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译文
逐句全文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插拆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
注释
1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2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3
渠:他,代词。
4
朝餐:早饭;吃早饭。
5
半霎:极短的时间。
6
莳:移植。
7
匝:遍;满。
摘要
作品赏析
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
开篇两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后两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全诗所表现的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
作品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作者简介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插秧歌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乔继堂主编 . 青年必读古诗手册 . 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1 . 304 .
[3] 蔡景仙主编 . 传世诗词鉴赏 .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04 . 278 .
[4] 杨燕译注 .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 . 南京 : 凤凰出版社 ,2011-05 . 228-230 .
[5] 徐中玉著 . 《唐宋诗》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08 . 107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