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种癌症)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淋巴细胞白血病
一种癌症
淋巴性白血病又称淋巴细胞白血病(Lymphpocytic Leukemia),可按病程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变累及周围血液、淋巴结及全身脏器。急性型常见于儿童,慢性型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就诊科室
- 血液病科
发病原因
疾病症状
急性症状
- 发热:可为首发症状。主要原因是感染,常见于呼吸道、泌尿系统、肛周等,往往感染灶不明显,严重者可致败血症。
- 淋巴结肿大: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征性表现之一。
- 肝脾大。
- 感染: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最为常见。
- 一般症状:起病急骤,多数患者以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或骨关节疼痛为特点。
慢性症状
疾病检查
急性检查
- 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增高,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 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幼稚和原始淋巴细胞占25%以上
- 流式细胞仪检查:确定细胞免疫表型
- 染色体和基因检查:例如Ph1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确诊并指导治疗和预后。
慢性检查
- 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其中小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5.0×10/L。贫血早期轻微,晚期逐渐加重。发生溶血时贫血加重,网织红细胞增高。血小板数量偏低。
- 骨髓象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占40%以上,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正常的粒系、红系、巨核细胞系均减少,发生溶血时幼红细胞增多。
- 免疫学异常血清γ球蛋白减少。
- 诊断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检查有血常规及外周血涂片、骨髓检查等。
- 血常规及外周血涂片
- 急性患者多表现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及白细胞增高,外周血涂片分类可见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绝大多数慢性患者就诊时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 骨髓检查
- 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增生程度多为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少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
- 其他检查
- 淋巴结活检、免疫学检查、细胞遗传学、相关基因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疾病诊断
- 诊断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常规及外周血涂片、骨髓检查等。
急性诊断
- 患者短期内出现贫血、感染、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外周血及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20%,即可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诊断
- 对于老年患者、不明原因贫血、反复感染、浅表淋巴结肿大或肝脾大,都应该怀疑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全面的检查。
-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是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基本条件;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大于等于50%、CD5+CD23+单克隆B淋巴细胞绝对值>5×10⁹/L、骨髓淋巴细胞>40%且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典型表现,可考虑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确诊需要做免疫学及分子生物检查。
疾病分型
- 之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为3型:L1型、L2型和L3型。
- 目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还可分为Ph染色体阳性和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分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
Binet分期
- A期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3个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
- B期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3个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
- C期 与B相同外,还有贫血(男HB<110g/L,女HB<100g/L)或血小板减少(PLT<100×10⁹/L)
鉴别诊断
急性表现
-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血液及骨髓检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难诊断,但应在临床上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慢性表现
- 很多淋巴增殖性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少数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也与本病有相似之处,但治疗方法与预后却大有不同,需要注意进行鉴别。
- 在诊断时需与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脾边缘区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等病鉴别。
治疗方法
急性治疗方法
- 成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是一个整体,主要包括支持治疗和抗白血病治疗。
- 支持治疗
- 抗白血病治疗
- 巩固强化治疗:一般采用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化疗方案,多种药物组成新方案或大剂量化疗。
- 靶向治疗:Ph染色体阳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需要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博纳替尼等。
- 缓解后治疗:病情缓解之后,需要继续巩固和维持治疗,必要时考虑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庇护所白血病治疗: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睾丸白血病等的治疗和预防。
- 细胞治疗:例如CAR-T治疗,针对复发和难治病例可以获得较高疗效,后续再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可能获得治愈。
- 诱导缓解:需住院3至6周,后续的化疗可以门诊的形式给予治疗,如果白细胞计数极低则需注意卫生,避免接触感染病原体。化疗由3至8种有代表性的药物的联合治疗构成,这些药物包括:强的松、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和环磷酰胺。必要时给予血液制品(如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支持治疗,以纠正贫血和低血小板计数。发生任何继发感染的患者需接受抗感染治疗。
- 中枢神经系统治疗
- 中枢神经系统防治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甚至脑脊髓放疗等。
- 造血干细胞移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慢性治疗方法
- 治疗目标为: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延长寿命。
- 化疗A期可不治疗。B、C期可根据临床情况选择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CLB)等药物,也可采用联合化疗。
- 放疗用于淋巴组织过度肿大者。
- 靶向药物伊布替尼、bcl-2抑制剂等新药治疗已经获得较好疗效。
- 高危和难治复发患者可以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对症治疗控制感染。对血小板减少造成出血及重度贫血者可用激素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切脾。
- 化学治疗
- 常用药物有烷化剂(苯丁酸氮芥)、嘌呤核苷类似物(氟达拉滨)、单克隆抗体(阿仑单抗)等。目前已经不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 靶向治疗
- 已经成为一线治疗,如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疾病危害
- 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常表现为贫血和出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躯体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 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对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易感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容易反复感染。
- 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伴随发生神经系统损害和肝脾淋巴结肿大,预后较差,严重者可死亡。
疾病转移性
- 淋巴细胞白血病一开始就是全身性疾病,不存在转移一说。部分患者疾病进展,可出现局部占位性病灶,预后更差。
疾病预后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0岁和>50岁的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34%~57%和15%~17%,如不给予治疗,自然病程约为3个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进展缓慢、大多病程可达十余年,但难以治愈。
疾病预防
- 减少或者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的接触。
- 对于某些获得性疾病可能转化为淋巴细胞白血病,应早期给予积极治疗。
- 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 加强体育锻炼,健康均衡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