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杆菌属(巴斯德菌科的细胞)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9
嗜血杆菌属
巴斯德菌科的细胞
嗜血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拉丁学名: Haemophilus Winslow et a1.,1917)。小到中等大小的球形、卵圆或杆状细胞,宽度一般≤1.0μm。有时有丝状体,明显的多形态。
概况
革兰氏阴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几乎所有的种需要血的生长因子,特别是X因子(原卟啉IX或正铁血红素)和/或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也称为辅酶I,简写NAD)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也称为辅酶Ⅱ,简写NADP)。即使提供生长因子也需要复杂的培养基才能良好生长。化能异养菌。具有呼吸和发酵代谢类型,最适生长温度35~37℃。从D-葡萄糖和其他糖类产酸,少数种产气。还原硝酸盐到亚硝酸盐或进一步还原。氧化酶和接触酶因种而异。是人和动物黏膜上的专性寄生菌。流感嗜血杆菌(H.influenzae)是引起小孩脑膜炎的病原菌,也引起其他败血症:中耳炎、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变种主要引起结膜炎,它的一些菌株也引起一种新发生的病——巴西紫癜热(J.Clin.Microbiol.26:1524~1534,1988).杜氏嗜血杆菌(H.ducreyi)是性病软下疳的病因。DNA的G+Cmol%为37~44(Tm)。
模式种: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fluenzae)。
地位
分类
嗜血杆菌属隶属于巴斯德菌科。该属细菌共有17个种,其中与临床有关的有9个种: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溶血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杜克嗜血杆菌、埃及嗜血杆菌、嗜沫嗜血杆菌、副嗜沫嗜血杆菌、迟缓嗜血杆菌。DNA中G+C含量为37~44mol%.
嗜血杆菌属
杜克雷氏嗜血杆菌 因意大利皮肤病学家A.杜克雷(1890)发现而得名。是人类溃疡性性病──软性下疳的病原菌,因而又名软性下疳杆菌。菌体大小为0.5×(1.5~2.0)微米。有成双或短链排列趋势。可呈两极浓染。无芽胞和鞭毛。
埃及嗜血杆菌 1883年,德国细菌学家R.科赫在埃及从结膜炎患者中观察到,1887年,美国眼科医师J.威克斯在纽约分离出此菌,因此又称科-威氏杆菌。无荚膜,有时呈两极浓染,不形成吲哚,抗原与流感嗜血杆菌有部分相同。引起人类的急性或亚急性结膜炎,动物的实验性感染未成功。
猪胸膜肺炎嗜血杆菌 又称副溶血性嗜血杆菌,它不需病毒协同作用就可引起胸膜肺炎。
副猪嗜血杆菌 引起猪的致死性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