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国西部地区)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30
小编整理:
从地理角度来看,您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定义是正确的,它包括了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涵盖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和广西。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政府还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纳入了西部的范畴。西部地区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它们在一些方面与中东部地区存在差距,但是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西部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中国西部地区
从地理角度看,中国西部由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从经济角度看,西部又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州。
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这个概念渐渐明晰。按西部大开发计划既定以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协调的范围,西部由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和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构成。
"10+2+2"是西部地区最新定义,所谓的“10”即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谓的“2”分别即为内蒙古、广西2个自治区;以及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州。
西部地区土地面积约69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目前全国人口约3.9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
区域简介
(2)特指中国西部地区。中国按东西方向可以划分为东部和西部或东、中、西三个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包括中国的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除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等少数精华部分外,其余地区人口较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多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 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60%,石油占45%,天然气占5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 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在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也有用汗水和智慧修建的天路——青藏铁路。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西部不仅有许多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如今也因为这些美丽的景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世界称赞,获得不少的荣誉。西部开发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重大工程
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30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等。与此同时,1999年还开工建设了一批配套项目。21世纪初这些项目都在顺利建设中。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全线正式开工。这条铁路长达1118公里,2007年完工。青藏铁路将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而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通道,同时也成为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国务院批准,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天生桥至广东第三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云南宝峰至罗平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于2000年11月8日同时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开工建设。此前,对“西电东送”具有重要作用的重庆万县至三峡电站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和云南宣威火电厂也开工建设。“十五”期间,从贵州、云南、广西和三峡将向广东输电1000万千瓦。
西气东输
21世纪初,西气东输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会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重新勘测了管道走向,各相关部门和下游各省正在积极落实市场。根据21世纪初规划方案,初期年供气量120亿立方米左右,以后随着资源勘探的深入和下游用气市场的开拓,逐步增加供气量。届时每年可以代替几千万吨煤,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1~2个百分点。而且,国家还将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将新增5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重要路段,兰州—重庆输油管道工程,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医疗卫生项目等。此外,还要加快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小湾水电站等一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川气东送
川气东送引总投资626.76亿元,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达州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170公里,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7,全部达产后预计为中石化增加销售收入200亿元。
重点工程
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2年国家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22项,投资总规模为5778亿元。
22项新开工重点工程包括:重庆至万州铁路、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宁西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增建二线、云南麻柳湾至昭通公路、陕西黄陵至铜川公路、青海茶卡至格尔木公路改扩建、新疆阿克苏至喀什公路、内蒙古乌兰浩特至扎兰屯公路、国道318线川藏公路(西藏段)整治改建、南宁吴圩机场新航站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和西部支线机场建设。
其他重点工程为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溪洛渡左岸至浙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农网改造升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中卫—贵阳输气管线、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第一批300万千瓦风电项目、金沙江中游观音岩、鲁地拉、龙开口水电站、四川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
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2012年),西部大开发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87项,投资总规模3.68万亿元。
开发历史
西汉
西部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国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的西域设置“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恳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一项基本政策。据史料记载,西汉开发西域地区的100多年时间里,屯田军民共开荒50余万亩,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驻扎军队,修建国防及交通设施。为保证西部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汉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隧亭障,并部署军队戍守,兼管西域的交通。
西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治理,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新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
在经济方面,清政府将开发的重点放在新疆地区,以军屯、民屯、犯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发展农业经济。据统计,从1716年至1911年,清朝官方在新疆建立的垦区达24个,投入劳力12.67万人,开垦荒地301.9万亩,无论从时间还是规模、效益来讲,均为历朝历代之最。清朝还十分重视在新疆地区发展商业,重点发展官方商业,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政策吸引外商到新疆从事贸易,并撤除传统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
现代
1.西部大开发动员令
西部中国十二省
2.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动因
世纪之交的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年多来,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及政府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作用等方面对此做出了回答,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决策。
开发原因
历史动因
第一,经济原因
正如公开资料所显示,西部包括四川、陕西、重庆、西藏、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2%。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不仅在经济上制约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而且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动荡不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国有企业的大量破产、兼并,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群体聚集事件时有发生,不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不行了。另一方面,西部巨额的社会需要与因购买力极低而导致的极有限的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南地区产品的内销。因此,不论是为了东部的再发展,还是为了缩小差距使西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必须进行西部大开发。
第二,社会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富了东南地区,在西部资源、能源、劳动力廉价供应的基础上,东部地区先富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和西部一直在补贴东部的发展,就是让穷人补贴富人,当然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穷则思变”,一方面西部的社会秩序开始不稳定,另一方面西部人大批涌入东部,给东部的社会稳定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于是在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文明的极大差异。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制造者基本出于西部或其他穷困区,而富裕的东部不断涌现出贪官污吏,东西社会文明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但文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仓廪实则知礼节”,所以必须让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富起来。
第三,环境原因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洪涝灾害、沙尘暴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制约因素,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遭受着更为严重的危害。经研究,人们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恶化的原因在于过度开发。过度开发的原因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科技不发达。西部老百姓只有通过对自然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大规模的初级开发来获取利益,既没有能力没有技术也没有意识去改善已受破坏的环境问题。当洪水、沙尘暴时不时袭击首都北京、武汉等中国的重要城市时,国家意识到必须尽快解决环境问题。西部地区无力自行解决,只有中央政府来解决。就环境问题而言,西部大开发的确是一项大战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就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显著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山川秀美”一词被广泛运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大规模推进,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第四,全国的协调发展和政策的延续性
西部大开发新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伟大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之所以要实施这项百年战略工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对这项伟大战略的历史意义,西部人的体会尤为深切。在此我们不再重复那些众所周知的文字了,简单地做以上几点说明。
成就回顾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从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向全国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开始的,到2004年6月19日为五周年。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真正实施是从2000年开始,到2004年12月为五年时间。1999年处于战略的宣传和酝酿期,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和规划尚未正式出台。2004年就有许多关于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回顾的文章、纪念活动。国家也召开了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座谈会,充分肯定了这1999年至2004年来的成绩,并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温家宝同志就西部大开发的成绩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总结: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0~2004年,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开始起步,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五年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西气东输、通信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人畜饮水、沼气利用、节水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西部退耕还林7350多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70多万亩,退牧还草1.9亿亩。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峡库区国土整治及水污染治理、江河源头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全面展开,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体制创新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科研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果。重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7000多所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国家支持建设260所贫困县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取得进展。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展开。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技术等,很多来自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效地扩大了这些地区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岗位。同时,西部地区还输出大量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保证了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家宝:《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 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2005年2月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截止至2004年西部大开发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使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民看到了西部发展的希望和前景,进一步增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
但这些成就中有哪些是真正由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或者说西部大开发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发展?这是一个很难衡量的问题。因为即使没有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各省市区的政府和百姓也在努力工作,力图取得发展,每年也有经济增长。我们认为,战略政策带来的具体的改善和增长即使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来,但不是最主要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最主要的功绩,应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西部大开发战略在1999年至2004年,通过中央和地方各项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面积的宣传,在西部、全国乃至全球营造了一种开发态势。政府对西部开发的高度关注和各方面的支持、企业和老百姓对西部开发所寄予的希望、各地投资者在西部寻找商机的热情、学术界对西部开发的深入研究……均向社会透露出“西部要开发”的信息。这种信息非常重要,它改变着政府官员、老百姓和各类投资者的观念,引导资源、资金、人才、信息等逐步向西部地区流动,同时也鼓舞着西部的人民。自古以来做万事均是气势先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一样,如果缺乏热情、信念和志向,即使外部条件再丰厚,成事也很困难。因此我们认为西部大开发五年来最大的功绩是激发起了人们开发西部的热情,给予了西部人民新的希望。
西部开发的前五年属于战略实施的起步阶段,我们不可能指望在五年时间里就明显看见这项世纪工程的成效。一个地区的发展,首先要具备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满足了,发展才有了可能。根据经济学原理,发展的条件无非是资源、资金、环境、技术和人才。当年,改革开放给予了东部地区大量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沿海交通的便利及基础设施建设给其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价格管制条件下西部地区为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能源和资源,技术引进,“孔雀东南飞”给其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改革开放政策给开发者创造了信心和勇气。在诸多条件下,东部人先富了起来。那么西部地区要发展,同样需要这些条件。国家财政支持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逐渐奠定了西部大发展的资金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等,都在为西部地区今后的大发展创造着条件。我们不能说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但至少在逐渐积累着各种基础,比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的1999年,无论从哪一方面说,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都有了很大的长进,这些长进就表现在那些统计数字里,正如众人所总结的那样,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大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部的面貌。尽管前文说西部大开发的前五年主要是为大发展创造条件,但通过五大工程及各项发展措施的推进,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西部地区的面貌。1999年至2004年这五年来,西部12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上都超过了历史水平,并且连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让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变化:西部地区老百姓的收入有所提高,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企业的发展状况也比较良好。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通信设施、城市环境,乡村邮路、通电、电视电话等,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改善。五年累计,西部地区陆续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1万公里,新建铁路铺轨4066.5公里,建成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22个,县际公路工程总里程达4.6万公里,102万贫困人口实行了生态移民,解决了969个无电乡通电问题,7000多所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这些成绩为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验反思
西部大开发战略从1999年至2004年这五年来,积累了不少发展经验,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西部地区要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东部地方开发一样,没有政策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前五年主要是政策推动效应比较明显,如果没有诸多的特殊政策,也就无所谓“西部大开发”了。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间流传一句“要想富,先修路”的至理名言,也表明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西部大开发后明显的成绩,就是认准了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这个道理。第三,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好政策需要好的服务,投资商、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西部地方政府迅速转变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政府真正承担起市场经济中的服务者和宏观管理者的角色,截止2004年西部大开发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归功于西部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地方官员素质的逐步提高。第四,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创建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这不仅仅在硬环境上改善了投资环境,也避免了西部地区继续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有利于创建可持续发展机制。第五,重视“三农”问题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验之一。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及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关注弱势群体的政策,且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实施,使长期以来的“三农”问题得到缓解,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工业和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企业、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等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将在本书以下相关章节分别做介绍,在此不再多讲。
1999年至2004年这五年,成绩是比较大的,但毕竟是战略实施的第一个五年,尚属初期,许多老问题和老困难依旧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表现如下:
首先,西部贫困化表现为相对贫困化。相对贫困化的表现是西部存在多重二元经济结构:第一重是东西部落差的二元结构,西部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与东部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速度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呈剪刀差,剪刀口愈张愈大,这是典型的相对贫困化的表现。第二重是西部各省区自己的中心城市与边远的贫困地区之间的落差,第三重是各城市内部的高收入人群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及西部乡村人口中的两极分化问题。
其次,西部贫困化的另一种表现是西部各省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城市贫困人口群体和乡村贫困地区,这是绝对贫困化表现。
再次,关于农村贫困化问题,呈现得更为复杂。
存在问题
新情况、问题、矛盾
所谓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就是指那些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前没有、战略实施以来才出现的情况、问题和矛盾。当然,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许多以往的旧问题、旧矛盾依然存在,比如外商投资总量小、缺乏支柱产业、东西部差距大、投资环境差、效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科技转化率小、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前就存在这些问题,虽然通过战略实施,在有些方面有所改进,但并未完全改善,而在某些方面没有改进甚至有所加剧。这些都是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探讨这些问题和矛盾如何去解决。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怀疑与反怀疑。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百年工程、伟大的战略,既然是战略,就不是可以朝令夕改的,尽管如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仍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个别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认为投资于西部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按照经济学原理,显然同等资金投入东部的效率和效益都要比投入到西部高得多,因此对西部大开发持怀疑态度或保留意见。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必要再讨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短期的经济学问题,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因及其意义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持怀疑态度的人只能说是没有充分理解党中央的战略意图。
还有人怀疑今后国家会放松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这种担心和怀疑也是可以释怀的。首先,国家从一开始对西部大开发的态度和立场就是坚定不移的,成立了西部开发办公室,2000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2001年制定了《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对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支持力度等做了明确表示。这说明国家是从战略高度上来看待西部大开发的,绝非是“政绩工程”。2003年9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新一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坚定地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向前进。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对西部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重大政策措施的调查研究。保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中央如此,西部各省市区也均在制定切实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可以说,步子一直没有停下。在2005年3月5日的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依然强调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降低。这充分说明,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并未改变,西部的人们没有必要担心什么。
2004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东北一下子“变成”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后的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部分专家学者及政府公务员等对东北振兴的热情瞬间高涨,甚至个别学者在公开场合提出:西部大开发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加之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在短期内不明显,于是乎“国家现在淡化西部大开发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风压倒了西部大开发的西风”、“中央政策变化太快了”之类的议论在老百姓中流传开来,给人们带来许多不解。
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体制等种种原因出现困难,确实急需改革重振,但这并未动摇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战略和百年工程。首先,国家提出的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一个“等”字表明除东北外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同样存在振兴的问题。一句话,凡“老工业基地”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其次,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西部大开发并未被轻视,说它们是“两个轮子”,是从东西部经济互动发展的角度而言,当初江泽民同志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其中就包含着东部不是坐等西部发展,而是同时互动发展。再次,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正是老工业基地太多,体制等弊端重重,所以,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振兴西部老工业基地”。2001年魏杰教授等专家就指出,西部老工业不是放弃的问题,而是需要改造升级。最后,无论是东北振兴,还是西部大开发,都是国家从长远大局出发,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后进并不影响先进,先进带动后进,这正是党和国家“三步走”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
西部生态治理工程
第四,环境成本转移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化,国内外的部分企业可能会利用东西部经济实力上的落差,将部分环境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引入西部,从而加重西部的生态环境恶化。东西部地区传统的发展模式正在上演“环境成本转移”的一幕(彭海珍、任荣明,2004)。西部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西部大开放,以西部丰富的资源、能源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及政策优惠吸引东部及国外企业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有关法规或发展规划,在相对发达的东部或国外无法立项或发展已经饱和的一些项目,纷纷到西部地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与西部落后的经济基础不能为更高级的产业项目提供基本条件也有一定关系。要发展,就要开放引资,但相对容易引进的却是产业链上的低层次项目,环境成本大、能耗高,这是需要解决的新矛盾。绿色GDP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解决这种矛盾的思路,也就是说,在西部立项,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发展绿色经济即开发与环境治理必须同时并举。这样一来,对原计划投资于西部的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成本和难度,会部分抵消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热情。我们认为,环境成本必须考虑,因而在其他优惠政策上或投资软环境上就应当加重分量,以补偿投资西部的企业应付出的环境成本。这样既防止了环境成本的西移,又保护了投入西部资金的积极性。
第五,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人们来说,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人们的思路基本上是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的,1999年至2004年这五年来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任何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初期,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从而导致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从另一方面讲,只有经济发展了,西部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了,发展精神文明及社会文化事业才比较容易推进。在落后地区率先提倡文明,就得靠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理解和宽容,这一点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做到。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即“四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把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社会和谐这四个问题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层面上来构建中国现代化的格局。这是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大局。
从现实来看,西部社会和谐的状况到底如何?连续在西部暴发的几个重大事件,比如重庆万沟区数千人的聚集事件、“10·27”大规模群众聚集事件、陕西铜川陈家山的166位矿工兄弟遇难事件等等。这些连续暴发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部社会的不和谐问题,反映了在经济高增长过程当中,西部地区社会的失序和社会的失衡。和谐社会在西部到底怎么构架?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问题。我们认为,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应当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兼顾社会各阶层的正当权益。逐渐建立起和谐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能顾了一头放了一头:既不能为了经济发展放弃社会的和谐,也不能放慢发展的脚步。
第六,对国家政策支持的正确应用问题。好政策应当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充分的应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许多有利于西部的政策、规定,客观地讲,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促进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仍有好多政策未得到正确合理地运用,包括国家的资金支持,也有未正确使用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和官员,面对大批财政投入不知所措,仅仅按照现有的所谓制度或办法予以分割;面对中央全新的西部开发政策,而不知如何使用政策,让政策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对此,一方面需要提高人们对政策的理解、运用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人们对财政投入的科学使用。我们认为,中央应加强对政策的全程系统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政策评估体系,对每一项政策从建立到最后结果进行审查,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当加大如何利用政策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官员经济管理的素质,使用好财政支持。
主要城市
成都
成都市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下辖1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截至2015年末,成都总面积14605平方千米,全市建成区面积100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2.8万,城区城镇人口640万,城镇化率70.3%。
贵阳
贵阳,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创新型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是中国大陆与东协经济体贸易合作的关键通道。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
贵阳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以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线辐射低、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海拔适宜、夏季低耗能等气候优势,荣登“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榜首,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兰州
兰州,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兰州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总面积13085.6平方公里,下辖3个市辖区和3个县,2015年常住人口369.3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095.99亿元。兰州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年平均气温10.3℃。
高等教育
著名高校 | 所在地 |
四川大学 | 四川成都 |
电子科技大学 | 四川成都 |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成都 |
西南财经大学 | 四川成都 |
云南大学 | 云南昆明 |
展开表格
国家战略
基本思路
一是在开发理念上,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在开发方式上,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三是在开发布局上,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四是在开发重点上,更加注重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
五是在开发机制上,更加注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六是在开发政策上,更加注重差别化支持措施。
基础设施
“十二五”时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交通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铁路要加快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区际通道、与周边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建设;公路要进一步强化路网衔接,打通省际“断头路”,建设连接东中部地区的公路干线和国际运输通道;民航要加强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建设,新建一批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
改善生活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二是振兴牧业经济。
三是提高林业发展水平。
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是建设幸福新家园,实施“六到农家”工程。
生态保护
二是要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加快编制退化草地治理等重点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
三是要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饮用水水质达标率,确保饮用水安全,建立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四是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是要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风险管理水平。
提升开放
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公里,与周边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是我国通往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俄罗斯、蒙古的重要通道,地缘优势突出。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今后一段时期,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西部地区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大向西开放力度,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边境城镇、重点口岸、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打造沿边对外开放桥头堡和经济增长极。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宁、贵阳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积极推动宁夏形成我国面向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开放的重要窗口。
开发战略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2000年3月中旬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战略意义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6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2%;人口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
②中国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中国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中国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恢宏气度,展现出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重庆大足石刻、武隆、金佛山、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新疆天山、西藏布达拉宫、宁夏西夏王陵、楼兰古国等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重庆红岩村、四川华蓥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美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⑥中国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川剧、蜀绣、蜀锦、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中国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人口普查
第七次
西部地区占27.12%。与2010年相比,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
[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_新闻_央视网(cctv.com) · 央视网[引用日期2021-05-11]
相关视频
全部
4.8万次播放01:04
这就是西气东输最权威介绍
合集
重大工程
2个视频
6.2万次播放09:53
9分钟看懂“了不起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缘何了不起?
成都
6.2万次播放06:09
重庆为何会被称为山城?卫星地图带你了解这座网红城市诞生的基因
重庆
11万次播放02:09
西安的实力有多强?从历史到文化,再到地理位置,堪称西北火车头
西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