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软腐病(甘薯软腐病)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主要信息
中文名 | 甘薯软腐病 |
外文名 | Sweet potato soft rot |
甘薯简介
英文名:Sweet Morningglory
甘薯软腐病
甘薯在中国分布很广,以淮海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最多。全国分为5个薯区:①北方春薯区。包括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北部等地,该区无霜期短,低温来临早,多栽种春薯。②黄淮流域春夏薯区。属季风暖温带气候,栽种春夏薯均较适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③长江流域夏薯区。除青海和川西北高原以外的整个长江流域。④南方夏秋薯区。北回归线以北,长江流域以南,除种植夏薯外,部分地区还种植秋薯。⑤南方秋冬薯区。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陆地和台湾等岛屿属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日夜温差小,主要种植秋、冬薯。
中国各薯区的种植制度不尽相同。北方春薯区一年一熟,常与玉米、大豆、马铃薯等轮作。春夏薯区的春薯在冬闲地春栽,夏薯在麦类、豌豆、油菜等冬季作物收获后栽插,以二年三熟为主。长江流域夏薯区甘薯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夏薯在麦类、豆类收获后栽插,以一年二熟最为普遍。其他夏秋薯及秋冬薯区,甘薯与水稻的轮作制中,早稻、秋薯一年二熟占一定比重。旱地的二年四熟制中,夏、秋薯各占一熟。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四季皆可种甘薯,秋、冬薯比重大。旱地以大豆、花生与秋薯轮作;水田以冬薯、早稻、晚稻或冬薯、晚秧田、晚稻两种复种方式较为普遍。
形态特征 甘薯根可分为须根、柴根和块根 3种形态。须根呈纤维状,有根毛,根系向纵深伸展,一般分布在30厘米土层内,深可超过100厘米,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柴根粗约1厘米左右,长可达30~50厘米,是须根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土壤干旱、高温、通气不良等原因,以致发育不完全而形成的畸形肉质根,没有利用价值。块根是贮藏养分的器官,也是供食用的部分。分布在 5~25厘米深的土层中,先伸长后长粗,其形状、大小、皮肉颜色等因品种、土壤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分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和块形等,皮色有白、黄、红、淡红、紫红等色,肉色可分为白、黄、淡黄、橘红或带有紫晕等。具有根出芽特性,是育苗繁殖的重要器官。块根的外层是含有花青素的表皮,通称为薯皮,表皮以下的几层细胞为皮层,其内侧是可食用的中心柱部分。中心柱内有许多维管束群,以及初生、次生和三生形成层,并不断分化为韧皮部和木质部。同时木质部又分化出次生、三生形成层,再次分化出三生、四生的导管、筛管和薄壁细胞。由于次生形成层不断分化出大量薄壁细胞并充满淀粉粒,使块根能迅速膨大。中心柱内的韧皮部,具有含乳汁的管细胞,最初只限于韧皮部外侧,以后由于各种形成层均能产生新的乳汁管而遍布整个块根,切开块根时流出的白浆,即乳汁管分泌的乳汁,内含紫茉莉苷。
症状
甘薯软腐病
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被害薯块上或在贮藏窖越冬,由伤口侵入。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有伤口或受冻易发病。发病适温15—25℃,相对湿度76%一86%,气温29—33℃,相对湿度高于95%不利于孢子形成及萌发,但利于薯块愈伤组织形成,因此发病轻。
防治方法
适时收获
避免冻害,夏薯应在霜降前后收完,秋薯应在立冬前收完,收薯宜选晴天,小心从事,避免伤口。
入窖前精选健薯
科学管理
对窖贮甘薯应据甘薯生理反应及气温和窖温变化进行三个阶段管理。一是贮藏初期,即甘薯发干期,甘薯入窖10一28天应打开窖门换气,待窖内薯堆温度降至12—14℃时可把窖门关上。二是贮藏中期,即12月至翌年2月低温期,应注意保温防冻,窖温保持在10—14℃,不要低于10℃。三是贮藏后期,即变温期,从3月份起要经常检查窖温,及时放风或关门,使窖温保持在10一14℃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