到这是北美某个地区的很受欢迎的一种糖果,多半只能和中国人一样摇摇头罢了。
信息科技时代偏爱汉字。不知您是否了解模糊数学、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等新学科领域?如果接触过,您便会理解人类的艺术、哲学、感觉看似不“精确”,但实为目前它们超越了当今人类的知识水平所能精确描述的范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它们逐渐会被人类以全新的知识结构所精确地把握,以上所举的新学科只是这一新知识结构序幕的小插曲。汉字集中体现了东方艺术哲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之所在。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它的智慧我们尚不能完全认识,对它的发掘方兴未艾。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的,毕竟15年前也没有人意识到传统汉字出版业要被淘汰;10年前的人没有料到汉字的输入会比英文快,而且还会更快;5年前的人没有想到传统的报业媒体会被逐渐淘汰,《南方都市报》会与百年老报《大公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互联网上抢码字新闻。谁又敢断言若干年之后汉字编程不可能或可能超过英文呢?
汉语言的优越性
这种文字体系对于新生事物都必须“重新排列字母”以组成新单词,这是极不利于旁人和后人学习和理解的。
归根到底,世界主要的三大语系,其中的西方拉丁文语系和中东的阿拉伯语系都是一维的表音文字,原有的文字单词对新生事物是不兼容的!
这个不兼容带来两大弊端:
1.科技单词越来越长,科技思维的效率会越来越低下,甚至妨碍了大众的理解;
2.累赘空洞的专有名词越来越多,旁人难以理解,从而造成“隔科如隔山”,泛学科研究会越来越艰难和晦涩,泛学科研究和创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
这两大弊端带来的结果就是:
科学单一创新越来越慢,综合创新越来越少。
而且对于表音文字来说,这两大弊端和两大结果都是无解的。
汉语是全世界唯一的三维文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还有表形,是现阶段人类文明中最稳固也是最先进的语言体系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全民大传播”和“全民大探讨”的潮流下,汉语是最适合也是最有优势的语言体系!从网络时代和全球化趋势来说,汉语言体系未来必将引领世界、主导全球!
当然这是一个浩瀚繁杂的语系推广和建设工程!
汉字是灵活的,但需要灵活的人使用;汉字是聪明的,但有赖于聪明人的开发;汉字是充满智慧的,需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她的价值。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的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影响力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姚双云教授认为,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英语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借词庞杂;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必然推动各种语言间的词语借用;第三,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英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根到底,汉语词汇的大量“出口”,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和关注度的提高。
目前,国内的汉语言学界对于来自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借词研究颇多,而对于汉语词汇的输出现象研究较少。近年来,国人中文母语意识的提升,席卷全球的“汉语热”,网络上来自中国的各种新闻热点,都在提醒着我们,应该开始更多地关注和探讨汉语词汇输出这个文化现象了。
2020年12月22日,教育部举行发布会。会上透露,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十三五”期间全球参加HSK(中文水平考试)、YCT(中小学中文考试)等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达4000万人次,这表明国际中文教育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中文联盟”云服务教学平台面向全球免费提供190多门6000多节中文、中华文化等在线课程,惠及200余万海外中文学习者。全球中文学习平台2020年研发上线“译学中文”“知学中文”“幼学中文”等手机软件,增设港澳台频道,补充针对性学习资源。截至2020年底,平台累计用户超过210万,覆盖近170个国家和地区。
自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2021年10月4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生效了一项重要决议:国际航协自1945年创立以来,首次修订了国际航协章程的语言条款,中文也成为国际航协章程语言条款76年来唯一增加的语言,原来的语言仅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文件的翻译仅限于阿拉伯语会员要求的年会文件)四个创始语言。
2021年10月,世界高塔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Great Tower, WFGT)在线上召开了2021年年会,年会分设美洲、欧洲、亚洲三个小组,会上通过了世界高塔联盟新章程。其中,新章程规定,中文和英语并列成为世界高塔联盟的两大官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