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苷酸环化酶(将ATP转变成cAMP的酶)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腺苷酸环化酶 |
外文名 | adenylate cyclase |
简称 | AC |
分布 | 细胞质膜、核膜和内质网膜上 |
类型 | 膜整合蛋白 |
作用 | 将ATP转变成cAMP |
收起
体系
多肽、蛋白质类及儿茶酚胺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素、促甲状腺素等都是通过这一信息传递而发挥作用的。腺苷酸环化酶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中,此酶催化ATP生成cAMP并释放焦磷酸。
激素和相应的膜受体结合后,经G蛋白的中介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激素受体嵌在细胞膜的脂双层内,它与激素结合的部位面向细胞外侧。腺苷酸环化酶也居质膜中,位于细胞内侧。
激动型 G蛋白(Gs)未被激活前,Gα蛋白与GDP结合,呈无活性状态,一旦受体与激素结合后,即可诱发G蛋白上的Gα-GDP 与GTP交换,成为活性状态的Gα-GTP 。同时,Gα-GTP即与Gβγ部分分离,并移动到邻近的βγ腺苷酸环化酶部位,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后者催化ATP变成cAMP。但Gα-GTP的寿命是短暂的,因为Gα本身具有GTP酶的活性,可以水解GTP为GDP与Pi。又成无活性的Gα-GDP,并返回与Gβγ结合成完整的无活性的G蛋白(a-βγ)-GDP。
另有一类G蛋白抑制型G蛋白(Gi),会抑制I,V,和VI亚型的AC的活性例如胰岛素、生长素抑制素通过Gi使细胞内cAMP浓度下降。但Gi对II和IV型则有正向刺激作用。
另外,Ca离子跟钙调蛋白(calmodulin)也可以激活ACI型与III和VIII型。
实验方法
Howell等人(1972)首先用亚胺二磷酸腺苷(AMP-PNP)作底物,成功地对动物细胞中的腺苷酸环化酶进行了定位。现已确认,在未固定和固定的组织中,ATP-PNP是腺苷酸环化酶的专一性底物,在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下,能生成cAMP和PNP,后者与捕捉铅离子反应,生成一种不溶性的电子密度很高的产物。但铅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酶活性,为克服这一缺点, Fujiomto等(1981)设计了使用二钾亚砜(DMSO)的硝酸铅法。下面介绍的是Fujimoto等人使用的DMSO的硝酸铅法。
固定液配方: 2%多聚甲醛和0.25%戊二醛混合液。对于肝脏来说,1%以上的戊二醛固定时,可导致明显的酶失活。但若加5%的DMSO,酶活性能较好保存。总体来说,多聚甲醛与戊二醛的浓度应因组织而异。一般在0~4℃固定2小时或室温固定1小时。
洗涤:用配制固定液相同的缓冲液漂洗1小时~过夜,期间更换缓冲液数次;而后进行厚切片;
作为腺苷酸环化酶特异底物的AMP-PNP在室温中或长期冷冻保存时,ATP、AMP-PN 和AMP-PNP-P等化合物容易增多,应引起注意。左旋咪唑的加入是由于底物AMP-PNP 容易受到组织的碱性磷酸酶分解,加入左旋咪唑能抑制该酶的活性,在碱性磷酸酶活性高的组织内,左旋咪唑的浓度等因素需特别注意考虑。氟化钠为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剂,应根据组织不同进行前处理后,将氟化钠加入到孵育液中。
后固定:后固定前,必须用不含DMSO的二甲胂酸钠缓冲液进行充分洗涤。
残存的DMSO可以与锇酸反应,产生扩散性的微细颗粒。后固定用二甲胂酸钠缓冲液配制的1%~2%的锇酸。锇酸后固定时对酶反应产物有一定的影响,有人认为固定时间不应超过10min,超过后可引起酶反应产物颗粒变粗变大、扩散,有时由于全部溶出而导致完全没有反应产物的阴性结果。因此认为用锇酸固定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内。也有用2~4%的戊二醛代替锇酸进行后固定。
DMSO的硝酸铅法孵育液配方及条件table:Enzyme-7
孵育液配方:& Tris-顺丁烯二酸缓冲液(pH 7.4) 80mM
蔗糖 8%
氟化 20mM
茶碱 2.0mM
AMP-PNP 0.5mM
硫酸镁 4.0mM
左旋咪唑 2.5mM
DMSO 5%(V/V)
硝酸铅 2.0mM
孵育条件:孵育液pH 7.4
孵育温度 37℃