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苷(具有α-羟基腈的苷)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氰苷
具有α-羟基腈的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氰苷 |
外文名 | Cyanophoric glycoside |
水溶性 | 易溶于水 |
应用 | 用于平喘镇咳等药物 |
定义 | 具有α-羟基腈的苷 |
特性 | 易被稀酸和酶催化水解 |
味道 | 微苦 |
收起
化学特性
氰苷一般味苦,易溶于水、醇;极易被酸或同存于同种植物中的酶所水解。这是通过加工处理去除与降低氰苷毒性的化学基础。氰苷分解的最后产物是糖类、醛酮和氢氰酸(HCN),HCN沸点26℃,极易挥发散失。少量HCN具镇静作用,能麻痹咳嗽中枢,显镇咳功效。这是杏仁等中药平喘镇咳作用的依据。但大量的HCN进人体内则发生中毒危险。
产毒机制
氰苷本身并没有毒性,但氰苷可以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糖和对应的羟基腈,羟基腈化合物可以自发或经α-羟基腈裂解酶的作用下生成氢氰酸和醛酮化合物,所以氰苷的毒性主要通过HCN和醛酮化合物产生。例如亚麻苦苷生成氰化物是一个两步的过程,首先是亚麻苦苷去糖基化生成丙酮氰醇,再分解成丙酮和氢氰酸,这些反应是是β-葡萄糖苷酶和α-羟基腈裂解酶催化的。
由于氰醇可以通过酶或自发水解,故常认为β-葡萄糖苷酶的酶解速率是限速步骤。少量氢氰酸可以麻痹咳嗽中枢,体现平喘镇咳等效果;大量的氢氰酸如果被吸收后,氰根离子能够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使其无法还原成二价铁离子,使细胞不能再利用血液中的氧而迅速窒息,最终导致呼吸麻痹死亡。氰化物系剧毒物质,人体口服氰化物的急性中毒剂量为0.5~3.5mg/kg。
氰苷类植物在正常情况下,氰苷和酶存在于的不同细胞中,无法生成氢氰酸,故不存在毒性。但当植物被动物采食咀嚼后,植物组织遭到破坏,氰苷与酶接触而产生HCN,导致动物中毒,这便是食用氰苷类植物中毒的原因,属于植物自身的防御机制。人的肠道细菌中也存在糖苷酶活性,所以即使氰苷类植物经过灭酶处理,大量的摄入也可能引起氰化物中毒。
中毒症状
解毒方法
氰苷类化合物
分布
很多重要的经济作物中都含有氰苷,比如木薯(亚麻苦苷)、高粱属(蜀黍苷)、蔷薇科(苦杏仁苷)、百脉根(百脉根苷)等,这些植物在服用之前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发生中毒事件。
木薯原生长于美洲中南部,于17世纪传入非洲。木薯由于其根茎部的高淀粉含量,且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及抗病虫能力较强,所以在许多地区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在亚热带和热带被广泛的种植。木薯中氰苷主要是百脉根苷和亚麻苦苷,氰苷本身不含有毒性,但木薯加工过程中,当根部组织被破坏时,会释放内源性酶,在潮湿和常温的环境中,亚麻苦苷会被酶分解生成氰醇,该化合物会在一定条件下生成HCN。尽管日晒,浸泡,水煮等加工过程可以去除80%~95%的氰苷化合物,但仍有一部分会留存在食物中。如果长期食用,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